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节教研课上,授课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越式跳高。有一名学生在前面的分组练习时,助跑、起跳、过杆动作模仿的都不错,但完整的过杆动作一直不能很好的完成。在课的后半部分测评时,这名学生就连平时原地能跳过的高度都无法过杆。就在此时,只见授课教师用白灰在地上画一条半圆弧,并将横杆提高到及格的高度,让这名学生沿着半圆弧助跑,果然该生一次完成动作。
课后评课时,有的教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当时不让学生再多做几次规范的助跑和起跳动作,画一个半圆弧让学生跑还真没见过,是不是有点不伦不类,不够专业。”(且让我们把课中的助跑方式称为“半圆式助跑”)的确,这种“半圆式助跑”体育教材中没有介绍,很多教师也许从来都没有见过。如此说来,这位授课教师的做法真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然而,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位授课教师的做法却是很有道理。
记得二十年前中国女排在日本参加的一场国际大赛上,当时赛程已经过半,各球队都在休息,养精蓄锐,准备迎接后面的比赛。出人意料地,中国队主教练袁伟民却把队员拉出来进行了一次大强度训练。当时国内外许多专家都感到惊讶和不解,这不符合常理呀!因为此时的运动员正需要休息和恢复体能,大强度训练势必导致运动员体能下降而影响后面的比赛。然而比赛的结果却恰恰相反,赛后袁伟民主教说出了其中的原因:中国队队员当时更需要强化技战术,而体能对中国队员来说不是主要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身体条件各不相同,认知能力有时相差很大,对于同一种技术有人学的慢,有人学得快;有人适合用分解法来学习,甚至有人一看或一听就会。正是这种差别,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刀切,而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前面讲的那位授课教师正是出于对自己学生的充分了解。因为那名学生以前练习的是“跨越式跳高”,习惯了直线助跑,而直线助跑的身体姿势不利于背越式跳高的起跳和过杆。这就是屡屡失败的原因。“半圆式助跑”恰恰可以使练习者始终保持有利于背越式高起跳的最佳身体姿态。
(黑龙江省方正县德善中学150802)
(点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广大体育教师所熟悉的教学规律,“因材施教”是大家所熟悉的教学原则,但运用的前提是对学生充分的了解,本文突破了教材的传统,在了解把握学生的基础上,对个别学生运用了“非正规”的助跑方式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完整的技术动作。我们应该“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要备学生”。)
课后评课时,有的教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当时不让学生再多做几次规范的助跑和起跳动作,画一个半圆弧让学生跑还真没见过,是不是有点不伦不类,不够专业。”(且让我们把课中的助跑方式称为“半圆式助跑”)的确,这种“半圆式助跑”体育教材中没有介绍,很多教师也许从来都没有见过。如此说来,这位授课教师的做法真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然而,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位授课教师的做法却是很有道理。
记得二十年前中国女排在日本参加的一场国际大赛上,当时赛程已经过半,各球队都在休息,养精蓄锐,准备迎接后面的比赛。出人意料地,中国队主教练袁伟民却把队员拉出来进行了一次大强度训练。当时国内外许多专家都感到惊讶和不解,这不符合常理呀!因为此时的运动员正需要休息和恢复体能,大强度训练势必导致运动员体能下降而影响后面的比赛。然而比赛的结果却恰恰相反,赛后袁伟民主教说出了其中的原因:中国队队员当时更需要强化技战术,而体能对中国队员来说不是主要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身体条件各不相同,认知能力有时相差很大,对于同一种技术有人学的慢,有人学得快;有人适合用分解法来学习,甚至有人一看或一听就会。正是这种差别,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刀切,而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前面讲的那位授课教师正是出于对自己学生的充分了解。因为那名学生以前练习的是“跨越式跳高”,习惯了直线助跑,而直线助跑的身体姿势不利于背越式跳高的起跳和过杆。这就是屡屡失败的原因。“半圆式助跑”恰恰可以使练习者始终保持有利于背越式高起跳的最佳身体姿态。
(黑龙江省方正县德善中学150802)
(点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广大体育教师所熟悉的教学规律,“因材施教”是大家所熟悉的教学原则,但运用的前提是对学生充分的了解,本文突破了教材的传统,在了解把握学生的基础上,对个别学生运用了“非正规”的助跑方式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完整的技术动作。我们应该“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要备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