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与调和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theme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想】
  本文情感强烈,汪洋恣肆,可视为散文;观点鲜明,论证有力,亦可视为议论文。原来的教材将其放在书信体单元,大多数老师都把它当成散文来教,而统编本教材将其放入议论性文体单元,我们应当重新解读文本,获得新的教学思路。
  当圆明园被肆意掠夺焚毁、巴特勒上尉索要赞歌之际,一个诗人、作家和民主战士,他会怎样回信?面对举国欢庆的时候,有人不敢乱说,也不愿多说,更无法巧说。所以,这样的信很值得期待,雨果没有辜负这种期待。这份期待来源于阅读前的价值判断,这份期待更源自阅读中的直观感受。梳理思路,我们发现,作者有三次“冒险”:一是没有正面回复巴特勒上尉,二是通过想象来描绘圆明园,三是用反语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但正是这些“冒险”,才让情感跌宕起伏,让文章一波三折,让观点摇曳有致。
  情感和理性是对立的,有不同的逻辑规律。抒情可以片面、绝对化,理性却要全面,防止片面。想象可以作为“论据”?反语可以用来“论证”?显然这不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通过梳理思路、思辨阅读,我们发现:“想象之花”与“反语之剑”都有理性观照,全文感性与理性在不断地碰撞与调和。这封信构思巧妙,匠心独运。“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獨立又安排合理。这封信想象丰富、结构跌宕,表现出作者的深厚功底。这封信立场鲜明、反语有力,表现出作者的铮铮铁骨。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圆明园毁得更让人心碎!假如不写圆明园,后面的谴责就没有依凭,文章缺少了张驰,反语会有些生硬,批判就没有了力量。
  课前,可以先让学生预习,然后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形成上课的主问题,这样做往往可以一石二鸟:一是最大限度地肯定了敢于提问的同学,培育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土壤;二是问题来源于学生,这个问题会成为最好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思考。以此确保预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生把“先学”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
  一、回归文本,让学生在阅读时学会质疑,在质疑中学会求证,在求证后学会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清晰度、准确性和思辨性。
  二、在板块教学中“小步轻迈”,品读文中想象之奇、反语之妙、调和之美,进而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与写作艺术。
  【教学流程】
  一、标题切入,整体感知
  1.阅读标题,你从标题中获得了哪些重要信息?
  预设:有回信对象,有具体事件,有明确目的,这可以说是一次任务型写作。
  2.巴特勒上尉期待得到一封怎样的回信?实际上雨果回了一封怎样的书信?
  预设:巴特勒上尉期待得到“赞誉”,他认为这次远征是“出色的、体面的、光荣的”,是一次文明对野蛮的征服,是“丰功伟绩,收获巨大”;雨果没有迎合巴特勒上尉,高度赞美了圆明园,强烈谴责和讽刺了英法联军。
  二、“想象之花”开在理性的沃土
  1.展示学生置疑,创设问题情境
  师:问题1和2都指向于作者开篇的写作艺术,需要我们回归文本,细读思考。和问题3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为何要说伏尔泰也提到了圆明园”,这个问题可以立即解决。
  预设:巴特农神庙称为西方文明的“第一胜迹”,类比圆明园的世界地位;伏尔泰号称“法兰西思想之王”,强调圆明园的世界影响。
  2.品读想象的感性之美
  (1)感知想象的诗意之美。提取直接想象的语句,变形为诗歌的样式,让学生朗读、想象。
  (2)梳理想象的层次之美。指导学生通过借助关键词“请你……”梳理本文在想象圆明园时的三个层次:静态建筑、动态装饰、自由联想。
  (3)归纳想象的人称之美。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你”指代的丰富性:巴特勒上尉,英法远征军,当时所有的读者,后世的读者;“你”使用的妙处:第二人称的亲切性,用语言想象圆明园的互动性,人称内涵的丰富性。
  3.体悟“想象之花”的理性之美
  (1)想象的理性之辨
  师:作者将圆明园建造的宏伟与付出的艰辛诗意化了,但这样的描述是缺少说服力的,圆明园本身是一个实体存在,是无法用空想来建造圆明园的。屏显:
  预设:由此可见,雨果认为圆明园是“幻想”的典范和“一个梦”,有一定的现实依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雨果没有到过圆明园,即使到过圆明园的巴特勒上尉,现在也看不见了——被烧毁了。所以,只能想象,而且“梦”的比喻是美妙的,使圆明园更加诗意、梦幻和美好!
  预设:对“神庙”一说的思辨,圆明园既不是神殿,亦不是庙宇,是皇家园林。
  (2)说理的逻辑之思
  师:请大家梳理第三段中描述圆明园的思路,思考这种思路的妙处。
  预设:总评地位,想象还原,说明耗资,类比议论,总述成就,这是第三段的行文思路。如此,便让圆明园丰满起来,立体起来。而梳理本段,还可以发现,其说理的思路是很清晰。
  (3)想象的价值之悟
  预设:圆明园不只是中国的美丽园林,更是世界的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圆明园毁得更让人心碎!美丽的圆明园是人类文明盛开的花朵,烧毁圆明园就是屠戮人类文明!作者对圆明园赞美的热情中深藏着对毁灭者的痛恨,浪漫的想象中裹藏着谴责的利剑:这就是感性与理性的激烈碰撞与完美调和。
  三、“反语之剑”刺向狂徒的良知
  1.出示学生预习中的置疑,创设问题情境
  预设:其实这两个问题可以整合为“作者大量使用反语有何作用,这样写‘爱国’吗?”我们需要回归文本,品读反语,再次进行实证与分析。
  2.小组合作,品读反语
  师:先自主点评,再小组合作。小组汇报时要注意分工:一人朗读反语,一人说其正面含义,一人说其作用,一人补充说明。
  预设:“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洗劫”与“放火”这样的勾当,居然如此的明目张胆,如此的有条不紊,显然是有预谋、有分工、有前科的,多么可怕而又痛心啊,其中也有互文的存在。“塞满了腰包”“装满了箱箧”,“手挽手,笑嘻嘻”的漫画勾勒,巧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自然将“强盗”的丑恶嘴脸和言行举止刻画的入木三分。   特别是“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掷地有声,将其荒谬言论彰显无疑,从根本上撼动了巴特勒上尉“文明”对“野蛮”的征服是“体面的”“出色的”观点。这样的反讽是笔锋犀利的,也是余味无穷的,直接刺向敌人的良知,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思辨:反语的表述是犀利和偏激的吗
  师:有人说“抒情是不讲理的”,你觉得本文的反语偏激吗?纵观世界战争史,火烧圆明园这样的恶性事件是骇人听闻的。当行动双方想要摧毁或夺取时,首先是对他构成直接、间接威胁或对他具有战略、战术意义的军事目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军以大轰炸报复法西斯的疯狂侵略罪行,每个飞行员手中都有一份长长的清单,被告诫哪些文化和文物必须保护,像如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科隆大教堂、维尔茨堡王宫、海德堡的城堡和古桥等都在清单之中。
  从《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中可以了解到,雨果作为一个伟大的社会斗士、人道主义作家,是正义与良知的代言人,当圆明园被毁灭时,唯有反语,才能表达雨果内心深切的悲愤。
  四、“愤怒之火”巧借回信调和
  1.创设“困境迷惑”,启迪学生深思
  师:《雨果文集》的翻译者程增厚先生多次前往法国考察,发现并无巴特勒上尉其人,世界著名文学大师雨果却给巴特勒上尉回信。怪哉?这是怎么回事呢?阅读信件的开头和结尾,你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思考、讨论
  预设:这是写作的需要,借这种情境来表达自己內心的愤怒;没有“巴特勒上尉”这个人,但是有很多像巴特勒上尉一样的人,同样值得批判;作者假托巴特勒上尉其人而回信,其实是将“愤怒之火”巧借回信调和,还可以从信件的开头和结尾看出来:在反语之前,是较为舒缓的陈述和非常浪漫的想象,在反语之后,是辩证的评价(“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和真诚的期待(“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样,让愤怒之火不是简单、粗暴地喷薄而出,而是得以理性的调和。
  师:“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就是雨果,坦然回信,“感谢你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他没有迎合巴特勒上尉,没有奴颜媚骨,有的只是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和悲悯的情怀。他的内心极其淡定,他的文笔极其从容,其内在的逻辑力量不容忽视。通过梳理思路、思辨阅读,我们发现:想象之花、反语之剑、理性观照,成为本信的三大特点。
  3.感悟与思辨
  师:阅读下面这段话,你又会有怎样的思考呢?下来,请阅读相关书籍,写点感悟。
  [作者通联:成都市棠湖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最后的常春藤叶》里的苏艾,与琼珊、贝尔曼有着类似的命运遭际,都是被社会冷落和遗弃的潦倒的艺术家,也有着和其他小人物一样的善良之心。她在小说里的人物角色定位,大都确立在情节推动者并助推贝尔曼完成人物升华的层面。  但是不是仅仅如此呢?伟大作品的共性,就是“形象大于思想”,可以有多重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长期以来,苏艾这一人物的人性光芒,一直被遮盖在贝尔曼的伟大光环里;但可以说,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非常清晰地认识到我国语文教材“文选型”的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指出,所谓“文选型”语文教材,就是指“以所选范文作为主体的一种教材类型”。当我们认同“进入教材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时,实际上也就认同了文选型教材的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语文教材进行解读,所需要的就不只是简单的教学经验了,更为不是以分数为主要特征的所谓教学质量了。那是什么呢?笔者以为首先要强调的,就是课程意识。
2021年高考即将到来,临近大考的最后一个月,如何复习备考,如何将备考效益最优化,是高三师生最关心的问题。我认为,最后冲刺的一个月,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细规划。如若能科学、精细地做好最后一个月的备考,往往能事半功倍、更上一層楼。    学校要精细规划,做好“三个统一”   最后一个月,教师和学生容易产生“大局已定,提升空间不大”的想法,从而带来备考的随意和松懈。年级管理者应做好思想工作,点燃师
规则是原理的物化,当原理指导人的行为,让人们以之办事时原理就变成了规则。规则可用逻辑形式P→Q来表示,P是前件,表示目的、意图;Q是后件,表示方式、操作。比如要写一个拟人的句子,此为P;就得模拟人来写物,此为Q。但这个后件不具体,不好操作。于是,第二个规则产生。要模拟人来写物,此为P;就得只出现所模拟的人的特征而不能出现人本身,此为Q。两个规则前后相承为一组规则系统,这个规则系统还可用另外一个规则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仍是材料作文。多年来,材料作文在試题表述、审题难度乃至价值导向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表达逻辑及导向价值均引起广泛质疑(在QQ群与微信群中,质疑及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自媒体及纸质刊物公开发表的批评文章也为数不少)。至于审题难度,可以说,多年的高考作文题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及有无最佳立意等,即便是老师也常常争论不休。笔者因此曾撰写《高考作文,莫让
一、宿州市歌引杭州  (视频播放宿州市候选市歌《大美宿州》,学生兴奋而专注)  师:这是咱们宿州市的候选市歌《大美宿州》,于2014年12月26日对外发布。今天,我们得以欣赏咏唱自己家乡——皖北宿城的歌曲,感觉怎样?  生:很带劲儿,很给力!  师:是啊,昂扬向上的歌曲,总能催人奋进。这是一首现代城市之歌,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讴歌了宿州市的魅力,令每一位宿州人感到骄傲自豪,并产生无限的希望和力
一、徽标的含义与高考考查方向  徽标,也叫徽记、标志、标识,是一种由图形组合或由图形和文字组合而成的记号,作为某一类事物的表征。其起源很早,源于人类社会早期的氏族图腾。在当代,更是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大量的徽标,如学校校徽、电视台台标、网站Logo、商品商标等等。这些徽标通常“图”简意赅,形象高度凝练的同时,又蕴含丰富的寓意。  在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以下徽标相关试题,
一、 分享读诗的原初体验  师:歌颂祖国,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历代诗人一路高歌,从古到今,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1979年4月,从十年动乱的坎坷中走来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获得新生的祖国,感慨万千,热血沸腾,用自己的青春与激情,写下了感人的诗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学习,用心体验。  师:请各位放开声音,自由诵读两遍。  (生读。)  师:现在,请各位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
汲安庆的《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按诗词类、散文类、小说类、戏剧类、寓言类、传记类、新闻类,精选了二十一位一流语文名师的教例,对之进行了非常详尽、新颖、深刻的评析。确如编辑所言,是“助力一线教师在审美体验中实现教例评析能力的跃升”的好书。此书对我的最大触动是:专业发展,永无止境。太多的审美惊奇,太多的思想刷新,令人目不暇接。  在题为《诗词类文本极化情感的巧妙揭示》的评析文字中,汲安庆对肖培东《〈菩
严格来讲,过程也包括结果,因为结果与开端、发展等程序一样也是过程中的一个程序,但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人们总是把最后的结果与前面诸多程序并列起来表述,如“重过程还是重结果”“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因此,本文所说的过程是缩小了外延的过程,即不包含结果的过程。“杜绝过程与结果的混杂”,意思是设计与陈述课堂教学目标应当把促成学习結果的一系列程序与结果区别开来,不能把它们混杂在一起。  教育的理性思辨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