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高中语文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读、多想、多问,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主阅读;自主提问;自主回答;拓展延伸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面对新时期的课改大潮,阅读大量的高中语文教学教法,跟进当今语文教学的理念及变化,亲临或通过书籍、视频学习了语文名家的精品课,博采众长,汲取精华,思考体悟,总结反思,为我所用,自己不断摸索、实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主动自觉地学习,倡导学生自主体验文本,积极思考,善于发现挖掘问题。创建符合自身教学特色的创新范式,即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自主提出问题、自主回答与展示、群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拓展的自主质疑教学法。
一、 自主阅读课文
自主阅读课文就是学生有思考地自己阅读文章,不是不求甚解,漫无目的泛泛而读,而是教师事先要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引,引导学生精读细读,品读美读,分角色读,专注投入地读,结合背景,深入文本的角色,声情并茂地读,对一些不好理解难读懂的地方,回过去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阅读文章时需要过三关:字词关、勾画关、文意关。字词关就是掌握字词音义。读准字音,结合注释或利用工具书弄懂词义,理解文意。勾画关就是勾画主旨句、观点句、点睛句、哲理句、精美句和疑难句等,边读边勾画这些句子,就找到了文章的要旨,每个段落的内容,蕴含的哲思,佳句的妙处,以便快速读懂文章。文意关就是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提纲挈领概括各部分的内容、深层的思想内涵,把握文章情感。
文章阅读要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不同文体有不同的阅读要求。品读诗歌,要把握节奏韵律,情感变化,甚至可以用歌唱形式进行,易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读戏剧要把握人物性格、戏剧冲突与舞台说明,读小说要把握形象特征,读讲稿要注意场合、对象,读散文要读出散文的韵味。
例如,品读戴望舒的《雨巷》就要读出惆怅和迷茫;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要读出淡淡的哀愁和苦闷;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就要读出清、静和悲凉感;读陆蠡的《囚绿记》就要读出时代的伤痛;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要读出愤懑。古人云:“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墮泪者,其人必不友;读司马迁《报任安书》不堕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同样,不同的作家不同的风格流派,诵读也迥然不同。
读苏轼、辛弃疾的词就要读出豪放旷达;读李清照、李煜的词就要读出婉约悲愁;读杜甫的诗就要读出悲天悯人的情怀。
融入文章进入角色,便能读懂情感,读懂情感就能梳理文意,梳理文意就能提出有疑惑、有价值的问题。三者是紧密联系、逐层递进的关系,一环紧扣一环,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环节。读多了读透了才会产生思索,思索了才会质疑发问。学生不读文章不讲课,咀嚼文本,形成丰富的阅读体验,这才是上课的开始。学生感知最本真、最初始的文本,品尝原汁原味、未经二次加工的“粗粮”,更能从中吸取营养,滋润阅读人,提升其境界,丰厚其灵魂。笔者赞赏黄厚江老师重视阅读的教学方法,曾经一次示范课一篇文章让学生读七遍,一篇文章通过不同的经典朗诵,进行比较鉴赏与评价。
教学之前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时间,不要寄希望于课外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高中生轻语文重数理化,作业任务繁多,课余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去阅读,没有阅读就讲课,那不如不要讲,留给学生自己去读文本、去感知,笔者认为应该重阅读轻讲解,至少也应该平分秋色,文章没有读,教师讲学生没有主动思考,根本不理解、吸收与消化,也没有体会到文本的美感。
自主阅读就是学生主动自觉地阅读。是学生感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的过程。学生轻松自由地阅读,享受阅读的快乐,真正让阅读成为一种爱好,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惬意。阅读时间既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但最主要应该在课内进行阅读,适当布置学生课外完成阅读,特别是利用零散时间、科目交叉的间隙时间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同时也要会默读,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效率。在阅读中思考领悟,产生与作家、作品的共鸣,阅读让全身血液沸腾,找到读书的感觉。
二、 自主提出问题
自主提出问题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文本的情况,找出疑难、搜寻有价值的问题,善于质疑,积极发问,从疑惑处发问、从整体发问、从局部发问。一是自主提问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有思考价值和现代意义,问题的表述要明确。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具有思维容量,启迪智慧,引发学生联想,具有无限的遐想空间,引领学生走向深处,从而培养其质疑能力。梯度适合,难度适中。二是问题设计兼顾整体与部分,针对文章的构思、谋篇、思想情感,与现实的关系及意义等方面发问。可以从局部上质问、细节上探究。针对文章的每个部分、每个段落、重点语段、特殊效果的句子、关键句子、优美句子、语言、观点和态度等方面发问。三是自主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照顾后进生。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要多问学困生。四是自主提问时机把握要恰当。只有当学生“心求知而未知,口欲言而不能”时提出问题进行启发,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问以后,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不能高密度地进行提问,要考虑学生是否有时间思考问题,组织答案。教师还要对学业成绩差的学生多给点期待的时间,为每一位学生的心中点亮一盏希望的灯,让他们充满信心。
问题不宜过多、过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未必一一在课堂上呈现,面面俱到,逐一作解答,有取舍地撷取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有质量的问题进行作答。一堂课重点解决两三个问题即可。当然有些问题学生未必能提出,但又不得不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补充,让学生去思、去想、去悟。 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门教学艺术,没有固定模式,只有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思考、实践、总结,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三、 自主回答与展示
回答与展示,让学生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解答问题可采用黑板展示、纸条展示、交流展示、作业展示等方式进行。学生回答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自由举手回答、抢答、指名答、全体学生共同答、分小组答、男女生互答。根据不同难度的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难度大的优生答,一般的中等生答,难度稍低的后进生答,让学生各抒己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通过打分、学生修改等评价方式让学生积极回答、乐于回答。回答问题尽量丰富变化,灵活多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与兴趣。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搜索答案,概括要点,这既是审题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严谨治学的作风,尽量找准找全,踩准要点,条分缕析。回答问题是一种思维锻炼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通过展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維能力,还有助于书写的提高。扎实筑牢学生语言文字的功底,学会语言的锤炼与推敲。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展示完毕,教师或学生进行简要的点拨与点评,给予及时的评价,多鼓励表扬。
四、 群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拓展
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阅读体验,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迁移联想,通过比较更易理解文章内容,印象深刻,学会鉴别与评价。整本书阅读,使阅读更具完整性,高中课本对于长篇文章,大部分都是节选,有时情节比较突然,不利于理解,对文本没有整体的概念,有的只是某一部分,这是节选作品的缺点。整本书阅读,使阅读更有完整性,通过鸿篇巨制来整体把握文本,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与特色,丰富完善作品内容,摄取广博的知识,汲取丰厚的养分,利于全面理解作品,体悟作家及作品人物丰富的人格。整体感知作品,丰盈人的品格。引导和推介学生阅读整本书,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或感悟,梳理文章的篇章结构和艺术构思,理清情节结构、人物关系与形象,摘录分析精美句、段,鉴赏重点章节内容,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写点书评、读后感或进行读书交流活动。
例如,教师在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进行导读,带领学生进入《红楼梦》的世界,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教师要先将《红楼梦》的阅读意义、红学相关知识等为学生进行详细的阐释,让学生对本书有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可以整理《红楼梦》电视剧中的精彩片段,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片段,跟随刘姥姥的视角窥探贾府的富贵繁华,提出“贾府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究竟为何最终没落?”还可以为学生播放百家讲坛著名作家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片段,为什么刘心武认为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非常糟糕”?同时也有人认为高鹗的续写可以说是对《红楼梦》“艺术的升华”。通过观看视频,再加上教师的问题引领,学生对《红楼梦》的探知欲望能够被充分调动,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课外阅读。
又如,教师在进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重读整理,先进行一篇篇概括,然后再从宏观视角下进行整本书概括,深入挖掘整本书的精髓。引导学生在重读中,实现从概括文本中乡土本色,到概括乡土人际交流直接性表达,再到对作者对乡土文化的描述中呈现出来的乡土人际的复杂格局的概括,从而加深学生对“乡土中国”内涵的深刻认知。
综上所述,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充分认识到有效性的追求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强调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合作交流,积累学生学习经验;引导学生自主课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实施这一系列教学策略,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培养具有良好语文水平的高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晓辉.学贵有疑 疑要得法: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的艺术[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
[2]冷小琼.高中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16,13(5):113-114.
[3]汪英尾.自主质疑式的语文教学方法探索[J].新教育,2015(23):35-36.
作者简介:朱灼,云南省曲靖市,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第四中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主阅读;自主提问;自主回答;拓展延伸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面对新时期的课改大潮,阅读大量的高中语文教学教法,跟进当今语文教学的理念及变化,亲临或通过书籍、视频学习了语文名家的精品课,博采众长,汲取精华,思考体悟,总结反思,为我所用,自己不断摸索、实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主动自觉地学习,倡导学生自主体验文本,积极思考,善于发现挖掘问题。创建符合自身教学特色的创新范式,即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自主提出问题、自主回答与展示、群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拓展的自主质疑教学法。
一、 自主阅读课文
自主阅读课文就是学生有思考地自己阅读文章,不是不求甚解,漫无目的泛泛而读,而是教师事先要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引,引导学生精读细读,品读美读,分角色读,专注投入地读,结合背景,深入文本的角色,声情并茂地读,对一些不好理解难读懂的地方,回过去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阅读文章时需要过三关:字词关、勾画关、文意关。字词关就是掌握字词音义。读准字音,结合注释或利用工具书弄懂词义,理解文意。勾画关就是勾画主旨句、观点句、点睛句、哲理句、精美句和疑难句等,边读边勾画这些句子,就找到了文章的要旨,每个段落的内容,蕴含的哲思,佳句的妙处,以便快速读懂文章。文意关就是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提纲挈领概括各部分的内容、深层的思想内涵,把握文章情感。
文章阅读要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不同文体有不同的阅读要求。品读诗歌,要把握节奏韵律,情感变化,甚至可以用歌唱形式进行,易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读戏剧要把握人物性格、戏剧冲突与舞台说明,读小说要把握形象特征,读讲稿要注意场合、对象,读散文要读出散文的韵味。
例如,品读戴望舒的《雨巷》就要读出惆怅和迷茫;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要读出淡淡的哀愁和苦闷;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就要读出清、静和悲凉感;读陆蠡的《囚绿记》就要读出时代的伤痛;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要读出愤懑。古人云:“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墮泪者,其人必不友;读司马迁《报任安书》不堕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同样,不同的作家不同的风格流派,诵读也迥然不同。
读苏轼、辛弃疾的词就要读出豪放旷达;读李清照、李煜的词就要读出婉约悲愁;读杜甫的诗就要读出悲天悯人的情怀。
融入文章进入角色,便能读懂情感,读懂情感就能梳理文意,梳理文意就能提出有疑惑、有价值的问题。三者是紧密联系、逐层递进的关系,一环紧扣一环,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环节。读多了读透了才会产生思索,思索了才会质疑发问。学生不读文章不讲课,咀嚼文本,形成丰富的阅读体验,这才是上课的开始。学生感知最本真、最初始的文本,品尝原汁原味、未经二次加工的“粗粮”,更能从中吸取营养,滋润阅读人,提升其境界,丰厚其灵魂。笔者赞赏黄厚江老师重视阅读的教学方法,曾经一次示范课一篇文章让学生读七遍,一篇文章通过不同的经典朗诵,进行比较鉴赏与评价。
教学之前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时间,不要寄希望于课外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高中生轻语文重数理化,作业任务繁多,课余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去阅读,没有阅读就讲课,那不如不要讲,留给学生自己去读文本、去感知,笔者认为应该重阅读轻讲解,至少也应该平分秋色,文章没有读,教师讲学生没有主动思考,根本不理解、吸收与消化,也没有体会到文本的美感。
自主阅读就是学生主动自觉地阅读。是学生感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的过程。学生轻松自由地阅读,享受阅读的快乐,真正让阅读成为一种爱好,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惬意。阅读时间既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但最主要应该在课内进行阅读,适当布置学生课外完成阅读,特别是利用零散时间、科目交叉的间隙时间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同时也要会默读,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效率。在阅读中思考领悟,产生与作家、作品的共鸣,阅读让全身血液沸腾,找到读书的感觉。
二、 自主提出问题
自主提出问题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文本的情况,找出疑难、搜寻有价值的问题,善于质疑,积极发问,从疑惑处发问、从整体发问、从局部发问。一是自主提问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有思考价值和现代意义,问题的表述要明确。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具有思维容量,启迪智慧,引发学生联想,具有无限的遐想空间,引领学生走向深处,从而培养其质疑能力。梯度适合,难度适中。二是问题设计兼顾整体与部分,针对文章的构思、谋篇、思想情感,与现实的关系及意义等方面发问。可以从局部上质问、细节上探究。针对文章的每个部分、每个段落、重点语段、特殊效果的句子、关键句子、优美句子、语言、观点和态度等方面发问。三是自主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照顾后进生。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要多问学困生。四是自主提问时机把握要恰当。只有当学生“心求知而未知,口欲言而不能”时提出问题进行启发,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问以后,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不能高密度地进行提问,要考虑学生是否有时间思考问题,组织答案。教师还要对学业成绩差的学生多给点期待的时间,为每一位学生的心中点亮一盏希望的灯,让他们充满信心。
问题不宜过多、过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未必一一在课堂上呈现,面面俱到,逐一作解答,有取舍地撷取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有质量的问题进行作答。一堂课重点解决两三个问题即可。当然有些问题学生未必能提出,但又不得不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补充,让学生去思、去想、去悟。 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门教学艺术,没有固定模式,只有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思考、实践、总结,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三、 自主回答与展示
回答与展示,让学生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解答问题可采用黑板展示、纸条展示、交流展示、作业展示等方式进行。学生回答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自由举手回答、抢答、指名答、全体学生共同答、分小组答、男女生互答。根据不同难度的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难度大的优生答,一般的中等生答,难度稍低的后进生答,让学生各抒己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通过打分、学生修改等评价方式让学生积极回答、乐于回答。回答问题尽量丰富变化,灵活多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与兴趣。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搜索答案,概括要点,这既是审题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严谨治学的作风,尽量找准找全,踩准要点,条分缕析。回答问题是一种思维锻炼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通过展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維能力,还有助于书写的提高。扎实筑牢学生语言文字的功底,学会语言的锤炼与推敲。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展示完毕,教师或学生进行简要的点拨与点评,给予及时的评价,多鼓励表扬。
四、 群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拓展
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阅读体验,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迁移联想,通过比较更易理解文章内容,印象深刻,学会鉴别与评价。整本书阅读,使阅读更具完整性,高中课本对于长篇文章,大部分都是节选,有时情节比较突然,不利于理解,对文本没有整体的概念,有的只是某一部分,这是节选作品的缺点。整本书阅读,使阅读更有完整性,通过鸿篇巨制来整体把握文本,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与特色,丰富完善作品内容,摄取广博的知识,汲取丰厚的养分,利于全面理解作品,体悟作家及作品人物丰富的人格。整体感知作品,丰盈人的品格。引导和推介学生阅读整本书,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或感悟,梳理文章的篇章结构和艺术构思,理清情节结构、人物关系与形象,摘录分析精美句、段,鉴赏重点章节内容,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写点书评、读后感或进行读书交流活动。
例如,教师在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进行导读,带领学生进入《红楼梦》的世界,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教师要先将《红楼梦》的阅读意义、红学相关知识等为学生进行详细的阐释,让学生对本书有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可以整理《红楼梦》电视剧中的精彩片段,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片段,跟随刘姥姥的视角窥探贾府的富贵繁华,提出“贾府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究竟为何最终没落?”还可以为学生播放百家讲坛著名作家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片段,为什么刘心武认为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非常糟糕”?同时也有人认为高鹗的续写可以说是对《红楼梦》“艺术的升华”。通过观看视频,再加上教师的问题引领,学生对《红楼梦》的探知欲望能够被充分调动,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课外阅读。
又如,教师在进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重读整理,先进行一篇篇概括,然后再从宏观视角下进行整本书概括,深入挖掘整本书的精髓。引导学生在重读中,实现从概括文本中乡土本色,到概括乡土人际交流直接性表达,再到对作者对乡土文化的描述中呈现出来的乡土人际的复杂格局的概括,从而加深学生对“乡土中国”内涵的深刻认知。
综上所述,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充分认识到有效性的追求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强调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合作交流,积累学生学习经验;引导学生自主课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实施这一系列教学策略,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培养具有良好语文水平的高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晓辉.学贵有疑 疑要得法: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的艺术[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
[2]冷小琼.高中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16,13(5):113-114.
[3]汪英尾.自主质疑式的语文教学方法探索[J].新教育,2015(23):35-36.
作者简介:朱灼,云南省曲靖市,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