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结石并急性重症胆管炎的内镜治疗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 biliary drainage,ENBD)或内镜下塑料支架引流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acute and severecholecystitis,ACST)效果满意,但对肝内胆管结石并急性重症胆管炎的治疗临床报道极少。我院1993年10月至2008年5月问,经ENBD或ERBD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ACST患者2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患者女,63岁,因“反复右下腹痛、腹胀3个月余,加重5d”前来就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下腹隐痛,疼痛呈阵发性,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小时后能自行缓解,近5d来腹痛加剧,腹胀明显。患者自诉疼痛时右下腹有肿块突出并伴腹胀纳差,疼痛缓解后肿块自行消失,无恶心、呕吐,无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随着胆道疾病发病率的升高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快速普及,手术操作导致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病例数在增加,而采用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有创伤大、手术难度高和患者难以接受等特点。本文通过分析21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临床资料,总结医源性胆管损伤诊断和治疗的体会。
胃血管球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因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在钡餐、胃镜、CT下等检查时与其他黏膜下肿瘤有许多共同之处,故易误诊。笔者遇到超声内镜诊断胃血管球瘤一例,报道如下。
在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中,对于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深插管困难导致胆总管取石失败的患者,我们尝试同时应用腹腔镜、超细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互相配合摘除胆囊并取除胆总管结石,取得一定成效。
患者女,27岁,怀孕37周又4d,因“上腹阵发性疼痛4h”于2009年5月26日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分娩宫缩引起,急行剖宫产剖出一女婴,术中同时发现胰腺明显肿胀充血,周围大量淡黄色液体渗出,考虑胰腺炎,术中在上腹部腹中线两侧放置两根腹腔引流管。
患者男,30岁,因吞服一次性塑料打火机35d就诊。经胃镜检查发现一大小为8.3cm×2.3cm×1.2cm打火机横位于胃体大弯侧。胃角见一约1.5cm×1.6cm溃疡,底覆白苔。在麻醉师监护下,予静推丙泊酚80mg及阿托品0.5mg,开始用圈套器套住打火机前端的接头处,打火机拉至贲门时呈横位状,与食管仍呈较大角度,
直肠海绵状血管瘤较为少见,同时合并乙状结肠病变更为罕见。因其发病时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为内痔、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现将本院近期收治1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77岁,结肠代食管术后15年,胸骨后隐痛不适半月。患者于1984年因食管中段间质瘤行手术治疗,1994年食管间质瘤复发行顺蠕动横结肠代食管手术,采用的是后纵隔食管床径路。此次因胸骨后隐痛不适半月,进食后明显,行胃镜检查示结肠代食管术后,食管颈段与结肠吻合,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中,体质量对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和24h食管pH监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对18例体质量正常RE患者和22例超重肥胖RE患者进行LESP和24h食管pH监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超重肥胖组RE患者的LESP、pH〈4总反流时问百分比、反流时间〉5min的反流次数、总反流数、DeMeester分与体质量正常组RE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EUS—FNA)不同处理标本方法对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2月-2008年9月间由同一内镜超声医师行EUS—FNA检查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病理报告将诊断结果分为明确良恶性诊断、可疑恶性、取材不满意3类,比较液基细胞学、现场细胞学和传统细胞学方法的穿刺成功率及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现场细胞学方法的穿刺成功率为95.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