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培育“中国梦”筑梦人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群体之一,他们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脊梁,所以,将“中国梦”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当中,让学生能够正确把握和认识“中国梦”的内涵,并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个人梦,并与国家梦、民族梦融合为一体,推动“中国梦”的进一步实现。
[关键词]“中国梦” 高校思政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165-01
“中国梦”思想的提出,为高校思政教育目标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时,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国梦”指导思想,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方向,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把握好这部分社会骨干力量,将个人梦、国家梦、民族梦融合一体,加速“中国梦”的实现,共同为祖国的伟大复兴,民族幸福而努力。
一、“中国梦”的解读
(一)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在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时,首次对“中国梦”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第二次是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他坚信:在建党一百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梦想。在建国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一定能实现”。
(二)“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通过“中国梦”深化高校思政教育
当代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在这个伟大使命之下,通过深入理解中国梦的爱国之魂和世界之魄来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政教育,增加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通过“中国梦”引导大学生个人梦的构建
中国梦是每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个人与国家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统一体。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会引导大学生构建中国梦的基本框架,确定远大的理想信念,规划自己的未来,让奇迹的梦想与中国梦同脚步,并且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放飞青春梦想。
二、“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反思
“中国梦”作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方向,它的提出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与精神食粮,将“中国梦”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之中,是高校思政实践教育的需求,而如何实现“中国梦”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则是当下值得我们不断反思的问题:
(一)通过思政教育打牢大学生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
将中国梦引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课堂上,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梦想,最终与中国梦同脚步、共同前进,这些一定需要打牢大学生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忠诚于祖国,关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让大学生把对中国梦的认识和信念建立在科学理论奠基的理性认同上。
通过思政教育对历史的讲解,我们清楚地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提前摄取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信息,以增强自信,坚定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国梦接力奋斗的信念。除了用正面的理论教育打牢大学生的共同思想基础之外,还必须结合生动的社会生活进行教育,以事实和采集到的数据作为依据,使中国梦更有说服力。
(二)通过思政教育找到中国梦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结合点
中国梦是无数个中国人梦想的结合产物。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穿插中国梦教育,以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找到中国梦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结合点,以这些结合点为基础,遵循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点,引导大学生在中国梦的视域下,通过实现和发展自己的梦,推动国家梦的实现。
在思政课堂中穿插中国梦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认识到自身的努力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鼓励大学生早些树立人生目标,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人民的共同理想中,把个人力量融入集体力量,并为实现远大目标和共同理想不懈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梦。
三、结束语
民心所向,汇聚成中国梦,实现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的责任,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穿插中国梦教育,以提升大学生的使命感,认识到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道路上的中坚力量,还必须认识到实现中国梦过程中也有阻碍,需要大学生在学习道路上不懈努力,积极深入地探索中国梦。现在中国梦的探究还不全面,有很多地方还存在漏洞或不解,需要后续的大学生积极探索。在探索中国梦的道路上,会出现各种预想不到的事情,大学生应拥有一种积极乐观心态,有耐心,有恒心,完善中国梦的探索。
【參考文献】
[1]刘云山.推动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N].中国教育报,2013,4(09):1.
[2]习近平.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N].重庆时报,2013(01).
[3]杨晓慧.高校社科学者畅谈中国梦——把“中国梦 ”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N].中国教育报,2013,4(18).
[4]张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
[5]孙来斌,刘近.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梦”多维透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
责任编辑:彭海多
[关键词]“中国梦” 高校思政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165-01
“中国梦”思想的提出,为高校思政教育目标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时,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国梦”指导思想,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方向,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把握好这部分社会骨干力量,将个人梦、国家梦、民族梦融合一体,加速“中国梦”的实现,共同为祖国的伟大复兴,民族幸福而努力。
一、“中国梦”的解读
(一)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在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时,首次对“中国梦”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第二次是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他坚信:在建党一百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梦想。在建国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一定能实现”。
(二)“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通过“中国梦”深化高校思政教育
当代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在这个伟大使命之下,通过深入理解中国梦的爱国之魂和世界之魄来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政教育,增加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通过“中国梦”引导大学生个人梦的构建
中国梦是每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个人与国家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统一体。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会引导大学生构建中国梦的基本框架,确定远大的理想信念,规划自己的未来,让奇迹的梦想与中国梦同脚步,并且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放飞青春梦想。
二、“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反思
“中国梦”作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方向,它的提出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与精神食粮,将“中国梦”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之中,是高校思政实践教育的需求,而如何实现“中国梦”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则是当下值得我们不断反思的问题:
(一)通过思政教育打牢大学生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
将中国梦引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课堂上,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梦想,最终与中国梦同脚步、共同前进,这些一定需要打牢大学生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忠诚于祖国,关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让大学生把对中国梦的认识和信念建立在科学理论奠基的理性认同上。
通过思政教育对历史的讲解,我们清楚地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提前摄取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信息,以增强自信,坚定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国梦接力奋斗的信念。除了用正面的理论教育打牢大学生的共同思想基础之外,还必须结合生动的社会生活进行教育,以事实和采集到的数据作为依据,使中国梦更有说服力。
(二)通过思政教育找到中国梦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结合点
中国梦是无数个中国人梦想的结合产物。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穿插中国梦教育,以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找到中国梦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结合点,以这些结合点为基础,遵循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点,引导大学生在中国梦的视域下,通过实现和发展自己的梦,推动国家梦的实现。
在思政课堂中穿插中国梦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认识到自身的努力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鼓励大学生早些树立人生目标,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人民的共同理想中,把个人力量融入集体力量,并为实现远大目标和共同理想不懈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梦。
三、结束语
民心所向,汇聚成中国梦,实现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的责任,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穿插中国梦教育,以提升大学生的使命感,认识到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道路上的中坚力量,还必须认识到实现中国梦过程中也有阻碍,需要大学生在学习道路上不懈努力,积极深入地探索中国梦。现在中国梦的探究还不全面,有很多地方还存在漏洞或不解,需要后续的大学生积极探索。在探索中国梦的道路上,会出现各种预想不到的事情,大学生应拥有一种积极乐观心态,有耐心,有恒心,完善中国梦的探索。
【參考文献】
[1]刘云山.推动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N].中国教育报,2013,4(09):1.
[2]习近平.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N].重庆时报,2013(01).
[3]杨晓慧.高校社科学者畅谈中国梦——把“中国梦 ”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N].中国教育报,2013,4(18).
[4]张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
[5]孙来斌,刘近.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梦”多维透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
责任编辑:彭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