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的蓬勃发展,伴随而来的计算机病毒传播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基于网络传播的病毒利用网络全球互联的优势和计算机系统及网络系统安全性上的漏洞,渗透到信息社会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计算机系统安全的主要威胁,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干扰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一、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和特征
我国于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对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如下:“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地用计算机高级语言写成的可存储、可执行的计算机非法程序。因为这种非法程序隐蔽在计算机系统可存储的信息资源中,能像微生物学所称的病毒一样利用计算机信息资源进行生存、繁殖和传播,影响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以人们形象地把这种非法程序称之为“计算机病毒”。
根据对计算机病毒的产生、传染和破坏行为的分析,总结出计算机病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隐蔽性与潜伏性。计算机病毒入侵计算机后大多夹在正常的程序中,可以长期潜伏在计算机系统中而不发作,待满足其特定条件后才启动其表现模块、显示激发破坏、无声无息地感染计算机系统而很难被发现,待发现时往往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
2传染性。对于绝大多数计算机病毒来讲,传染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计算机病毒可通过多种渠道自动侵入计算机,通过修改别的程序或自身的复制、变异,从而达到蔓延目的。
3非授权可执行性。与其他正常程序相同,病毒只有运行之后才会发挥其功能。病毒具有预定的触发条件,可能是时间、日期、文件类型或某些特定数据等,一旦满足触发条件,计算机病毒就会窃取到系统控制权而运行。
4表现性和破坏性。计算机病毒设计者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攻击破坏,这也是病毒的重要、显著特征。病毒一旦被“激活”,就会对机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轻者占用系统资源,导致系统运行速度大幅降低,重者删除文件和数据,导致系统崩溃。
二、基于网络传播的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病毒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传播介质与攻击对象多元化。网络病毒的传播不仅可利用磁介质,更多的是通过各种通信端口、网络和邮件等迅速传播,电子邮件和计算机网络已经取代磁盘成为病毒传播的主流途径。同时,它的攻击对象由单一的个人电脑变为所有具备通信机制的工作站、服务器甚至掌上型移动通信工具和PD。
2破坏性不断增强,破坏形式不断翻新。基于网络传播的新病毒层出不穷,造成网络堵塞甚至瘫痪,重要的数据丢失,机密信息失窃。
3携带形式多样,触发条件增多。在网络环境下,可执行程序、脚本文件、页面、电子邮件、图片等都有可能携带计算机病毒,稍不注意就会触发使之发作。
4攻击目的明确化。一些高级病毒出于某种经济或政治上的目的,被研制出来扰乱或破坏社会信息、政治、经济秩序,甚至是作为一种信息战略武器。
三、基于网络传播的计算机病毒的防范
面对危害如此之高的计算机病毒,我们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
1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对重要的数据文件要定期进行备份,另外,在网络服务器上必须安装真正有效的防杀计算机病毒软件并经常升级,也可在网关、路由器上安装计算机病毒防火墙产品。
2增强网络病毒防护意识。用户在上网搜索、下载资料时不随便点击不明网址,下载的文件需先进行杀毒再运行。收到电子邮件后不要轻易执行附件中后缀为EXE和COM等的可执行程序。
四、结束语
计算机病毒虽然在逐渐的升级,但计算机用户只要牢牢把握必要的病毒知识,了解病毒发展的最新动态,做到防患于未然,就一定能够给计算机一个洁净安全的生存环境。
一、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和特征
我国于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对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如下:“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地用计算机高级语言写成的可存储、可执行的计算机非法程序。因为这种非法程序隐蔽在计算机系统可存储的信息资源中,能像微生物学所称的病毒一样利用计算机信息资源进行生存、繁殖和传播,影响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以人们形象地把这种非法程序称之为“计算机病毒”。
根据对计算机病毒的产生、传染和破坏行为的分析,总结出计算机病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隐蔽性与潜伏性。计算机病毒入侵计算机后大多夹在正常的程序中,可以长期潜伏在计算机系统中而不发作,待满足其特定条件后才启动其表现模块、显示激发破坏、无声无息地感染计算机系统而很难被发现,待发现时往往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
2传染性。对于绝大多数计算机病毒来讲,传染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计算机病毒可通过多种渠道自动侵入计算机,通过修改别的程序或自身的复制、变异,从而达到蔓延目的。
3非授权可执行性。与其他正常程序相同,病毒只有运行之后才会发挥其功能。病毒具有预定的触发条件,可能是时间、日期、文件类型或某些特定数据等,一旦满足触发条件,计算机病毒就会窃取到系统控制权而运行。
4表现性和破坏性。计算机病毒设计者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攻击破坏,这也是病毒的重要、显著特征。病毒一旦被“激活”,就会对机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轻者占用系统资源,导致系统运行速度大幅降低,重者删除文件和数据,导致系统崩溃。
二、基于网络传播的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病毒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传播介质与攻击对象多元化。网络病毒的传播不仅可利用磁介质,更多的是通过各种通信端口、网络和邮件等迅速传播,电子邮件和计算机网络已经取代磁盘成为病毒传播的主流途径。同时,它的攻击对象由单一的个人电脑变为所有具备通信机制的工作站、服务器甚至掌上型移动通信工具和PD。
2破坏性不断增强,破坏形式不断翻新。基于网络传播的新病毒层出不穷,造成网络堵塞甚至瘫痪,重要的数据丢失,机密信息失窃。
3携带形式多样,触发条件增多。在网络环境下,可执行程序、脚本文件、页面、电子邮件、图片等都有可能携带计算机病毒,稍不注意就会触发使之发作。
4攻击目的明确化。一些高级病毒出于某种经济或政治上的目的,被研制出来扰乱或破坏社会信息、政治、经济秩序,甚至是作为一种信息战略武器。
三、基于网络传播的计算机病毒的防范
面对危害如此之高的计算机病毒,我们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
1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对重要的数据文件要定期进行备份,另外,在网络服务器上必须安装真正有效的防杀计算机病毒软件并经常升级,也可在网关、路由器上安装计算机病毒防火墙产品。
2增强网络病毒防护意识。用户在上网搜索、下载资料时不随便点击不明网址,下载的文件需先进行杀毒再运行。收到电子邮件后不要轻易执行附件中后缀为EXE和COM等的可执行程序。
四、结束语
计算机病毒虽然在逐渐的升级,但计算机用户只要牢牢把握必要的病毒知识,了解病毒发展的最新动态,做到防患于未然,就一定能够给计算机一个洁净安全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