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导入的五种设计方法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_ex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导入是教师讲授新课之前的导语,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有目的地听课,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氛围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是按照教科书的内容一一讲解,并没有丝毫新鲜感,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更不能促使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课。所以,精心设计历史新课的导入是当前历史教学中不容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历史新课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种实用的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故事往往是最具吸引力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时,教师应先收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用简单的语言生动地讲述出来,或者让学生自己收集,互相交流孙中山的事迹,使他的形象更加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这不仅有利于课文学习,而且也能增长学生的背景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由此,学生会对孙中山本人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运用故事导入法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故事的生动性和真实性。
  二、多媒体导入法
  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先观看关于鸦片战争的影视资料,然后说说各自的感想,最后再引入教学内容。电影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巨大力量,整个教学取得了最佳效果。
  多媒体可以用光、声、色等多种功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变枯燥为生动,具有极大的渲染力,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三、温故而知新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学生学过的和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已经了解的知识为根基,引出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如在教学《瓜分中国狂潮》之前,教师可以通过“《马关条约》的影响”这个问题,自然地过渡到“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这部分内容;在教学《国民革命的兴起》之后,学生问:“国民革命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教师可以用史实说明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的情况,进而引出“国民运动的发展”的教学内容。温故而知新,有利于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关系。
  四、图片导入法
  在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笔者先展示了两幅图片:①当时画工绘制的圆明园全景图片;②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的远嬴观残迹。再以法国作家雨果的一段文字作旁白:“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就会被叫法兰西,另一个就会被叫英吉利。”之后,笔者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就要重新剥开这已凝结了一百四十多年的伤疤,回顾这场民族的灾难和屈辱。”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设疑导入法
  在教学《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时,教师可以设问:“女娲用泥土造人的神话故事、人是由猴子变来的传说,都是不科学的。那么,人到底是怎么进化而来的呢?”经过这样一个铺垫,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了。又如《辉煌的古代工程建筑》讲的是中国古代辉煌的工程建筑,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万里长城、故宫、赵州桥的图片,然后在讲课时拿出图片询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知道它们的来历吗?你们到过这些地方吗?想去吗?”这样的问题,肯定会引来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通过设问,激发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心态,从而开始主动学习。
  六、结语
  虽然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也要讲究使用的技巧。把握好课前几分钟,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学习效益都是大有益处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
其他文献
西安户县化羊庙,位于秦岭化羊峪内,至迟创建于元代。现存主要建筑为献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单檐庑殿顶。献殿始建于明初,但是较多地体现出元代建筑的特征与风格,同时也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