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几岁的你,正处在花季雨季,迷茫时,请和父母对对话,他们都是过来人。
儿子的话
今天早上起床,一想到即将到来的数学考试,我就感到了恐惧。从上初中以来,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忽高忽低。从初二时一考数学就非常紧张,每次考完试之后,都手脚冰凉,有一次竟冷得上下牙直打架。
我把这种感受告诉了你。你说我是压力太大了,太在乎考试结果了。把精力放到数学答卷时失利的原因上,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就OK。
道理我都懂,可我还是难以控制对数学考试的恐惧。因为上次第二次练兵考试时,我的数学考出了我整个初三时期最糟糕的成绩:66分。我害怕这次又考出这样低的分数。
你问我:“再考个六十来分又怎样呢?”
那样凭我的总分就不能进入心仪的学校了。
“不能进入心仪的学校又能怎样呢?”
那就死定了。
“没到那个地步,最多你进不来重点班,去普通班而已。你想想你初一最低谷时期,你老爸还曾经担心过你考不上普通高中呢!现在你通过将近两年的努力,居然能够接近重点的分数线了,你多棒啊!继续努力就可以,不要怕!”
短短的谈话安抚了我。上午参加了数学考试,下午成绩就出来了,90分!这是我考得最好的一次了!
我想,其实有压力未必是坏事,当你能把压力变成动力的时候,结果会更美好。
谢谢你,亲爱的妈妈!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帮我把压力转化成了动力。
妈妈的话
亲爱的宁:
升入初三以来,看到你刻苦奋战,我又欣慰又心疼,相比初一时懵懂、贪玩,初二浮躁、任性,初三的你多了方向和动力,因此很多老师都夸你学习很在状态。
只是你的数学、英语一直徘徊在及格边缘。我不知道原因,但还是忍住了想一探究竟的念头。你是知道上进的孩子,不需要我来干预。我应该相信你能够解决好自己的事。只有你在需要帮助时主动跟我讲,我才好提供意见。
到离中考还有十几天时间,第三次练兵考试时,你才告诉我你害怕即将到来的数学考试。于是我去问了下你的数学老师,他却认为你数学学习上并无大的问题,丢分都是丢在应该会的题上了。他觉得你压力太大了。
过后我考虑良久,意识到,压力大是因为你现在正在接近自己的目标,因此患得患失。失误明摆着,比如二练时数学是唯一没有及格的科目,比如三练时数学虽然考了90分,可各门副科的成绩明显比二练时退步不少,以至于总分被拉了下来……
可是等等,孩子,为什么你看不到你的进步呢?比如二练三练时一度以及格为荣的英语,成绩都稳定在八十多分上,这是多么可喜的进步啊!可能跟别人相比,你还不够优秀,还不够完美。但跟你以前相比,你确确实实在进步中,只是这进步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螺旋式上升,进步中会有退步,但总体是一个上升趋势。
我们追求完美,是因为我们自身不完美。首先你应该接受这个不够完美的自己,所以,多看看自己的优点。
我给你说个真实的故事:我的二姐是个聪明美丽的女孩,成绩在全校也是佼佼者,但性格偏执。我曾听我母亲说,小学时她如果考了99分,那么她一定要把那一分的失误改正过来,让老师重新给个100分才作罢。这么偏执过分的做法并没有引起我父母的警惕,多年后我母亲说起来居然是骄傲的口气!殊不知隐患早已埋下。
好成绩绝不意味着好生活。我二姐毕业时工作不好找,后来虽然勉强有了工作,但处处不如意:工作简单乏味,人际关系也不会处理……工作不到一年,她终因抑郁而罹患精神病,不得不放弃了好不容易获得的工作,余生只能在混乱的意识中度过。
可我发现像她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孤例,很多名列前茅的优秀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更容易因受挫而折翼。主要原因是工作、生活比考试更复杂,往往这种考量是全方位的,不再是单纯的成绩。一部分曾经的骄子步入社会之后变得平庸,往往难以适应这巨大的心理落差,因此无法接受这个不再完美的自己,结果或如我二姐一样抑郁成疾,甚至有的走上了不归路。
扼腕之余,我不禁想,我们是不是过于强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忘记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古训?是不是过于求全责备,忘记了悦纳这个不完美的自己?
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态。因为不完美,我们才有成长的空间;因为不完美,我们才能在不断的犯错中取得进步;因为不完美,我们才有意外的收获——人生也因此多姿多彩!
至于所谓的完美,我很欣赏古龙的话:世间没有完人。完人就是完了的人。
细思他这话,完人为了竭力维持完美的表象,势必要苦心经营,而不允许失败,不允许瑕疵。
可世间哪有永不失败、没有瑕疵的人呢?
与其盯着那些瑕疵,追求尽善尽美,不如心平气和地告诉自己: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尽人力知天命。
现在你面临着中考,特别想凭努力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每一次练兵考试,你也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而且一次比一次高。
我认为这样虽然使得你更加努力,但考试也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比如题的难易程度,比如阅卷老师宽严的不同。用你们的俏皮话来说就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还有九十分在老师那里。”所以只要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了,没有松懈,没有浮躁,就应该用平常心对待每一次考试,尤其是中考。而且不论结果如何,但求无愧于心就够了。
这样想来,还有什么好怕的?
本栏责任编辑 陈土宏
儿子的话
今天早上起床,一想到即将到来的数学考试,我就感到了恐惧。从上初中以来,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忽高忽低。从初二时一考数学就非常紧张,每次考完试之后,都手脚冰凉,有一次竟冷得上下牙直打架。
我把这种感受告诉了你。你说我是压力太大了,太在乎考试结果了。把精力放到数学答卷时失利的原因上,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就OK。
道理我都懂,可我还是难以控制对数学考试的恐惧。因为上次第二次练兵考试时,我的数学考出了我整个初三时期最糟糕的成绩:66分。我害怕这次又考出这样低的分数。
你问我:“再考个六十来分又怎样呢?”
那样凭我的总分就不能进入心仪的学校了。
“不能进入心仪的学校又能怎样呢?”
那就死定了。
“没到那个地步,最多你进不来重点班,去普通班而已。你想想你初一最低谷时期,你老爸还曾经担心过你考不上普通高中呢!现在你通过将近两年的努力,居然能够接近重点的分数线了,你多棒啊!继续努力就可以,不要怕!”
短短的谈话安抚了我。上午参加了数学考试,下午成绩就出来了,90分!这是我考得最好的一次了!
我想,其实有压力未必是坏事,当你能把压力变成动力的时候,结果会更美好。
谢谢你,亲爱的妈妈!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帮我把压力转化成了动力。
妈妈的话
亲爱的宁:
升入初三以来,看到你刻苦奋战,我又欣慰又心疼,相比初一时懵懂、贪玩,初二浮躁、任性,初三的你多了方向和动力,因此很多老师都夸你学习很在状态。
只是你的数学、英语一直徘徊在及格边缘。我不知道原因,但还是忍住了想一探究竟的念头。你是知道上进的孩子,不需要我来干预。我应该相信你能够解决好自己的事。只有你在需要帮助时主动跟我讲,我才好提供意见。
到离中考还有十几天时间,第三次练兵考试时,你才告诉我你害怕即将到来的数学考试。于是我去问了下你的数学老师,他却认为你数学学习上并无大的问题,丢分都是丢在应该会的题上了。他觉得你压力太大了。
过后我考虑良久,意识到,压力大是因为你现在正在接近自己的目标,因此患得患失。失误明摆着,比如二练时数学是唯一没有及格的科目,比如三练时数学虽然考了90分,可各门副科的成绩明显比二练时退步不少,以至于总分被拉了下来……
可是等等,孩子,为什么你看不到你的进步呢?比如二练三练时一度以及格为荣的英语,成绩都稳定在八十多分上,这是多么可喜的进步啊!可能跟别人相比,你还不够优秀,还不够完美。但跟你以前相比,你确确实实在进步中,只是这进步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螺旋式上升,进步中会有退步,但总体是一个上升趋势。
我们追求完美,是因为我们自身不完美。首先你应该接受这个不够完美的自己,所以,多看看自己的优点。
我给你说个真实的故事:我的二姐是个聪明美丽的女孩,成绩在全校也是佼佼者,但性格偏执。我曾听我母亲说,小学时她如果考了99分,那么她一定要把那一分的失误改正过来,让老师重新给个100分才作罢。这么偏执过分的做法并没有引起我父母的警惕,多年后我母亲说起来居然是骄傲的口气!殊不知隐患早已埋下。
好成绩绝不意味着好生活。我二姐毕业时工作不好找,后来虽然勉强有了工作,但处处不如意:工作简单乏味,人际关系也不会处理……工作不到一年,她终因抑郁而罹患精神病,不得不放弃了好不容易获得的工作,余生只能在混乱的意识中度过。
可我发现像她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孤例,很多名列前茅的优秀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更容易因受挫而折翼。主要原因是工作、生活比考试更复杂,往往这种考量是全方位的,不再是单纯的成绩。一部分曾经的骄子步入社会之后变得平庸,往往难以适应这巨大的心理落差,因此无法接受这个不再完美的自己,结果或如我二姐一样抑郁成疾,甚至有的走上了不归路。
扼腕之余,我不禁想,我们是不是过于强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忘记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古训?是不是过于求全责备,忘记了悦纳这个不完美的自己?
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态。因为不完美,我们才有成长的空间;因为不完美,我们才能在不断的犯错中取得进步;因为不完美,我们才有意外的收获——人生也因此多姿多彩!
至于所谓的完美,我很欣赏古龙的话:世间没有完人。完人就是完了的人。
细思他这话,完人为了竭力维持完美的表象,势必要苦心经营,而不允许失败,不允许瑕疵。
可世间哪有永不失败、没有瑕疵的人呢?
与其盯着那些瑕疵,追求尽善尽美,不如心平气和地告诉自己: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尽人力知天命。
现在你面临着中考,特别想凭努力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每一次练兵考试,你也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而且一次比一次高。
我认为这样虽然使得你更加努力,但考试也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比如题的难易程度,比如阅卷老师宽严的不同。用你们的俏皮话来说就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还有九十分在老师那里。”所以只要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了,没有松懈,没有浮躁,就应该用平常心对待每一次考试,尤其是中考。而且不论结果如何,但求无愧于心就够了。
这样想来,还有什么好怕的?
本栏责任编辑 陈土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