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大学英语教育中专门介绍主要英语国家文化的一门课程,《英语国家概况》对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至关重要。为此,,有必要认识到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教材建设;教学方法
一 引言
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与外界尤其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交往迅速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国际舞台上势力的此消彼长,各国对中国人民发出的声音越来越予以重视。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通用语言,对于中国连接世界的纽带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同时,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分歧在某些领域也愈来愈突出。这就对中国高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以下简称为《概况》课程)作为既增强大学生英语语言修养,又培养他们文化意识,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门课程,理应受到师生更多的重视和思考。
二 《概况》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事实上,《概况》课程教学的现状在很多高等院校都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不但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热情,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笔者认为《概况》课程存在如下问题:
1. 开课不充分
现阶段在中国高校,开设了《概况》课程的只有英语专业。一般学校规定英语专业学生大二上这门课程,课时一般是36学时,总共2个学分。要求英专学生在如此短时间内掌握英语国家概况各方面的常识是不现实的。
笔者认为: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非常需要开设这门课程,以加深对大学英语背景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许多大学生虽然通过四六级考试,但一开口说话要么找不到主题,要么问一些让外国人忌讳不知所措的问题,与他们的文化意识淡薄是分不开的,而文化意识的缺失主要是由于这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
2. 教材建设不完善
《概况》课程教学的另一致命伤是教材建设不完善。目前英语专业大部分其他课程的教材都有很多版本,不乏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的。但笔者在教《概况》课程时碰到第一个头痛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一本很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的教材。目前使用较普遍的是周叔麟主编的《新版英美概况教程》,许鲁之主编的《新编英美概况》,来安方编著的《英美概况》,朱永涛主编的《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等。虽然看起来有十来种不同的版本,但每个版本都有各自的缺陷所在:或者体系不甚合理,或者内容没有更新,或者语言缺乏雕琢。而且,配套教材相当匮乏,目前使用较多的有田强主编的《英国概况习题集》、《美国概况习题集》等,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3. 教学效果不理想
笔者拿多个学校英专学生的《概况》课程试卷和其他课程的试卷进行过对比,发现学生此课程的成绩普遍没有其他科目好,有些细节题学生回答得特别不好。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本课程几乎被边缘化了。许多学生一了解到学时学分安排,就认为此课程可有可无,根本不会用心去学。其二是因为师资的不足。许多高校里根本没有专门投身于此课程教学研究的教师,对这门课程的特殊性认识不清。其三是因为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不当。在许多高校这门课程由外籍教师传授,这些教师往往脱离教材高谈阔论,虽课堂气氛很活跃,但进度缓慢,往往都上成口语课。
三《概况》课程教学问题解决方法思考
《概况》课程作为一门联接语言和文化的课程,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都至关重要。因此,要积极探索恰当的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佳教学效果。
1. 调整学时学分安排
《概况》课程内容庞杂,涉及英语国家的方方面面,奢望学生集中在一个学期的36学时里掌握好这门课程与本课程的性质是不相符和的。本课程作为一门综合介绍英语国家概况的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通过阅读英语国家的背景材料以扩大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是历史的,也是动态的。事实上,学生学习的内容往往要和当今英语国家发生的一些主要大事件联系起来,所要消化的文化养分比教材中的要多得多。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求学生集中掌握这么多知识只能导致这样的后果:教师讲得面面俱到而毫无重点,学生觉得似懂非懂而课后全忘。同时,这也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告诉我们: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是不行的。对于相对来说学业负担比较繁重的大二学生,让他们课后花很多时间来巩固这门看似很不重要的课程也是不现实的。
笔者认为《概况》课程应增加到72学时,分两个学期上,每周一次课2个学时,并将学分增加到4。这样安排的好处是:第一,学生认为这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所以一开始就会在思想上比较重视它,变被动接收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第二,分两个学期上,教师备课时间相对就更充分,可以深入主题而不是点到为止;学生也可以做一些比较性研读,做更多有益的思考。
2. 鼓励非英专学生学习本课程
《概况》课程绝非只对于英专学生很重要,笔者认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有必要掌握好这门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没有集中讲解英美文化方面的篇章,有些教师在课文导入部分会涉及到,有些老师为了赶进度就根本没时间涉及到。
事实上,语言学习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E. Sapir认为: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种种信念和做法。文化是语言的内容,没有社会文化内容的语言只是个空壳。所以要学好英语,不了解其社会文化背景是不行的。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现象曾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我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学习语言会提高他们对文化的敏感性,因此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翻开大学英语课本(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第2册为例),几乎每个单元都或多或少直接涉及到当今英语国家的文化,比如第一单元的“文化冲突”,第三单元的“跨国婚姻”,第六单元的“人如其名”等等课文。如果学生有比较扎实的背景文化知识基础,理解起来自然要容易得多。所以对于相对缺乏英语听说环境的非英专学生来说,掌握好《概况》知识对他们学习英语提高英语能力是非常有益处的。
笔者认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规定学生选修这门课程。
3. 完善教材建设
一本好的教材,会促进教学相长。笔者认为可以组织在此课程上任教经验丰富的教师先进行深入的讨论,在科学处理体系结构的基础上,由多位教师一起完成本教材的编写,每位教师可以编写自己最擅长的章节。其次,在编写每个章节的过程中,要注意详略得当。最后,编写组可以参考其他教材,开发出适合本课程的光盘,既把丰富的学习资源浓缩在一个小光盘里,又通过声音、图像、影像等各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和记忆。这些事当然必须由相关的出版社牵头才有可操作性。
4.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笔者认为教师更有必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首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作为一门与当今国际形势和主流文化紧密相关的课程,《概况》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多媒体的恰当使用。多媒体的使用,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学习环境。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加深他们对相关章节的印象和记忆。当然,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到好处,不能只流于形式。
其次,探索现场模拟式、讨论式等灵活的教学方法。传统“填鸭式”的灌输法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环境下的教学要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单由外界刺激获得的,而是认识主体内部心理过程与外界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认为:学习是不断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就可以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材料、音像资料、课件、网络信息等),通过对意义的建构而获得。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认识主体即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情境,鼓励学生开展交互式、合作式学习,同时帮助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对《概况》这样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教师更应该积极主动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获取知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获取知识的帮助者、鼓励者、引导者。笔者曾尝试在班级里组织学生开展过一次美国总统的模拟演习,由于学生课前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整理了详尽的材料,每组成员之间开展过认真的讨论,而模拟的环境与真实环境又有很强的相似性,所以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课后评价很不错。
再次,采用比较教学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都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由于《概况》课程内容庞杂,各英语国家之间的文化有割舍不断的渊源但又各有差异,所以恰当地利用比较教学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提高辨别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结语
《概况》课程作为联接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一门课程,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和更好掌握英语这门外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本课程涉及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内容相当庞杂,而且由于这门课程本身存在学生认识不足、教材建设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所以教学效果一直不甚理想。鉴于此,笔者提出调整课程安排、完善教材建设、探索改进教学方法等建议,期盼引起英语届同行尤其是担任此课程的教师的注意,展开讨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发挥此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乃至所有大学生的文化渗透作用,增强广大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许鲁之.新编英美概况(第3版)[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3]周叔麟.新版英美概况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田强.英国概况习题集[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5] 田强.美国概况习题集[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6]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 胡晓晏,张 琦.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国家概况》教学[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26)
[8] 罗晶.《英语国家概况》课堂教学的创新———2P教学法的实践[J].外语界.2004,(3).
联系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1号 湖北中医学院外语系 430065
联系电话:13986187098
E-mail: e888businessman@126.com
关键词: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教材建设;教学方法
一 引言
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与外界尤其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交往迅速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国际舞台上势力的此消彼长,各国对中国人民发出的声音越来越予以重视。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通用语言,对于中国连接世界的纽带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同时,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分歧在某些领域也愈来愈突出。这就对中国高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以下简称为《概况》课程)作为既增强大学生英语语言修养,又培养他们文化意识,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门课程,理应受到师生更多的重视和思考。
二 《概况》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事实上,《概况》课程教学的现状在很多高等院校都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不但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热情,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笔者认为《概况》课程存在如下问题:
1. 开课不充分
现阶段在中国高校,开设了《概况》课程的只有英语专业。一般学校规定英语专业学生大二上这门课程,课时一般是36学时,总共2个学分。要求英专学生在如此短时间内掌握英语国家概况各方面的常识是不现实的。
笔者认为: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非常需要开设这门课程,以加深对大学英语背景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许多大学生虽然通过四六级考试,但一开口说话要么找不到主题,要么问一些让外国人忌讳不知所措的问题,与他们的文化意识淡薄是分不开的,而文化意识的缺失主要是由于这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
2. 教材建设不完善
《概况》课程教学的另一致命伤是教材建设不完善。目前英语专业大部分其他课程的教材都有很多版本,不乏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的。但笔者在教《概况》课程时碰到第一个头痛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一本很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的教材。目前使用较普遍的是周叔麟主编的《新版英美概况教程》,许鲁之主编的《新编英美概况》,来安方编著的《英美概况》,朱永涛主编的《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等。虽然看起来有十来种不同的版本,但每个版本都有各自的缺陷所在:或者体系不甚合理,或者内容没有更新,或者语言缺乏雕琢。而且,配套教材相当匮乏,目前使用较多的有田强主编的《英国概况习题集》、《美国概况习题集》等,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3. 教学效果不理想
笔者拿多个学校英专学生的《概况》课程试卷和其他课程的试卷进行过对比,发现学生此课程的成绩普遍没有其他科目好,有些细节题学生回答得特别不好。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本课程几乎被边缘化了。许多学生一了解到学时学分安排,就认为此课程可有可无,根本不会用心去学。其二是因为师资的不足。许多高校里根本没有专门投身于此课程教学研究的教师,对这门课程的特殊性认识不清。其三是因为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不当。在许多高校这门课程由外籍教师传授,这些教师往往脱离教材高谈阔论,虽课堂气氛很活跃,但进度缓慢,往往都上成口语课。
三《概况》课程教学问题解决方法思考
《概况》课程作为一门联接语言和文化的课程,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都至关重要。因此,要积极探索恰当的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佳教学效果。
1. 调整学时学分安排
《概况》课程内容庞杂,涉及英语国家的方方面面,奢望学生集中在一个学期的36学时里掌握好这门课程与本课程的性质是不相符和的。本课程作为一门综合介绍英语国家概况的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通过阅读英语国家的背景材料以扩大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是历史的,也是动态的。事实上,学生学习的内容往往要和当今英语国家发生的一些主要大事件联系起来,所要消化的文化养分比教材中的要多得多。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求学生集中掌握这么多知识只能导致这样的后果:教师讲得面面俱到而毫无重点,学生觉得似懂非懂而课后全忘。同时,这也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告诉我们: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是不行的。对于相对来说学业负担比较繁重的大二学生,让他们课后花很多时间来巩固这门看似很不重要的课程也是不现实的。
笔者认为《概况》课程应增加到72学时,分两个学期上,每周一次课2个学时,并将学分增加到4。这样安排的好处是:第一,学生认为这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所以一开始就会在思想上比较重视它,变被动接收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第二,分两个学期上,教师备课时间相对就更充分,可以深入主题而不是点到为止;学生也可以做一些比较性研读,做更多有益的思考。
2. 鼓励非英专学生学习本课程
《概况》课程绝非只对于英专学生很重要,笔者认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有必要掌握好这门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没有集中讲解英美文化方面的篇章,有些教师在课文导入部分会涉及到,有些老师为了赶进度就根本没时间涉及到。
事实上,语言学习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E. Sapir认为: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种种信念和做法。文化是语言的内容,没有社会文化内容的语言只是个空壳。所以要学好英语,不了解其社会文化背景是不行的。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现象曾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我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学习语言会提高他们对文化的敏感性,因此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翻开大学英语课本(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第2册为例),几乎每个单元都或多或少直接涉及到当今英语国家的文化,比如第一单元的“文化冲突”,第三单元的“跨国婚姻”,第六单元的“人如其名”等等课文。如果学生有比较扎实的背景文化知识基础,理解起来自然要容易得多。所以对于相对缺乏英语听说环境的非英专学生来说,掌握好《概况》知识对他们学习英语提高英语能力是非常有益处的。
笔者认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规定学生选修这门课程。
3. 完善教材建设
一本好的教材,会促进教学相长。笔者认为可以组织在此课程上任教经验丰富的教师先进行深入的讨论,在科学处理体系结构的基础上,由多位教师一起完成本教材的编写,每位教师可以编写自己最擅长的章节。其次,在编写每个章节的过程中,要注意详略得当。最后,编写组可以参考其他教材,开发出适合本课程的光盘,既把丰富的学习资源浓缩在一个小光盘里,又通过声音、图像、影像等各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和记忆。这些事当然必须由相关的出版社牵头才有可操作性。
4.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笔者认为教师更有必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首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作为一门与当今国际形势和主流文化紧密相关的课程,《概况》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多媒体的恰当使用。多媒体的使用,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学习环境。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加深他们对相关章节的印象和记忆。当然,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到好处,不能只流于形式。
其次,探索现场模拟式、讨论式等灵活的教学方法。传统“填鸭式”的灌输法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环境下的教学要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单由外界刺激获得的,而是认识主体内部心理过程与外界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认为:学习是不断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就可以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材料、音像资料、课件、网络信息等),通过对意义的建构而获得。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认识主体即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情境,鼓励学生开展交互式、合作式学习,同时帮助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对《概况》这样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教师更应该积极主动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获取知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获取知识的帮助者、鼓励者、引导者。笔者曾尝试在班级里组织学生开展过一次美国总统的模拟演习,由于学生课前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整理了详尽的材料,每组成员之间开展过认真的讨论,而模拟的环境与真实环境又有很强的相似性,所以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课后评价很不错。
再次,采用比较教学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都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由于《概况》课程内容庞杂,各英语国家之间的文化有割舍不断的渊源但又各有差异,所以恰当地利用比较教学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提高辨别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结语
《概况》课程作为联接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一门课程,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和更好掌握英语这门外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本课程涉及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内容相当庞杂,而且由于这门课程本身存在学生认识不足、教材建设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所以教学效果一直不甚理想。鉴于此,笔者提出调整课程安排、完善教材建设、探索改进教学方法等建议,期盼引起英语届同行尤其是担任此课程的教师的注意,展开讨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发挥此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乃至所有大学生的文化渗透作用,增强广大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许鲁之.新编英美概况(第3版)[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3]周叔麟.新版英美概况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田强.英国概况习题集[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5] 田强.美国概况习题集[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6]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 胡晓晏,张 琦.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国家概况》教学[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26)
[8] 罗晶.《英语国家概况》课堂教学的创新———2P教学法的实践[J].外语界.2004,(3).
联系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1号 湖北中医学院外语系 430065
联系电话:13986187098
E-mail: e888businessm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