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视制作普遍应用数字技术,电影作品中的光影作为导演和受众交流的载体,其作用在一次次实践中得到论证。本文通过分析人的感觉,明确光影和数字影像艺术之间的关系,研究光影在数字影视再现中对受众心理所起的不同作用。深入了解数字影视中的光影及其带来的心理影响,能够更好地为受众理解电影的主题服务。
关键词:电影;光影艺术;视知觉;数字技术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02
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传播理论[1],震惊全球。当今时代是传播媒体发展的时代,数字影视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方式应用广泛,影视制作者通过数字影视传达思想,催生了蒙太奇式的非线性编辑手法,光影、音效的制作方式等不断革新。
在数字影视作品中,人对光影有不同的感觉,光层次的变化能间接引导受众的心理走向。换言之,人对光有自我的理解方式,而相似光的感觉会将已有经验再现,这是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中的重要一点——视觉系统产生的创造意象与客观存在的真实物体结合即产生了思维。而阿恩海姆的另一个观点“部分大于整体之和”也影响着光影在影视中的运用,光可以作为部分与整体的某一载体,数字影视中相似光的运用则证实了这一观点。总之,光的不同感觉会影响受众的心理走向和自我理解,而它的运用也为数字影视作品的最终效果和受众的最佳观感服务。
1 受众观看影视作品时感觉的产生
1.1 人的感觉的产生
感觉是人具有的基本功能,人们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觉混合的方式感知整个世界,感觉感官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搜集外界信息。感官接收到外界的刺激时,通过神经网络传达到大脑,大脑进行简单的处理就能产生感觉,让人知道事物的属性,所以感觉既是人了解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人自我保护的本能。
1.2 受众观看影视作品时感觉的产生
一般来说,外界的事物给人的感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刺激性作用的感觉事物,人们对这类刺激性的感觉往往会表现出害怕、恐惧和不安,在心理上会逃避,避免与这些产生刺激感觉的事物接触;另一类是有舒适作用的感觉事物,这类事物的固有属性或者人对其的固有经验会让人产生愉悦的快感,所以感覺是人“趋利避害”的根本原因。在影视作品中,导演通常会抓住感觉的走向,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对观众的心理感觉进行引导。数字影视再现中的感觉是为了作品的整体效果,最终效果还是作品的整体效果。
2 影视作品中的光影运用
2.1 光的产生
亮度指的是发光体光强与人眼所见到的光源面积之比,在日常生活中,人对亮度的概念模糊,大体上认为有光源照射到的地方即为有亮度的地方。亮度可分为多个层次,绘画中常常提到明暗的区别,层次的丰富性能使画面变得有条理,绘画适当表现光影的变化,能让人进一步感受到画面的细腻。写实主义绘画作品遵循自然的光线质感,如《拾穗者》《画室》等。光影的变化是印象主义画派的重点,他们追求太阳光之下的平凡之美,经过画家的思维变化以达到色彩与光影的融合,把握了光的性质,重新在画面上恢复了大自然的色彩和光线。
自然界中的光是太阳的平行光,太阳光有最原始的光影效果,但对影视行业来说,平行光的质感并不能给人惊艳的感觉,所以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灯光光源,这些灯光从定义上来说算是点状光。由于不同类型灯光的质感不同,其在电影行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形式是内容的传递媒介,内容是形式的表达本源,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可以用不同的光线对人物或物体进行塑造,一方面,光影暗示人物性格特征,可以刻画人物心理等细节活动;另一方面,不同角度的光线也可以制造出不同的气氛,观众感受画面不同的亮度,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镜头的深层含义。光影对整部电影具有导向作用,甚至可以决定作品的调性。
2.2 影视作品中光影的艺术运用
在电影中,光的另一产物——色调,不仅还原了自然界的丰富多彩,也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今,视频成为主流媒体的传播方式,观众对内容和画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其对细节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亮度与光影方面,既要保证画面的合格,又要考虑到画面的亮灰暗层次是否合乎电影的逻辑,给观众正确的引导。
在电影中,色调也体现着电影的风格,色调是光在不同色温下运用的产物。一般来说,暖色调可以给人热情、开心的感觉,冷色调可以给人冷静、忧郁的感觉。在电影中,冷暖色调仅是大方向的色调,如暖色调中还有暖灰等色调。例如,电影《狗十三》全片呈黄灰色调,有老照片的感觉,这样的色调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年代感或回忆感,为电影营造温馨的氛围。再如《延禧攻略》使用莫兰迪色调,使画面呈现出一种高级感,这种低饱和度的灰色调展现出来的稳重、低调的感觉,侧面体现出了宫廷的庄重、大气和压抑。
3 光影对受众的感觉影响
3.1 影视作品中光影与受众心理的关系
电影理论家阿恩海姆提出视知觉的认识活动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创造与刺激材料相对应的形式结构来感知眼前的原始材料的活动,即格式塔心理学[2]。当一个物体对视觉产生刺激,视觉系统产生的创造意象与客观存在的真实物体结合即产生了思维,它有时仅仅是眼前的客观存在物,也可能是难以表述的感觉,具体到抽象取决于思维主体的创造力。例如,人们讨论松树时,脑海里会出现一个高大的松树形象,产生一种充满生机的感觉,这是结合客观意象创造出来的感觉,最终得出一个充满生机的松树的思维。电影中受众对亮度的感觉是光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运用的产物,白色代表温暖、希望,黑色代表死亡、阴谋等,导演利用光影的颜色变化影响受众的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意象,最终代入到电影情境中。光影在画面中的对比关系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运用,同样原理的不同表现手法,朦胧的弱调对比可以增强神秘感,而硬调的强烈对比可以让画面更加真实、自然。 3.2 “完形理论”下影视再现光影对受众的影响
格式塔视知觉中的理论不只是客观事物和思维的关系,其还有一个核心理论,便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阿恩海姆将这一视知觉理论称为“完形理论”[3]。我们对英语中的完形填空类题型应该不陌生,此类题型的目的是完整且有条理地呈现一篇文章,而“完形理论”的形在阿恩海姆看来,是知觉组织活动形成的一个整体,受众的心理影响不仅是各类元素的简单相加,更是一个整体,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完形理论”在数字影视中广泛应用,在语言、音效等不同方式中运用,加强前后的整体联系。此类手法在前后画面中运用相同的布光方式,尽管主体可以不同,但要让受众产生相同的心理暗示,以产生相同思维的方式。以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两次穿越为例,每次穿越后的画面都有一段朦胧高调弱对比的光感,受众自然将两者联系起来。相同的光影凸显了主角两次穿越后的不同反应,产生承认穿越发生的心理暗示,并突出主题,发挥了整体大于部分的作用。在数字影视中,任何技法、思想都是为了引出主题,不同画面都活跃在受众的思维中,视知觉将这些画面按照相关性进行简单但有效的重组,以便于受众理解。
4 电影再现中受众对光影的感觉
光影是一切艺术在不同程度上触及、研究、探索、表现的对象[4],在数字影视中应用广泛。在电影领域,不乏一些特别讲究光影运用的电影作品。这些特别的光影除塑造画面之外,也侧面传达了电影的中心思想,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合理运用光影有利于塑造人物心理,对画面氛围进行情感营造。
4.1 光影的对比可以塑造人物性格及内心,同时推动剧情发展
亮度最简单的层次是明、灰、暗。灰一般给人带来自然、协和的感觉,平平无奇却代表着自然之美,不会对观众造成视觉刺激。所以在电影中,光影的对比运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观众的观影感受,也可以揭示人物多样的心理。《教父》是一部非常经典的黑帮题材电影,在这部电影中,人物光影运用十分出色,强烈的明暗对比,使观众产生紧张之感。教父第一次露面时,画面亮度很低,但微弱的光线却十分巧妙地勾勒出了教父的轮廓。虽然脸部轮廓已经出现,但是教父的眼睛被阴影遮住,整个画面除了清晰的轮廓和模糊的背景之外都是黑色的。黑色象征着死亡、悲惨、阴谋,将观众代入紧张的气氛中,并激发了观众对教父面孔的好奇,增强了电影的神秘感。用微弱的轮廓光修饰大部分的黑暗,這样戏剧性的光影运用能让人物更有张力,相较于语言,更好地交代了教父阴险和狠辣的性格。所以,直接的明暗对比可以更好地修饰人物或物体,明暗的不同寓意和画面中不同比例的明暗面互相修饰,既可以表现亮面的积极,也可以突出暗面的消极。
4.2 光影在场景的营造上起关键作用
电影中的光影不仅能刻画人物,还能营造场景。剪影是一种运用较为广泛的方式,在光源与镜头之间放置物体或者人物,可以将其轮廓强化展现。在电影《影子武士》中,导演黑泽明运用剪影的方式营造了战争之后的大场面。在夕阳的照射下,将行进中的武士、凌乱的战场的轮廓清晰地勾勒出来。在自然光的作用下,战争的大场景展现出肃穆、悲伤、恐怖的气氛,观众在观看画面剪影时,自然会联想到这里发生了一场非常激烈的战争。以光的剪影方式代替战争的打斗场面,进行侧面表达,能让观众产生适当的想象。《影子武士》还通过冷暖色温的光的对比,让受众感受到不同阵营的针锋相对,冷色调的压抑和暖色调的热情反差巨大,这样强烈的对比既让受众有了紧张的感觉,也让受众有了区别的概念。
4.3 不同的光影变化会影响受众的感觉
在影视作品中,光影变化产生的新的视觉语言影响受众生成新的心理感受,这是一个联系前后的过程。电影《夏洛特烦恼》中对光的运用交代了小场景和时代,当主角重返1998年时,画面中的光线变得朦胧,有些地方用了高调,但是却更好地表现出了主角对穿越的惊讶和怀疑。朦胧的春日阳光本身就给人一种慵懒的感觉,这种感觉对观众来说温馨的、怀旧的。春日阳光辅助营造了穿越后的教室场景,增强了春困之后恍如隔世的感觉,更像是日常生活的缩影。在电影中,场景塑造通常起到强化第一印象的作用,不同的光影在场景塑造方面也有不同的作用,观众对场景的理解往往基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光影的变化会让受众联系生活,进行场景的代入。
亮度产生的光影变化,能让人的情绪在短时间内变得愉悦或阴郁,产生奇妙的心理反应。在电影中,光根据导演的思维进行前后联系,推动故事发展,观众由此产生联想,增强对电影的连续性理解。光线在电影艺术中有独特的表现魅力,不同的用光方式代表着不同的电影风格,不同的角度使画面层次更加丰富。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人物、场景塑造,还能让增强想象力,取得言语很难取得的艺术效果,传达出额外的信息,放大电影的主题,反映受众的心理。
5 结语
光影作为塑造电影艺术语言的重要视觉元素,能通过亮度、色调的对比变化展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增强画面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从而影响受众心理。在电影中,虚幻与真实都是光影对受众产生的心理影响,基于此,电影画面有了正确的构图和合理的内容走向。而电影的整体化也赋予了光影更多的寓意,让受众产生了画面之外的想象。电影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明暗,体现不同的寓意,以此影响受众的心理走向。光影丰富了电影的视觉语言,提高了电影的艺术完整度,最终引导受众获得正确的心理暗示,传达出电影故事情节之外的信息内容,更好地为受众理解电影的主题服务。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
[2]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55.
[3] 宁海林.现代西方美学语境中的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J].人文杂志,2012(03):97-102.
[4] 李兴国.光线语言的魅力与审美价值[J].当代电影,2000(04):57-60.
作者简介:单成婕(1994—),女,江苏沭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戏剧影视艺术、数字媒体艺术。
关键词:电影;光影艺术;视知觉;数字技术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02
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传播理论[1],震惊全球。当今时代是传播媒体发展的时代,数字影视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方式应用广泛,影视制作者通过数字影视传达思想,催生了蒙太奇式的非线性编辑手法,光影、音效的制作方式等不断革新。
在数字影视作品中,人对光影有不同的感觉,光层次的变化能间接引导受众的心理走向。换言之,人对光有自我的理解方式,而相似光的感觉会将已有经验再现,这是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中的重要一点——视觉系统产生的创造意象与客观存在的真实物体结合即产生了思维。而阿恩海姆的另一个观点“部分大于整体之和”也影响着光影在影视中的运用,光可以作为部分与整体的某一载体,数字影视中相似光的运用则证实了这一观点。总之,光的不同感觉会影响受众的心理走向和自我理解,而它的运用也为数字影视作品的最终效果和受众的最佳观感服务。
1 受众观看影视作品时感觉的产生
1.1 人的感觉的产生
感觉是人具有的基本功能,人们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觉混合的方式感知整个世界,感觉感官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搜集外界信息。感官接收到外界的刺激时,通过神经网络传达到大脑,大脑进行简单的处理就能产生感觉,让人知道事物的属性,所以感觉既是人了解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人自我保护的本能。
1.2 受众观看影视作品时感觉的产生
一般来说,外界的事物给人的感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刺激性作用的感觉事物,人们对这类刺激性的感觉往往会表现出害怕、恐惧和不安,在心理上会逃避,避免与这些产生刺激感觉的事物接触;另一类是有舒适作用的感觉事物,这类事物的固有属性或者人对其的固有经验会让人产生愉悦的快感,所以感覺是人“趋利避害”的根本原因。在影视作品中,导演通常会抓住感觉的走向,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对观众的心理感觉进行引导。数字影视再现中的感觉是为了作品的整体效果,最终效果还是作品的整体效果。
2 影视作品中的光影运用
2.1 光的产生
亮度指的是发光体光强与人眼所见到的光源面积之比,在日常生活中,人对亮度的概念模糊,大体上认为有光源照射到的地方即为有亮度的地方。亮度可分为多个层次,绘画中常常提到明暗的区别,层次的丰富性能使画面变得有条理,绘画适当表现光影的变化,能让人进一步感受到画面的细腻。写实主义绘画作品遵循自然的光线质感,如《拾穗者》《画室》等。光影的变化是印象主义画派的重点,他们追求太阳光之下的平凡之美,经过画家的思维变化以达到色彩与光影的融合,把握了光的性质,重新在画面上恢复了大自然的色彩和光线。
自然界中的光是太阳的平行光,太阳光有最原始的光影效果,但对影视行业来说,平行光的质感并不能给人惊艳的感觉,所以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灯光光源,这些灯光从定义上来说算是点状光。由于不同类型灯光的质感不同,其在电影行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形式是内容的传递媒介,内容是形式的表达本源,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可以用不同的光线对人物或物体进行塑造,一方面,光影暗示人物性格特征,可以刻画人物心理等细节活动;另一方面,不同角度的光线也可以制造出不同的气氛,观众感受画面不同的亮度,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镜头的深层含义。光影对整部电影具有导向作用,甚至可以决定作品的调性。
2.2 影视作品中光影的艺术运用
在电影中,光的另一产物——色调,不仅还原了自然界的丰富多彩,也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今,视频成为主流媒体的传播方式,观众对内容和画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其对细节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亮度与光影方面,既要保证画面的合格,又要考虑到画面的亮灰暗层次是否合乎电影的逻辑,给观众正确的引导。
在电影中,色调也体现着电影的风格,色调是光在不同色温下运用的产物。一般来说,暖色调可以给人热情、开心的感觉,冷色调可以给人冷静、忧郁的感觉。在电影中,冷暖色调仅是大方向的色调,如暖色调中还有暖灰等色调。例如,电影《狗十三》全片呈黄灰色调,有老照片的感觉,这样的色调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年代感或回忆感,为电影营造温馨的氛围。再如《延禧攻略》使用莫兰迪色调,使画面呈现出一种高级感,这种低饱和度的灰色调展现出来的稳重、低调的感觉,侧面体现出了宫廷的庄重、大气和压抑。
3 光影对受众的感觉影响
3.1 影视作品中光影与受众心理的关系
电影理论家阿恩海姆提出视知觉的认识活动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创造与刺激材料相对应的形式结构来感知眼前的原始材料的活动,即格式塔心理学[2]。当一个物体对视觉产生刺激,视觉系统产生的创造意象与客观存在的真实物体结合即产生了思维,它有时仅仅是眼前的客观存在物,也可能是难以表述的感觉,具体到抽象取决于思维主体的创造力。例如,人们讨论松树时,脑海里会出现一个高大的松树形象,产生一种充满生机的感觉,这是结合客观意象创造出来的感觉,最终得出一个充满生机的松树的思维。电影中受众对亮度的感觉是光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运用的产物,白色代表温暖、希望,黑色代表死亡、阴谋等,导演利用光影的颜色变化影响受众的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意象,最终代入到电影情境中。光影在画面中的对比关系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运用,同样原理的不同表现手法,朦胧的弱调对比可以增强神秘感,而硬调的强烈对比可以让画面更加真实、自然。 3.2 “完形理论”下影视再现光影对受众的影响
格式塔视知觉中的理论不只是客观事物和思维的关系,其还有一个核心理论,便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阿恩海姆将这一视知觉理论称为“完形理论”[3]。我们对英语中的完形填空类题型应该不陌生,此类题型的目的是完整且有条理地呈现一篇文章,而“完形理论”的形在阿恩海姆看来,是知觉组织活动形成的一个整体,受众的心理影响不仅是各类元素的简单相加,更是一个整体,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完形理论”在数字影视中广泛应用,在语言、音效等不同方式中运用,加强前后的整体联系。此类手法在前后画面中运用相同的布光方式,尽管主体可以不同,但要让受众产生相同的心理暗示,以产生相同思维的方式。以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两次穿越为例,每次穿越后的画面都有一段朦胧高调弱对比的光感,受众自然将两者联系起来。相同的光影凸显了主角两次穿越后的不同反应,产生承认穿越发生的心理暗示,并突出主题,发挥了整体大于部分的作用。在数字影视中,任何技法、思想都是为了引出主题,不同画面都活跃在受众的思维中,视知觉将这些画面按照相关性进行简单但有效的重组,以便于受众理解。
4 电影再现中受众对光影的感觉
光影是一切艺术在不同程度上触及、研究、探索、表现的对象[4],在数字影视中应用广泛。在电影领域,不乏一些特别讲究光影运用的电影作品。这些特别的光影除塑造画面之外,也侧面传达了电影的中心思想,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合理运用光影有利于塑造人物心理,对画面氛围进行情感营造。
4.1 光影的对比可以塑造人物性格及内心,同时推动剧情发展
亮度最简单的层次是明、灰、暗。灰一般给人带来自然、协和的感觉,平平无奇却代表着自然之美,不会对观众造成视觉刺激。所以在电影中,光影的对比运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观众的观影感受,也可以揭示人物多样的心理。《教父》是一部非常经典的黑帮题材电影,在这部电影中,人物光影运用十分出色,强烈的明暗对比,使观众产生紧张之感。教父第一次露面时,画面亮度很低,但微弱的光线却十分巧妙地勾勒出了教父的轮廓。虽然脸部轮廓已经出现,但是教父的眼睛被阴影遮住,整个画面除了清晰的轮廓和模糊的背景之外都是黑色的。黑色象征着死亡、悲惨、阴谋,将观众代入紧张的气氛中,并激发了观众对教父面孔的好奇,增强了电影的神秘感。用微弱的轮廓光修饰大部分的黑暗,這样戏剧性的光影运用能让人物更有张力,相较于语言,更好地交代了教父阴险和狠辣的性格。所以,直接的明暗对比可以更好地修饰人物或物体,明暗的不同寓意和画面中不同比例的明暗面互相修饰,既可以表现亮面的积极,也可以突出暗面的消极。
4.2 光影在场景的营造上起关键作用
电影中的光影不仅能刻画人物,还能营造场景。剪影是一种运用较为广泛的方式,在光源与镜头之间放置物体或者人物,可以将其轮廓强化展现。在电影《影子武士》中,导演黑泽明运用剪影的方式营造了战争之后的大场面。在夕阳的照射下,将行进中的武士、凌乱的战场的轮廓清晰地勾勒出来。在自然光的作用下,战争的大场景展现出肃穆、悲伤、恐怖的气氛,观众在观看画面剪影时,自然会联想到这里发生了一场非常激烈的战争。以光的剪影方式代替战争的打斗场面,进行侧面表达,能让观众产生适当的想象。《影子武士》还通过冷暖色温的光的对比,让受众感受到不同阵营的针锋相对,冷色调的压抑和暖色调的热情反差巨大,这样强烈的对比既让受众有了紧张的感觉,也让受众有了区别的概念。
4.3 不同的光影变化会影响受众的感觉
在影视作品中,光影变化产生的新的视觉语言影响受众生成新的心理感受,这是一个联系前后的过程。电影《夏洛特烦恼》中对光的运用交代了小场景和时代,当主角重返1998年时,画面中的光线变得朦胧,有些地方用了高调,但是却更好地表现出了主角对穿越的惊讶和怀疑。朦胧的春日阳光本身就给人一种慵懒的感觉,这种感觉对观众来说温馨的、怀旧的。春日阳光辅助营造了穿越后的教室场景,增强了春困之后恍如隔世的感觉,更像是日常生活的缩影。在电影中,场景塑造通常起到强化第一印象的作用,不同的光影在场景塑造方面也有不同的作用,观众对场景的理解往往基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光影的变化会让受众联系生活,进行场景的代入。
亮度产生的光影变化,能让人的情绪在短时间内变得愉悦或阴郁,产生奇妙的心理反应。在电影中,光根据导演的思维进行前后联系,推动故事发展,观众由此产生联想,增强对电影的连续性理解。光线在电影艺术中有独特的表现魅力,不同的用光方式代表着不同的电影风格,不同的角度使画面层次更加丰富。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人物、场景塑造,还能让增强想象力,取得言语很难取得的艺术效果,传达出额外的信息,放大电影的主题,反映受众的心理。
5 结语
光影作为塑造电影艺术语言的重要视觉元素,能通过亮度、色调的对比变化展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增强画面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从而影响受众心理。在电影中,虚幻与真实都是光影对受众产生的心理影响,基于此,电影画面有了正确的构图和合理的内容走向。而电影的整体化也赋予了光影更多的寓意,让受众产生了画面之外的想象。电影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明暗,体现不同的寓意,以此影响受众的心理走向。光影丰富了电影的视觉语言,提高了电影的艺术完整度,最终引导受众获得正确的心理暗示,传达出电影故事情节之外的信息内容,更好地为受众理解电影的主题服务。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
[2]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55.
[3] 宁海林.现代西方美学语境中的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J].人文杂志,2012(03):97-102.
[4] 李兴国.光线语言的魅力与审美价值[J].当代电影,2000(04):57-60.
作者简介:单成婕(1994—),女,江苏沭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戏剧影视艺术、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