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张晓利(1980.2~),辽宁朝阳人,文学硕士、助教,安徽省黄山学院艺术学院产品设计教研室专职教师。
摘要:文艺是陶冶人的人格境界和提升人类精神品质的重要载体。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文艺创作出现了低俗化的不良倾向。欲望是文艺创作精神价值体现的源动力,在深刻剖析其精神价值取向的同时,审视文艺创作道德缺失的成因,并思考构建文艺创作的良性发展战略,对我国开创文艺创作健康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参照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艺创作;欲望;道德审视
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面临重要的转型时期,文艺作品走向大众化的趋势成为必然。但在大众化进程中,文艺创作也出现了一些偏向。比如许多作品缺乏应有的精神价值内涵,存在着过分“娱乐化”,乃至“低俗化”倾向。在文化大众化发展进程中有效遏制媚俗化,时刻保证其真、善、美的本质,保证其内容给观众以清新、自然、纯洁和高雅的感受刻不容缓,这不仅是对人类社会精神价值免受瓦解的保护,而且利于文艺自身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有必要从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当前的文艺创作现状,从创作欲望层面去剖析文艺作品精神价值被裹挟的成因,进而思考新时期文艺创作的良性发展战略。
一、欲望是文艺创作的源动力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1]人的本质自身便是欲望。文艺创作是人类从社会生活中延伸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反映了创作客体与创作主体以及二者互动互为的因果关系。欲望作为动机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充当了根源的角色,对作品的精神价值取向具有决定性作用。
1、欲望对创作心理具有支配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创作欲望一般表现为缺乏性动机和丰富性动机两种类型。两者在概念对比上成互补关系存在,前者产生的原因在于欲望的某种需要无法满足,是消极心理的弥补;后者却是创造者追求人性积极层面的心理动态的表现。可以说,这两种动机成因的对立直接决定了文艺创作精神价值的迥异。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曾在《贺新郎》里发出“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的悲壮感,用以表现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愤心情,这是缺乏性创作动机下词人对现实不满的一种宣泄。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一部史诗般的英雄传记小说,则塑造了保尔·柯察金执著于信念坚持不懈的崇高人格,是作者丰富性创作动机下一种正能量追求的体现。
可见,创作欲望对创作心理具有巨大的支配机能。创作心理会因为或缺乏性或丰富性的动机呈现消极或积极的趋向,文艺作品自然也因此呈现出迥异的美学风格。
2、欲望对美的积极驱动与消极裹挟
依照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欲望的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合理的欲望对于人所产生的积极推动;二是那些过度的或者是不合理的欲望对于人所产生的消极驱动。自然地,合理的创作欲望在作品中美的展现是正面积极的,不论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美和崇高之美,还是美学理论中的喜剧悲剧之美。抗日战争期间,以延安兴起的“街头诗运动”为代表的抗战文艺,就是通过反映与表现抗战军民可歌可泣的艰苦斗争,表现出一种超越生命和心灵的精神价值取向,成就了当时文艺巍然挺拔的崇高美。相反,在不当的欲望的裹挟下,作品往往无美可谈,甚至沦为消极的粗鄙的文化垃圾,如果不加以遏制,进而会瓦解人类文明的精神世界,不利于人类文明的正常有序发展。[2]当下的文学艺术实践较之传统文艺呈现出多方面、多样性和多维度的面貌,但是,就其整体的思想情感蕴涵和人文价值来讲,今天的文艺创作普遍缺乏崇高之美,它的审美价值在很多时候,被粗鄙化、低俗化、浅显化和极端个人化所侵蚀与戕害。可见,适时控制创作欲望的发挥对把握适度的美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文艺创作低俗化的内外因
近些年,我国的文艺创作逐渐出现了过分娱乐化,乃至低俗化的不良倾向。格调庸俗、内容暴力色情、表现形式荒诞、为了哗众取宠而降低自我的媚俗化等负面倾向已经给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环境带来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不仅败坏了文艺创作自身的品质,还严重影响了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除了遭遇市场经济大潮和多元化思潮的现实冲击外,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有其自身的根源。
1.生态语境改变下的现实困境
消费时代、网络时代和视听时代的逐步到来,带给文艺创作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陷入了现实的困境。互联网的诞生使得文艺创作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视听技术的发展使得视觉文化和动态文化也空前繁荣,文艺准则和规范遭到了高度自由、非功利性、民间化的网络传播特点的挑战。文艺创作的生态语境发生了本质的改變:互联网的媒介模式打破了传统文艺发表的审查机制和运作机制,以其迅猛的传播速度极大地扩大了文艺作品的传播范围,观众也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在网络的公共空间自由地发表评论。这种生态语境下,文艺品牌理应迅速做出反映,思考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如何以新的方式开辟市场份额。比如,网络文学模式便是适时变革的先行者,它不仅改变了文学传统的承载方式,也改变了观众传统的接受方式与审美习惯,给文学带来了更为广阔的个人探索空间。相应地,这种现象也带给我们一些深思:文艺创作的原动力究竟是来自对真实生活的感悟,还是应执着于对经典作品的追求呢?网络吐槽的结果是,传统文艺在某种程度上不知不觉中消退,文艺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以文学阅读为审美的主要方式被图文并茂地解读所替代。
2.文艺呈现低俗化趋势的道德审视
在我国,当代文艺的低俗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首先,创作个体过于功利化的思想泛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后现代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显著的时代特征,部分文艺工作者也难逃藩篱。特别是文艺体制实施改革以后,某些文艺工作者利欲熏心,将文艺作品变成单纯的谋取利益的手段,放弃了自身的神圣职责,文艺创作开始脱离现实的真、善、美,核心价值倒塌,道德沦丧,挣扎在庸俗的现实氛围内。2012年湖北工大“红点奖”抄袭事件最先通过微博平台被揭穿,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术不端的背后是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值得艺术界深思。文艺工作者作为文化生产力的主体,若不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提高,将强烈的主观因素浸透于文化生产过程中,文化商品必然会品质粗劣。
其次,创作个体文化底蕴匮乏。浓厚的文化氛围是产生文学艺术家的重要源泉。创作个体必须对社会人生有独到的见解,并具备表现这种见解的独到修养,才可能使作品迸发出灿烂的火花,令人喜闻乐见。这种能力除了来自创作个体接受教育的过程外,还在于个人的天赋和勤恳。现今社会,浮躁心理、缺乏持久的生存环境等因素使得创作者不能安于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作品普遍缺乏厚度和对社会生活的辩解力。
再次,社会不良风气的蛊惑。文艺作品作为精神产品被纳入市场体系中,被贴上商品的标签是当前文艺创作低俗化的重要的原因。有些文艺工作者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位,抛弃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将数量凌驾于质量之上,缺失深度的认识和体验,更谈不上创作中细细推敲的新发现。曹雪芹曾埋头创作,“披阅十载”才完成了旷世经典《红楼梦》,相比之下,目前某些作家每月完成一部四五十万字的长篇的现象恰恰体现出其功利之心和浮躁之态。这种马虎的写作态度,是造成文艺日益“低俗化”的罪魁祸首。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文化形态日趋多样性、多维度,文学艺术的发展已面临种种新的挑战和机遇,文艺实践自身不得不迎合信息化平台的出现,在内容与形式上作出适时的调整和改变。[3]在这里,最为主要与最为根本的,仍是当下文艺在价值取向方面缺乏对中华民族最为基本的精神审美的开掘和把握。文艺作品与观众之间, 始终存在着对应与交流的关系,存在着互为感应和相互促动,从而达到在精神内容、情感形式上彼此共同的认同和提升。在文艺创作实践中,如果没有实践者对真善美的熔铸与影响 ,来促进这一提升和认同的实现,那将是文艺自身社会责任感和精神审美作用的缺位与缺失。
新的历史时期下,文艺界作为思想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要适时调整思路挑战新形势新任务,建立良性的发展战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向不变,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文艺队伍,并营造文艺创作良性的生态土壤,才可能避免或者消弱文艺低俗化的趋向,为我国繁荣文艺创作事业而助跑。(作者单位:黄山学院艺术学院)
基金支持:安徽省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徽派技艺的艺术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2jyxm498)
摘要:文艺是陶冶人的人格境界和提升人类精神品质的重要载体。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文艺创作出现了低俗化的不良倾向。欲望是文艺创作精神价值体现的源动力,在深刻剖析其精神价值取向的同时,审视文艺创作道德缺失的成因,并思考构建文艺创作的良性发展战略,对我国开创文艺创作健康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参照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艺创作;欲望;道德审视
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面临重要的转型时期,文艺作品走向大众化的趋势成为必然。但在大众化进程中,文艺创作也出现了一些偏向。比如许多作品缺乏应有的精神价值内涵,存在着过分“娱乐化”,乃至“低俗化”倾向。在文化大众化发展进程中有效遏制媚俗化,时刻保证其真、善、美的本质,保证其内容给观众以清新、自然、纯洁和高雅的感受刻不容缓,这不仅是对人类社会精神价值免受瓦解的保护,而且利于文艺自身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有必要从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当前的文艺创作现状,从创作欲望层面去剖析文艺作品精神价值被裹挟的成因,进而思考新时期文艺创作的良性发展战略。
一、欲望是文艺创作的源动力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1]人的本质自身便是欲望。文艺创作是人类从社会生活中延伸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反映了创作客体与创作主体以及二者互动互为的因果关系。欲望作为动机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充当了根源的角色,对作品的精神价值取向具有决定性作用。
1、欲望对创作心理具有支配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创作欲望一般表现为缺乏性动机和丰富性动机两种类型。两者在概念对比上成互补关系存在,前者产生的原因在于欲望的某种需要无法满足,是消极心理的弥补;后者却是创造者追求人性积极层面的心理动态的表现。可以说,这两种动机成因的对立直接决定了文艺创作精神价值的迥异。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曾在《贺新郎》里发出“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的悲壮感,用以表现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愤心情,这是缺乏性创作动机下词人对现实不满的一种宣泄。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一部史诗般的英雄传记小说,则塑造了保尔·柯察金执著于信念坚持不懈的崇高人格,是作者丰富性创作动机下一种正能量追求的体现。
可见,创作欲望对创作心理具有巨大的支配机能。创作心理会因为或缺乏性或丰富性的动机呈现消极或积极的趋向,文艺作品自然也因此呈现出迥异的美学风格。
2、欲望对美的积极驱动与消极裹挟
依照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欲望的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合理的欲望对于人所产生的积极推动;二是那些过度的或者是不合理的欲望对于人所产生的消极驱动。自然地,合理的创作欲望在作品中美的展现是正面积极的,不论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美和崇高之美,还是美学理论中的喜剧悲剧之美。抗日战争期间,以延安兴起的“街头诗运动”为代表的抗战文艺,就是通过反映与表现抗战军民可歌可泣的艰苦斗争,表现出一种超越生命和心灵的精神价值取向,成就了当时文艺巍然挺拔的崇高美。相反,在不当的欲望的裹挟下,作品往往无美可谈,甚至沦为消极的粗鄙的文化垃圾,如果不加以遏制,进而会瓦解人类文明的精神世界,不利于人类文明的正常有序发展。[2]当下的文学艺术实践较之传统文艺呈现出多方面、多样性和多维度的面貌,但是,就其整体的思想情感蕴涵和人文价值来讲,今天的文艺创作普遍缺乏崇高之美,它的审美价值在很多时候,被粗鄙化、低俗化、浅显化和极端个人化所侵蚀与戕害。可见,适时控制创作欲望的发挥对把握适度的美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文艺创作低俗化的内外因
近些年,我国的文艺创作逐渐出现了过分娱乐化,乃至低俗化的不良倾向。格调庸俗、内容暴力色情、表现形式荒诞、为了哗众取宠而降低自我的媚俗化等负面倾向已经给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环境带来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不仅败坏了文艺创作自身的品质,还严重影响了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除了遭遇市场经济大潮和多元化思潮的现实冲击外,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有其自身的根源。
1.生态语境改变下的现实困境
消费时代、网络时代和视听时代的逐步到来,带给文艺创作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陷入了现实的困境。互联网的诞生使得文艺创作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视听技术的发展使得视觉文化和动态文化也空前繁荣,文艺准则和规范遭到了高度自由、非功利性、民间化的网络传播特点的挑战。文艺创作的生态语境发生了本质的改變:互联网的媒介模式打破了传统文艺发表的审查机制和运作机制,以其迅猛的传播速度极大地扩大了文艺作品的传播范围,观众也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在网络的公共空间自由地发表评论。这种生态语境下,文艺品牌理应迅速做出反映,思考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如何以新的方式开辟市场份额。比如,网络文学模式便是适时变革的先行者,它不仅改变了文学传统的承载方式,也改变了观众传统的接受方式与审美习惯,给文学带来了更为广阔的个人探索空间。相应地,这种现象也带给我们一些深思:文艺创作的原动力究竟是来自对真实生活的感悟,还是应执着于对经典作品的追求呢?网络吐槽的结果是,传统文艺在某种程度上不知不觉中消退,文艺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以文学阅读为审美的主要方式被图文并茂地解读所替代。
2.文艺呈现低俗化趋势的道德审视
在我国,当代文艺的低俗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首先,创作个体过于功利化的思想泛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后现代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显著的时代特征,部分文艺工作者也难逃藩篱。特别是文艺体制实施改革以后,某些文艺工作者利欲熏心,将文艺作品变成单纯的谋取利益的手段,放弃了自身的神圣职责,文艺创作开始脱离现实的真、善、美,核心价值倒塌,道德沦丧,挣扎在庸俗的现实氛围内。2012年湖北工大“红点奖”抄袭事件最先通过微博平台被揭穿,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术不端的背后是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值得艺术界深思。文艺工作者作为文化生产力的主体,若不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提高,将强烈的主观因素浸透于文化生产过程中,文化商品必然会品质粗劣。
其次,创作个体文化底蕴匮乏。浓厚的文化氛围是产生文学艺术家的重要源泉。创作个体必须对社会人生有独到的见解,并具备表现这种见解的独到修养,才可能使作品迸发出灿烂的火花,令人喜闻乐见。这种能力除了来自创作个体接受教育的过程外,还在于个人的天赋和勤恳。现今社会,浮躁心理、缺乏持久的生存环境等因素使得创作者不能安于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作品普遍缺乏厚度和对社会生活的辩解力。
再次,社会不良风气的蛊惑。文艺作品作为精神产品被纳入市场体系中,被贴上商品的标签是当前文艺创作低俗化的重要的原因。有些文艺工作者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位,抛弃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将数量凌驾于质量之上,缺失深度的认识和体验,更谈不上创作中细细推敲的新发现。曹雪芹曾埋头创作,“披阅十载”才完成了旷世经典《红楼梦》,相比之下,目前某些作家每月完成一部四五十万字的长篇的现象恰恰体现出其功利之心和浮躁之态。这种马虎的写作态度,是造成文艺日益“低俗化”的罪魁祸首。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文化形态日趋多样性、多维度,文学艺术的发展已面临种种新的挑战和机遇,文艺实践自身不得不迎合信息化平台的出现,在内容与形式上作出适时的调整和改变。[3]在这里,最为主要与最为根本的,仍是当下文艺在价值取向方面缺乏对中华民族最为基本的精神审美的开掘和把握。文艺作品与观众之间, 始终存在着对应与交流的关系,存在着互为感应和相互促动,从而达到在精神内容、情感形式上彼此共同的认同和提升。在文艺创作实践中,如果没有实践者对真善美的熔铸与影响 ,来促进这一提升和认同的实现,那将是文艺自身社会责任感和精神审美作用的缺位与缺失。
新的历史时期下,文艺界作为思想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要适时调整思路挑战新形势新任务,建立良性的发展战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向不变,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文艺队伍,并营造文艺创作良性的生态土壤,才可能避免或者消弱文艺低俗化的趋向,为我国繁荣文艺创作事业而助跑。(作者单位:黄山学院艺术学院)
基金支持:安徽省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徽派技艺的艺术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2jyxm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