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对策研究

来源 :南方农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it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采用地租理论、土地报酬规律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理论,分析了合肥市的社会经济概况、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构建了合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2)对合肥市2005-2012年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较低,总体上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3)提出了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对策。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对策;安徽省合肥市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0-02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尤其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载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以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为主要特征的矛盾凸现期[1]。随着十八大“四化同步”战略的提出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出台,集约利用有限土地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达到节约用地效果,已成为政府和普通民众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在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协调,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性,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由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将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现实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将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思想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紧密融合在一起。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试图通过对该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提出促进合肥市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2 研究区概况
  合肥位于安徽省正中央,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襟江拥湖,沿海腹地、内地前沿、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2005-2012年,随着合肥市经济快速发展,GDP由2005年的925.6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 164.32亿元,增加了3 238.71亿元,第一产业产值增加了176.56亿元,第二产业产值增加了1 879.3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了1 182.86亿元 (图1) 。
  图1 合肥市2005-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2012年,合肥市国内生产总值4 164.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25.81%、34.78%、26.69%、20.08%(表1)。
  3 合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面,许多学者希望创建出类似于集约度的单个指标[2]。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现状,可认为,由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目标具有多元性而且影响因素众多,为准确和客观反映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应根据影响因素类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科学设置衡量指标,不仅要表征作为集约经营外观表现的投入状况,还应量度土地利用程度和产出情况以及当前利用方式持續与否,即不仅要关注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还要重视其资源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筑相关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整体量度[3]。
  因此,合理选建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持续情况等4个方面筛选指标[4-5]。经过参阅相关资料,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表2)。
  表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3.2 评价方法
  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集约利用评价实质上就是解决城市土地在发展水平、速度和各方面协调性的描述问题。鉴于信息论中信息熵表示系统有序程度,一个系统有序程度越高则信息熵越小(反之亦然),因此,可根据各项指标值差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计算各指标权重,为综合评价提供依据[6]。
  由于各指标的量纲、数量级及指标正负取向均有差异,为使各项指标数据具有可比性,须将原始数据无量纲化,也即对初始数据做标准化处理。其次,计算指标的熵值和信息效用值,并参评对象的评价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土地利用中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并相互协调的结果,每个子系统中的指标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状况。因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集约度)可用下列模型进行评定。
  式中,Si为城市土地集约度;Wk(k=1,2,3,4)分别为第i个样本的投入强度指数、利用程度指数、产出效果指数和持续状况指数的权重;Fki为相对应的评价指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取值范围为Yi∈[0,1],当Yi=0时,土地集约利用处于最不成熟状态,集约利用水平最低,而当Yi=1时,则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达到理想状态,集约利用水平最高。
  3.3 评价结果
  依据合肥市统计年鉴(2006-2013年)及其他相关数据,合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次指标权重并在此基础上对合肥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表3,表4,图2)。
  图2 合肥市2005-2012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趋势
  3.4 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对合肥市2005-2012年间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情况进行分析。
  (1)合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较低需大幅度提高。从2005-2012年,合肥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高的是2010年的0.4791,最低的则是2006年的0.2 263,各年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平均水平只有0.3 606,总体水平较低。   (2)合肥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合肥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2005年为0.2 300,到2012年则为0.4 667,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增幅为102.91%。其中投入强度由2005年的0.0 746增加到2012年的0.1 972,增加了0.1 226,增幅164.34%,表明目前合肥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投入水平仍然偏低,有很大提高空间;利用强度由2005年的0.0 613增加到2012年的0.0 942,增加了0.0 329,增幅为53.67%,土地利用程度仍然较低,城市土地利用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掘;产出效果由2005年的0.0 324增加到2012年的0.0 900,增加了0.0 576,增幅为177.78%,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尚未充分发挥,产出水平还应大幅提高;持续情况由2005年的0.0 617增加到2012年的0.0 853,增加了0.0 236,增幅为38.25%,土地利用持续性较低应继续加强土地生态建设。
  (3)2011年,集约水平有所降低,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合肥市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土地总面积增加,拉低了合肥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2012年,合肥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又有所提升。
  4 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对策研究
  4.1 合理确定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战略
  由于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作用以及日益凸现的强烈约束,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在区域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这就要求合肥市在土地利用中培养和锻炼战略思维,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和战略高度,关注所在地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土地利用的原則性和根本性问题,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及土地供求态势的科学预测,因地制宜选择土地利用战略[7]。
  4.2 提高土地有效供给
  保障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是确保必需新增土地需求,因此合肥市应建立和完善供给引导和需求制约的供地机制,在今后新增土地供应中,继续严格贯彻现行管理制度,执行现行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切实提高土地资源的有效供给,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佳利用。
  4.3 利用经济杠杆加强土地市场管理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既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更需要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两者有机结合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途径之一。因为土地使用者对土地的需求受其经济能力、使用目的、国家政策和地价条件的制约,而地价的高低往往是决定其数量的关键因素。在土地一级市场交易中,综合运用地租、地价和地税手段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4.4 支持和推广现代科技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为了准确掌握当前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状况,在当前条件下,应加强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监测和诊断。综合利用“3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土地利用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准确掌握所在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
  4.5 执行和完善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制度
  通过分析,合肥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仍然较低,为确保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除了要贯彻执行国务院制定的相关政策外,还应严格遵守现有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法律法规及结合地方实际尽可能完善地方法规体系,并且适当加大执法力度。
  参考文献
  [1] 石晓平.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1.
  [2] 陈莹,刘康,郑伟元.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4): 26-29.
  [3] 王长坤. 基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4] 刘力,邱道持,粟辉,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5):887-890.
  [5] 王海斌.市域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度研究——以辽阳市为例[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6] 宋红梅等. 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徐州市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91-92.
  [7] 刘新卫,张丽君等.中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6.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和物流建设的发展,烟叶生产基础建设的合理布局规划成为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比如,烟叶生产物流建设存在布局规划不合理、物流成本居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为理念进行建设,文章认为从精选优质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以及编写校本教材等方面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通过对海河流域山西段水环境现状及入河排污口情况的调查分析,阐述了造成流域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保护水质安全的具体措施,为整个流域水环境保持水质安全提供参考。
[摘 要]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人数的激增,我国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强大的就业压力给政府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质量显得至关重要。文章立足于高校、学生以及社会等不同方面的实际需求,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探讨提高职业指导质量的具体措施,希望为以后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就业指导;核心竞争力  [DOI]10.13939/j
地面测报工作不仅是气象事业的重要工作内容,更是天气预报的主要信息来源。对社会活动以及人们的生活都会造成影响,气象部门应大力管理地面气象测报工作,严格把控工作质量。调查山西省稷山县地面气象测报工作的开展情况,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摘 要 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协调解决建设发展、历史风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农村规划重要的发展方向,以广西恭城县黄岭新村为例,对其环境特征和发展方式进行了充分的调研,通过“回归自然”的规划理念,对其景观进行了整体规划,平衡了历史与现实,环境与发展的管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和谐发展;广西恭城县黄岭新村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
摘 要 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要求的农业绿色化和科技化对传统农业生产提出了挑战。了解推广技术的重要性,根据其推广原则制定恰当的推广方法能够使科学技术快速渗透到农业生产之中,推动现代化农业进程的发展。  关键词 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