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从1950年到1966年,杨晦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是北大中文系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系主任。1955年秋初,在迎接新生入学的大会上,杨晦发表讲话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想当作家的不要到这里来。”此言一出,一片哗然。
当下,就有学生向杨晦提问道:“据我们所知,杨先生您就是一位作家,而且您作为中文系主任,说出这样的话是不是不大合时宜?”杨晦说:“我并不是反对你们当作家,在我看来,作家不是靠大学里的学科教育和学术训练就能培养出来的,要有厚实的生活积累,要持续性地写作,还需要很多理性的准备。而中文系的任务是,应该培养并且能够培养出杰出的文学和语言的研究者和工作者。因此,中文系学生必须接受全面的训练,尤其要上好语言课。因为,文学和语言关系密切,有着有机的联系。”
于是,一些“作家梦”破灭的学生就画了一幅漫画,贴在北大中文系办公室的走廊上,以此调侃杨晦先生:一个瘦骨伶仃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青年学生,背上压着高高的两大摞书。一摞书写上语言,另一摞是文学。在两摞书中间是一只大公鸡。一只鸡爪踩在“语言”上,另一只爪踏在“文学”上,公鸡仰着头张嘴大叫:“语言和文学有‘鸡’联系。”
漫画贴出后,学生们一直在暗地观察杨晦的反应,或暴跳如雷,或寻找“始作俑者”,结果却令他们很失望。杨晦不仅每天一如既往地从中文系办公室的走廊里来来往往,也没有在任何人面前提起过漫画的事。至此,学生们只能猜测:“以杨先生的大度,对学生的调侃当然不会介意,所以也就不可能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
直至今日,“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句名言,仍在继续影响着北大中文系的学风。
2
1996年7月,一家电视台想让萧乾参加一档书评节目,去家里征求意见,萧乾考虑后答应了。这时主持人问他:“您如何评价自己的著作?”萧乾摆摆手说:“这有难度,自己评论自己的作品,往往带有偏见,不客观,最好还是请熟悉我作品的人来评论,更公允些。”萧乾的夫人文洁若怕扫了来访者的兴,垂询道:“其他做节目的人是怎么做的。”不等主持人回答,萧乾又摆摆手说:“不要问别人,自己要有主意。”
主持人请萧乾谈谈对目前书评界的看法,他说:“我这人是个直肠子,有啥说啥。目前,写好书评很困难。本来一部书出版后,应有人来评头论足,说长道短,现在却容易一边倒,全好或全坏,以偏概全。说好话假话的人多,说坏话真话的人少。有人想说真话,一旦说了,马上有人反驳,甚至攻击。对一些圈内人的作品一味唱赞歌,言过其实,这样的评论没人看。”
最后,主持人请萧乾向观众说一句最想说的话,他脱口而出:“尽量说真话,坚决不说假话。”萧乾确实是根直肠子,对事如此,对人亦然。
资深编辑张昌华首次拜访萧乾,刚开始交谈,萧乾还坐在张昌华旁边,一会儿却挪到较远的地方,张昌华也没在意。张昌华临走时,萧乾送他到楼梯口,拍了拍张昌华的肩膀,把手放在嘴边,又凑着耳朵轻轻地说:“小老弟,以后跟老人说话轻一点,老人爱静。”张昌华愣了一下,顷刻便满脸通红。萧乾见状,赶緊又在张昌华的肩上拍了两下,抱歉地一笑:“第一次见面说这样的话,让你尴尬了,我这人是个直肠子,别在意,以后注意点就得了。”
这次拜访萧乾,让张昌华刻骨铭心,他说:“萧乾先生就像慈父在训导他不懂礼貌的孩子,让我在羞愧的同时,更觉得暖心。下楼时,我向他深深鞠了一个九十度的大躬,感谢他教我立身处事,如何做人。”
3
有一年,东北一所大学聘请汪曾祺担任文化顾问,他愉快地答应了。在举行的聘请仪式上,考虑到汪先生是大家,一位发言者特意使用了许多文绉绉的词,几句听下来,汪先生就有点受不住了,一边听一边将那些话“翻译”成口语,像一个语文老师在当场改错。当发言者刚说完这句“今天丽日高照,惠风和畅”,汪先生立即高声说:“请改成今天天气不错。”当发言者说“在场莘莘学子,一代俊彦”,汪先生立即回应:“请改成‘在场学生们’就挺好。”发言者接着说“汪曾祺先生是人人尊敬的小说家”,汪先生马上接茬:“还是改成‘汪曾祺是个小有名气的写作者’就可以”……几番改错下来,让与会者像是在听一个很幽默的段子,现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那位发言人不仅没有生气,也跟着乐了起来,并以自嘲的口气感谢汪先生,说:“您老人家已经在做文化顾问了。”
关于语言与做人的关系,汪曾祺这样论述:“有人说我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我想任何人的语言都是这样,每句话都是警句,那是会叫人受不了的。语言像树,枝干树叶,汁液流转,一枝动,百枝摇。就像做人一样,还是本色的好。”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
从1950年到1966年,杨晦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是北大中文系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系主任。1955年秋初,在迎接新生入学的大会上,杨晦发表讲话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想当作家的不要到这里来。”此言一出,一片哗然。
当下,就有学生向杨晦提问道:“据我们所知,杨先生您就是一位作家,而且您作为中文系主任,说出这样的话是不是不大合时宜?”杨晦说:“我并不是反对你们当作家,在我看来,作家不是靠大学里的学科教育和学术训练就能培养出来的,要有厚实的生活积累,要持续性地写作,还需要很多理性的准备。而中文系的任务是,应该培养并且能够培养出杰出的文学和语言的研究者和工作者。因此,中文系学生必须接受全面的训练,尤其要上好语言课。因为,文学和语言关系密切,有着有机的联系。”
于是,一些“作家梦”破灭的学生就画了一幅漫画,贴在北大中文系办公室的走廊上,以此调侃杨晦先生:一个瘦骨伶仃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青年学生,背上压着高高的两大摞书。一摞书写上语言,另一摞是文学。在两摞书中间是一只大公鸡。一只鸡爪踩在“语言”上,另一只爪踏在“文学”上,公鸡仰着头张嘴大叫:“语言和文学有‘鸡’联系。”
漫画贴出后,学生们一直在暗地观察杨晦的反应,或暴跳如雷,或寻找“始作俑者”,结果却令他们很失望。杨晦不仅每天一如既往地从中文系办公室的走廊里来来往往,也没有在任何人面前提起过漫画的事。至此,学生们只能猜测:“以杨先生的大度,对学生的调侃当然不会介意,所以也就不可能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
直至今日,“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句名言,仍在继续影响着北大中文系的学风。
2
1996年7月,一家电视台想让萧乾参加一档书评节目,去家里征求意见,萧乾考虑后答应了。这时主持人问他:“您如何评价自己的著作?”萧乾摆摆手说:“这有难度,自己评论自己的作品,往往带有偏见,不客观,最好还是请熟悉我作品的人来评论,更公允些。”萧乾的夫人文洁若怕扫了来访者的兴,垂询道:“其他做节目的人是怎么做的。”不等主持人回答,萧乾又摆摆手说:“不要问别人,自己要有主意。”
主持人请萧乾谈谈对目前书评界的看法,他说:“我这人是个直肠子,有啥说啥。目前,写好书评很困难。本来一部书出版后,应有人来评头论足,说长道短,现在却容易一边倒,全好或全坏,以偏概全。说好话假话的人多,说坏话真话的人少。有人想说真话,一旦说了,马上有人反驳,甚至攻击。对一些圈内人的作品一味唱赞歌,言过其实,这样的评论没人看。”
最后,主持人请萧乾向观众说一句最想说的话,他脱口而出:“尽量说真话,坚决不说假话。”萧乾确实是根直肠子,对事如此,对人亦然。
资深编辑张昌华首次拜访萧乾,刚开始交谈,萧乾还坐在张昌华旁边,一会儿却挪到较远的地方,张昌华也没在意。张昌华临走时,萧乾送他到楼梯口,拍了拍张昌华的肩膀,把手放在嘴边,又凑着耳朵轻轻地说:“小老弟,以后跟老人说话轻一点,老人爱静。”张昌华愣了一下,顷刻便满脸通红。萧乾见状,赶緊又在张昌华的肩上拍了两下,抱歉地一笑:“第一次见面说这样的话,让你尴尬了,我这人是个直肠子,别在意,以后注意点就得了。”
这次拜访萧乾,让张昌华刻骨铭心,他说:“萧乾先生就像慈父在训导他不懂礼貌的孩子,让我在羞愧的同时,更觉得暖心。下楼时,我向他深深鞠了一个九十度的大躬,感谢他教我立身处事,如何做人。”
3
有一年,东北一所大学聘请汪曾祺担任文化顾问,他愉快地答应了。在举行的聘请仪式上,考虑到汪先生是大家,一位发言者特意使用了许多文绉绉的词,几句听下来,汪先生就有点受不住了,一边听一边将那些话“翻译”成口语,像一个语文老师在当场改错。当发言者刚说完这句“今天丽日高照,惠风和畅”,汪先生立即高声说:“请改成今天天气不错。”当发言者说“在场莘莘学子,一代俊彦”,汪先生立即回应:“请改成‘在场学生们’就挺好。”发言者接着说“汪曾祺先生是人人尊敬的小说家”,汪先生马上接茬:“还是改成‘汪曾祺是个小有名气的写作者’就可以”……几番改错下来,让与会者像是在听一个很幽默的段子,现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那位发言人不仅没有生气,也跟着乐了起来,并以自嘲的口气感谢汪先生,说:“您老人家已经在做文化顾问了。”
关于语言与做人的关系,汪曾祺这样论述:“有人说我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我想任何人的语言都是这样,每句话都是警句,那是会叫人受不了的。语言像树,枝干树叶,汁液流转,一枝动,百枝摇。就像做人一样,还是本色的好。”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