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全面的铺开已有数年,素质教育已成为新教育形式下的一种潮流,而一些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信息闭塞,宣传不到位,培训欠缺,设备设施不全,传统教育模式底蕴深厚,再加上这地区的许多教师就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导致了在新的教学理念提出后,便进入了矛盾重重的迷惑阶段,甚至陷入泥沼。在课堂上推行素质教育这一过程中,有的教学行为便偏离了数学教学的主旋律,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片面追求与新课标的形似而不注重对其实质的把握,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许多教师曲解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开始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强烈互动,以此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于是课堂教学的气氛不再是原来的一潭死水,而是波涛澎湃,有人认为,这就是一堂好课。不搞点活跃的气氛,不使用点多媒体、不设置点复杂的问题,这位教师的水平及能力就不行。于是,有些能根据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被教师的多媒体所代替;有的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演示却被动画的课件所代替;有些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却变成了肤浅的认识和理解。甚至有的老师还在用传统方式来组织这个看似热闹的课堂讨论场面,教师把需要探究的内容分成了一系列连续的小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表面上把课堂交给学生,实际上教师要求学生对每一步都要作出反应,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机械地学习,学生变成了教师命令的执行者,缺乏思维的参与。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把时间还给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只注意到学生是否谈到问题的关键重要的部分,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的指导与培养。他们认为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的任务,是语文教师的事,这种认为是不全面的,心理学认为:“思维是核心,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因此,只有思维的逻辑性强,语言的表达才会准确、清楚,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会对思维的逻辑性和缜密性发展大有益处,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大有好处,而思维的逻辑性和缜密性恰是学习数学应具有的重要的思维能力。它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成长也大有好处,当然,我们要分清重点,不能从不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让数学课变得不伦不类。
其实,课堂教学不是小丑式的表演,而是要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所具有的能力、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等出发,做到讲求实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真正回归到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开展教学的主旋律上来,而不能走极端。更不应该用新瓶装旧酒,片面狭隘地理解新课程理念,盲目地追求“形似”而不注重实质的把握,从而又开始步入老路。
二、盲目的拓展提高,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现在,有的教师在新课结束后会出点拓展题作知识的延伸,但有的教师选题时不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思维出发,脱离教材,认为如果没有难度,本节课就会变得没深度,甚至不成功,也显得自己没水平。于是一头扎进网络或辅导书中专找一些颇具难度的题作为拓展拔高题,无可否认,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殊不知这样盲目地为提高而提高,为拓展而拓展,不但让大多数的学生难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从而挫伤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果是得不偿失的,试问: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信在哪?学习的兴趣何在?这些都不在,如何谈及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三、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部分教师的评价更多的侧重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少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技能、情感、意志、行为、态度进行评价和引导。《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这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而这里的“关注人”就是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生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毫无疑问,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引导,就是“关注人”的具体体现。
教学中,教师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旦发现解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不一致,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再作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对那些错误但具有创新思维又不符合常规的解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以便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的火花。对解题正确,特别是具有创新思路的解法,给予适当的表扬,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
目前,我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一线的一员,认为以上几种浅视行为本地区的数学教学中依然存在,毕竟,新课改已经走过这么多年了,这些浅视行为急需转变,不要在回归到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我认为课堂教学应少点浮躁,少点形式,少点教条主义,多点实在,多点创新。应结合学生实际,把学生放在未来国家乃至世界的大背景下,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学习、成才和发展,才更有利于将来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作者单位:四川凉山州会东县淌塘中心小学)
(责任编校:长江)
一、片面追求与新课标的形似而不注重对其实质的把握,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许多教师曲解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开始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强烈互动,以此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于是课堂教学的气氛不再是原来的一潭死水,而是波涛澎湃,有人认为,这就是一堂好课。不搞点活跃的气氛,不使用点多媒体、不设置点复杂的问题,这位教师的水平及能力就不行。于是,有些能根据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被教师的多媒体所代替;有的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演示却被动画的课件所代替;有些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却变成了肤浅的认识和理解。甚至有的老师还在用传统方式来组织这个看似热闹的课堂讨论场面,教师把需要探究的内容分成了一系列连续的小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表面上把课堂交给学生,实际上教师要求学生对每一步都要作出反应,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机械地学习,学生变成了教师命令的执行者,缺乏思维的参与。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把时间还给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只注意到学生是否谈到问题的关键重要的部分,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的指导与培养。他们认为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的任务,是语文教师的事,这种认为是不全面的,心理学认为:“思维是核心,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因此,只有思维的逻辑性强,语言的表达才会准确、清楚,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会对思维的逻辑性和缜密性发展大有益处,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大有好处,而思维的逻辑性和缜密性恰是学习数学应具有的重要的思维能力。它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成长也大有好处,当然,我们要分清重点,不能从不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让数学课变得不伦不类。
其实,课堂教学不是小丑式的表演,而是要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所具有的能力、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等出发,做到讲求实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真正回归到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开展教学的主旋律上来,而不能走极端。更不应该用新瓶装旧酒,片面狭隘地理解新课程理念,盲目地追求“形似”而不注重实质的把握,从而又开始步入老路。
二、盲目的拓展提高,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现在,有的教师在新课结束后会出点拓展题作知识的延伸,但有的教师选题时不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思维出发,脱离教材,认为如果没有难度,本节课就会变得没深度,甚至不成功,也显得自己没水平。于是一头扎进网络或辅导书中专找一些颇具难度的题作为拓展拔高题,无可否认,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殊不知这样盲目地为提高而提高,为拓展而拓展,不但让大多数的学生难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从而挫伤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果是得不偿失的,试问: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信在哪?学习的兴趣何在?这些都不在,如何谈及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三、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部分教师的评价更多的侧重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少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技能、情感、意志、行为、态度进行评价和引导。《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这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而这里的“关注人”就是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生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毫无疑问,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引导,就是“关注人”的具体体现。
教学中,教师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旦发现解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不一致,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再作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对那些错误但具有创新思维又不符合常规的解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以便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的火花。对解题正确,特别是具有创新思路的解法,给予适当的表扬,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
目前,我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一线的一员,认为以上几种浅视行为本地区的数学教学中依然存在,毕竟,新课改已经走过这么多年了,这些浅视行为急需转变,不要在回归到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我认为课堂教学应少点浮躁,少点形式,少点教条主义,多点实在,多点创新。应结合学生实际,把学生放在未来国家乃至世界的大背景下,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学习、成才和发展,才更有利于将来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作者单位:四川凉山州会东县淌塘中心小学)
(责任编校: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