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木里藏族传统民居建筑就地取材,功能多样,造型朴实优美,结构坚固耐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居群落。该区域民居建筑历史悠久,是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有力证据,因地理位置、气候和海拔等原因,少有学者、专家深入研究。千百年来,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方式单一原始。如今,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也遇到了困难。文章对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及其口述史研究的方法论展开探索和讨论,旨在记录、梳理、研究和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更加直观、有效地向人们呈现我国少数民族灿烂的建筑艺术和高超的营造技艺。
关键词:木里;藏族民居;营造技艺;建筑
注: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一般规划项目“木里‘藏族民居营造技艺’口述影像记录与研究”(MJ19-94)结题成果之一。
藏族民居的营造技艺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以丹巴等地藏式民居为代表,然而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各地的藏族民居建筑形式又呈现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不同建筑特点和营造方式,四川有代表性的如阿坝州嘉绒、甘孜州康东和康南、凉山州木里等地。木里藏族自治县是我國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北角。该区域藏族民居营造技艺经过长期的演变,民居建筑在适应高原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和结合民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的同时,融合了各民族建筑艺术的营造技艺和审美特点,形成了经济适用、功能多样、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古老建筑形式。
一、木里藏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与基本现状
木里藏族传统民居是该地区藏族先民的杰作,以东朗乡等地为代表,当地藏民用本地的夯土、石块和木料筑造的别具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居所,巧妙地运用了建筑力学的科学原理,就地取材,石泥结合,功能多样,造型朴实优美,结构坚固耐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居群落。木里藏族传统民居建筑群落分布广泛,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民居建筑呈现出有别于西藏藏居和甘南藏居的独特风貌,与同省的甘孜、阿坝等地藏区民居也不尽相同。
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在继承和发扬了本民族建筑营造技艺的同时,将汉、藏、羌、彝建筑营造技艺进行了融合、改进和升华,形成了木里独具特色的民居营造技艺,使这种古老的石砌建筑成为有利于当地藏民和谐栖居的最佳形式。木里藏族自治县的藏族民居建筑形式的存在为汉、藏、羌、彝等民族文化在建筑、文化等方面的交融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佐证,丰富了藏族民居建筑形式,完善了藏族建筑历史,它所承载的人文内涵和艺术成就也具有无法取代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从功能性上看,木里藏族传统民居建筑集饮食起居、牲畜养殖、粮食储存、宗教活动,甚至防御入侵等功能于一体。然而随着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行,加上当地藏民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传统建筑改动较大,“原汁原味”的建筑已所剩无几。而且,千百年来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方式单一原始,木里民居建筑保护和营造技艺的传承迫在眉睫。现存的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该地区藏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康巴藏区研究中心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
二、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口述史研究的必要性
口述史研究是历史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以参与者或者关联人物真实的相关口头叙述内容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口述史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我国在历史研究中使用;2000年前后,我国开始较为普遍地采用此方式来征集各地党史的相关历史资料,极大地丰富了研究成果,并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该研究方法的使用;如今,口述史的记录和研究方法在国内外各学科领域有着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运用,其传播性强,关注度高,易保存和推广,所以在非遗传承与保护等领域的口述史研究方兴未艾。
随着木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的改善和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便捷,以及现代建筑营造方式和新建筑材料的广泛运用,原来相对封闭的农耕文明不断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对于藏族同胞来说,现代生活像一把双刃剑,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但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也在慢慢消解。一方面,技艺传承方式单一原始,并且能熟练掌握砌石等技艺的传统老匠人已经不多;另一方面,青年一代几乎都选择现代民居而放弃传统藏族民居的建造和使用,并且了解藏族建筑文化内涵的人少之又少,给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工艺资料的收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由于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有着区域性的特点,而且在民间传承,很少有文献记录,当地人的生活感受和文化情结也无法得知。因此,通过实地调查和口述史影像记录的方式对木里藏族传统民居的使用者和建造者进行调查和采访,是对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工艺进行全面的研究和保护的重要方法,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一个基础。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口述史文字的生动性以及音像资料的直观性,都极其有利于民族学、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的普及。口述史便捷、灵活的形式,能够把这些文化传承的民间技艺完整地记录下来,在今后的研究上加以整理,使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三、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口述史研究的
基本思路
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口述史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框架下开展研究工作,以口述史研究为手段,以研究报告和影像记录为方法,以木里民居营造技艺为研究对象,以本地藏族民居的使用者和建造者为采访对象,系统研究木里藏族传统民居技艺的营造技艺、建筑特点、艺术特点和发展脉络,从建筑学、历史学、美术学、民俗学、宗教学等视角进行主题多元的研究。基于口述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规范,通过主题式叙述、引导式叙述、自由式叙述、讨论式叙述等方式进行口述影像记录,对采访人展开尽可能全面的深度访谈,然后附以科学的统计、测量、绘制、计算记录,获得一手材料和数据。影像记录和后期编辑过程中强化文化性、知识性、研究性,融入趣味性、故事性,达到审美性、传播性,给通过口述史来传承保护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方式带来新视野。 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口述史研究以木里文化工作者和民居建筑使用者、建造者为讲述人进行采访,采用常规摄像机、数码相机、收音器以及录音笔等专用设备进行现场田野作业,用数码高清视频来记录藏族民居营造技艺的口述过程,尽可能全面地记录木里藏族传统民居的结构、外观、材料、建筑装饰、功能分区等方面口述的影像、图片资料甚至手绘效果图等,然后整理成纸质文本和全程记录的视频光盘、图片等电子文档,从而完成藏族民居技艺民俗口述资料的全方位收集与整理工作,以求全方位保存藏族民居营造技艺这一独特而珍贵的传统民俗影像资料和口述资料。
以木里藏族文化工作者、建造者和不同年龄阶段的使用者为讲述人进行采访,有针对性地围绕营造方式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如:让采访人简述木里藏族传统民居的历史传承,对分布情况、保存情况、建筑类别、装饰类别、建筑功能分区进行介绍;居住者对于现代民居和传统民居的内心感受的比较;重点叙述藏族民居的建筑材料来源、构成和组合方式,包括运输方式、建筑成本等;建筑原理、选址、基本框架和建设流程、技术要求;建造过程中的禁忌、寓意和审美要求等;如何防止房屋墙面受力不均和下沉等问题;有无口头或文本资料留存,以及传承人传承情况等。
结合纪录片拍摄的审美特征,认真考虑口述影像记录的镜头、画面及后期各项编辑制作,一改往常口述史记录的单一镜头,重视口述资料的实用性的同时,兼顾样片的审美性、逻辑性、趣味性、推广性等,让影像资料具有广泛的传播性、普及性。
四、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口述史研究的
价值和意义
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口述史的研究,为四川康巴藏区藏族民居营造技术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研究提供鲜活的材料支撑。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是木里藏民对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传承,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与传承对象是不可分离的。千百年来,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是通过师徒之间的口传、身范等形式在实践中进行的,传承的过程是抽象而又无形的。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建筑营造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当地人民世代延续的生活习惯和稳定的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延续得以保留,才让该技艺有了传承的空间。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和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来相对封闭的农耕文明不断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木里能熟练掌握砌石民居营造技艺的老匠人已经不多,木里传统的藏族民居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藏族在内的少数民族建筑营造技艺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弱化,尤其对青少年来说更是盲点,这给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对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口述史记录整理是很有必要的。
五、结语
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在继承和发扬了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同时,将汉、藏、羌、彝建筑营造技艺进行了改进和升华,形成了木里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使这种古老的石砌建筑成为千百年来当地康巴藏区居民和谐栖居、生活的最佳形式。现存的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该地区藏族历史文化体系的活化石,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古老的木里藏族民间建筑工艺濒临失传,需要更多的研究学者参与到研究和保护之中,也需要将更新更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用于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这样的非遗技艺的研究和保护之中,而口述史研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
参考文献:
[1]齐小新.口述歷史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阿坝州藏区民居图谱》编委会.四川藏区民居图谱:阿坝州嘉绒卷[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7.
[3]宾慧中.中国白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4]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营造与技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5]冯骥才.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关键词:木里;藏族民居;营造技艺;建筑
注: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一般规划项目“木里‘藏族民居营造技艺’口述影像记录与研究”(MJ19-94)结题成果之一。
藏族民居的营造技艺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以丹巴等地藏式民居为代表,然而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各地的藏族民居建筑形式又呈现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不同建筑特点和营造方式,四川有代表性的如阿坝州嘉绒、甘孜州康东和康南、凉山州木里等地。木里藏族自治县是我國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北角。该区域藏族民居营造技艺经过长期的演变,民居建筑在适应高原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和结合民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的同时,融合了各民族建筑艺术的营造技艺和审美特点,形成了经济适用、功能多样、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古老建筑形式。
一、木里藏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与基本现状
木里藏族传统民居是该地区藏族先民的杰作,以东朗乡等地为代表,当地藏民用本地的夯土、石块和木料筑造的别具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居所,巧妙地运用了建筑力学的科学原理,就地取材,石泥结合,功能多样,造型朴实优美,结构坚固耐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居群落。木里藏族传统民居建筑群落分布广泛,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民居建筑呈现出有别于西藏藏居和甘南藏居的独特风貌,与同省的甘孜、阿坝等地藏区民居也不尽相同。
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在继承和发扬了本民族建筑营造技艺的同时,将汉、藏、羌、彝建筑营造技艺进行了融合、改进和升华,形成了木里独具特色的民居营造技艺,使这种古老的石砌建筑成为有利于当地藏民和谐栖居的最佳形式。木里藏族自治县的藏族民居建筑形式的存在为汉、藏、羌、彝等民族文化在建筑、文化等方面的交融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佐证,丰富了藏族民居建筑形式,完善了藏族建筑历史,它所承载的人文内涵和艺术成就也具有无法取代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从功能性上看,木里藏族传统民居建筑集饮食起居、牲畜养殖、粮食储存、宗教活动,甚至防御入侵等功能于一体。然而随着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行,加上当地藏民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传统建筑改动较大,“原汁原味”的建筑已所剩无几。而且,千百年来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方式单一原始,木里民居建筑保护和营造技艺的传承迫在眉睫。现存的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该地区藏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康巴藏区研究中心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
二、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口述史研究的必要性
口述史研究是历史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以参与者或者关联人物真实的相关口头叙述内容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口述史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我国在历史研究中使用;2000年前后,我国开始较为普遍地采用此方式来征集各地党史的相关历史资料,极大地丰富了研究成果,并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该研究方法的使用;如今,口述史的记录和研究方法在国内外各学科领域有着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运用,其传播性强,关注度高,易保存和推广,所以在非遗传承与保护等领域的口述史研究方兴未艾。
随着木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的改善和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便捷,以及现代建筑营造方式和新建筑材料的广泛运用,原来相对封闭的农耕文明不断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对于藏族同胞来说,现代生活像一把双刃剑,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但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也在慢慢消解。一方面,技艺传承方式单一原始,并且能熟练掌握砌石等技艺的传统老匠人已经不多;另一方面,青年一代几乎都选择现代民居而放弃传统藏族民居的建造和使用,并且了解藏族建筑文化内涵的人少之又少,给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工艺资料的收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由于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有着区域性的特点,而且在民间传承,很少有文献记录,当地人的生活感受和文化情结也无法得知。因此,通过实地调查和口述史影像记录的方式对木里藏族传统民居的使用者和建造者进行调查和采访,是对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工艺进行全面的研究和保护的重要方法,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一个基础。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口述史文字的生动性以及音像资料的直观性,都极其有利于民族学、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的普及。口述史便捷、灵活的形式,能够把这些文化传承的民间技艺完整地记录下来,在今后的研究上加以整理,使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三、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口述史研究的
基本思路
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口述史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框架下开展研究工作,以口述史研究为手段,以研究报告和影像记录为方法,以木里民居营造技艺为研究对象,以本地藏族民居的使用者和建造者为采访对象,系统研究木里藏族传统民居技艺的营造技艺、建筑特点、艺术特点和发展脉络,从建筑学、历史学、美术学、民俗学、宗教学等视角进行主题多元的研究。基于口述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规范,通过主题式叙述、引导式叙述、自由式叙述、讨论式叙述等方式进行口述影像记录,对采访人展开尽可能全面的深度访谈,然后附以科学的统计、测量、绘制、计算记录,获得一手材料和数据。影像记录和后期编辑过程中强化文化性、知识性、研究性,融入趣味性、故事性,达到审美性、传播性,给通过口述史来传承保护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方式带来新视野。 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口述史研究以木里文化工作者和民居建筑使用者、建造者为讲述人进行采访,采用常规摄像机、数码相机、收音器以及录音笔等专用设备进行现场田野作业,用数码高清视频来记录藏族民居营造技艺的口述过程,尽可能全面地记录木里藏族传统民居的结构、外观、材料、建筑装饰、功能分区等方面口述的影像、图片资料甚至手绘效果图等,然后整理成纸质文本和全程记录的视频光盘、图片等电子文档,从而完成藏族民居技艺民俗口述资料的全方位收集与整理工作,以求全方位保存藏族民居营造技艺这一独特而珍贵的传统民俗影像资料和口述资料。
以木里藏族文化工作者、建造者和不同年龄阶段的使用者为讲述人进行采访,有针对性地围绕营造方式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如:让采访人简述木里藏族传统民居的历史传承,对分布情况、保存情况、建筑类别、装饰类别、建筑功能分区进行介绍;居住者对于现代民居和传统民居的内心感受的比较;重点叙述藏族民居的建筑材料来源、构成和组合方式,包括运输方式、建筑成本等;建筑原理、选址、基本框架和建设流程、技术要求;建造过程中的禁忌、寓意和审美要求等;如何防止房屋墙面受力不均和下沉等问题;有无口头或文本资料留存,以及传承人传承情况等。
结合纪录片拍摄的审美特征,认真考虑口述影像记录的镜头、画面及后期各项编辑制作,一改往常口述史记录的单一镜头,重视口述资料的实用性的同时,兼顾样片的审美性、逻辑性、趣味性、推广性等,让影像资料具有广泛的传播性、普及性。
四、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口述史研究的
价值和意义
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口述史的研究,为四川康巴藏区藏族民居营造技术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研究提供鲜活的材料支撑。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是木里藏民对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传承,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与传承对象是不可分离的。千百年来,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是通过师徒之间的口传、身范等形式在实践中进行的,传承的过程是抽象而又无形的。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建筑营造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当地人民世代延续的生活习惯和稳定的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延续得以保留,才让该技艺有了传承的空间。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和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来相对封闭的农耕文明不断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木里能熟练掌握砌石民居营造技艺的老匠人已经不多,木里传统的藏族民居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藏族在内的少数民族建筑营造技艺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弱化,尤其对青少年来说更是盲点,这给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对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口述史记录整理是很有必要的。
五、结语
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在继承和发扬了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同时,将汉、藏、羌、彝建筑营造技艺进行了改进和升华,形成了木里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使这种古老的石砌建筑成为千百年来当地康巴藏区居民和谐栖居、生活的最佳形式。现存的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该地区藏族历史文化体系的活化石,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古老的木里藏族民间建筑工艺濒临失传,需要更多的研究学者参与到研究和保护之中,也需要将更新更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用于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这样的非遗技艺的研究和保护之中,而口述史研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
参考文献:
[1]齐小新.口述歷史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阿坝州藏区民居图谱》编委会.四川藏区民居图谱:阿坝州嘉绒卷[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7.
[3]宾慧中.中国白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4]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营造与技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5]冯骥才.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