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利用专业课堂教学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本文从自养与他养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验实习相结合、多维性与系统性相结合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 大学生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167-01
教育是立国之本,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课堂及课后学生会或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中,在各专业课堂教学中,贯穿着对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综合培养也非常重要。作为专业课的教师,教学是根本,如何通过有限的教学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是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改变传统催进式的教学理念
各门专业课,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催进式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教师用语言堆积的传统方式,用已经熟悉的事例、条理化的语言去讲述,的确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学生只能在脑中产生老师怎么讲,我怎么接受的印记,而缺乏一种主动积极性,如同知道山楂酸,但不真正吃上一口根本体会不到有多酸。甚至,个别教师在多个课堂都如此千篇一律地陈述,学生早已麻木,甚至有一些厌恶了。作为专业课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社会阅历,一方面要掌握最前沿的本学科研究动态,感受到该学科发展的腾飞,另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想要了解什么,想要掌握什么知识,从而深切感受到学生需要变化的迫切性。
二、树立起现代主动式教学理念
大学生是比较活跃的人群,学生要随变化而变化,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重要的是变化的主体要主动要求变化。学生是变化的主体,只有他们有了主动性,一切才能有可行性,效果才能明显。所以教师要树立起现代主动式教学理念,积极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主动起来,引导他们的思想意识,就是“我要变”。想办法让学生明确,他们变化的宗旨是: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三、加强学生素质培养途径
教师改变从传統催进式到现代主动式的教学理念,从教学角度来说是有了一定的进步。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专业基础薄弱,专业知识很多又比较枯燥,容易使自己陷入迷茫困顿之中,不知道如何才有积极性。作为专业课教师,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起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素质培养就非常重要。
(一)自养与他养相结合
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可塑性比较强,他们的素质完全可以通过自养与他养相结合的方式得以提升。(1)自养,指由学生自己培养素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程环境,为学生罗列相关的参考书目及资料,在课堂上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走上一条素质提高的轨道。(2)他养,指学生的素质不能光靠自身,毕竟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况且那样容易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还需要靠教师、学校对他们的培养。专业课教师要做名符其实的教师,言传身教,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会给学生一个积极的影响。自养与他养结合起来共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堂教学和实验实习相结合
课堂最关键的是教材,教师和学生都是围绕着教材进行讲授和学习,所以专业课教师在选择上课教材上一定要认真负责,选优选新。另外,在选择时,尽量少选择千篇一律条条框框的码字教材,尽量选择有推荐书目、案例分析、习题的教材,这样学生在听课后可以有选择地继续学习。实验实习相对课堂教学要难一些,它需要学校、教师甚至企事业单位协调。实验课程一般在学校就能完成,实习教学除了学校的教学实习基地外,可以依靠学生自己去找实习单位,教师应该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努力为学生寻找实习单位。并且应该采取负责到底的态度,不是把学生送去了等他们交实习报告就不管了,而是应该真正地听他们的反馈,及时沟通,为他们解决困惑。
(三)多维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各专业课程都有其基础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决定了高校人才素质培养的多维性与系统性。(1)多维性,即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全方位地去培养学生启发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自身条件各有不同,思维敏感触点也就不完全一致,多维中的某一维度或几个维度也许就能触及到这位学生的敏感触点,点击了提升素质的开关,一触即发,素质得到全面提升。(2)系统性,每个专业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公共与专业课程设置,这些课程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更多地去衡量每个课程的内容、特征,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避免重复,每个课程及教师所能提供的素质提升“养分”应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四、结论
目前,我国大学生数目众多,潜能蕴量丰富,作为专业课程教师若能锲而不舍地发扬长处,弥补缺陷,致力于提高学生素质,就可以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变得更加深厚、坚硬。同时,应该意识到素质教育是一种慢艺术,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陈东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5(01):56-58.
[2]李燕,赵德海.新时期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2011(18):88-90.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课堂教学 大学生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167-01
教育是立国之本,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课堂及课后学生会或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中,在各专业课堂教学中,贯穿着对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综合培养也非常重要。作为专业课的教师,教学是根本,如何通过有限的教学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是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改变传统催进式的教学理念
各门专业课,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催进式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教师用语言堆积的传统方式,用已经熟悉的事例、条理化的语言去讲述,的确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学生只能在脑中产生老师怎么讲,我怎么接受的印记,而缺乏一种主动积极性,如同知道山楂酸,但不真正吃上一口根本体会不到有多酸。甚至,个别教师在多个课堂都如此千篇一律地陈述,学生早已麻木,甚至有一些厌恶了。作为专业课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社会阅历,一方面要掌握最前沿的本学科研究动态,感受到该学科发展的腾飞,另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想要了解什么,想要掌握什么知识,从而深切感受到学生需要变化的迫切性。
二、树立起现代主动式教学理念
大学生是比较活跃的人群,学生要随变化而变化,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重要的是变化的主体要主动要求变化。学生是变化的主体,只有他们有了主动性,一切才能有可行性,效果才能明显。所以教师要树立起现代主动式教学理念,积极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主动起来,引导他们的思想意识,就是“我要变”。想办法让学生明确,他们变化的宗旨是: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三、加强学生素质培养途径
教师改变从传統催进式到现代主动式的教学理念,从教学角度来说是有了一定的进步。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专业基础薄弱,专业知识很多又比较枯燥,容易使自己陷入迷茫困顿之中,不知道如何才有积极性。作为专业课教师,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起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素质培养就非常重要。
(一)自养与他养相结合
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可塑性比较强,他们的素质完全可以通过自养与他养相结合的方式得以提升。(1)自养,指由学生自己培养素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程环境,为学生罗列相关的参考书目及资料,在课堂上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走上一条素质提高的轨道。(2)他养,指学生的素质不能光靠自身,毕竟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况且那样容易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还需要靠教师、学校对他们的培养。专业课教师要做名符其实的教师,言传身教,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会给学生一个积极的影响。自养与他养结合起来共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堂教学和实验实习相结合
课堂最关键的是教材,教师和学生都是围绕着教材进行讲授和学习,所以专业课教师在选择上课教材上一定要认真负责,选优选新。另外,在选择时,尽量少选择千篇一律条条框框的码字教材,尽量选择有推荐书目、案例分析、习题的教材,这样学生在听课后可以有选择地继续学习。实验实习相对课堂教学要难一些,它需要学校、教师甚至企事业单位协调。实验课程一般在学校就能完成,实习教学除了学校的教学实习基地外,可以依靠学生自己去找实习单位,教师应该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努力为学生寻找实习单位。并且应该采取负责到底的态度,不是把学生送去了等他们交实习报告就不管了,而是应该真正地听他们的反馈,及时沟通,为他们解决困惑。
(三)多维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各专业课程都有其基础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决定了高校人才素质培养的多维性与系统性。(1)多维性,即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全方位地去培养学生启发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自身条件各有不同,思维敏感触点也就不完全一致,多维中的某一维度或几个维度也许就能触及到这位学生的敏感触点,点击了提升素质的开关,一触即发,素质得到全面提升。(2)系统性,每个专业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公共与专业课程设置,这些课程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更多地去衡量每个课程的内容、特征,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避免重复,每个课程及教师所能提供的素质提升“养分”应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四、结论
目前,我国大学生数目众多,潜能蕴量丰富,作为专业课程教师若能锲而不舍地发扬长处,弥补缺陷,致力于提高学生素质,就可以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变得更加深厚、坚硬。同时,应该意识到素质教育是一种慢艺术,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陈东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5(01):56-58.
[2]李燕,赵德海.新时期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2011(18):88-90.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