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家佳段】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节选自孙犁《芦花荡》)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皮肤才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地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斯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微蓝的。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候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地不对称。
(节选自罗曼·罗兰《贝多芬传》)
【借鉴点】
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上面这三段描写,至少有两点值得借鉴。
一是描写人物肖像要有顺序。如上面提到的孙犁《芦花荡》中老头子的形象,作者是如何介绍他的?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进入芦花荡,看到了一个人撑着船出现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我们还看不清他的五官和表情,所以首先映入我们脑海的是他的整体形象——一个老头,以及他的穿着蓝色破旧短裤,而且是站着的。当他由远及近,老头子的形象鲜明起来,他身体是干瘦的,然后我们的焦点落在了他的脸上——干黑的脸,花白的胡子,深陷却很尖利明亮的眼睛。从这双锐利的双眼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精明干练、精神矍铄的老革命者。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先对老头子的整体形象进行描述,然后着重对他的脸部进行特写,从描写的顺序上是——从整体到局部。对于局部的描写从胡子到眼睛——从下到上,当然我们也可以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
二是描写人物肖像要有方法。描写人物肖像有很多方法,如在小说《故乡》一文中,鲁迅采用工笔描绘法刻画中年闰土的形象,同时,作者采用夸张描写,写出了杨二嫂的身材形状,为刻画她尖酸、刻薄、自私的没落小市民的形象做好铺垫。这里详细介绍一下比喻描写法。运用这种手法写人物肖像会更加鲜明、更加生动。如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写三仙姑“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这里的比喻运用得很确切,它能鲜明地显示出了人物的性格,看得出作者对人物性格有深刻的理解,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
【快乐仿写】
现在,我很少回家了,这更苦了你。而你却毫无怨言,一个月前的那晚,自修课课后,我裹紧衣服走出教室。发现门前的路灯下站着一个人,他微驼着背,头发也被风吹得蓬蓬乱乱。还不时朝教室张望,多熟悉的身影啊!“爸!”我急忙奔过去。“下课啦?冷吗?呶,这是这个月的零花钱,够吗?”触摸到他的手,啊!为什么这般地粗糙,满是嶙峋的瘦骨哇!
(张卫华《倦容和零花钱》)
记忆中,是爷爷牵我走过童年,我是在爷爷的背上长大的。那时候爷爷身板还硬朗,总是那么神采奕奕。每逢下海时节,爷爷总喜欢背着我,拎着小巧的竹兜,迈着稳健有力的步子,赶在下海人的前头,而且走上十里八里毫不吃力。最熟悉的还是爷爷的“海上迪斯科”。脚下一片蓝色一直向前铺开,水天交界处与苍穹浑然一体,神秘而亲切的蓝色在眼前流动,时有白色海鸟在海面上徘徊。爷爷高卷着裤腿,赤着脚丫,有节奏地晃动着身子,我伏在爷爷的背上,听着他不成调的歌声。看着网兜逐渐鼓起,迷迷糊糊地闭了眼,做最甜、最美的梦。
(汤亚华《落叶· 坟茔·小竹兜》)
老奶奶衣衫褴褛,头上白发刺眼且蓬乱未理,两只枯井一般的眼睛透过一丝渴望而又慈祥的光芒,身子明显地佝偻着。手里拄着拐杖,我顿时想到了祥林嫂,我的心中有些心酸,又有些震动。于是拿起矿泉水瓶一鼓作气把它喝完,准备迈步过去给她矿泉水瓶,低头发现眼前又有一双手,同样也是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是一位老爷爷,头顶上白发稀疏,同样的衣衫褴褛,同样的身体佝偻,老人的手颤颤悠悠地向我手中的矿泉水瓶伸来。
(廖肇敏《无言的陌生》)
在我上初三的时候,“历史”发生了惊人的改变,那是一个下着暴雨、打着闪电的下午,没有带伞的我蜷缩在教室走廊里,绝望了,正要硬起头皮做落汤鸡时,一个庞大的身影出现在我面前,爸爸撑着一把和他的身子不相称的小伞,全身湿漉漉的,腋下夹着雨衣和一把大伞。“给你,穿上雨衣,遮好书包,再撑伞,我们走吧!”回家的路上,我想:爸爸真傻,来的时候怎么不自己穿上雨衣撑起大伞。那一场暴雨,洗尽了我心头的阴霾:爸爸是爱我的,那湿漉漉的身影就是最好的证明。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节选自孙犁《芦花荡》)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皮肤才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地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斯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微蓝的。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候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地不对称。
(节选自罗曼·罗兰《贝多芬传》)
【借鉴点】
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上面这三段描写,至少有两点值得借鉴。
一是描写人物肖像要有顺序。如上面提到的孙犁《芦花荡》中老头子的形象,作者是如何介绍他的?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进入芦花荡,看到了一个人撑着船出现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我们还看不清他的五官和表情,所以首先映入我们脑海的是他的整体形象——一个老头,以及他的穿着蓝色破旧短裤,而且是站着的。当他由远及近,老头子的形象鲜明起来,他身体是干瘦的,然后我们的焦点落在了他的脸上——干黑的脸,花白的胡子,深陷却很尖利明亮的眼睛。从这双锐利的双眼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精明干练、精神矍铄的老革命者。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先对老头子的整体形象进行描述,然后着重对他的脸部进行特写,从描写的顺序上是——从整体到局部。对于局部的描写从胡子到眼睛——从下到上,当然我们也可以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
二是描写人物肖像要有方法。描写人物肖像有很多方法,如在小说《故乡》一文中,鲁迅采用工笔描绘法刻画中年闰土的形象,同时,作者采用夸张描写,写出了杨二嫂的身材形状,为刻画她尖酸、刻薄、自私的没落小市民的形象做好铺垫。这里详细介绍一下比喻描写法。运用这种手法写人物肖像会更加鲜明、更加生动。如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写三仙姑“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这里的比喻运用得很确切,它能鲜明地显示出了人物的性格,看得出作者对人物性格有深刻的理解,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
【快乐仿写】
现在,我很少回家了,这更苦了你。而你却毫无怨言,一个月前的那晚,自修课课后,我裹紧衣服走出教室。发现门前的路灯下站着一个人,他微驼着背,头发也被风吹得蓬蓬乱乱。还不时朝教室张望,多熟悉的身影啊!“爸!”我急忙奔过去。“下课啦?冷吗?呶,这是这个月的零花钱,够吗?”触摸到他的手,啊!为什么这般地粗糙,满是嶙峋的瘦骨哇!
(张卫华《倦容和零花钱》)
记忆中,是爷爷牵我走过童年,我是在爷爷的背上长大的。那时候爷爷身板还硬朗,总是那么神采奕奕。每逢下海时节,爷爷总喜欢背着我,拎着小巧的竹兜,迈着稳健有力的步子,赶在下海人的前头,而且走上十里八里毫不吃力。最熟悉的还是爷爷的“海上迪斯科”。脚下一片蓝色一直向前铺开,水天交界处与苍穹浑然一体,神秘而亲切的蓝色在眼前流动,时有白色海鸟在海面上徘徊。爷爷高卷着裤腿,赤着脚丫,有节奏地晃动着身子,我伏在爷爷的背上,听着他不成调的歌声。看着网兜逐渐鼓起,迷迷糊糊地闭了眼,做最甜、最美的梦。
(汤亚华《落叶· 坟茔·小竹兜》)
老奶奶衣衫褴褛,头上白发刺眼且蓬乱未理,两只枯井一般的眼睛透过一丝渴望而又慈祥的光芒,身子明显地佝偻着。手里拄着拐杖,我顿时想到了祥林嫂,我的心中有些心酸,又有些震动。于是拿起矿泉水瓶一鼓作气把它喝完,准备迈步过去给她矿泉水瓶,低头发现眼前又有一双手,同样也是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是一位老爷爷,头顶上白发稀疏,同样的衣衫褴褛,同样的身体佝偻,老人的手颤颤悠悠地向我手中的矿泉水瓶伸来。
(廖肇敏《无言的陌生》)
在我上初三的时候,“历史”发生了惊人的改变,那是一个下着暴雨、打着闪电的下午,没有带伞的我蜷缩在教室走廊里,绝望了,正要硬起头皮做落汤鸡时,一个庞大的身影出现在我面前,爸爸撑着一把和他的身子不相称的小伞,全身湿漉漉的,腋下夹着雨衣和一把大伞。“给你,穿上雨衣,遮好书包,再撑伞,我们走吧!”回家的路上,我想:爸爸真傻,来的时候怎么不自己穿上雨衣撑起大伞。那一场暴雨,洗尽了我心头的阴霾:爸爸是爱我的,那湿漉漉的身影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