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已经离当代大学生越来越远,图书馆逐渐被冷落起来,经典书目的读者更是寥寥无几。本文针对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分析原因,提出新时期引导学生阅读的新思路,以期构建书香校园。
[关键词]大学生 读书 读书活动 思路
引言随着大学生数量的递增及社会对毕业生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形势下,整日忙于考取各种证书,快速充电,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或提高工作所必需的技能,以此提高就业竞争力。与此同时,传统的阅读习惯在学生的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小,人文精神的缺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大学生中阅读的“尴尬”现象?除了传统的书写读书心得、征文比赛、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还能依靠什么来营造厚重的文化背景,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
大学生读书现状及原因分析
媒介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引领我们进入一个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图书相比,由于声画并茂的传递优势,大众传媒显示了它独特的吸引力[1]。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渴望用最少的时间、最便捷的方式通过影像、网络等传媒来了解信息和获取知识。据调查统计[2],“没时间”读书的人群中,20~29岁年龄段的年轻人选择该答案的比例最高,占54.2%,可见“没时间”读书的群体构成中主要为青年。多数学生认为,忙碌的大学生活已经没有空余时间来翻阅晦涩难懂的经典名著,而且用人单位也不会根据阅读名著的数量来选择应聘者。尤其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往往会舍弃“无用”的人文教育,而去学习专业知识和参加各种实用技能培训[3]。但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讲,强调毕业生的素质不仅仅是专业文化知识的掌握,还包含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众多高校对重点学科的培养与发展已经超乎了人文素质教育,人文气氛的烘托也仅仅依靠简单的学生课外活动得以体现,人文教育培养人文传统和文化精神的本质就被人们所忽略。
现在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除了浏览专业书本外,通俗读物成为一大热点读物,相比之下,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兴趣普遍教低。文学专业学生由于课程性质或者个人兴趣坚持阅读名著。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大学生在毕业时连自荐书都要在网上找模板,错字、语病层出不穷,还有学生在写申请材料中,基本格式都不正确。这些现象的出现,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退后。个别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都是自身素质缺陷的表现。除了专业知识和英语、计算机的学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又靠什么来支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现代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内容丰富多彩,被网络游戏、流行歌曲、偶像剧所包围,成为一种校园特征。图书馆逐渐被冷落起来,经典书目的读者更是寥寥无几。提倡大学生阅读经典读物,不仅仅是提高阅读量,而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渐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学生在书本中所领悟的东西比空洞的说教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出现上述现象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在我国,一试定终身,学生熬过了中学,考进一所大学,终于可以摆脱教科书与参考书的纠缠,有了松一口气的机会。进入大学之后,许多人倒是有了充裕的时间和机会可以去图书馆读一读自己在中学时没能接近的书籍,但是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也是名正言顺。据调查,在阅读动机中,“训练独立思考能力”这个原因不受重视,而“无聊/打发时间”的选择比例远高于其他动机。仔细思考后可以发现,我国的学生为了顺利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被塞了多年的教科书和考试用书。而在美国,他们的学生是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接受教育,进入大学后美国学生把阅读定为一种计划,或成为获取某一种学识的工具。
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价值观层次;第二是知识层面,扩大知识面。第三是礼仪的层面,接人待物,谈吐举止[4]。对个人来说,掌握科学知识是强身之道,而人文素养则是立身之本。在教育体制弊端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大学生身上少了份青春的激情,多了份冷漠和务实。阅读可以塑造人文精神,弥补精神缺失。如何激发大学生阅读的内在驱动力,用文学经典引领大学生阅读的新航标,成为高校管理者研究的新课题。
拓展引导大学生读书的思路
大学生读书数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个人知识面的狭窄。书本中所蕴含的前人积累的智慧,并非可以通过提高学历来替代。在大学校园中开展读书活动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手段,但是也需要长期的适应过程。当我们发现存在的诸多问题时,不少老师会在课堂上给学生列出满满当当的阅读书目,只是没有几个学生会在限定时间内认认真真把这些书借来读完。读书是逐渐感悟的过程,不是挑灯夜战读几本书就一下子有深刻的见解;也不能通过频繁的读书活动快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因为参加此类活动的学生主要是擅长文学的学生,活动并没有得到推广,活动效果与初衷相背离。写读书心得或者演讲比赛都仅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多数学生会感到厌倦,他们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学校可以将目标教育和读书活动结合起来,针对各年级的不同情况,指导学生科学的读书。
1.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采取应对策略
对于刚刚摆脱了高考压力的大学新生,人校后,他们对课外书最感兴趣,但因其对大学学习方式还不适应,课外阅读的能力还未养成。借阅书目的目的性不强,容易受外界影响或依照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书目,借阅的随意性大,选择的图书繁杂,基本上停留在消遣状态。一个学期后,随着他们对大学学习生活环境、校园文化氛围的适应,阅读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个人感性向理性选择转变。受所学专业的影响,文科学生借阅的图书大多是作品赏析、作品选读等书目。但是在学校推荐的书目中,内容深奥、难懂的纯学术性图书,阅读人群仍然很少,且文科学生借阅理科及科普类方面图书的人数很少。理科学生借阅的大多是专业学习所需要的教学参考和习题集之类的图书。
进人大二后,学生心理逐渐成熟,眼界的开阔、经验的积累、能力的增强,使得阅读的特点与大一相比发生了质的改变。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有了冷静的思考,他们把求知欲望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借阅表现出多样化,阅读的范围逐渐拓宽。面对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多地是想求得实际的应用价值,以发挥自己的多方面的才能,显示出当代大学生的灵活多变的思维。临近毕业时,学生由于忙着实习,考试,找工作,图书的阅读量明显下降。阅读集中在复习资料、实习所涉及的教学参考书以及求职热点、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图书,所借图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5]。
由于各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有显著差别,学校应按照各年级的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引导,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接受渊源的文化陶冶,做好导读书目建设。这项工作的开展,要求学校图书馆同教务处、学生处互相配合,积极听取、采纳任课教师的建议,根据各年级专业课程开设情况,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阅读的现实性出发,本着循序渐进,程度适宜,结构合理,内容兼顾的原则进行编制,以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5]。对学生借阅的图书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找规律、发现问题,以便研究学生的阅读倾向和阅读心理,及时抓住学生的阅读热点,并对热点图书进行评论,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地阅读[5]。文科学生适当的阅读科普读物,理工科学生也开列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经史类读物,扩展学生的视野。开展促进学生阅读方式的研讨,以确保整个读书活动的持续开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读书激励机制,如将学生的优秀原创作品出作品集,将学生读书活动列入学分中的一个专项。
2.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构建读书平台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使读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加强读书活动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更新照样会淘汰那些拥有学位但没有学好精神的人、拥有优秀成绩但缺乏信念的人。上大学不光是为了就业,更是为了生活。在大学里,应该通过阅读来培养宽容、尊重、公正和坦诚的精神,培养自己对事物具有独到看法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导航作用。阅读经典,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开设经典名著阅读指导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文学经典的研究性学习,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使其在理解、分析、思考等方法论方面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培养踏实的学习作风和毅力,最终获取蕴含智慧的精神食粮。培养学生求真、钻研的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让学生的目光变得深邃。创造条件邀请著名作家来校做报告,畅谈文学经典,与读者面对面,增强交流,谈阅读,论文学,拉近作家与学生的距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推进阅读深入,形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
今后如何更好地把握大学生读者的文化导向,如何更好地加强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现实针对性,以及如何在实际意义上打造书香校园,都有待于继续做调查分析,总结得失,以便把我们的阅读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孙秋英.大学生读书现状调查及分析.理论学习,2006(1):35-36.
[2]暴国霞.大学生课外阅读透析.林区教学,2007(4):118.
[3]孙海瑞.理工科大学学生读书困境探析及应对对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12):100.
[4]郑伦卫,林政.现代大学生阅读现象与大学人文精神的思考.教育论丛,156.
[5]龙向阳.大学生阅读阶段倾向性及应对策略.中山大学学报,2005,25(5):46-48.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 读书 读书活动 思路
引言随着大学生数量的递增及社会对毕业生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形势下,整日忙于考取各种证书,快速充电,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或提高工作所必需的技能,以此提高就业竞争力。与此同时,传统的阅读习惯在学生的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小,人文精神的缺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大学生中阅读的“尴尬”现象?除了传统的书写读书心得、征文比赛、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还能依靠什么来营造厚重的文化背景,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
大学生读书现状及原因分析
媒介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引领我们进入一个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图书相比,由于声画并茂的传递优势,大众传媒显示了它独特的吸引力[1]。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渴望用最少的时间、最便捷的方式通过影像、网络等传媒来了解信息和获取知识。据调查统计[2],“没时间”读书的人群中,20~29岁年龄段的年轻人选择该答案的比例最高,占54.2%,可见“没时间”读书的群体构成中主要为青年。多数学生认为,忙碌的大学生活已经没有空余时间来翻阅晦涩难懂的经典名著,而且用人单位也不会根据阅读名著的数量来选择应聘者。尤其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往往会舍弃“无用”的人文教育,而去学习专业知识和参加各种实用技能培训[3]。但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讲,强调毕业生的素质不仅仅是专业文化知识的掌握,还包含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众多高校对重点学科的培养与发展已经超乎了人文素质教育,人文气氛的烘托也仅仅依靠简单的学生课外活动得以体现,人文教育培养人文传统和文化精神的本质就被人们所忽略。
现在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除了浏览专业书本外,通俗读物成为一大热点读物,相比之下,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兴趣普遍教低。文学专业学生由于课程性质或者个人兴趣坚持阅读名著。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大学生在毕业时连自荐书都要在网上找模板,错字、语病层出不穷,还有学生在写申请材料中,基本格式都不正确。这些现象的出现,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退后。个别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都是自身素质缺陷的表现。除了专业知识和英语、计算机的学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又靠什么来支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现代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内容丰富多彩,被网络游戏、流行歌曲、偶像剧所包围,成为一种校园特征。图书馆逐渐被冷落起来,经典书目的读者更是寥寥无几。提倡大学生阅读经典读物,不仅仅是提高阅读量,而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渐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学生在书本中所领悟的东西比空洞的说教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出现上述现象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在我国,一试定终身,学生熬过了中学,考进一所大学,终于可以摆脱教科书与参考书的纠缠,有了松一口气的机会。进入大学之后,许多人倒是有了充裕的时间和机会可以去图书馆读一读自己在中学时没能接近的书籍,但是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也是名正言顺。据调查,在阅读动机中,“训练独立思考能力”这个原因不受重视,而“无聊/打发时间”的选择比例远高于其他动机。仔细思考后可以发现,我国的学生为了顺利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被塞了多年的教科书和考试用书。而在美国,他们的学生是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接受教育,进入大学后美国学生把阅读定为一种计划,或成为获取某一种学识的工具。
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价值观层次;第二是知识层面,扩大知识面。第三是礼仪的层面,接人待物,谈吐举止[4]。对个人来说,掌握科学知识是强身之道,而人文素养则是立身之本。在教育体制弊端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大学生身上少了份青春的激情,多了份冷漠和务实。阅读可以塑造人文精神,弥补精神缺失。如何激发大学生阅读的内在驱动力,用文学经典引领大学生阅读的新航标,成为高校管理者研究的新课题。
拓展引导大学生读书的思路
大学生读书数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个人知识面的狭窄。书本中所蕴含的前人积累的智慧,并非可以通过提高学历来替代。在大学校园中开展读书活动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手段,但是也需要长期的适应过程。当我们发现存在的诸多问题时,不少老师会在课堂上给学生列出满满当当的阅读书目,只是没有几个学生会在限定时间内认认真真把这些书借来读完。读书是逐渐感悟的过程,不是挑灯夜战读几本书就一下子有深刻的见解;也不能通过频繁的读书活动快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因为参加此类活动的学生主要是擅长文学的学生,活动并没有得到推广,活动效果与初衷相背离。写读书心得或者演讲比赛都仅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多数学生会感到厌倦,他们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学校可以将目标教育和读书活动结合起来,针对各年级的不同情况,指导学生科学的读书。
1.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采取应对策略
对于刚刚摆脱了高考压力的大学新生,人校后,他们对课外书最感兴趣,但因其对大学学习方式还不适应,课外阅读的能力还未养成。借阅书目的目的性不强,容易受外界影响或依照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书目,借阅的随意性大,选择的图书繁杂,基本上停留在消遣状态。一个学期后,随着他们对大学学习生活环境、校园文化氛围的适应,阅读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个人感性向理性选择转变。受所学专业的影响,文科学生借阅的图书大多是作品赏析、作品选读等书目。但是在学校推荐的书目中,内容深奥、难懂的纯学术性图书,阅读人群仍然很少,且文科学生借阅理科及科普类方面图书的人数很少。理科学生借阅的大多是专业学习所需要的教学参考和习题集之类的图书。
进人大二后,学生心理逐渐成熟,眼界的开阔、经验的积累、能力的增强,使得阅读的特点与大一相比发生了质的改变。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有了冷静的思考,他们把求知欲望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借阅表现出多样化,阅读的范围逐渐拓宽。面对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多地是想求得实际的应用价值,以发挥自己的多方面的才能,显示出当代大学生的灵活多变的思维。临近毕业时,学生由于忙着实习,考试,找工作,图书的阅读量明显下降。阅读集中在复习资料、实习所涉及的教学参考书以及求职热点、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图书,所借图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5]。
由于各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有显著差别,学校应按照各年级的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引导,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接受渊源的文化陶冶,做好导读书目建设。这项工作的开展,要求学校图书馆同教务处、学生处互相配合,积极听取、采纳任课教师的建议,根据各年级专业课程开设情况,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阅读的现实性出发,本着循序渐进,程度适宜,结构合理,内容兼顾的原则进行编制,以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5]。对学生借阅的图书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找规律、发现问题,以便研究学生的阅读倾向和阅读心理,及时抓住学生的阅读热点,并对热点图书进行评论,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地阅读[5]。文科学生适当的阅读科普读物,理工科学生也开列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经史类读物,扩展学生的视野。开展促进学生阅读方式的研讨,以确保整个读书活动的持续开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读书激励机制,如将学生的优秀原创作品出作品集,将学生读书活动列入学分中的一个专项。
2.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构建读书平台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使读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加强读书活动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更新照样会淘汰那些拥有学位但没有学好精神的人、拥有优秀成绩但缺乏信念的人。上大学不光是为了就业,更是为了生活。在大学里,应该通过阅读来培养宽容、尊重、公正和坦诚的精神,培养自己对事物具有独到看法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导航作用。阅读经典,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开设经典名著阅读指导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文学经典的研究性学习,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使其在理解、分析、思考等方法论方面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培养踏实的学习作风和毅力,最终获取蕴含智慧的精神食粮。培养学生求真、钻研的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让学生的目光变得深邃。创造条件邀请著名作家来校做报告,畅谈文学经典,与读者面对面,增强交流,谈阅读,论文学,拉近作家与学生的距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推进阅读深入,形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
今后如何更好地把握大学生读者的文化导向,如何更好地加强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现实针对性,以及如何在实际意义上打造书香校园,都有待于继续做调查分析,总结得失,以便把我们的阅读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孙秋英.大学生读书现状调查及分析.理论学习,2006(1):35-36.
[2]暴国霞.大学生课外阅读透析.林区教学,2007(4):118.
[3]孙海瑞.理工科大学学生读书困境探析及应对对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12):100.
[4]郑伦卫,林政.现代大学生阅读现象与大学人文精神的思考.教育论丛,156.
[5]龙向阳.大学生阅读阶段倾向性及应对策略.中山大学学报,2005,25(5):46-48.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