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范大学生在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知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上的现状令人担忧。其原因是:教育类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环节薄弱,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解决的策略是: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兴趣,以课程的完善成为中心,提升师范生的科研能力,教师要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关键词]师范大学生 科研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232-02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要求,他们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在这个背景下,研究师范大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问题显然是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于师范生来说,有意识地关注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的养成,可以为将来成为研究型教师、卓越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对于培养单位的师范院校而言,能够发现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方面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能够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而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第三,希望通过此研究,能为相应的教师培训单位在就教师的科研能力养成方面提供参考意见。
一、师范大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现状
调查发现,师范大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科研实践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一)教育科研意识模糊
教育科研意识是人头脑里对于教育科研的主观认识程度,如果师范大学生对于教育科研在主观上缺乏兴趣,认为教育科研可有可无,那么其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育科研意识是师范大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在某师范大学的10个学院针对30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状况。学生对于问题“你认为大学生搞教育科研是必要的吗?”肯定的回答只有35.6%。结合访谈的结果综合来看,师范大学生对于教育科研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及专业成长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模糊不清,有的同学甚至认为搞教育科研不是学生份内的事情,和他们的身份不匹配,或者他们还驾驭不了这样一种看来高深而神秘的“大事业”。由此可见,师范大学生在教育科研意识的发展上还相当落后。
(二)教育科研知识欠缺
教育科研知识包括教育科研的程序知识和教育科研的方法知识,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只知道一些方法的名称,但对于具体该如何运用、运用中的注意事项并不知晓,这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能够真正地走进教育科研。究其原因,有些师范院校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致使学生缺乏教育研究的基础知识,有些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在教学中只是就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并不能真正懂得怎样与具体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即学用脱节,所以学生的知识最终也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无益于形成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效果不明显
师范大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在实践中可以分解为以下几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主动地根据问题去搜集资料的能力,能根据已有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全面总结自己研究的能力。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对于身边的教育现象熟视无睹,能主动提出研究问题的学生不足调查对象的20%,有66.7%的学生不会写文献综述,写过研究报告的同学只占调查人数的5%。可见我们对于师范大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
二、影响师范大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类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我国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上看,存在着重大缺陷,导致师范生教育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目标得不到落实。即使课程体系仍以学科为中心,过分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类课程的重视不够,只把这样的课程作为全校共同课,没有突显出其在培养研究型教师方面的重要作用,师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抱着应付过关的心理,更懒得去学以致用。
(二)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近些年,人们注意到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落实到行动中,可能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目前的情况是教育类课程的总学时少,总学时中的实践学时更是少得可怜,教师要完成必要的系统知识的讲授已是困难,更别说去实践了。再者,学生的班额大,一个教师面对上百个学生的实践,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加强教育实践环节,丰富教育实践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成为师范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我们的学生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已经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而要改变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实践的思维模式,对于师范大学来说,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现实情况是,大学里的有些教师已经习惯于既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观念上不想做根本的改变,改变意谓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惰性使得教师安于现状,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只是延续着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大量的讲授也剥夺了大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演练的机会,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
三、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对策
师范生在校期间就能具有较好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就会缩短他们任职后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时间,因此探索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对策,是教师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兴趣
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兴趣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浸润的过程,它的形成需要适当的环境和条件。首先,学校建立健全科研活动的管理和保障机制,在师资、场地、资金、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科研。其次,学校应活跃校园的学术气氛,通过开展社会调查、野外考察以及举办学术交流会、学术讲座、展示科研成果等活动,使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更加丰富,极大调动其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第三,学校要健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激励机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培养突出学生取得科研成绩的教师或团体进行表彰和奖励。
(二)以课程的完善成为中心,提升师范生的科研能力
首先,应该增加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课程的种类,比如增设专业论文写作、文献检索等课程;合理安排课程的开设时间,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年段和学期里开设;教学模式上要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出发点,所以教师不宜讲得过多,应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动手实践,最后解决问题和进行反思,但教师需要增加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课外辅导时间,帮助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其次,以毕业论文的写作为契机,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毕业论文写作是系统地运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所以从完善课程建设的角度,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严格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教师要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在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改变是关键因素:首先,树立正确的教师科研观,增进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其次,加强学习,拓展知识领域,夯实科研功底。可以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来获取知识,拓展视野,还可以在自己的实践中学习、成长。最后,教师要坚持运用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做”中学,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变成科研演示的过程,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亲身实践科研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亲历选题、选择研究对象、搜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写成研究报告来实地训练其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夏正江.高师教育专业通用课程结构的设计及辩护[J].高等教育研究,2007(06).
[2]叶阑.转变观念、开拓发展空间——论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05).
[3]张学民,申继亮.国外教师教学专长及发展理论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03).
[4]张传隧.教师的类型及其素质培养探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1).
責任编辑:彭海多
[关键词]师范大学生 科研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232-02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要求,他们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在这个背景下,研究师范大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问题显然是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于师范生来说,有意识地关注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的养成,可以为将来成为研究型教师、卓越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对于培养单位的师范院校而言,能够发现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方面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能够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而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第三,希望通过此研究,能为相应的教师培训单位在就教师的科研能力养成方面提供参考意见。
一、师范大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现状
调查发现,师范大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科研实践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一)教育科研意识模糊
教育科研意识是人头脑里对于教育科研的主观认识程度,如果师范大学生对于教育科研在主观上缺乏兴趣,认为教育科研可有可无,那么其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育科研意识是师范大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在某师范大学的10个学院针对30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状况。学生对于问题“你认为大学生搞教育科研是必要的吗?”肯定的回答只有35.6%。结合访谈的结果综合来看,师范大学生对于教育科研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及专业成长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模糊不清,有的同学甚至认为搞教育科研不是学生份内的事情,和他们的身份不匹配,或者他们还驾驭不了这样一种看来高深而神秘的“大事业”。由此可见,师范大学生在教育科研意识的发展上还相当落后。
(二)教育科研知识欠缺
教育科研知识包括教育科研的程序知识和教育科研的方法知识,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只知道一些方法的名称,但对于具体该如何运用、运用中的注意事项并不知晓,这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能够真正地走进教育科研。究其原因,有些师范院校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致使学生缺乏教育研究的基础知识,有些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在教学中只是就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并不能真正懂得怎样与具体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即学用脱节,所以学生的知识最终也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无益于形成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效果不明显
师范大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在实践中可以分解为以下几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主动地根据问题去搜集资料的能力,能根据已有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全面总结自己研究的能力。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对于身边的教育现象熟视无睹,能主动提出研究问题的学生不足调查对象的20%,有66.7%的学生不会写文献综述,写过研究报告的同学只占调查人数的5%。可见我们对于师范大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
二、影响师范大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类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我国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上看,存在着重大缺陷,导致师范生教育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目标得不到落实。即使课程体系仍以学科为中心,过分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类课程的重视不够,只把这样的课程作为全校共同课,没有突显出其在培养研究型教师方面的重要作用,师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抱着应付过关的心理,更懒得去学以致用。
(二)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近些年,人们注意到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落实到行动中,可能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目前的情况是教育类课程的总学时少,总学时中的实践学时更是少得可怜,教师要完成必要的系统知识的讲授已是困难,更别说去实践了。再者,学生的班额大,一个教师面对上百个学生的实践,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加强教育实践环节,丰富教育实践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成为师范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我们的学生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已经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而要改变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实践的思维模式,对于师范大学来说,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现实情况是,大学里的有些教师已经习惯于既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观念上不想做根本的改变,改变意谓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惰性使得教师安于现状,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只是延续着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大量的讲授也剥夺了大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演练的机会,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
三、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对策
师范生在校期间就能具有较好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就会缩短他们任职后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时间,因此探索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对策,是教师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兴趣
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兴趣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浸润的过程,它的形成需要适当的环境和条件。首先,学校建立健全科研活动的管理和保障机制,在师资、场地、资金、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科研。其次,学校应活跃校园的学术气氛,通过开展社会调查、野外考察以及举办学术交流会、学术讲座、展示科研成果等活动,使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更加丰富,极大调动其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第三,学校要健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激励机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培养突出学生取得科研成绩的教师或团体进行表彰和奖励。
(二)以课程的完善成为中心,提升师范生的科研能力
首先,应该增加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课程的种类,比如增设专业论文写作、文献检索等课程;合理安排课程的开设时间,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年段和学期里开设;教学模式上要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出发点,所以教师不宜讲得过多,应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动手实践,最后解决问题和进行反思,但教师需要增加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课外辅导时间,帮助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其次,以毕业论文的写作为契机,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毕业论文写作是系统地运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所以从完善课程建设的角度,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严格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教师要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在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改变是关键因素:首先,树立正确的教师科研观,增进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其次,加强学习,拓展知识领域,夯实科研功底。可以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来获取知识,拓展视野,还可以在自己的实践中学习、成长。最后,教师要坚持运用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做”中学,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变成科研演示的过程,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亲身实践科研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亲历选题、选择研究对象、搜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写成研究报告来实地训练其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夏正江.高师教育专业通用课程结构的设计及辩护[J].高等教育研究,2007(06).
[2]叶阑.转变观念、开拓发展空间——论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05).
[3]张学民,申继亮.国外教师教学专长及发展理论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03).
[4]张传隧.教师的类型及其素质培养探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1).
責任编辑:彭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