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郭军生,是一个偶然,那天,记者到舞阳县采访,途中与出租车司机闲聊,听到了郭军生这个名字。司机是郭军生的同乡,听说我们是到农村采访,执意要免费拉我们去采访他,于是,我们改变行程,走进了郭军生的“世界”。
郭军生,1968年2月出生在舞阳莲花镇半李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辛苦苦操劳了大半生依然一贫如洗。因此,十几岁就被迫辍学的他开始步入社会,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成年人的重担,奔波、劳碌的日子里使他尝尽了人生的艰辛。走出去,干一番事业,改变自己和乡亲们贫穷的命运,成了他唯一的追求。
18岁那年,他背上行囊,与邻村的大哥一起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汇入了打工的人流。几年中,他干过搬运工、搞过装修、进过工厂、当过保安,虽然经历了不少波折,但也进一步磨练了意志,增长了见识,而且有了小小的积蓄。凭着诚实能干,他在广州一家工厂赢得了老板的赏识,正当老板将重任委托给他时,老乡带口信给他说,他老家的父亲由于长期积劳成疾,卧病在床了。郭军生是一个孝子,在外几年,父母是他心中最大的牵挂,听到父亲卧病的消息,第二天便辞职赶回了家乡。本想治好父亲的病后再回广州,可结果,父亲的病没有治好,又因脑血栓瘫痪在床。郭军生丢不下年迈的父母,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家乡改变命运,他利用几年打工的积蓄,加上搞过装修的经验,在镇里开了一个装修门市部,由于平时热心助人,又加上诚信经营,没多久,他就成了当地出了名的能人。
2002年,村里选举干部,郭军生以高票当选为半李村村委会主任,同年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半李村村主任岗位后,郭军生的思想有了一次大的转折。他说:“以前,我努力是为了改变家庭及自己的命运,如今,乡亲们信任我,选我当干部,是寄希望于我,我身上的责任不仅仅是对我个人和家庭的了,而是对全村父老乡亲的责任。我不能辜负了他们的厚望。”上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从他记事几十年来,村里一直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坑坑洼洼的土路成了如今制约村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要想富,先修路”他首先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又召开群众大会募集资金,先后筹资28万元,整修了村内所有的路面,让全村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走上了宽阔平坦的水泥公路。路修好了,郭军生又有了新的想法,他说:“农民要致富,光靠种地卖粮是不行的,必须要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发展。”几经考察,他选中了规模化养殖项目,开始规划筹建一座大型养猪场。于是上北京、下湖北,进行参观学习,经过不懈努力,加上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2003年2月,一座占地20亩、总投资300万元、年出栏生猪1万头的舞阳县半李养殖场建成投产了。2004年6月,占地100亩、总投资1000万元、年出栏5万头的二期生猪养殖场又投入使用。为了把养猪事业做好,郭军生买书籍、请专家、到各地参观学习,掌握了一套科学先进的养猪知识。他在当地首先建起了保温全封闭猪舍,采取保温圈养等国内先进的饲养技术,大大提升了猪的成活率及生长速度;同时引进优良品种,解决猪在不同生长期的营养需要。郭军生的养猪场成了漯河市、舞阳县的科学养猪示范基地,市县领导多次到场里指导工作。同时,他的养殖场还被河南省畜牧局认定为河南省无公害基地,被市检验检疫局定为出口备案养殖场,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走养殖致富之路,郭军生实行了四统一(即统一供应仔猪,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方法带动他们搞养殖,使他们足不出户就有好项目,就有钱可赚。
现在,郭军生的养殖场已发展成为漯河万豪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因成绩显著,他个人先后获得了“漯河市致富带头人”、“漯河市十佳市民”、“漯河市优秀共产党员、”“漯河市创业之星50佳”等荣誉称号。同众多农村“致富能人”一样,郭军生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和创业的艰辛,但与众不同的是,他没有把自己当成“名人”,没把金钱当成自己的财富,他说:“我能有今天的一点点成就,完全是靠政府的支持和乡亲们的鼓励,我忘不了创业之初无私帮扶我的领导,尤其是驻村干部赵国发,他不但帮我争取创业资金,而且还鼓励我勇往直前、战胜各种困难,作为一名市里的干部,他没有官架子,总是在村里走东户串西家,帮扶困难群众,他的言行、品德深深地影响了我。我是农民,永远忘不了本,更忘不了过去贫穷的滋味,也忘不了支持帮助我创业的人,我现在想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带动乡亲们致富,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他用辛勤赚到的钱建学校、修路、修建敬老院、捐赠灾区、帮扶贫困乡邻,为了活跃村里的文化生活,他出资3000多元钱,购买了各种乐器,成立了民间秧歌队。他还主动承担起村里一万多元的路灯电费和部分水费。每逢春节,他都坚持为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送上五斤肉,给生活困难的村民送米送油,让大家都能开开心心地过个好年。在莲花镇,他用“爱”和“诚”为自己赢得了一座无形的丰碑!那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好人”二字!半李村的郭大爷告诉记者说:“军生是个好人啊!没少给村里做好事,我们这里谁家有喜事,都会请他去做贵宾;谁家有了难处,都会找他去帮忙;邻里有了矛盾也要找他化解,因为大家敬重他。”
2009年,郭军生又投资440万元建成了1200立方的沼气集中供气站,新建成的沼气站,不但改善了养殖场自身环境,而且又较好地保护了周边的生态环境。郭军生还自己出资,安装了输气管道,免费为周边600户农户提供生活用气。
采访结束时,记者再次问及郭军生为什么要把自己辛苦赚到的钱用到“别处”时,他憨厚地笑笑说:“咱是农民的孩子,永远也不能忘本,帮助乡亲们,是本能;帮助灾区人民,是人的本性;只要有能力的人,我想大家都会这样做的,比我做得好的大有人在,我做得还远远不够。”听了郭军生的话语,记者在内心由衷地赞叹,只希望在以后的采访中,能更多的遇到像郭军生这样的人!
郭军生,1968年2月出生在舞阳莲花镇半李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辛苦苦操劳了大半生依然一贫如洗。因此,十几岁就被迫辍学的他开始步入社会,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成年人的重担,奔波、劳碌的日子里使他尝尽了人生的艰辛。走出去,干一番事业,改变自己和乡亲们贫穷的命运,成了他唯一的追求。
18岁那年,他背上行囊,与邻村的大哥一起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汇入了打工的人流。几年中,他干过搬运工、搞过装修、进过工厂、当过保安,虽然经历了不少波折,但也进一步磨练了意志,增长了见识,而且有了小小的积蓄。凭着诚实能干,他在广州一家工厂赢得了老板的赏识,正当老板将重任委托给他时,老乡带口信给他说,他老家的父亲由于长期积劳成疾,卧病在床了。郭军生是一个孝子,在外几年,父母是他心中最大的牵挂,听到父亲卧病的消息,第二天便辞职赶回了家乡。本想治好父亲的病后再回广州,可结果,父亲的病没有治好,又因脑血栓瘫痪在床。郭军生丢不下年迈的父母,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家乡改变命运,他利用几年打工的积蓄,加上搞过装修的经验,在镇里开了一个装修门市部,由于平时热心助人,又加上诚信经营,没多久,他就成了当地出了名的能人。
2002年,村里选举干部,郭军生以高票当选为半李村村委会主任,同年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半李村村主任岗位后,郭军生的思想有了一次大的转折。他说:“以前,我努力是为了改变家庭及自己的命运,如今,乡亲们信任我,选我当干部,是寄希望于我,我身上的责任不仅仅是对我个人和家庭的了,而是对全村父老乡亲的责任。我不能辜负了他们的厚望。”上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从他记事几十年来,村里一直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坑坑洼洼的土路成了如今制约村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要想富,先修路”他首先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又召开群众大会募集资金,先后筹资28万元,整修了村内所有的路面,让全村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走上了宽阔平坦的水泥公路。路修好了,郭军生又有了新的想法,他说:“农民要致富,光靠种地卖粮是不行的,必须要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发展。”几经考察,他选中了规模化养殖项目,开始规划筹建一座大型养猪场。于是上北京、下湖北,进行参观学习,经过不懈努力,加上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2003年2月,一座占地20亩、总投资300万元、年出栏生猪1万头的舞阳县半李养殖场建成投产了。2004年6月,占地100亩、总投资1000万元、年出栏5万头的二期生猪养殖场又投入使用。为了把养猪事业做好,郭军生买书籍、请专家、到各地参观学习,掌握了一套科学先进的养猪知识。他在当地首先建起了保温全封闭猪舍,采取保温圈养等国内先进的饲养技术,大大提升了猪的成活率及生长速度;同时引进优良品种,解决猪在不同生长期的营养需要。郭军生的养猪场成了漯河市、舞阳县的科学养猪示范基地,市县领导多次到场里指导工作。同时,他的养殖场还被河南省畜牧局认定为河南省无公害基地,被市检验检疫局定为出口备案养殖场,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走养殖致富之路,郭军生实行了四统一(即统一供应仔猪,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方法带动他们搞养殖,使他们足不出户就有好项目,就有钱可赚。
现在,郭军生的养殖场已发展成为漯河万豪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因成绩显著,他个人先后获得了“漯河市致富带头人”、“漯河市十佳市民”、“漯河市优秀共产党员、”“漯河市创业之星50佳”等荣誉称号。同众多农村“致富能人”一样,郭军生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和创业的艰辛,但与众不同的是,他没有把自己当成“名人”,没把金钱当成自己的财富,他说:“我能有今天的一点点成就,完全是靠政府的支持和乡亲们的鼓励,我忘不了创业之初无私帮扶我的领导,尤其是驻村干部赵国发,他不但帮我争取创业资金,而且还鼓励我勇往直前、战胜各种困难,作为一名市里的干部,他没有官架子,总是在村里走东户串西家,帮扶困难群众,他的言行、品德深深地影响了我。我是农民,永远忘不了本,更忘不了过去贫穷的滋味,也忘不了支持帮助我创业的人,我现在想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带动乡亲们致富,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他用辛勤赚到的钱建学校、修路、修建敬老院、捐赠灾区、帮扶贫困乡邻,为了活跃村里的文化生活,他出资3000多元钱,购买了各种乐器,成立了民间秧歌队。他还主动承担起村里一万多元的路灯电费和部分水费。每逢春节,他都坚持为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送上五斤肉,给生活困难的村民送米送油,让大家都能开开心心地过个好年。在莲花镇,他用“爱”和“诚”为自己赢得了一座无形的丰碑!那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好人”二字!半李村的郭大爷告诉记者说:“军生是个好人啊!没少给村里做好事,我们这里谁家有喜事,都会请他去做贵宾;谁家有了难处,都会找他去帮忙;邻里有了矛盾也要找他化解,因为大家敬重他。”
2009年,郭军生又投资440万元建成了1200立方的沼气集中供气站,新建成的沼气站,不但改善了养殖场自身环境,而且又较好地保护了周边的生态环境。郭军生还自己出资,安装了输气管道,免费为周边600户农户提供生活用气。
采访结束时,记者再次问及郭军生为什么要把自己辛苦赚到的钱用到“别处”时,他憨厚地笑笑说:“咱是农民的孩子,永远也不能忘本,帮助乡亲们,是本能;帮助灾区人民,是人的本性;只要有能力的人,我想大家都会这样做的,比我做得好的大有人在,我做得还远远不够。”听了郭军生的话语,记者在内心由衷地赞叹,只希望在以后的采访中,能更多的遇到像郭军生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