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本身就是抒写语言,表达自己所思所感所想的过程,可为什么很多学生谈“写”色变呢?原因在于我们的教学将它只是作为一种训练手段,成了一种调遣语言文字的纯粹的技术操练,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苦旅!我认为,习作教学只有站在“立人”的高度,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很好地进行对话,才能提升教学的效度。
关键词:作文教学; 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87-001
习作教学只有站在“立人”的高度,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很好地进行对话,才能提升教学的效度。
一、等闲识得东风面——对话中有灵动的源泉
对话的形式多种多样,对话能营造宽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激发创作灵感。
1.巧妙选题——激发写作的兴趣。选题是很关键的,一个好的选题就如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扇神奇的门窗。今年六月的一天,天热得出奇,教室里开着电扇,还是不住地出汗。我见此情况,就临时将原先的阅读课改成了了作文课。
我问:“同学们,今天感觉怎样?”
“热!”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这就是夏天的感觉,你们喜欢它吗?”
“不喜欢!”很多孩子回答。
“哦?为什么?”我故作惊讶,学生们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他们充分发表意见之后,我将话题一转:“可我怎么记得鲁迅好像说过,夏天是孩子们的季节啊,你们怎么都不喜欢呢?”学生们先是吃惊,继而沉思,然后又举起了手,说出了夏天带给他们的许多乐趣。
我见时机已到,就说:“刚才同学们聊得坦率、热烈,咱们就将自己对夏天的感受写出来好吗?如果能将从刚才的聊天中得到的一些感受和启迪也可以写进去。题目就叫《我看夏天》。”学生们听了不禁笑了,接着就兴致勃勃地写了起来,很快一篇篇形象生动,还带着一点哲思的文章就出来了。点评时我告诉学生: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只要细心观察,作文题材无处不在。
其实,教师应该是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对话,进行不露痕迹地诱导、暗示、提醒,学生就能不断地获取到新鲜而生动的写作素材。
2.充分尊重——放飞生命的精彩。既然是对话,参与成员就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放下架子,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才愿意与你“交流”,主动地“说”。当学生辞不达意时,教师应以正确的、可领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使他们原本模糊的存在“澄明”,使隐约的思绪“敞亮”;当学生跑题时,应以足够的热忱和耐心、积极的态度去牵引、调整……这样,学生才能会在对话中逐渐学会表达,学生去说真实而有生命力的话。
3.擦亮目光——发现生活的多姿。学生不是没有经历生活,而是他们缺少发现,很多宝贵的作文资源没有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很多生动的生活场景被他们淡漠了。这就要求教师引导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去珍藏。我在班级开设了一个“小茶馆”,课堂上或者课余时间,常常和学生聊天,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新发现:欣赏自然之美丽,倾听大自然之乐曲,想象大自然之心声,感受自然之神韵;讲社区故事,说家乡变化,唤起对周围人的感觉;介绍自己的爱好,讲自己的成长故事,说说生命中的第一次,畅谈记录着成长足迹……渐渐地,学生的话语丰富了,在观察、交流思考中,他们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多姿,作文无处不在。
二、飞流直下三千尺——对话中有行文的惬意
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观察时兴致勃勃,可写作时又皱起了眉头。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写成文章。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怎样指导才有效呢?这还是离不开对话。
1.七嘴八舌——漫谈作文的设计。一次我带领学生游览家乡的三河滩回来,让孩子们围成一圈,自由说说对三河滩的印象,游览时的感触,以及自己知道的关于三河滩的故事。交流前我特别要求: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尊重每一个同学的体验,哪怕他(她)说的与你看到的有出入。因为有了表达自己的空间,有了宽松惬意的氛围,学生心灵被触动了,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有了不吐不快的感觉。课堂成了交流平台,在思想碰撞中,学生们的思路渐渐明晰,感触渐渐深刻,我鼓励他们争取出“彩”:视角要新,情感要真,表达要活,这次习作指导逐步把学生们的视野引向开阔,引向飞跃。
2.指点迷津——送上及时的帮助。学生有了具体的写作材料,思路也清晰了,依旧会遇到阻隔的时候,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帮扶一把,但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只是个别疑难,最好使用悄悄话的方式与学生交谈,保护他们的隐私和自尊。而那些则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则可以扩大交流范围,进行大组讨论,让更多学生受益。这样,习作才能成为学生的“心情果园”。
三、大珠小珠落玉盘——对话中有点评的快乐
习作评价,不是给个分数或等第,更要注意通过多种对话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多了解自己本次习作的得失,促使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增强写作动力,让作文成为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
1.津津乐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作文点评的主体。每次作文后,组织学生交流一下在写作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感受,说说自己认为写的最得意的地方,读一读自己认为精彩的语段。这样,课堂就会充满微笑,点评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久而久之,他们的作文水平就会提高。
2.仁者见仁。尽管说习作是一种个性表达,必须给予尊重,但对于典型问题不妨来一次“公审”——出示文章(或片段),让所有学生都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哪些地方写的精彩传神、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想给出什么建议……只有仁者见仁,才会智慧迭出。
3.再次烹饪。好作文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一篇习作真正完成应是在学生进行二次修改之后。我习惯地将第二次修改称之为“再次烹饪”。二次修改之后教师应让学生再聊一聊:说说哪些地方做了什么调整,自己有什么感觉和收获。这样,修改也就有了情致,就会成为一种快意的享受。
习作中的对话是为了解除学生的禁锢与压力,满足他们表达的愿望,是为了给学生一支自由之笔,能写“我”之见,谈“我”之感,抒“我”之情。在此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放飞自己的梦想,体会生活的多姿与精彩!
关键词:作文教学; 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87-001
习作教学只有站在“立人”的高度,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很好地进行对话,才能提升教学的效度。
一、等闲识得东风面——对话中有灵动的源泉
对话的形式多种多样,对话能营造宽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激发创作灵感。
1.巧妙选题——激发写作的兴趣。选题是很关键的,一个好的选题就如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扇神奇的门窗。今年六月的一天,天热得出奇,教室里开着电扇,还是不住地出汗。我见此情况,就临时将原先的阅读课改成了了作文课。
我问:“同学们,今天感觉怎样?”
“热!”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这就是夏天的感觉,你们喜欢它吗?”
“不喜欢!”很多孩子回答。
“哦?为什么?”我故作惊讶,学生们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他们充分发表意见之后,我将话题一转:“可我怎么记得鲁迅好像说过,夏天是孩子们的季节啊,你们怎么都不喜欢呢?”学生们先是吃惊,继而沉思,然后又举起了手,说出了夏天带给他们的许多乐趣。
我见时机已到,就说:“刚才同学们聊得坦率、热烈,咱们就将自己对夏天的感受写出来好吗?如果能将从刚才的聊天中得到的一些感受和启迪也可以写进去。题目就叫《我看夏天》。”学生们听了不禁笑了,接着就兴致勃勃地写了起来,很快一篇篇形象生动,还带着一点哲思的文章就出来了。点评时我告诉学生: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只要细心观察,作文题材无处不在。
其实,教师应该是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对话,进行不露痕迹地诱导、暗示、提醒,学生就能不断地获取到新鲜而生动的写作素材。
2.充分尊重——放飞生命的精彩。既然是对话,参与成员就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放下架子,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才愿意与你“交流”,主动地“说”。当学生辞不达意时,教师应以正确的、可领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使他们原本模糊的存在“澄明”,使隐约的思绪“敞亮”;当学生跑题时,应以足够的热忱和耐心、积极的态度去牵引、调整……这样,学生才能会在对话中逐渐学会表达,学生去说真实而有生命力的话。
3.擦亮目光——发现生活的多姿。学生不是没有经历生活,而是他们缺少发现,很多宝贵的作文资源没有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很多生动的生活场景被他们淡漠了。这就要求教师引导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去珍藏。我在班级开设了一个“小茶馆”,课堂上或者课余时间,常常和学生聊天,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新发现:欣赏自然之美丽,倾听大自然之乐曲,想象大自然之心声,感受自然之神韵;讲社区故事,说家乡变化,唤起对周围人的感觉;介绍自己的爱好,讲自己的成长故事,说说生命中的第一次,畅谈记录着成长足迹……渐渐地,学生的话语丰富了,在观察、交流思考中,他们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多姿,作文无处不在。
二、飞流直下三千尺——对话中有行文的惬意
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观察时兴致勃勃,可写作时又皱起了眉头。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写成文章。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怎样指导才有效呢?这还是离不开对话。
1.七嘴八舌——漫谈作文的设计。一次我带领学生游览家乡的三河滩回来,让孩子们围成一圈,自由说说对三河滩的印象,游览时的感触,以及自己知道的关于三河滩的故事。交流前我特别要求: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尊重每一个同学的体验,哪怕他(她)说的与你看到的有出入。因为有了表达自己的空间,有了宽松惬意的氛围,学生心灵被触动了,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有了不吐不快的感觉。课堂成了交流平台,在思想碰撞中,学生们的思路渐渐明晰,感触渐渐深刻,我鼓励他们争取出“彩”:视角要新,情感要真,表达要活,这次习作指导逐步把学生们的视野引向开阔,引向飞跃。
2.指点迷津——送上及时的帮助。学生有了具体的写作材料,思路也清晰了,依旧会遇到阻隔的时候,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帮扶一把,但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只是个别疑难,最好使用悄悄话的方式与学生交谈,保护他们的隐私和自尊。而那些则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则可以扩大交流范围,进行大组讨论,让更多学生受益。这样,习作才能成为学生的“心情果园”。
三、大珠小珠落玉盘——对话中有点评的快乐
习作评价,不是给个分数或等第,更要注意通过多种对话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多了解自己本次习作的得失,促使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增强写作动力,让作文成为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
1.津津乐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作文点评的主体。每次作文后,组织学生交流一下在写作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感受,说说自己认为写的最得意的地方,读一读自己认为精彩的语段。这样,课堂就会充满微笑,点评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久而久之,他们的作文水平就会提高。
2.仁者见仁。尽管说习作是一种个性表达,必须给予尊重,但对于典型问题不妨来一次“公审”——出示文章(或片段),让所有学生都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哪些地方写的精彩传神、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想给出什么建议……只有仁者见仁,才会智慧迭出。
3.再次烹饪。好作文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一篇习作真正完成应是在学生进行二次修改之后。我习惯地将第二次修改称之为“再次烹饪”。二次修改之后教师应让学生再聊一聊:说说哪些地方做了什么调整,自己有什么感觉和收获。这样,修改也就有了情致,就会成为一种快意的享受。
习作中的对话是为了解除学生的禁锢与压力,满足他们表达的愿望,是为了给学生一支自由之笔,能写“我”之见,谈“我”之感,抒“我”之情。在此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放飞自己的梦想,体会生活的多姿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