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的思想,以人性、人文理念来观察人类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在成长、发展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人文精神的宗旨在于从根本上启迪社会上每一个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和自重、自爱的人生价值,以及人间关爱的人生追求。
笔者认为小学科学中,学生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应具体表现在: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能克服困难,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3、珍爱自然,欣赏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4、乐于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
在小学的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格外重要。人文精神在科学教学中该任何渗透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自身内容的人文性
1、珍爱生命
生命是自然界中最可宝贵的东西,自然也是因为有了生命而精彩。饲养小动物、栽培花草树木活动是对培养孩子“珍爱生命”情感的最好材料。如在教学《植物的一生》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时,学生要亲身经历种植、养殖的完整过程,在此活动中,孩子们要付诸于自己的爱心经常给花浇水,给蚕吃食物,用心去呵护养育,关注它们的生长变化。而且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需要学生持续长期的观察、记录和测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细心和毅力等良好品质及行为习惯。
2、热爱自然
科学三年级上册生命科学《植物》单元的内容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是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的契机。如在《我看到了什么》一课,学生通过看、听、摸、闻等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他们观察到了树上有果实,树干上有虫子活动,鸟在筑巢,周围还有草、土壤和其他动物,并把自己的观察所得用语言和图画记录下来。这一活动中他们把树当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来看待,看到了一个无比美妙的世界。又如上《流动的空气》一课时,教师引入了诗歌:“你见过风吗?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但我知道,当树枝摇晃的时候,风正从那里经过。你见过风吗……”引起了学生莫大的兴趣。学生在这首优美的小诗中,把自然界中最常见的风,想象得诗意、神秘,课后学生也跟随老师续联了一首首关于风的诗句。在此活动中,学生对风这一自然现象,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心灵上受到熏陶,体验、欣赏自然美。这充分展示了科学与文学的交融,表达了科学中的人文之美。
3、关注社会
我们鼓励学生从小就要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也要让学生懂得必须要用科学的态度用科学,尊重自然,珍惜自然界给予人类的一切,否则会对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如学习了“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后,就可以让学生去调查所在社区有哪些噪音?它们都是从哪里发出来的?提出减少噪音的方法,做一份海报鼓励人们采纳你的意见。引导学生关注环保,树立起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
(二)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人文精神
1、创造机会,使学生乐于合作与交流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科学中最具人文性的因素是团队精神。‘ 乐于合作和交流’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它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应该具有的沟通意愿。一个会合作的儿童是幸运的、能干的和成功的!”
(1)学会合作
在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儿童都分配在一个个小组里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训练:每个人要与同伴进行协商,要听取同伴的意见,要有分工,组内的组员能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选择任务,集中集体的智慧完成好小组的探究活动。在这种环境氛围里学习,就逐渐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需的素养。如《导体绝缘体》中每个小组利用一个检测器检测25种物体,就要求大家要学会分工与合作,各行其责:A同学当组长,B同学负责材料,C同学负责检测,D同学负责记录等等。
(2)乐于交流和倾听
在科学与信息“共享”的当今社会,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也非常需要交流,一位教育家说:你的一个苹果和我的苹果换一换,每人还只有一个苹果;你的思想和我的思想交流一下,每人就会有两种甚至更多的思想。这句话道出了交流的重要性。在小学的科学教育中,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的过程,把自己独立思考的所得表达给大家听,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学会倾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有争议、质疑。同时需要学生学会相互接纳、赞赏,重视课堂讨论的安静与理性氛围,对于这一点,兰本达教授强调过。当然,我们还要注意对落后学生的鼓励,对不尊重别人观点的言行要纠正。
2、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使学生积极向上
科学课主要采用正面评价为主,使评价的结果起到树立每个学生自信心,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科学课中评价的内容可分为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是不是乐于合作与交流,是否尊重事实,能不能关心科学技术,热心参与有关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评价方式采取自评与他评结合。评价结果从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角度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提高。评价的过程是学生的一次学习的过程,是一次展示才华的过程,是一次反思学习科学情况的过程。
(三)教师良好的素养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1、教师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课虽然讲究科学术语,但不可能每句话都是科学术语、科学理论,而且我们讲解时还需要比喻、类比、幽默等语言表达方式。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昆虫与蜘蛛”课例,有一段教师向孩子们讲解怎样理解运动相对性的叙述:假设一个昆虫和一只蜘蛛落在小溪中一片顺流而下的花瓣上,蜘蛛正围绕这花瓣的边缘走动,而昆虫蹲在中央瞧着蜘蛛。那么昆虫如何描述它自己的运动呢?如何描述蜘蛛的运动呢?一直站在小溪边上的小鸟又如何描述昆虫和蜘蛛的运动呢?她的类比像一幅美丽的、富有诗意的图画,而且,尤其重要的是,这幅图画并没有干扰孩子们科学思维的连贯性。
2、科学教师的知识和态度,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我们提倡的是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担负着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驾驭这样一门知识领域极其广阔的学科,要求教师必须通晓科学学科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给学生以恰当的启发。如学生在實验探究过程中遇到知识、方法等困难,可能会产生焦急、失落的情绪,此时教师应即时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同时科学教师将学生当作生命来看待,用生命呼唤生命,以丰富美好的心灵内涵取信于人,确立起教育的价值以人的价值为根本取向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以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姿态投身到科学研究中去。
笔者认为小学科学中,学生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应具体表现在: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能克服困难,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3、珍爱自然,欣赏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4、乐于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
在小学的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格外重要。人文精神在科学教学中该任何渗透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自身内容的人文性
1、珍爱生命
生命是自然界中最可宝贵的东西,自然也是因为有了生命而精彩。饲养小动物、栽培花草树木活动是对培养孩子“珍爱生命”情感的最好材料。如在教学《植物的一生》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时,学生要亲身经历种植、养殖的完整过程,在此活动中,孩子们要付诸于自己的爱心经常给花浇水,给蚕吃食物,用心去呵护养育,关注它们的生长变化。而且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需要学生持续长期的观察、记录和测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细心和毅力等良好品质及行为习惯。
2、热爱自然
科学三年级上册生命科学《植物》单元的内容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是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的契机。如在《我看到了什么》一课,学生通过看、听、摸、闻等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他们观察到了树上有果实,树干上有虫子活动,鸟在筑巢,周围还有草、土壤和其他动物,并把自己的观察所得用语言和图画记录下来。这一活动中他们把树当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来看待,看到了一个无比美妙的世界。又如上《流动的空气》一课时,教师引入了诗歌:“你见过风吗?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但我知道,当树枝摇晃的时候,风正从那里经过。你见过风吗……”引起了学生莫大的兴趣。学生在这首优美的小诗中,把自然界中最常见的风,想象得诗意、神秘,课后学生也跟随老师续联了一首首关于风的诗句。在此活动中,学生对风这一自然现象,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心灵上受到熏陶,体验、欣赏自然美。这充分展示了科学与文学的交融,表达了科学中的人文之美。
3、关注社会
我们鼓励学生从小就要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也要让学生懂得必须要用科学的态度用科学,尊重自然,珍惜自然界给予人类的一切,否则会对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如学习了“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后,就可以让学生去调查所在社区有哪些噪音?它们都是从哪里发出来的?提出减少噪音的方法,做一份海报鼓励人们采纳你的意见。引导学生关注环保,树立起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
(二)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人文精神
1、创造机会,使学生乐于合作与交流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科学中最具人文性的因素是团队精神。‘ 乐于合作和交流’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它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应该具有的沟通意愿。一个会合作的儿童是幸运的、能干的和成功的!”
(1)学会合作
在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儿童都分配在一个个小组里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训练:每个人要与同伴进行协商,要听取同伴的意见,要有分工,组内的组员能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选择任务,集中集体的智慧完成好小组的探究活动。在这种环境氛围里学习,就逐渐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需的素养。如《导体绝缘体》中每个小组利用一个检测器检测25种物体,就要求大家要学会分工与合作,各行其责:A同学当组长,B同学负责材料,C同学负责检测,D同学负责记录等等。
(2)乐于交流和倾听
在科学与信息“共享”的当今社会,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也非常需要交流,一位教育家说:你的一个苹果和我的苹果换一换,每人还只有一个苹果;你的思想和我的思想交流一下,每人就会有两种甚至更多的思想。这句话道出了交流的重要性。在小学的科学教育中,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的过程,把自己独立思考的所得表达给大家听,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学会倾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有争议、质疑。同时需要学生学会相互接纳、赞赏,重视课堂讨论的安静与理性氛围,对于这一点,兰本达教授强调过。当然,我们还要注意对落后学生的鼓励,对不尊重别人观点的言行要纠正。
2、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使学生积极向上
科学课主要采用正面评价为主,使评价的结果起到树立每个学生自信心,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科学课中评价的内容可分为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是不是乐于合作与交流,是否尊重事实,能不能关心科学技术,热心参与有关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评价方式采取自评与他评结合。评价结果从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角度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提高。评价的过程是学生的一次学习的过程,是一次展示才华的过程,是一次反思学习科学情况的过程。
(三)教师良好的素养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1、教师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课虽然讲究科学术语,但不可能每句话都是科学术语、科学理论,而且我们讲解时还需要比喻、类比、幽默等语言表达方式。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昆虫与蜘蛛”课例,有一段教师向孩子们讲解怎样理解运动相对性的叙述:假设一个昆虫和一只蜘蛛落在小溪中一片顺流而下的花瓣上,蜘蛛正围绕这花瓣的边缘走动,而昆虫蹲在中央瞧着蜘蛛。那么昆虫如何描述它自己的运动呢?如何描述蜘蛛的运动呢?一直站在小溪边上的小鸟又如何描述昆虫和蜘蛛的运动呢?她的类比像一幅美丽的、富有诗意的图画,而且,尤其重要的是,这幅图画并没有干扰孩子们科学思维的连贯性。
2、科学教师的知识和态度,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我们提倡的是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担负着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驾驭这样一门知识领域极其广阔的学科,要求教师必须通晓科学学科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给学生以恰当的启发。如学生在實验探究过程中遇到知识、方法等困难,可能会产生焦急、失落的情绪,此时教师应即时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同时科学教师将学生当作生命来看待,用生命呼唤生命,以丰富美好的心灵内涵取信于人,确立起教育的价值以人的价值为根本取向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以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姿态投身到科学研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