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綦江中学,重庆綦江401420】
【摘要】 以前的习题课教学中,存在学生缺少自己体验寻求解题方法的过程的问题,因此学生缺少了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过程。新课程理念倡导“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 教学观念;习题教学;方法;创新
在以前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课堂上学生主要是被动学习,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听讲解和记笔记,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不会灵活处理新的、结合实际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认为,要“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在课前的头一天将事先准备的2到3个习题发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完成所给题目的分析思路就可以了。上课时,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每道题的解题思路,然后教师随机抽3到4个小组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展示他们小组的交流结果(7分钟左右),这段时间小组之间可以继续交流,学生展示完毕,让展示学生介绍其解题思路(每人2分钟时间),展示学生介绍完毕后,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向展示学生提疑问或者提出新的解题方法。然后教师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每一道题的思路、解题技巧和关键进行总结。
比如:如图1示,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放置一质量为M=2kg的木板,木板长为2m,其左端距上方障碍物的水平距离为1m,障碍物下方空间仅容木板通过。现有一质量为m=1kg 的滑块(可视为质点)以一定的初速度v0向右冲上木板左端,与此同时对木板施加一水平拉力F使木板向左运动。已知滑块和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滋=0.2,全过程中滑块都没有掉下来,g=10m/s2。
(1)为使滑块不碰到障碍物其初速度v0最大为多少?
(2)当滑块以(1)问的速度滑上木板时,为使滑块不掉下木板,试求拉力F的范围。
该题目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第(2)问得到了以下四种解法:
解:(1)假设滑块恰好滑至障碍物前向右减速为零,加速度:
a快=■=?滋g ……………………①
位移s=■=1m
由句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v02=2as…………………………②
代入数据,解①②得v0=2m/s
即滑块初速度的最大值为2m/s
(2)①欲使木板向左滑行,受力分析如图2,则有:
F>f
f=?滋mg=2N
即F>2N
②F最大时有:
解法一:最后滑块与木板必然共速,且滑块位于木板右端,以向左为正方向,滑块的图像如图3所示。
板与块位移差
?驻S=S△AOB=■×2×t1=L
得t1=2s。
共同速度
v共=v块B=V0+at=2m/s。
由此可得最大力
F=ma+f=4N
解法二:木块从初位置到刚好要掉下,以向右为正方向,对“板——块”系统用动量定理。
-Ft=-(M+m)v-mv0………………………………③
此过程能量守恒。
F■·■t2-fL=■(m+M)v2共-■mv02
…………………………………………………④
又有v共=V0+at…………………………………⑤
代入数据,解③④⑤得F=-4N,即F大小为4N,水平向左
解法三: 以木板为参考系,向右为正方向. 符合条件的木块位移S≤2m
设恰好要落下,即S=2m.
加速度a♂=a相=a块=■-■
速度恰好减为零时 -v02=2a’s
代入数据,解得F=-4N.
即F最大为4N,水平向左。
解法四:木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SM=■·■·t2·…………………………③
木块匀减速直线运动
Sm=v0t-■■t2……………………………④
当Sm+SM=2
■·t=V0-■t……………………………⑤
代入数据,解③④⑤得t1
F=4N
由①②,综合可得,拉力F范围是
2N
【参考文献】
[1] 皮娟; 刘倩倩. 中学物理习题教学中有效交往的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8).
[2] 张拓.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05).
[3] 冯双喜.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甘肃科技,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