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济体外汇储备与国际金融危机

来源 :当代亚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XS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认为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留下的遗产之一是对外汇储备作用的新认识,即外汇储备可以作为应对未来金融危机的重要工具。或许正是基于这个新认识,东亚许多经济体在那次金融危机之后都出现了外汇储备持续性大量增加的趋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这个共同的变动趋势难以简单地用经常账户平衡或汇率体制特点来解释。东亚经济体外汇储备的增长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用本地区集体合作机制相对滞后来解释。然而,联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广泛影响,应当更清楚地认识到外汇储备作用的有限性和连带不利性。从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失衡的角度看,东亚重要经济体可在外汇储备问题上寻求新思路。
其他文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安全”(亦称“安全研究”)成为学术界重要的研究领域。但主要由于美苏冷战以及核战争的紧迫压力,围绕安全的研究一直局限于军事领域,而对于安全的基本定义、具体对象、基本假设、衡量标准等均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分歧、漏洞与空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安全研究逐步走人百家争鸣的时代,至少出现了“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和“人类安全”等相互竞争的几大学派,他们都试图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来解析安全的概念和意义。
期刊
中印两国政府希望加强双边关系。本文旨在评估政府的这种热情能否对两国大众、政治参与者以及专家间的相互认知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对民意调查、出版物和官方文件的分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两国间的相互认知明显地表现为矛盾心理和不信任情绪。
引言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趋势,是指东亚未来的预期发展趋势,它包括多个发展层面,以及在未来无论是对其自身或其相互关系可能产生某些影响的多种问题。
自拉吉夫·甘地1988年访华以来,中印关系恢复正常并逐渐取得较大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印之间高层互访不断,外交关系迅速改善,双边贸易额大幅攀升,在国际和区域事务中双方保持了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全球减排协议的达成是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成功的重要标志。目前国际社会并未提出一个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全球减排方案,其根本原因是原有的国家分类原则并不适合现实情况,也不利于减排目标实现。为此,我们提出全球减排中国家分类的两大原则:第一大原则是以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HDI)分类为基础的四分组原则来替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分组原则。第二大原则是污染排放大国减排主体原则。上述两个原则可以作为全球减排的约束指标。我们根据这两大原则分析了中国应承担的减排责任和义
自布什政府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以来,美国的气候政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国是否采取强制性温室气体减排更是成为其内外公共政策领域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指出,美国新一届总统候选人的气候政策与布什政府有根本差别。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后,本文发现,这种政策转向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美国两党政治及利益集团的复杂博弈。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种政策动向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的可能影响。最后,本文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政策建议。
1993-2008年问,日本先后产生了10位首相,堪称“一年一相”。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国际环境的演变和日本国内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其深层原因是日本在“转型的困惑”时期表现出来的舆论在改革与稳定之间不断摇摆的政治钟摆现象。麻生太郎内阁是这个政治钟摆的最新产物,其政治前景取决于即将到来的众议院大选。而这场大选的结局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改宪是冷战后日本政治演变历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执政的自民党在建党50周年之际提出改宪草案,表明其执政路线已经彻底由“经济中心主义”转为“政治中心主义”。最大在野党民主党也以积极的竞争姿态提出“宪法建言”。在保守势力的共同推动下,日本国会在“实质性”改宪进程中迈出了新步伐。上述种种改宪政治动向,对日本国民的宪法意识及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走向均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日本能否实现改宪目标的前景预期仍充满变数。
冷战结束以来,亚太地区四重安全结构相互交错,推动着亚太地区地缘政治的演变。美国及其盟国致力于建立一种后冷战时代的亚太安全体系,旨在确保美国对亚洲事务的主导权,牵制、防范中国成为主导亚洲事务的力量。东盟推行大国平衡战略,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接触的政策。为了拓展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空间,应在和谐世界理论的指引下,充实和丰富新安全观与和谐亚太的理念,推进亚洲合作伙伴关系和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次地区合作进程,昭示中国和平发展与和谐外交的理念,致力于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