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中选用了巴金的两篇写景散文: 《繁星》和《海上日出》,前者注重培养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能力,后者指向学生对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的了解。本文将以巴金的两篇散文《繁星》和《海山日出》的教学为例,聚焦多个课例,探究如何抓住散文的语言的精妙处上出文本的独特性。 只有这样,每一篇散文都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避免同一个模式上所有的散文,即避免落入“形散而神不散”的窠臼。
关键词:四年级语文;巴金散文;课堂问题;应对策略
1.巴金散文语言细微处
《繁星》和《海上日出》都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是巴金在赴法留学的途中,在海上坐船三十几天的所见。巴金写下这海上风光是想给哥哥聊聊自己所见的风景,所以文中没有夸张的猎奇,而是平淡有序的娓娓道来。
巴金在《繁星》中描绘了三幅星空的画面:家乡庭院的星空、南京院子的星空、海上舱面的星空。开头的“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一下子就营造出了宁静美好的氛围,简洁明快的语言有着诗的灵动。随着巴金的足迹离故土越来越远,但内心的温热却未曾褪色。三幅画面其实都是对故乡那一片星空的呼应。南京是和故乡完全不一样的地方,但巴金偏就觉得那院子里的星空让人觉得无比光亮,“下面是一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菜园散发出来的泥土气息,是和故土的丝丝联系。 在海上,“船在动,星也在动……”这星又是从哪里跟随着巴金来到这里,让巴金在茫茫的海上依旧心有归属。这繁星是巴金眼中、心里的繁星,那时与家人在星空下的温馨守候,成了今时今日治愈巴金離愁的良药,即使在颠沛的旅途中,内心也是安定的。
《海上日出》中记录了晴天、多云天、有黑云三种天气下的日出。开头“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这种清静,是在机器声响衬托下,日出前,万物沉寂的静。“转眼间、一刹那间、忽然”写出了日出的变化之快,蕴藏的力量之大。晴天的太阳,“努力上升、冲破了云霄、跳出了海面”是喷薄的生命力;多云画面中的“直射”一次直接展现无可阻挡的力量;阴天的日出,那镶在黑云边缘的金边,厚重的一笔显示出了太阳的力量之大,这个力量是照亮身边万物的无穷能量,更是巴金内心的光亮和伟大的太阳在广阔的海面上相遇、呼应!这日出也是属于巴金的日出,是他内心生发的那种面对何种境遇都永远保有的勇气和光亮的精神。
巴金的语言平和清丽,但是语言背后的心是坚韧有力、丰盈温热的,唯有如此,让他的身在漂泊的海上,都是心有所依。
2.课堂存在的常见问题
2.1非常态阅读
(1)碎片阅读
在课堂中,梳理太阳变化的景象,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时间的词,发现时间顺序进行汇报,再找随着时间变化太阳位置的变化进行汇报,接着再找太阳颜色、光亮的变化进行汇报,但真实阅读状态并不会是看第一遍的时候看到的是时间顺序,第二遍看到了位置变化,第三遍看到了光亮和颜色,这样,以提取信息为课堂唯一的学习任务显然是一种低阶阅读。
(2)印证式的阅读
老师提出问题:作者观看了海上日出,情不自禁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接下去就是去文中找哪里感受到了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这样的操作在不少的课堂中都会出现,但作者的感叹不能偷换成是读者的感叹呢,在没有好好品味三幅海上日出的画面前就去找“伟大”,无疑是一种印证式的学习。
2.2品味语言流于表面
(1)表达方法先于语言品味
《海上日出》这一篇课本,语文要素中要求了解课文按时间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于是,就出现了没有画面感受,凌空进行按时间顺序这种表达方法教授的课堂。在课堂中,教师将语文要素以抽象的概念进行教学,看似是对语文要素的落实,但孩子并没有对这种表达方法孩子最先有感触的一定是内容,只有对画面进行充方品味之后才能指向表达。
(2)打不开进入文本的窗口
撇开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用分析代替品味语言分析太多,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孩子真正默读思考、感受的时间不够,就被老师带入分享交流的环节,学生没话可说,老师就将教参上的理解或者自己的理解讲给学生听。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老师没有清除孩子和文本之间的隔阂或障碍,没有找到一个链接孩子自身感受的点带孩子进入文本,那么孩子也是无法进行感受和品味的。
3.情感逻辑解读缺失
《繁星》中三幅星空的画面,看似海上的星空是写得最具体详细的,容易造成结构上层层推进以及作者最喜欢海上星空的错觉。依次品味家乡的星空、南京的星空、海上的星空三幅画面,前二幅指导用联结生活经验和抓住关键词来想象画面,用这两种方法自主品读第三幅海上星空,以海上星空的品味为整堂课的高潮和总结。整堂课的情感逻辑线就是不完整的。
4.品味语言后戛然而止
我们光带领孩子品味课文描述的情景就够了吗?当然不是,散文是极具个性特点的文体,作者描绘的景物是通过作者心眼过滤的景物,带着极强的个人体验。因此我们需要进入情境,再从情境中跳脱,联结自己的生活,使学生自己的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得到增长。或者,从课内走向课外,让孩子对巴金的《海行杂记》中其他文本感兴趣甚至其他作品有阅读的欲望。
5.常用策略
5.1学习单梳理内容呈现完整过程
(1)首先可以借助作业本中的学习单进行梳理,但是想要更能够外显出孩子不同理解水平的话,可以让学生完全自主梳理,可以借助表格,也可以直接用文字,以下是三位中上学生的梳理结果:
①早晨的海上日出:天空一片浅蓝,在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加强亮光;过了一会儿,出现太阳的小半边脸,非常红,可没有亮光;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冲破云霞,完全跳出海面,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眼睛发痛,云片也有了光。 ②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扩大了范围,加强了亮光;过了一会儿——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一步一步努力上升;到了最后——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发出了夺目的亮光——旁边的云朵也有了光彩。
③是在②的基础上用了鱼骨图的方式呈现变化的过程,并且对太阳露出海面的部分用图示标注。
(2)典型的学习单对比,呈现梳理过程
因为有一部分孩子还不知道怎样把过程梳理清楚,不知道抓住关键词后怎样把这一个过程理清楚,所以接下去的教学,就可以在孩子的学习单梳理结果比对中进行
三位学生能够按照日出变化的顺序把过程写清楚,但①对时间变化的这种表达顺序不够清晰,时间是放在摘录的内容中间,而且摘录的是原文句子,没有自己的整理,对于抓住关键词进行梳理这样的方法还不是很熟练。
后两个梳理结果都不错,②学习了作业本中自下而上的表格梳理结构,把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太阳的变化都写得非常清楚,但是从分列的内容看,对于颜色、位置、光亮三个方面的区分还是不够清晰的。③采用的是鱼骨图的方式,时间和变化的图示非常清楚,太阳的位置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对日出的颜色、光亮、位置可以说有很好的理解。
在这样的对比交流中,让孩子对如何梳理文本内容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建构过程。
5.2抓住进入文本的突破点
(1)勾连生活经验。
巴金离开祖国赴法留学的思乡之情和孩子自己离家的感受联结,这一点对于寄宿学校的孩子来说更加有感触。当远离故土的他在海上看到整片天空的繁星,感觉到熟悉而温暖,就好像家乡的那一片繁星一直都陪伴在他身边,好像又回到了家乡那有亲人相伴左右的小圆桌哦,繁星下,为他孤寂的海上之旅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2)借助关键词想象画面。
对作者的感受,学生应该知道看哪里,并且借之想象画面进行感受。在《海上日出》中的从“飞舞”一词可以想象繁星落在我身边,一闪一闪围着我在飞舞,仿佛触手可及,感受到姿态美,想象海浪轻轻地拍打着,海风微微地吹拂着的画面,感受舒适愉悦的柔和美;“静寂”是一点儿声音都没有吗?是指没有嘈杂的声音,一切都显得宁静而美好,抓住能调动试听触等关键词,这些是有助于我们想象画面的关键词,又能联结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的理解。
(3)联系作者生平经历。
1972年,23岁的巴金离开祖国,远赴法国,开始为期近两年的留学生活。途中,巴金创作了《海行杂记》。这篇文章是巴金为他两个哥哥而写的,在海上进30天的生活,他希望他的文章可以带给哥哥各地的风光。因此,文中平实朴素的笔调正像和哥哥促膝聊天。
(4)看图理解,营造课堂氛围和情境。
星空是怎樣的?你看到过星空吗?你看过满天的繁星吗?现在的孩子真的很少看到过满天繁星,所以就要出现一些图片帮助孩子进一步感受海上满天繁星的画面,想象的画面与直观的图片联结。
5.3方法直观呈现
(1)比较阅读。《海上生明月》是《海行杂记》中的另一篇文章,文中有对月亮随着时间变化的描写,非常适合和《海上日出》进行比较阅读,对按时间顺序描写事物的方法能有更清晰的了解。
(2)板书设计,方法和内容同时呈现
适时的方法总结,如方法提炼:描写动态的景物,要把景物的变化写出来,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感受,联结生活,你觉得还有哪些大自然的景物变化可以写出变化顺序?结合示意图和方法,联结生活中刮风、下雨、下雪、雨后天晴等现象来实践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变化的方法。
总结
优秀的散文作品,无不追求精准的言语表达——那些个性化言语所表现的,是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的感官所处,心绪所至。《繁星》和《海上日出》都出自《海行杂记》,在教学过程中有其相互参考教学的价值,但我们不能落入类文教学的窠臼,而要努力往语言的细微之处走,寻找语言的独特之处,关注“这一篇”的个性,这样才能避免低阶思维阅读的课堂,往深度学习型课堂迈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
[2]巴金.《海行杂记》[M]. 东方出版中心.2017.8.
[3]吴忠豪.《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汉语·阅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
关键词:四年级语文;巴金散文;课堂问题;应对策略
1.巴金散文语言细微处
《繁星》和《海上日出》都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是巴金在赴法留学的途中,在海上坐船三十几天的所见。巴金写下这海上风光是想给哥哥聊聊自己所见的风景,所以文中没有夸张的猎奇,而是平淡有序的娓娓道来。
巴金在《繁星》中描绘了三幅星空的画面:家乡庭院的星空、南京院子的星空、海上舱面的星空。开头的“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一下子就营造出了宁静美好的氛围,简洁明快的语言有着诗的灵动。随着巴金的足迹离故土越来越远,但内心的温热却未曾褪色。三幅画面其实都是对故乡那一片星空的呼应。南京是和故乡完全不一样的地方,但巴金偏就觉得那院子里的星空让人觉得无比光亮,“下面是一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菜园散发出来的泥土气息,是和故土的丝丝联系。 在海上,“船在动,星也在动……”这星又是从哪里跟随着巴金来到这里,让巴金在茫茫的海上依旧心有归属。这繁星是巴金眼中、心里的繁星,那时与家人在星空下的温馨守候,成了今时今日治愈巴金離愁的良药,即使在颠沛的旅途中,内心也是安定的。
《海上日出》中记录了晴天、多云天、有黑云三种天气下的日出。开头“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这种清静,是在机器声响衬托下,日出前,万物沉寂的静。“转眼间、一刹那间、忽然”写出了日出的变化之快,蕴藏的力量之大。晴天的太阳,“努力上升、冲破了云霄、跳出了海面”是喷薄的生命力;多云画面中的“直射”一次直接展现无可阻挡的力量;阴天的日出,那镶在黑云边缘的金边,厚重的一笔显示出了太阳的力量之大,这个力量是照亮身边万物的无穷能量,更是巴金内心的光亮和伟大的太阳在广阔的海面上相遇、呼应!这日出也是属于巴金的日出,是他内心生发的那种面对何种境遇都永远保有的勇气和光亮的精神。
巴金的语言平和清丽,但是语言背后的心是坚韧有力、丰盈温热的,唯有如此,让他的身在漂泊的海上,都是心有所依。
2.课堂存在的常见问题
2.1非常态阅读
(1)碎片阅读
在课堂中,梳理太阳变化的景象,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时间的词,发现时间顺序进行汇报,再找随着时间变化太阳位置的变化进行汇报,接着再找太阳颜色、光亮的变化进行汇报,但真实阅读状态并不会是看第一遍的时候看到的是时间顺序,第二遍看到了位置变化,第三遍看到了光亮和颜色,这样,以提取信息为课堂唯一的学习任务显然是一种低阶阅读。
(2)印证式的阅读
老师提出问题:作者观看了海上日出,情不自禁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接下去就是去文中找哪里感受到了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这样的操作在不少的课堂中都会出现,但作者的感叹不能偷换成是读者的感叹呢,在没有好好品味三幅海上日出的画面前就去找“伟大”,无疑是一种印证式的学习。
2.2品味语言流于表面
(1)表达方法先于语言品味
《海上日出》这一篇课本,语文要素中要求了解课文按时间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于是,就出现了没有画面感受,凌空进行按时间顺序这种表达方法教授的课堂。在课堂中,教师将语文要素以抽象的概念进行教学,看似是对语文要素的落实,但孩子并没有对这种表达方法孩子最先有感触的一定是内容,只有对画面进行充方品味之后才能指向表达。
(2)打不开进入文本的窗口
撇开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用分析代替品味语言分析太多,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孩子真正默读思考、感受的时间不够,就被老师带入分享交流的环节,学生没话可说,老师就将教参上的理解或者自己的理解讲给学生听。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老师没有清除孩子和文本之间的隔阂或障碍,没有找到一个链接孩子自身感受的点带孩子进入文本,那么孩子也是无法进行感受和品味的。
3.情感逻辑解读缺失
《繁星》中三幅星空的画面,看似海上的星空是写得最具体详细的,容易造成结构上层层推进以及作者最喜欢海上星空的错觉。依次品味家乡的星空、南京的星空、海上的星空三幅画面,前二幅指导用联结生活经验和抓住关键词来想象画面,用这两种方法自主品读第三幅海上星空,以海上星空的品味为整堂课的高潮和总结。整堂课的情感逻辑线就是不完整的。
4.品味语言后戛然而止
我们光带领孩子品味课文描述的情景就够了吗?当然不是,散文是极具个性特点的文体,作者描绘的景物是通过作者心眼过滤的景物,带着极强的个人体验。因此我们需要进入情境,再从情境中跳脱,联结自己的生活,使学生自己的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得到增长。或者,从课内走向课外,让孩子对巴金的《海行杂记》中其他文本感兴趣甚至其他作品有阅读的欲望。
5.常用策略
5.1学习单梳理内容呈现完整过程
(1)首先可以借助作业本中的学习单进行梳理,但是想要更能够外显出孩子不同理解水平的话,可以让学生完全自主梳理,可以借助表格,也可以直接用文字,以下是三位中上学生的梳理结果:
①早晨的海上日出:天空一片浅蓝,在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加强亮光;过了一会儿,出现太阳的小半边脸,非常红,可没有亮光;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冲破云霞,完全跳出海面,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眼睛发痛,云片也有了光。 ②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扩大了范围,加强了亮光;过了一会儿——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一步一步努力上升;到了最后——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发出了夺目的亮光——旁边的云朵也有了光彩。
③是在②的基础上用了鱼骨图的方式呈现变化的过程,并且对太阳露出海面的部分用图示标注。
(2)典型的学习单对比,呈现梳理过程
因为有一部分孩子还不知道怎样把过程梳理清楚,不知道抓住关键词后怎样把这一个过程理清楚,所以接下去的教学,就可以在孩子的学习单梳理结果比对中进行
三位学生能够按照日出变化的顺序把过程写清楚,但①对时间变化的这种表达顺序不够清晰,时间是放在摘录的内容中间,而且摘录的是原文句子,没有自己的整理,对于抓住关键词进行梳理这样的方法还不是很熟练。
后两个梳理结果都不错,②学习了作业本中自下而上的表格梳理结构,把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太阳的变化都写得非常清楚,但是从分列的内容看,对于颜色、位置、光亮三个方面的区分还是不够清晰的。③采用的是鱼骨图的方式,时间和变化的图示非常清楚,太阳的位置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对日出的颜色、光亮、位置可以说有很好的理解。
在这样的对比交流中,让孩子对如何梳理文本内容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建构过程。
5.2抓住进入文本的突破点
(1)勾连生活经验。
巴金离开祖国赴法留学的思乡之情和孩子自己离家的感受联结,这一点对于寄宿学校的孩子来说更加有感触。当远离故土的他在海上看到整片天空的繁星,感觉到熟悉而温暖,就好像家乡的那一片繁星一直都陪伴在他身边,好像又回到了家乡那有亲人相伴左右的小圆桌哦,繁星下,为他孤寂的海上之旅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2)借助关键词想象画面。
对作者的感受,学生应该知道看哪里,并且借之想象画面进行感受。在《海上日出》中的从“飞舞”一词可以想象繁星落在我身边,一闪一闪围着我在飞舞,仿佛触手可及,感受到姿态美,想象海浪轻轻地拍打着,海风微微地吹拂着的画面,感受舒适愉悦的柔和美;“静寂”是一点儿声音都没有吗?是指没有嘈杂的声音,一切都显得宁静而美好,抓住能调动试听触等关键词,这些是有助于我们想象画面的关键词,又能联结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的理解。
(3)联系作者生平经历。
1972年,23岁的巴金离开祖国,远赴法国,开始为期近两年的留学生活。途中,巴金创作了《海行杂记》。这篇文章是巴金为他两个哥哥而写的,在海上进30天的生活,他希望他的文章可以带给哥哥各地的风光。因此,文中平实朴素的笔调正像和哥哥促膝聊天。
(4)看图理解,营造课堂氛围和情境。
星空是怎樣的?你看到过星空吗?你看过满天的繁星吗?现在的孩子真的很少看到过满天繁星,所以就要出现一些图片帮助孩子进一步感受海上满天繁星的画面,想象的画面与直观的图片联结。
5.3方法直观呈现
(1)比较阅读。《海上生明月》是《海行杂记》中的另一篇文章,文中有对月亮随着时间变化的描写,非常适合和《海上日出》进行比较阅读,对按时间顺序描写事物的方法能有更清晰的了解。
(2)板书设计,方法和内容同时呈现
适时的方法总结,如方法提炼:描写动态的景物,要把景物的变化写出来,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感受,联结生活,你觉得还有哪些大自然的景物变化可以写出变化顺序?结合示意图和方法,联结生活中刮风、下雨、下雪、雨后天晴等现象来实践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变化的方法。
总结
优秀的散文作品,无不追求精准的言语表达——那些个性化言语所表现的,是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的感官所处,心绪所至。《繁星》和《海上日出》都出自《海行杂记》,在教学过程中有其相互参考教学的价值,但我们不能落入类文教学的窠臼,而要努力往语言的细微之处走,寻找语言的独特之处,关注“这一篇”的个性,这样才能避免低阶思维阅读的课堂,往深度学习型课堂迈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
[2]巴金.《海行杂记》[M]. 东方出版中心.2017.8.
[3]吴忠豪.《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汉语·阅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