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转型的一些思考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_wanghai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正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但开发区的转型该怎么转,已有的发展转型开发区又能提供哪些经验和教训。本文旨在通过对已有的发展转型的介绍、分析,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转型;转型模式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中的一种探索和创举。随着20多年的快速发展,在国家层面的政策倾斜和支持逐步取消,资源、能源、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为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新的硬约束情况下,开发区都面临着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
  开发区该如何转型?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的开发区转型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已有开发区转型进行一些反思,以更好地把握开发区发展的趋势和导向,明确未来的发展。
  1已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转型
  国内园区的发展转型模式包括“区”向“城”转变模式和“内涵提升”模式这两种模式。这两种不同的转型模式其早期发展历程相似,都是以项目为主导进行发展。在产业组团发展在一定规模时,离城市中心区较近、受中心城区影响较大的园区渐渐走上了产业“内涵提升”的方向;而离城市中心区较远、功能较独立的园区则走上了“区”向“城”转变的方向。
  国内主流的开发区发展转型模式即“区”向“城”转变模式。该模式强调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逐步与城市行政单元融合,演变成城市的综合性功能区,实现由“区”向“城”的转变。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都完成了从“建区”到“造城”的转变。
  产业“内涵提升”模式试图进一步挖掘工业开发的潜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并积极发展金融、物流、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一定程度上,产业“内涵提升”模式可以说是在向“一区多园”的模式发展。
  2两种发展转型模式的主要不同之处
  2.1开发区与主城的相互关系不同
  “区”向“城”转变模式和产业“内涵提升”模式这两种不同的发展转型举措引起的是不同的主城与开发区之间的关系。“区”向“城”转变模式是将已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变成为一个城市新区,它拥有完备、独立的城市系统功能,可以不依赖主城的相关服务而自行发展。产业“内涵提升”模式开发区仍是主城的一部分,是整个城市功能有效组成,它承担着为主城居民提供就业的职责,同时主城为其提供就业员工、居住、商业配套等功能。
  2.2开发区用地功能结构的不同
  “区”向“城”转变模式开发区的生活性功能将逐渐加强,居住和商业服务功能比重不断加大。住宅类型从最初简单的职工住宅,发展到商品房开发。伴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多样化,相应的服务设施也呈现多样趋势,学校、医院、社区服务等功能都将进驻开发区。
  产业“内涵提升”模式开发区的内部职能相对简单,仍以工业用地为主,商办用地、商业用地及其他用地附属。它其中会有部分的职工宿舍、酒店、酒店式公寓等居住配套等功能。
  2.3开发区空间规模的不同
  “区”向“城”转变模式和产业“内涵提升”模式在处理可用土地缺乏的困境上采用不同的对策。“区”向“城”转变模式主要通过与周边区域的兼并实现扩张,以得到发展的空间。而产业“内涵提升”模式则通过深挖自身用地,换取发展空间。从两种模式开发区的规模很明显表现出这一点。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管辖面积104.7平方公里,用地规模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的中新合作区80km²,行政辖区总面积288km²。而金桥出口加工区总面积为27.38平方公里,漕河泾开发区总面积14.28平方公里,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3.5平方公里。
  2.4开发区对工业用地处理方式的不同
  “区”向“城”转变模式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于向“城”转变,新增了大量工业之外的用地,大量工业用地被置换成居住、商办等其他用地,工业用地大幅缩减。以苏州新加坡工业园为例,其规划范围从105km2扩大到了142km2,在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大量增加的同时,工业用地将从现在的47km2缩减到了22km2。
  产业“内涵提升”模式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用地变化相应较小,工业用地的缩减不明显,新增用地类型主要以商办、商业用地为主。
  3开发区发展转型中易被忽视的几点问题
  3.1确保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工业用地
  确保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用地面积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是吸纳大量就业。200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直接吸纳从业人员超过535万。2009年上海7个国家级开发区就业人口总数达为42.61万人,5个临近中心城区的国家级开发区总就业人数达28.73万人。可见开发区在解决人口就业方面的重大贡献。
  其次,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工业企业效益上大大领先于其他类型工业园区。200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不到全国5‰的建设用地上创造了约占全国5%的国内生产总值、7%的工业总产值、9%的工业增加值。同样,比较苏州新加坡工业园与苏州一般镇级工业园区比较可以发现,开发区的利用效率、产值、利润大大高于一般园区。
  再次,每当提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转型,都会讲到“退二进三”,都会说从工业转变为生产性服务业。但生产性服务业又是为谁服务?生产性服务业是面向生产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服务业,它的发展是需要足够的产业支撑的,特别是二产对它发展的支撑。没有足够的产业支撑,它的发展必然空心化。同时,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高智力的服务业,它的入行门槛较高,并不像工业一样能解决社会普通大众的就业问题。
  基于以上三点,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发展转型的必须保证工业的稳步发展。只有确保工业稳步发展,避免城市、开发区因过分强调三产发展而带来的产业发展空心化,从而确保人口就业,特别是社会普通大众就业的稳定性、长久性、安全性,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3.2避免開发区居住区化
  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开发新技术或专攻科研等,是主城的产业主体,其区位往往位于城市郊区。随着近20年的快速城市化,原来的城市郊区逐渐成为城区的一部分,于是开发区逐渐与主城相互促进与良性互动,与主城共同构筑起整个城市发展的新形态,并缓解主城的人口就业与空间压力。
  但在这过程中,产业发展仍是开发区的核心功能,原有的制造业中不适合继续发展的部分可能转化为适合城市环境的制造业或是生产性服务业,但在这发展转化过程中,应绝对控制居住区的建设发展。在开发区中建设居住区,将严重挤压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和生存空间。
  3.3 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
  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建立以来,经济指标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然而伴随这种增长的是土地资源的快速消耗,经济指标的增长与土地消耗呈正相关关系。同时为了提高招商竞争力,园区一般对出让土地的面积控制较为宽松,这使得大量平整土地未得到快速、有效地利用。
  以金桥出口加工区为例,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金桥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内总建筑面积941.02万m2,已建成的建筑基底总面积464.79万m2。金桥总面积为27.38平方公里,由此得到金桥容积率为0.34,建筑密度16.98%。这样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均低于国土资源部文件《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中给出的分行业容积率标准,低于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合理核定郊区工业用地规划指标的意见》中的规定。土地开发强度与开发区在经济上的瓶颈息息相关,从下表金桥出口加工区的情况可以看到,在现在的土地利用强度下,金桥的发展很明显遇到了瓶颈。
  2两种发展转型模式的主要不同之处
  2.1开发区与主城的相互关系不同
  “区”向“城”转变模式和产业“内涵提升”模式这两种不同的发展转型举措引起的是不同的主城与开发区之间的关系。“区”向“城”转变模式是将已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变成为一个城市新区,它拥有完备、独立的城市系统功能,可以不依赖主城的相关服务而自行发展。产业“内涵提升”模式开发区仍是主城的一部分,是整个城市功能有效组成,它承担着为主城居民提供就业的职责,同时主城为其提供就业员工、居住、商业配套等功能。
  2.2开发区用地功能结构的不同
  “区”向“城”转变模式开发区的生活性功能将逐渐加强,居住和商业服务功能比重不断加大。住宅类型从最初简单的职工住宅,发展到商品房开发。伴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多样化,相应的服务设施也呈现多样趋势,学校、医院、社区服务等功能都将进驻开发区。
  产业“内涵提升”模式开发区的内部职能相对简单,仍以工业用地为主,商办用地、商业用地及其他用地附属。它其中会有部分的职工宿舍、酒店、酒店式公寓等居住配套等功能。
  2.3开发区空间规模的不同
  “区”向“城”转变模式和产业“内涵提升”模式在处理可用土地缺乏的困境上采用不同的对策。“区”向“城”转变模式主要通过与周边区域的兼并实现扩张,以得到发展的空间。而产业“内涵提升”模式则通过深挖自身用地,换取发展空间。从两种模式开发区的规模很明显表现出这一点。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管辖面积104.7平方公里,用地规模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的中新合作区80km²,行政辖区总面积288km²。而金桥出口加工区总面积为27.38平方公里,漕河泾开发区总面积14.28平方公里,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3.5平方公里。
  2.4开发区对工业用地处理方式的不同
  “区”向“城”转变模式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于向“城”转变,新增了大量工业之外的用地,大量工业用地被置换成居住、商办等其他用地,工业用地大幅缩减。以苏州新加坡工业园为例,其规划范围从105km2扩大到了142km2,在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大量增加的同时,工业用地将从现在的47km2缩减到了22km2。
  产业“内涵提升”模式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用地变化相应较小,工业用地的缩减不明显,新增用地类型主要以商办、商业用地为主。
  3开发区发展转型中易被忽视的几点问题
  3.1确保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工业用地
  确保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用地面积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是吸纳大量就业。200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直接吸纳从业人员超过535万。2009年上海7个国家级开发区就业人口总数达为42.61万人,5个临近中心城区的国家级开发区总就业人数达28.73万人。可见开发区在解决人口就业方面的重大贡献。
  其次,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工业企业效益上大大领先于其他类型工业园区。200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不到全国5‰的建设用地上创造了约占全国5%的国内生产总值、7%的工业总产值、9%的工业增加值。同样,比较苏州新加坡工业园与苏州一般镇级工业园区比较可以发现,开发区的利用效率、产值、利润大大高于一般园区。
  再次,每当提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转型,都会讲到“退二进三”,都会说从工业转变为生产性服务业。但生产性服务业又是为谁服务?生产性服务业是面向生产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服务业,它的发展是需要足够的产业支撑的,特别是二产对它发展的支撑。没有足够的产业支撑,它的发展必然空心化。同时,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高智力的服务业,它的入行门槛较高,并不像工业一样能解决社会普通大众的就业问题。
  基于以上三点,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发展转型的必须保证工业的稳步发展。只有确保工业稳步发展,避免城市、开发区因过分强调三产发展而带来的产业发展空心化,从而确保人口就业,特别是社会普通大众就业的稳定性、长久性、安全性,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3.2避免开发区居住区化
  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开发新技术或专攻科研等,是主城的产业主体,其区位往往位于城市郊区。随着近20年的快速城市化,原来的城市郊区逐渐成为城区的一部分,于是开发区逐渐与主城相互促进与良性互动,与主城共同构筑起整个城市发展的新形态,并缓解主城的人口就业与空间压力。
  但在这过程中,产业发展仍是开发区的核心功能,原有的制造业中不适合继续发展的部分可能转化为适合城市环境的制造业或是生产性服务业,但在这发展转化过程中,应绝对控制居住区的建设发展。在开发区中建设居住区,将严重挤压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和生存空间。
  3.3 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
  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建立以来,经济指标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然而伴随这种增长的是土地资源的快速消耗,经济指标的增长与土地消耗呈正相关关系。同时为了提高招商竞争力,园区一般对出让土地的面积控制较为宽松,这使得大量平整土地未得到快速、有效地利用。
  以金桥出口加工区为例,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金桥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内总建筑面积941.02万m2,已建成的建筑基底总面积464.79万m2。金桥总面积为27.38平方公里,由此得到金桥容积率为0.34,建筑密度16.98%。这样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均低于国土资源部文件《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中给出的分行业容积率标准,低于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合理核定郊区工业用地规划指标的意见》中的规定。土地开发强度与开发区在经济上的瓶颈息息相关,从下表金桥出口加工区的情况可以看到,在现在的土地利用强度下,金桥的发展很明显遇到了瓶颈。
  2两种发展转型模式的主要不同之处
  2.1开发区与主城的相互关系不同
  “区”向“城”轉变模式和产业“内涵提升”模式这两种不同的发展转型举措引起的是不同的主城与开发区之间的关系。“区”向“城”转变模式是将已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变成为一个城市新区,它拥有完备、独立的城市系统功能,可以不依赖主城的相关服务而自行发展。产业“内涵提升”模式开发区仍是主城的一部分,是整个城市功能有效组成,它承担着为主城居民提供就业的职责,同时主城为其提供就业员工、居住、商业配套等功能。
  2.2开发区用地功能结构的不同
  “区”向“城”转变模式开发区的生活性功能将逐渐加强,居住和商业服务功能比重不断加大。住宅类型从最初简单的职工住宅,发展到商品房开发。伴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多样化,相应的服务设施也呈现多样趋势,学校、医院、社区服务等功能都将进驻开发区。
  产业“内涵提升”模式开发区的内部职能相对简单,仍以工业用地为主,商办用地、商业用地及其他用地附属。它其中会有部分的职工宿舍、酒店、酒店式公寓等居住配套等功能。
  2.3开发区空间规模的不同
  “区”向“城”转变模式和产业“内涵提升”模式在处理可用土地缺乏的困境上采用不同的对策。“区”向“城”转变模式主要通过与周边区域的兼并实现扩张,以得到发展的空间。而产业“内涵提升”模式则通过深挖自身用地,换取发展空间。从两种模式开发区的规模很明显表现出这一点。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管辖面积104.7平方公里,用地规模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的中新合作区80km²,行政辖区总面积288km²。而金桥出口加工区总面积为27.38平方公里,漕河泾开发区总面积14.28平方公里,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3.5平方公里。
  2.4开发区对工业用地处理方式的不同
  “区”向“城”转变模式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于向“城”转变,新增了大量工业之外的用地,大量工业用地被置换成居住、商办等其他用地,工业用地大幅缩减。以苏州新加坡工业园为例,其规划范围从105km2扩大到了142km2,在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大量增加的同时,工业用地将从现在的47km2缩减到了22km2。
  产业“内涵提升”模式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用地变化相应较小,工业用地的缩减不明显,新增用地类型主要以商办、商业用地为主。
  3开发区发展转型中易被忽视的几点问题
  3.1确保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工业用地
  确保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用地面积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是吸纳大量就业。200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直接吸纳从业人员超过535万。2009年上海7个国家级开发区就业人口总数达为42.61万人,5个临近中心城区的国家级开发区总就业人数达28.73万人。可见开发区在解决人口就业方面的重大贡献。
  其次,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工业企业效益上大大领先于其他类型工业园区。200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不到全国5‰的建设用地上创造了约占全国5%的国内生产总值、7%的工业总产值、9%的工业增加值。同样,比较苏州新加坡工业园与苏州一般镇级工业园区比较可以发现,开发区的利用效率、产值、利润大大高于一般园区。
  再次,每当提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转型,都会讲到“退二进三”,都会说从工业转变为生产性服务业。但生产性服务业又是为谁服务?生产性服务业是面向生产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服务业,它的发展是需要足够的产业支撑的,特别是二产对它发展的支撑。没有足够的产业支撑,它的发展必然空心化。同时,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高智力的服务业,它的入行门槛较高,并不像工业一样能解决社会普通大众的就业问题。
  基于以上三点,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发展转型的必须保证工业的稳步发展。只有确保工业稳步发展,避免城市、开发区因过分强调三产发展而带来的产业发展空心化,从而确保人口就业,特别是社会普通大众就业的稳定性、长久性、安全性,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3.2避免开发区居住区化
  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开发新技术或专攻科研等,是主城的产业主体,其区位往往位于城市郊区。随着近20年的快速城市化,原来的城市郊区逐渐成为城区的一部分,于是开发区逐渐与主城相互促进与良性互动,与主城共同构筑起整个城市发展的新形态,并缓解主城的人口就业与空间压力。
  但在这过程中,产业发展仍是开发区的核心功能,原有的制造业中不适合继续发展的部分可能转化为适合城市环境的制造业或是生产性服务业,但在这发展转化过程中,应绝对控制居住区的建设发展。在开发区中建设居住区,将严重挤压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和生存空间。
  3.3 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
  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建立以来,经济指标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然而伴随这种增长的是土地资源的快速消耗,经济指标的增长与土地消耗呈正相关关系。同时为了提高招商竞争力,园区一般对出让土地的面积控制较为宽松,这使得大量平整土地未得到快速、有效地利用。
  以金桥出口加工区为例,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金桥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内总建筑面积941.02万m2,已建成的建筑基底总面积464.79万m2。金桥总面积为27.38平方公里,由此得到金桥容积率为0.34,建筑密度16.98%。这样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均低于国土资源部文件《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中给出的分行业容积率标准,低于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合理核定郊区工业用地规划指标的意见》中的规定。土地开发强度与开发区在经济上的瓶颈息息相关,从下表金桥出口加工区的情况可以看到,在现在的土地利用强度下,金桥的发展很明显遇到了瓶颈。
  2两种发展转型模式的主要不同之处
  2.1开发区与主城的相互关系不同
  “区”向“城”转变模式和产业“内涵提升”模式这两种不同的发展转型举措引起的是不同的主城与开发区之间的关系。“区”向“城”转变模式是将已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变成为一个城市新区,它拥有完备、独立的城市系统功能,可以不依赖主城的相关服务而自行发展。产业“内涵提升”模式开发区仍是主城的一部分,是整个城市功能有效组成,它承担着为主城居民提供就业的职责,同时主城为其提供就业员工、居住、商业配套等功能。
  2.2开发区用地功能结构的不同
  “区”向“城”转变模式开发区的生活性功能将逐渐加强,居住和商业服务功能比重不断加大。住宅类型从最初简单的职工住宅,发展到商品房开发。伴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多样化,相应的服务设施也呈现多样趋势,学校、医院、社区服务等功能都将进驻开发区。
  产业“内涵提升”模式开发区的内部职能相对简单,仍以工业用地为主,商办用地、商业用地及其他用地附属。它其中会有部分的职工宿舍、酒店、酒店式公寓等居住配套等功能。
  2.3开发区空间规模的不同
  “区”向“城”转变模式和产业“内涵提升”模式在处理可用土地缺乏的困境上采用不同的对策。“区”向“城”转变模式主要通过与周边区域的兼并实现扩张,以得到发展的空间。而产业“内涵提升”模式则通过深挖自身用地,换取发展空间。从两种模式开发区的规模很明显表现出这一点。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管辖面积104.7平方公里,用地规模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的中新合作区80km²,行政辖区总面积288km²。而金桥出口加工区总面积为27.38平方公里,漕河泾开发区总面积14.28平方公里,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3.5平方公里。
  2.4开发区对工业用地处理方式的不同
  “区”向“城”转变模式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于向“城”转变,新增了大量工业之外的用地,大量工业用地被置换成居住、商辦等其他用地,工业用地大幅缩减。以苏州新加坡工业园为例,其规划范围从105km2扩大到了142km2,在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大量增加的同时,工业用地将从现在的47km2缩减到了22km2。
  产业“内涵提升”模式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用地变化相应较小,工业用地的缩减不明显,新增用地类型主要以商办、商业用地为主。
  3开发区发展转型中易被忽视的几点问题
  3.1确保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工业用地
  确保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用地面积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是吸纳大量就业。200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直接吸纳从业人员超过535万。2009年上海7个国家级开发区就业人口总数达为42.61万人,5个临近中心城区的国家级开发区总就业人数达28.73万人。可见开发区在解决人口就业方面的重大贡献。
  其次,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工业企业效益上大大领先于其他类型工业园区。200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不到全国5‰的建设用地上创造了约占全国5%的国内生产总值、7%的工业总产值、9%的工业增加值。同样,比较苏州新加坡工业园与苏州一般镇级工业园区比较可以发现,开发区的利用效率、产值、利润大大高于一般园区。
  再次,每当提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转型,都会讲到“退二进三”,都会说从工业转变为生产性服务业。但生产性服务业又是为谁服务?生产性服务业是面向生产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服务业,它的发展是需要足够的产业支撑的,特别是二产对它发展的支撑。没有足够的产业支撑,它的发展必然空心化。同时,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高智力的服务业,它的入行门槛较高,并不像工业一样能解决社会普通大众的就业问题。
  基于以上三点,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发展转型的必须保证工业的稳步发展。只有确保工业稳步发展,避免城市、开发区因过分强调三产发展而带来的产业发展空心化,从而确保人口就业,特别是社会普通大众就业的稳定性、长久性、安全性,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3.2避免开发区居住区化
  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开发新技术或专攻科研等,是主城的产业主体,其区位往往位于城市郊区。随着近20年的快速城市化,原来的城市郊区逐渐成为城区的一部分,于是开发区逐渐与主城相互促进与良性互动,与主城共同构筑起整个城市发展的新形态,并缓解主城的人口就业与空间压力。
  但在这过程中,产业发展仍是开发区的核心功能,原有的制造业中不适合继续发展的部分可能转化为适合城市环境的制造业或是生产性服务业,但在这发展转化过程中,应绝对控制居住区的建设发展。在开发区中建设居住区,将严重挤压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和生存空间。
  3.3 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
  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建立以来,经济指标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然而伴随这种增长的是土地资源的快速消耗,经济指标的增长与土地消耗呈正相关关系。同时为了提高招商竞争力,园区一般对出让土地的面积控制较为宽松,这使得大量平整土地未得到快速、有效地利用。
  以金桥出口加工区为例,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金桥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内总建筑面积941.02万m2,已建成的建筑基底总面积464.79万m2。金桥总面积为27.38平方公里,由此得到金桥容积率为0.34,建筑密度16.98%。这样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均低于国土资源部文件《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中给出的分行业容积率标准,低于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合理核定郊区工业用地规划指标的意见》中的规定。土地开发强度与开发区在经济上的瓶颈息息相关,从下表金桥出口加工区的情况可以看到,在现在的土地利用强度下,金桥的发展很明显遇到了瓶颈。
  3.4 完善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有着大量的就业人口,庞大的人口基数有着庞大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但在以往的开发区中往往忽视了这部分需求。以金桥出口加工区为例来说,金桥开发区在最初的规划设计中主要考虑了外方员工与中方高层人士的配套,没有考虑中方员工尤其是普通员工的饮食与住宿问题。这导致了现在金桥开发区内的企业,特别是涉及到大量生产线员工的企业,只能自行采用盒饭供应商等方式来解决餐饮问题。但这牵扯了这些企业的大量精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运行。同样,金桥开发区内缺乏为普通员工服务的职工宿舍等设施,企业需要设置大量的通勤巴士来满足员工上下班的交通需求,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还影响了上下班高峰时间段内的区域交通。
  因此,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轉型中,应大力优化开发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功能项目的建设进程。具体可以通过新项目开发和老厂区改造等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打造集聚商业、餐饮、娱乐、休闲等多种服务业态的“园区综合体”。
  4 结论与建议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转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区”向“城”转变与产业“内涵提升”这两种模式都有其各自的合理性,都有其各自特性和所适用的场合,都是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发展的可能。因此,在未来开发区的发展转型过程中应根据各自开发区的不同特性,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模式。同时,除了发展转型模式之外,有很多开发区发展中必须注意但又易被忽视的一些关键问题,特别是对工业用地保留与避免居住区化,这些关键问题应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转型中被牢牢屏记并执行。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南汇行政区域的划入,浦东新区将迎来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期。本文运用景观生态格局的先进理念,提出浦东新区合理的景观生态格局构建模式,即“生态关键地段+生态节点+生态廊道+生态片区”以及生态海域的“4+1”模式,继而从发展规模、空间布局、交通发展模式等方面提出对浦东新区总体空间布局的影响。  【关键词 】浦东新区;景观生态格局;可持续发展    随着上海“四个中心”建设
期刊
威廉·福克纳在文学创作中,以自己的家乡为主要背景,向读者展现了美国南方从19世纪初到二战之后的百年历史.他在作品中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因此,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大量隐士出现的一个最为繁盛的时代,这与当时极为动荡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六朝隐士们的各种审美取向的改变在思想上也是推动中国山水画
随着经济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张,人类生产活动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环境污染的不断扩散,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呼
期刊
定向增发是在全流通背景下借鉴境外市场经验引入的新的融资发行制度,指上市公司采用非公开方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私募行为。股权分置改革之后逐渐成为我国
海明威在众多小说中表现出其独特的叙事技巧.海明威小说运用“非人化视角”、对话性的叙事方式表现出独特的叙事效果,作家强烈追求客观叙事效果,强化人物的声音,淡化叙述者的
介绍了在硬岩开采中用于取代凿岩爆破的全方位全断面隧道用钻机(TBM)等几种先进的机械化采掘设备及其配套的刀具技术的最新发展。这些采掘设备已成为硬岩开采和深孔钻进最有效
期刊
清朝统治者引导唐诗传播的一系列行为(编选唐诗选本,编定目录,评价唐代诗歌和诗人)无不与它的政治目的相符合,并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