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督脉行于背部中轴线,总督全身阳脉,继而统领全身阳气的运行。各经脉以任督为纲,直接或间接与督脉相联系。督脉阳气充沛、运行通畅则阴平阳秘、五脏安和。“督脉刺骨术”是根据《素问·骨空论》“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这一论述,结合《灵枢·十二节刺》中的“刺骨法”,提出的针刀治疗方法,主要治疗由督脉阳气失荣或不通引起的各类异常感觉,如疼痛、麻木及机体功能障碍。运用“督脉刺骨术”,不拘泥于针刀治疗筋骨类疾患的常规思维,开拓了针刀的治疗思路。
【关键词】 督脉刺骨术;督脉;阳脉;脐下营;针刀
《素问·骨空论篇》曰:“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这一论述提出“如何治骨”,在查阅大量古代医籍后,于《灵枢·十二节刺》中挖掘出治疗骨痹的“刺骨法”——“短刺”与“输刺”,并将其灵活运用到针刀的具体操作中,提出通过刺骨而激发阳气、疏通阳气的“督脉刺骨术”,在临床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1 督 脉
1.1 督脉的循行 “督”者,有广义狭义之分,《说文解字》段玉载注释到:“督者以中道察之。……衣之中缝亦曰督缝。”[1]即人体前后正中线皆为“督”,《外经微言·任督死生》记载:“任脉行于胸之前,督脉行于背之后也……行于前者,亦行于后,行于后者,亦行于前。循环周流,彼此无
间。”[2]描述了任督二脉可合可分的关系,形如广义“督”所言。《说文解字》又道:“裻,新衣声。一日背缝。”[3]古代“裻”“督”相通,故狭义“督”解释为人体后正中线。关于督脉的循行,始见于《黄帝内经》和《难经》,后世《针灸甲乙经》《奇经八脉考》《类经图翼》等古籍多在前代文献基础上分别论述。《素问·骨空论篇》云:“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如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4]《难经·二十八难》中释:“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4]关于督脉的循行,各古籍论述虽有差异,但总属“侠脊”“并于脊里”与“入络脑”“入属于脑”,说明脑与脊柱在督脉中的重要地位。
1.2 督脉与阳气 督脉为“阳脉之海”,《十四经发挥·十四经脉气所发》云:“督之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为阳脉之都纲。”[5]意思是说督脉行于背部中轴线,总督全身阳脉,继而统领全身阳气的运行。《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又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天运当以日光明。”[6]阐释了其重要地位,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推动事物的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则世间万物得以化生;反之,阳气充盈不足、运行不畅则导致疾病发生;所以,保证人体阳气充沛及正常运行是预防与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1.3 督脉与其他经脉 王冰言:“任脉督脉冲脉者,一源而三歧也。”因督脉与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督二脉分主一身前后之阴阳,滑伯仁把任督比作子午,言:“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混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
也。”[7]进一步说明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此外,冲脉前行主干与阴跷脉并行,上行至目下眦,会于诸阳;其后行分支“伏冲脉”,夹脊出膀胱会于大杼。阳维脉与督脉会于风府、哑门,阴维脉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难经·二十八难》曰:“阳维阴维,维络于身……,阳维起于诸阳之会,阴维起于诸阴之交。”[8]阳跷从足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从足内踝上循入咽喉,两者上行会于头目,交于目内眦。最后由带脉状如束带,围身一周,约束诸脉。
督脉循行于背部,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于大椎穴,督脉统领一身阳气,调节全身阳经的气血运行。以膀胱经为例,《素问·骨空论篇》言:“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9]《灵枢·经脉》曰:“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别走太阳,入贯膂。”3处论述中的“巨阳”皆为“太阳”,由此膀胱经与督脉同起于目内眦,两经在风门处交会,督脉总领阳经的作用通过膀胱经“诸阳主气”得以实现。此外,督脉与足厥阴肝经交于巅顶;督脉合少阴经贯脊属肾。总之,各经脉以任督为纲,直接或间接与督脉相联系。
1.4 督脉与脏腑 督脉与肾、脑、心相关,《素问·骨空论篇》曰:“督脉者,起于小腹以下骨中央……,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毗……,入络脑……,侠脊抵腰中,如循膂络肾;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从其循行路线可知督脉属肾,入脑,贯心。后有王冰注解《素问·骨空论篇》提出“一源三岐”,根据《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10]的描述,推断督脉起自胞中,故督脉与女子胞也相关。其余脏腑大抵通过督脉阳气调控上、中、下三焦阳气的充盈与输布而联系,督脉阳气充沛、运行通畅则阴平阳秘、五脏安和。
2 督脈刺骨术
2.1 “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的理论蕴义 《素问·骨空论篇》记载:“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历代医家对该句有独到解释,主要分为以下3个方面。
第1种释义,马莳和王冰认为,“骨上”为横骨出曲骨穴,故有督脉病情较轻者治在横骨上的曲骨穴,重者治在脐下的阴交穴大的释义,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穴都属于任脉穴位,这就与上句“督脉生病治督脉”相悖,有解释说,因督、任脉早期循行路线划分不清导致,故该释义值得进一步考究。
第2种观点主要阐释了督脉与脊柱的关系,对“脐下营”说法甚少。张志聪曰:“骨谓脊背骨穴。”着眼于脊柱,认为脊柱关节紊乱会导致督脉气血运行不畅,使督脉统帅全身经脉、脏腑的功能失调;反之,督脉气血不通,也会导致脊柱关节紊乱,产生五脏六腑的病变,强调用中医推拿手法调整脊柱关节的平衡。第3种释义以为“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为上下对应的句式,后有“甚者”,则前有轻者;前有“治在骨上”,则后有治在“脐下营”,故该句可理解为督脉病,病情轻者在脊柱上(督脉)治疗,重者脐下(任脉)治疗。纵观上述观点结合对《黄帝内经》督脉循行的考究,王海东认为,“骨上”与“脐下营”皆为督脉的组成部分,“脐下营”可解释为《素问·骨空论篇》记载的“小腹以下骨中央”,即解剖学中两耻骨接近前正中线的位置。临床实践证明,在脊柱棘突与耻骨骨面进行刺骨,取得满意的疗效,进一步证实“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对于临床的指导意义。 2.2 督脉病的范畴 《素问·骨空论篇》首先提出督脉病,“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11]故以“脊强反折,不能俯仰”为督脉本病;《灵枢·经脉》记载:“督脉……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12]为督脉别络的病候。以上提及的病候有“脊强”“冲疝”“癃”“痔”“遗溺”“嗌干”,后世医家围绕督脉循行线路及其与经络、脏腑的关系,对督脉病进行了补充。督脉病的现代范畴与“脊柱相关疾病”内容相似,主要包括筋骨类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神经、精神类疾病(脑瘫、异常感觉、肌无力、抑郁症等),脏腑疾病(肾病综合征、原发性痛经等)。
2.3 “督脉刺骨术”的含义 何为刺骨?《灵枢·十二节刺》曰:“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13]此句指出用短刺法治疗骨痹,具体操作为进针至骨面上,轻摇针柄达骨内,上下摩擦为宜。后有“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13]的说法,“至”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之为恳至,为极至。“至骨”可理解为到骨的极至,即到达髓腔内。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筋、脉、肉、皮、骨是构成整个人体系统的重要环节,其中“筋”与“骨”紧密联系,通过“筋”的束骨作用,进而维系骨关节与周围组织的正常解剖关系,两者处于动静态平衡中。故“督脉刺骨术”即是在督脉循行路线上寻找“筋结点”,以“筋”为纽带,对“骨”进行针刺的操作。这种解筋刺骨治疗的关键在于筋结点的寻找,遵照“关为经之阻,骨突筋之结,结为痛之宗”的理论,并结合患者的主诉、医者查体,最终确定治疗的筋结点[14]。督脉循行路线上的所有骨突都是筋结点,其主要包含脊柱及颅骨正中线3~5 cm宽的区域,常见刺骨部位有枕外隆突、棘突与耻骨,故需医者仔细检查患者主诉疼痛、酸胀、重滞明显的部位,触诊所及的坚韧、紧张处即为“筋结点”,又称阳性反应点。《黄帝内经》描述的刺骨术与现代骨减压术、骨膜刺激术十分相似,西医学认为,两者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一方面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受针尖的刺激,产生血管活性物质,使疼痛介质如5-羟色胺含量的降低以减轻疼痛[15];另一方面骨减压术通过释放淤血,使骨内压力减轻,也为新生毛细血管和侧支循环的建立提供良好的环境,从根本上消除骨内高压,减缓痛感[16]。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56岁,2019年10月2日就诊。以全身关节疼痛,全身怕风怕冷4年余为主诉。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双手晨僵明显,伴双腕、双肘关节疼痛,得热痛减,遇寒加重,于当地医院明确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刻下症见:神情、精神差,全身关节疼痛,怕风怕冷,伴双腕、双肘关节活动受限,双手尺偏畸形,无腰背部疼痛,无腹痛腹泻,无眼睛畏光流泪,纳呆,睡眠可,舌淡,苔薄白,舌体胖大,脉沉弱。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56 IU·mL-1,抗环瓜氨酸肽抗体41.49 U·mL-1,红细胞沉降率38 mm·h-1,
C反应蛋白1.43 mg·L-1。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痹病(寒湿痹阻证)。治疗:选取第3骶中棘,第7颈椎棘突,枕外隆突进行刺骨治疗。具体操作:选取1.2 mm×50 mm型号的针刀,进针部位局部消毒,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针体垂直于骨面,快速刺入皮肤,轻摇匀速推进,进针深度为骨皮质约1 mm,再轻摇退针,出针后立即按压止血,局部消毒。每周1次,共治疗5次。患者自述全身关节疼痛、怕风怕冷症状较前明显好转。
按语:《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谓:“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17]《素问·举痛论篇》又云:“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而痛。”[18]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病机主要为外感寒湿之邪侵袭人体,又因禀赋素质为阳虚之体——寒自内生,两寒叠加痹阻经络关节,则见全身怕风怕冷,得热痛减,遇寒加重;寒从中生,寒主收引,其性凝滞,则见四肢僵硬,活动不利;寒邪侵袭肢体,痹阻经络,不通则痛,则见全身关节疼痛;寒邪影响气血精运行,且自身阳气亏虚,气血精液运行无力,导致痰瘀互结,则见双手关节尺偏畸形。治当以“督脉刺骨术”,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阳气,脊柱又为督脉之所,故选取第3骶中棘,第7颈椎棘突,枕外隆突共3点进行刺骨治疗,激发振奋阳气生发,鼓舞自身阳气的同时,驱逐外感寒邪,使阳气输布于全身,则气血得以鼓舞,筋骨得以濡养,脏腑得以安宁。
4 小 结
王海东致力于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针刀临床实践,在研读大量古代医籍的基础上,结合数十年针刀实践感悟,认为“阳气失荣、阳气不通”为病机,结合“督脉为阳气之纲,经脉、脏腑皆依赖阳气温煦”的理论基础,依据《素问·骨空论篇》中“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这一论述,结合《灵枢·十二节刺》中的“刺骨法”,最终提出“督脉刺骨术”的针刀治疗方法。通过针刀“刺骨”的方式达到激发阳气、疏通阳气的目的,主要治疗由督脉阳气失荣或不通引起的各类异常感觉,如疼痛、麻木及机体功能障碍。督脉阳气充盈、调达则周身气血运行正常,与之相交会的百脉得以濡养、五臟六腑如受雨露之溉,是故脏腑生,五行生化有常。总之,“督脉刺骨术”拥有较为完整的中医理论基础,是对针刀医学治疗疾病的再创新,在临床实践中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生绍,王德深.督脉初探[J].中国针灸,1986,6(5):22-25.
[2] 邢克欣.基于《黄帝内经》《外经微言》的督脉理论与应用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
[3] 范行准.中国病史新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30
[4] 张建斌,赵京生.从《太素》记载探索督脉经的起源[J].中国针灸,2008,28(3):234-236. [5] 殷恒斌.督脉组穴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弛缓性偏瘫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8.
[6] 张洁.《内经》阳气理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
[7] 高希言,艾炳蔚.督脉的理论与临床意义的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6):14-15.
[8] 张倩,周美启.奇经八脉的经脉脏腑相关研究[J].中国针灸,2017,37(12):1299-1302.
[9] 林红.督脉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及督脉诸穴的主治规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3):51-53.
[10] 李延平,刘勇前.浅谈“一源三岐”学说的形成和作用[J].中医药学报,2012,40(3):7-9.
[11] 孙征,张建斌.督脉病候的古代界定和现代范畴[J].中国针灸,2017,37(10):1077-1080.
[12] 刘怡彣.任、督二脉源流探析[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13] 阚丽丽,王海东,刘安国.闭合减压刺骨术治疗膝关节退行性变35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6,24(9):29-32.
[14] 阚丽丽,王海东,刘安国.疏筋解结针刀闭合松解术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功能活动的影响[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5):17-19,26.
[15] 黄新星,祝宗华,吴光辉,等.刺骨术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6):18-20.
[16] 赵平,耿家金,程加峰,等.髌骨钻孔减压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疼痛[J].临床骨科杂志,2014,17(3):277-280.
[17] 李怡廷,武平,廖晨希.太陽主筋释疑[J].中国针灸,2019,39(6):659-660.
[18] 胡子宏.中医学“寒邪”病因病机理论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
收稿日期:2021-06-15;修回日期:2021-07-20
基金项目: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项目(2019-RC-96)
作者单位:1.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2.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60
通信作者:王海东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瓜州路418号,whaidong5895@163.com
【关键词】 督脉刺骨术;督脉;阳脉;脐下营;针刀
《素问·骨空论篇》曰:“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这一论述提出“如何治骨”,在查阅大量古代医籍后,于《灵枢·十二节刺》中挖掘出治疗骨痹的“刺骨法”——“短刺”与“输刺”,并将其灵活运用到针刀的具体操作中,提出通过刺骨而激发阳气、疏通阳气的“督脉刺骨术”,在临床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1 督 脉
1.1 督脉的循行 “督”者,有广义狭义之分,《说文解字》段玉载注释到:“督者以中道察之。……衣之中缝亦曰督缝。”[1]即人体前后正中线皆为“督”,《外经微言·任督死生》记载:“任脉行于胸之前,督脉行于背之后也……行于前者,亦行于后,行于后者,亦行于前。循环周流,彼此无
间。”[2]描述了任督二脉可合可分的关系,形如广义“督”所言。《说文解字》又道:“裻,新衣声。一日背缝。”[3]古代“裻”“督”相通,故狭义“督”解释为人体后正中线。关于督脉的循行,始见于《黄帝内经》和《难经》,后世《针灸甲乙经》《奇经八脉考》《类经图翼》等古籍多在前代文献基础上分别论述。《素问·骨空论篇》云:“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如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4]《难经·二十八难》中释:“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4]关于督脉的循行,各古籍论述虽有差异,但总属“侠脊”“并于脊里”与“入络脑”“入属于脑”,说明脑与脊柱在督脉中的重要地位。
1.2 督脉与阳气 督脉为“阳脉之海”,《十四经发挥·十四经脉气所发》云:“督之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为阳脉之都纲。”[5]意思是说督脉行于背部中轴线,总督全身阳脉,继而统领全身阳气的运行。《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又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天运当以日光明。”[6]阐释了其重要地位,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推动事物的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则世间万物得以化生;反之,阳气充盈不足、运行不畅则导致疾病发生;所以,保证人体阳气充沛及正常运行是预防与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1.3 督脉与其他经脉 王冰言:“任脉督脉冲脉者,一源而三歧也。”因督脉与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督二脉分主一身前后之阴阳,滑伯仁把任督比作子午,言:“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混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
也。”[7]进一步说明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此外,冲脉前行主干与阴跷脉并行,上行至目下眦,会于诸阳;其后行分支“伏冲脉”,夹脊出膀胱会于大杼。阳维脉与督脉会于风府、哑门,阴维脉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难经·二十八难》曰:“阳维阴维,维络于身……,阳维起于诸阳之会,阴维起于诸阴之交。”[8]阳跷从足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从足内踝上循入咽喉,两者上行会于头目,交于目内眦。最后由带脉状如束带,围身一周,约束诸脉。
督脉循行于背部,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于大椎穴,督脉统领一身阳气,调节全身阳经的气血运行。以膀胱经为例,《素问·骨空论篇》言:“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9]《灵枢·经脉》曰:“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别走太阳,入贯膂。”3处论述中的“巨阳”皆为“太阳”,由此膀胱经与督脉同起于目内眦,两经在风门处交会,督脉总领阳经的作用通过膀胱经“诸阳主气”得以实现。此外,督脉与足厥阴肝经交于巅顶;督脉合少阴经贯脊属肾。总之,各经脉以任督为纲,直接或间接与督脉相联系。
1.4 督脉与脏腑 督脉与肾、脑、心相关,《素问·骨空论篇》曰:“督脉者,起于小腹以下骨中央……,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毗……,入络脑……,侠脊抵腰中,如循膂络肾;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从其循行路线可知督脉属肾,入脑,贯心。后有王冰注解《素问·骨空论篇》提出“一源三岐”,根据《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10]的描述,推断督脉起自胞中,故督脉与女子胞也相关。其余脏腑大抵通过督脉阳气调控上、中、下三焦阳气的充盈与输布而联系,督脉阳气充沛、运行通畅则阴平阳秘、五脏安和。
2 督脈刺骨术
2.1 “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的理论蕴义 《素问·骨空论篇》记载:“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历代医家对该句有独到解释,主要分为以下3个方面。
第1种释义,马莳和王冰认为,“骨上”为横骨出曲骨穴,故有督脉病情较轻者治在横骨上的曲骨穴,重者治在脐下的阴交穴大的释义,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穴都属于任脉穴位,这就与上句“督脉生病治督脉”相悖,有解释说,因督、任脉早期循行路线划分不清导致,故该释义值得进一步考究。
第2种观点主要阐释了督脉与脊柱的关系,对“脐下营”说法甚少。张志聪曰:“骨谓脊背骨穴。”着眼于脊柱,认为脊柱关节紊乱会导致督脉气血运行不畅,使督脉统帅全身经脉、脏腑的功能失调;反之,督脉气血不通,也会导致脊柱关节紊乱,产生五脏六腑的病变,强调用中医推拿手法调整脊柱关节的平衡。第3种释义以为“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为上下对应的句式,后有“甚者”,则前有轻者;前有“治在骨上”,则后有治在“脐下营”,故该句可理解为督脉病,病情轻者在脊柱上(督脉)治疗,重者脐下(任脉)治疗。纵观上述观点结合对《黄帝内经》督脉循行的考究,王海东认为,“骨上”与“脐下营”皆为督脉的组成部分,“脐下营”可解释为《素问·骨空论篇》记载的“小腹以下骨中央”,即解剖学中两耻骨接近前正中线的位置。临床实践证明,在脊柱棘突与耻骨骨面进行刺骨,取得满意的疗效,进一步证实“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对于临床的指导意义。 2.2 督脉病的范畴 《素问·骨空论篇》首先提出督脉病,“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11]故以“脊强反折,不能俯仰”为督脉本病;《灵枢·经脉》记载:“督脉……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12]为督脉别络的病候。以上提及的病候有“脊强”“冲疝”“癃”“痔”“遗溺”“嗌干”,后世医家围绕督脉循行线路及其与经络、脏腑的关系,对督脉病进行了补充。督脉病的现代范畴与“脊柱相关疾病”内容相似,主要包括筋骨类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神经、精神类疾病(脑瘫、异常感觉、肌无力、抑郁症等),脏腑疾病(肾病综合征、原发性痛经等)。
2.3 “督脉刺骨术”的含义 何为刺骨?《灵枢·十二节刺》曰:“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13]此句指出用短刺法治疗骨痹,具体操作为进针至骨面上,轻摇针柄达骨内,上下摩擦为宜。后有“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13]的说法,“至”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之为恳至,为极至。“至骨”可理解为到骨的极至,即到达髓腔内。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筋、脉、肉、皮、骨是构成整个人体系统的重要环节,其中“筋”与“骨”紧密联系,通过“筋”的束骨作用,进而维系骨关节与周围组织的正常解剖关系,两者处于动静态平衡中。故“督脉刺骨术”即是在督脉循行路线上寻找“筋结点”,以“筋”为纽带,对“骨”进行针刺的操作。这种解筋刺骨治疗的关键在于筋结点的寻找,遵照“关为经之阻,骨突筋之结,结为痛之宗”的理论,并结合患者的主诉、医者查体,最终确定治疗的筋结点[14]。督脉循行路线上的所有骨突都是筋结点,其主要包含脊柱及颅骨正中线3~5 cm宽的区域,常见刺骨部位有枕外隆突、棘突与耻骨,故需医者仔细检查患者主诉疼痛、酸胀、重滞明显的部位,触诊所及的坚韧、紧张处即为“筋结点”,又称阳性反应点。《黄帝内经》描述的刺骨术与现代骨减压术、骨膜刺激术十分相似,西医学认为,两者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一方面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受针尖的刺激,产生血管活性物质,使疼痛介质如5-羟色胺含量的降低以减轻疼痛[15];另一方面骨减压术通过释放淤血,使骨内压力减轻,也为新生毛细血管和侧支循环的建立提供良好的环境,从根本上消除骨内高压,减缓痛感[16]。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56岁,2019年10月2日就诊。以全身关节疼痛,全身怕风怕冷4年余为主诉。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双手晨僵明显,伴双腕、双肘关节疼痛,得热痛减,遇寒加重,于当地医院明确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刻下症见:神情、精神差,全身关节疼痛,怕风怕冷,伴双腕、双肘关节活动受限,双手尺偏畸形,无腰背部疼痛,无腹痛腹泻,无眼睛畏光流泪,纳呆,睡眠可,舌淡,苔薄白,舌体胖大,脉沉弱。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56 IU·mL-1,抗环瓜氨酸肽抗体41.49 U·mL-1,红细胞沉降率38 mm·h-1,
C反应蛋白1.43 mg·L-1。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痹病(寒湿痹阻证)。治疗:选取第3骶中棘,第7颈椎棘突,枕外隆突进行刺骨治疗。具体操作:选取1.2 mm×50 mm型号的针刀,进针部位局部消毒,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针体垂直于骨面,快速刺入皮肤,轻摇匀速推进,进针深度为骨皮质约1 mm,再轻摇退针,出针后立即按压止血,局部消毒。每周1次,共治疗5次。患者自述全身关节疼痛、怕风怕冷症状较前明显好转。
按语:《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谓:“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17]《素问·举痛论篇》又云:“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而痛。”[18]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病机主要为外感寒湿之邪侵袭人体,又因禀赋素质为阳虚之体——寒自内生,两寒叠加痹阻经络关节,则见全身怕风怕冷,得热痛减,遇寒加重;寒从中生,寒主收引,其性凝滞,则见四肢僵硬,活动不利;寒邪侵袭肢体,痹阻经络,不通则痛,则见全身关节疼痛;寒邪影响气血精运行,且自身阳气亏虚,气血精液运行无力,导致痰瘀互结,则见双手关节尺偏畸形。治当以“督脉刺骨术”,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阳气,脊柱又为督脉之所,故选取第3骶中棘,第7颈椎棘突,枕外隆突共3点进行刺骨治疗,激发振奋阳气生发,鼓舞自身阳气的同时,驱逐外感寒邪,使阳气输布于全身,则气血得以鼓舞,筋骨得以濡养,脏腑得以安宁。
4 小 结
王海东致力于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针刀临床实践,在研读大量古代医籍的基础上,结合数十年针刀实践感悟,认为“阳气失荣、阳气不通”为病机,结合“督脉为阳气之纲,经脉、脏腑皆依赖阳气温煦”的理论基础,依据《素问·骨空论篇》中“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这一论述,结合《灵枢·十二节刺》中的“刺骨法”,最终提出“督脉刺骨术”的针刀治疗方法。通过针刀“刺骨”的方式达到激发阳气、疏通阳气的目的,主要治疗由督脉阳气失荣或不通引起的各类异常感觉,如疼痛、麻木及机体功能障碍。督脉阳气充盈、调达则周身气血运行正常,与之相交会的百脉得以濡养、五臟六腑如受雨露之溉,是故脏腑生,五行生化有常。总之,“督脉刺骨术”拥有较为完整的中医理论基础,是对针刀医学治疗疾病的再创新,在临床实践中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生绍,王德深.督脉初探[J].中国针灸,1986,6(5):22-25.
[2] 邢克欣.基于《黄帝内经》《外经微言》的督脉理论与应用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
[3] 范行准.中国病史新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30
[4] 张建斌,赵京生.从《太素》记载探索督脉经的起源[J].中国针灸,2008,28(3):234-236. [5] 殷恒斌.督脉组穴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弛缓性偏瘫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8.
[6] 张洁.《内经》阳气理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
[7] 高希言,艾炳蔚.督脉的理论与临床意义的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6):14-15.
[8] 张倩,周美启.奇经八脉的经脉脏腑相关研究[J].中国针灸,2017,37(12):1299-1302.
[9] 林红.督脉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及督脉诸穴的主治规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3):51-53.
[10] 李延平,刘勇前.浅谈“一源三岐”学说的形成和作用[J].中医药学报,2012,40(3):7-9.
[11] 孙征,张建斌.督脉病候的古代界定和现代范畴[J].中国针灸,2017,37(10):1077-1080.
[12] 刘怡彣.任、督二脉源流探析[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13] 阚丽丽,王海东,刘安国.闭合减压刺骨术治疗膝关节退行性变35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6,24(9):29-32.
[14] 阚丽丽,王海东,刘安国.疏筋解结针刀闭合松解术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功能活动的影响[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5):17-19,26.
[15] 黄新星,祝宗华,吴光辉,等.刺骨术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6):18-20.
[16] 赵平,耿家金,程加峰,等.髌骨钻孔减压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疼痛[J].临床骨科杂志,2014,17(3):277-280.
[17] 李怡廷,武平,廖晨希.太陽主筋释疑[J].中国针灸,2019,39(6):659-660.
[18] 胡子宏.中医学“寒邪”病因病机理论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
收稿日期:2021-06-15;修回日期:2021-07-20
基金项目: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项目(2019-RC-96)
作者单位:1.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2.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60
通信作者:王海东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瓜州路418号,whaidong589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