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由于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民族特点,成为境外宗教势力渗透的首冲之地,因此,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占有一定的比例,并具有其特殊的特点。本课题组以滇西边境民族地区6所高校大学生为对象, 调查研究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宗教传播的最新情况。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 研究和概括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宗教传播的特点、宗教渗透的程度,以及为防范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 滇西;民族高校;宗教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7)01-0050-03
一、 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状况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大理学院、保山学院、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普洱学院、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的本、专科生为调研对象。从2016年3月到6月在随机原则下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本调查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辅以半结构化面谈的方式,并加以微信群、QQ群、发送E-mail、网络在线问答等互联网新型调查方式,力争以最直接的手段收集第一手资料,以确保资料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830份,回收率83%,其中,有效問卷82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2.1%,既本调查的样本容量为821,半结构化访谈与互联网聊天达236人。
其中,男、女比例为39.7%和60.3%;大一学生占47.8%,大二学生占41.3%,大三学生占7.9%,大四学生占3%;学科专业涉及文科(61%)、理科(14%)、工科(8%)、管理类(14%)、农学(3%)等5个学科;调查对象中党员和共青团员占70.6%,共580人,其中党员学生占9.6%;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分别占45.7%和54.3%,少数民族学生主要为佤族、傣族、彝族、白族、景颇族、布朗族、德昂族、拉祜族、纳西族、苗族、回族等11个民族;来自农村的学生占80.5%,来自城镇的占19.5%。总体来说,本调查的范围较广,类别较多,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能够较真实的反映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宗教传播状况。本调查所得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以确保调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力争多方面、多途径描绘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宗教传播状况及相关传播渠道。
二、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状况调查的数据分析
1.信仰宗教人数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有宗教信仰或者有明显宗教信仰倾向的大学生为214人,占受调查总人数的26%,超过四分之一。此数据高于内地一般大学生群体。
2.性别
从性别来看,大学女生信教人数为151人,占到了信教人数的70.5%,占大学生总数的26%。男性信教人数有63人,占到信教人数的29.5%,总人数的7.7%。可以发现,女生信教比例远远高于男生。
3.城乡地域
从城乡地域来看,在总数为214人的有宗教信仰或者有明显宗教信仰倾向的大学生中,来自农村的信教学生为196人,占信教总数的91.5%;来自城镇的信教学生为18人,占信教总数的8.5%。由此可见,宗教传播在城乡地域中有一定的区别,宗教对农村大学生影响较深。
4.宗教种类
从信仰宗教种类来看,信仰佛教(含藏传佛教)的大学生人数为113人,占信教总人数的52.8%;信仰基督教(含天主教)的人数为62人,占大学生信教总人数的29%;信仰伊斯兰教29人,约占信教大学生总人数的13.6%;其他10人信仰道教或民族图腾崇拜,占信教大学生总数的4.7%。从中可以看出,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宗教信仰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主,占信教总人数的81.8%。
5.民族构成
从信教大学生的民族构成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为181人,占信教大学生总数的84.6%;汉族学生为33人,占信教大学生总数的15.4%。由此可见,宗教在民族学生中传播较广。
6.传播途径
在受调查的821名大学生中,有357名学生不同程度地接触过传教,占学生总数的43.5%。高校宗教传播和大学生接触传教主要为下列几种:第一,受家庭影响和民族影响接触宗教,此类大学生为241名,占所有接触传教大学生总数的67.5%,因有的少数民族全民信仰宗教,所以受家庭和民族影响较大,如布朗族大部分信仰基督教,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第二,校园传教,在357名接触过传教的学生中,有78名为学生在校园中接触過传教,占接触传教学生总数的21.8%,校园传播途径主要有:老乡同学介绍推荐、恋人影响(如恋爱一方为宗教信仰者,会影响另外一方)、宿舍同学影响、学生所成立宗教社团的传教活动等方式,由此可见,校园传教活动频繁,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第三,互联网接触传教,共有31名大学生是通过互联网网络途径接触过传教活动,占接触传教学生总数的8.7%,此类学生一般是接触专门建立的传教微信群、QQ群或者宗教网站,通过互联网络接触的传教活动。此类传播手段有上升的趋势,越来越成为校园传教的主要途径之一。第四,随机偶然性接触,有7名大学生于偶然接触传教活动,如偶然翻看宗教书籍。其中,校园传教活动的频繁和互联网传教活动的加强应该得到重视。
7.境外宗教渗透
在357名接触过传教活动的大学生中,有87名学生接触过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占接触传教总数的24.4%,占被调查总数的10.6%。境外宗教渗透一般通过互联网网络或大学生出境旅游、求学,以及通过边境贸易交流等方式进行。除了正常境外宗教渗透外,一些极端宗教势力也对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进行蛊惑,有15名学生接触过极端宗教势力,占接触总数的4.2%,占受调查总数的1.8%。其传播方式主要为互联网络,境外极端宗教势力通过互联网向大学生宣传圣战、建立纯洁伊斯兰社会等极端宗教思想;也有通过流通方式传播,5名学生坦言,其对法轮功的接触,是通过其非法涂抹在人民币上的反动宣传。 8.滇西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对于神灵与命运的态度
宗教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世界存在神灵与否是宗教与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相信世界存在神灵与否不仅能反映出大学生内心的世界观,而且能从侧面透视出大学生的宗教倾向。选择“非常相信神灵存在”的有164人,占受调查总数的20%, “比较相信”有86人,占受调查总数的10.5%, 两者相加达到30.5%;选择“半信半疑或不太相信”的有213人,占总数的26%。选择“一点也不信”的为358,占43.6%。可以看出不信神的接近70%,但仍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相信神灵的存在,远远高于内地地区,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群体对于神灵的态度凸显出马克思唯物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是否相信世界上有神灵或命运存在”这一问题上, 女生选择“非常相信”和“比较相信”的为203人,占总数24.7%, 男生选择这两项的共为86人,占总数的10.5%,女生远高于男生,这一情况也与大学生前往寺庙等宗教场所的活动一直。调查显示, 女生去寺庙“祈福”的人数为186人,占总数的22.7%,而男生只有32人,占总数的3.9%,大多数于考试前去拜神。调查显示, 女生较认可宗教信仰的作用, 相信神灵或命运这种模糊的外在力量, 而男生更倾向无神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9.滇西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对于宗教的评价
关于宗教信仰的实质,大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无害的精神追求”的为361人,占44%;认为宗教是“高尚的精神追求”的为121人,占17.3%;选择“宗教是精神的鸦片性或者愚昧迷信”的86人,仅占10.5%,其它为“不关心,不评价”。这说明, 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中性評价居多, 大多数学生只认为是一种无害的精神追求,由此反映出滇西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宗教负面性认识的不足, 应当予以重视。
三、 结论与对策
(一)调查结论
1.境外宗教势力渗透方式呈现多元化、隐蔽化和专业化
滇西边境民族的地区高校因其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多民族特点,成为了境外宗教势力渗透首当其冲的第一站。当下,境外宗教势力渗透方式日趋多元,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向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进行渗透,手段也进一步更新,除了利用寒暑假、宗教节日等,以文体活动和party等形式举办针对高校学生的聚会活动,借机宣传宗教思想或利用学术交流、英语角等形式,在学术探讨中,传播宗教观念等传统方式外。更加利用互联网、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等现代媒介传播宗教宣传。
境外宗教势力对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的渗透还凸显隐蔽化的特点,校园传教者一般都是受境外宗教势力影响的在校学生,他们行动谨慎,彼此间的联系以各种外衣为遮掩,往往借助朋友聚会、开生日宴会、交流学习经验为掩护。传教过程细化与生活之中,通过各种手段对同学、同学、朋友营造信教是一种时尚和向善行为的氛围,使大学生在追求时尚和向善行为的心态中接近宗教,如约朋友、同学去教堂许愿等。
境外宗教势力对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的传教人员都是专门组织和委派的專职教职人员,分工明确细致,有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并把对滇西高校的宗教渗透活动依附在助学助困等活动中,相当专业化。
2.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有明显的地域性,受民族传统影响较深
根据调查统计发现,具有宗教信仰的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并受民族传统影响较深。傣族、佤族、白族、彝族等民族主要信仰佛教,所以信仰佛教的学生主要来自德宏、大理、西双版纳等傣、佤、白、彝等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同样,信仰基督教的学生一般来自布朗族集中分布的地区。第二是从半结构化访谈了解到的情况看,信仰基督教的学生主要分布在中缅直接接壤的边境地区。中缅接壤地区是外国宗教势力渗透的重灾区,是宗教渗透的桥头堡,应加强对其传教获得管控。
3.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信仰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根据调查显示, 很多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信仰模糊,对理想信念持可有可无的态度。说明滇西边境民族高校的信仰教育存在不足之处,或者信仰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作用。边境民族高校与内地高校一样,向学生灌输信仰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信仰,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念。而且思政课比较枯燥,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学业,埋头苦背争取好成绩,没有人真正关注树立正确的信仰,使信仰教育内容较为空泛,途径太过单一,难以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对策建议
1.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抵制宗教渗透相结合的教育
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抵制宗教渗透最好的方式,一定要把两者之间相结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抵制效果。一定要对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并通过大学生以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学生的人生方向,结合民族文化本身的特点,做到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者之间的有效契合,才能正确认识宗教本质, 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宗教现象。使之厘清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无神论之间的关系。同时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
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教问题同样具有长期性、民族性、复杂性的特点。所以,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边境民族地区高校防止境外宗教渗透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努力奋斗,是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重要一部分。同时,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不仅仅是个人精神追求的问题, 也是关系到边疆稳定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团结统一的大问题。加强滇西边境民族高校信仰教育必须强化反渗透的教育, 强化大学生反渗透的意识和抵制渗透的能力,使滇西民族地区高校成为反宗教渗透的坚强“桥头堡”。
2.以高校统战工作应对宗教渗透问题
在新的时期,应对宗教渗透问题应同高校统战统战相结合,应加强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统战部门在应对宗教渗透问题上防范措施,不应过分夸大宗教渗透的作用和程度,把宗教界人士和信教师生视为异己力量,也不能忽视宗教渗透的消极作用,同时,必须严厉防范境外极端宗教势力的渗透。正确处理好宗教渗透与正常的校园宗教活动、学术交流的关系,保持对宗教活动的清醒认识与政治警觉性,把防范宗教渗透作为高校统战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构建防范机制,确保高校的安全和稳定。
首先,要加强高校内部宗教方面情况的调查和研究。高校统战部门应对所在高校内部的宗教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充分研究,形成充分反映高校内部宗教实际情况的调查报告。并把调查报告报送学校党委备案。在调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对存在的管理和教育漏洞要及时填补。同时,边境民族地区高校统战部门应和各部门密切合作加强对高校师生的宗教问题认识教育工作,区分正常的宗教活动与极端宗教势力之间的区别。
其次,建立宗教渗透活动的预警和防控机制。建立以高校统战部门为首的宗教渗透活动的预警和防控机制。以高校统战部门为首,辅以学生处、团委、辅导员等,搜集与掌握高校内部的宗教活动信息,对邪教活动信息要尤其关注。建立起校园内部宗教活动信息预警机制,密切关注社会和高校周边宗教活动趋势,区分正常的民族活动、宗教活动与极端宗教组织的区别。
并对有宗教活动的师生进行档案管理,及早发现及早控制。高校统战部门要首先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有效堵塞宗教渗透的源头。高校统战部门可通过与信息部门的密切合作及时了解高校内部的有关宗教活动信息。从而建立起一整套宗教渗透活动的预警和防控机制。
责任编辑:郭丽娟
〔关键词〕 滇西;民族高校;宗教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7)01-0050-03
一、 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状况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大理学院、保山学院、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普洱学院、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的本、专科生为调研对象。从2016年3月到6月在随机原则下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本调查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辅以半结构化面谈的方式,并加以微信群、QQ群、发送E-mail、网络在线问答等互联网新型调查方式,力争以最直接的手段收集第一手资料,以确保资料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830份,回收率83%,其中,有效問卷82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2.1%,既本调查的样本容量为821,半结构化访谈与互联网聊天达236人。
其中,男、女比例为39.7%和60.3%;大一学生占47.8%,大二学生占41.3%,大三学生占7.9%,大四学生占3%;学科专业涉及文科(61%)、理科(14%)、工科(8%)、管理类(14%)、农学(3%)等5个学科;调查对象中党员和共青团员占70.6%,共580人,其中党员学生占9.6%;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分别占45.7%和54.3%,少数民族学生主要为佤族、傣族、彝族、白族、景颇族、布朗族、德昂族、拉祜族、纳西族、苗族、回族等11个民族;来自农村的学生占80.5%,来自城镇的占19.5%。总体来说,本调查的范围较广,类别较多,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能够较真实的反映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宗教传播状况。本调查所得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以确保调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力争多方面、多途径描绘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宗教传播状况及相关传播渠道。
二、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状况调查的数据分析
1.信仰宗教人数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有宗教信仰或者有明显宗教信仰倾向的大学生为214人,占受调查总人数的26%,超过四分之一。此数据高于内地一般大学生群体。
2.性别
从性别来看,大学女生信教人数为151人,占到了信教人数的70.5%,占大学生总数的26%。男性信教人数有63人,占到信教人数的29.5%,总人数的7.7%。可以发现,女生信教比例远远高于男生。
3.城乡地域
从城乡地域来看,在总数为214人的有宗教信仰或者有明显宗教信仰倾向的大学生中,来自农村的信教学生为196人,占信教总数的91.5%;来自城镇的信教学生为18人,占信教总数的8.5%。由此可见,宗教传播在城乡地域中有一定的区别,宗教对农村大学生影响较深。
4.宗教种类
从信仰宗教种类来看,信仰佛教(含藏传佛教)的大学生人数为113人,占信教总人数的52.8%;信仰基督教(含天主教)的人数为62人,占大学生信教总人数的29%;信仰伊斯兰教29人,约占信教大学生总人数的13.6%;其他10人信仰道教或民族图腾崇拜,占信教大学生总数的4.7%。从中可以看出,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宗教信仰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主,占信教总人数的81.8%。
5.民族构成
从信教大学生的民族构成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为181人,占信教大学生总数的84.6%;汉族学生为33人,占信教大学生总数的15.4%。由此可见,宗教在民族学生中传播较广。
6.传播途径
在受调查的821名大学生中,有357名学生不同程度地接触过传教,占学生总数的43.5%。高校宗教传播和大学生接触传教主要为下列几种:第一,受家庭影响和民族影响接触宗教,此类大学生为241名,占所有接触传教大学生总数的67.5%,因有的少数民族全民信仰宗教,所以受家庭和民族影响较大,如布朗族大部分信仰基督教,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第二,校园传教,在357名接触过传教的学生中,有78名为学生在校园中接触過传教,占接触传教学生总数的21.8%,校园传播途径主要有:老乡同学介绍推荐、恋人影响(如恋爱一方为宗教信仰者,会影响另外一方)、宿舍同学影响、学生所成立宗教社团的传教活动等方式,由此可见,校园传教活动频繁,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第三,互联网接触传教,共有31名大学生是通过互联网网络途径接触过传教活动,占接触传教学生总数的8.7%,此类学生一般是接触专门建立的传教微信群、QQ群或者宗教网站,通过互联网络接触的传教活动。此类传播手段有上升的趋势,越来越成为校园传教的主要途径之一。第四,随机偶然性接触,有7名大学生于偶然接触传教活动,如偶然翻看宗教书籍。其中,校园传教活动的频繁和互联网传教活动的加强应该得到重视。
7.境外宗教渗透
在357名接触过传教活动的大学生中,有87名学生接触过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占接触传教总数的24.4%,占被调查总数的10.6%。境外宗教渗透一般通过互联网网络或大学生出境旅游、求学,以及通过边境贸易交流等方式进行。除了正常境外宗教渗透外,一些极端宗教势力也对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进行蛊惑,有15名学生接触过极端宗教势力,占接触总数的4.2%,占受调查总数的1.8%。其传播方式主要为互联网络,境外极端宗教势力通过互联网向大学生宣传圣战、建立纯洁伊斯兰社会等极端宗教思想;也有通过流通方式传播,5名学生坦言,其对法轮功的接触,是通过其非法涂抹在人民币上的反动宣传。 8.滇西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对于神灵与命运的态度
宗教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世界存在神灵与否是宗教与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相信世界存在神灵与否不仅能反映出大学生内心的世界观,而且能从侧面透视出大学生的宗教倾向。选择“非常相信神灵存在”的有164人,占受调查总数的20%, “比较相信”有86人,占受调查总数的10.5%, 两者相加达到30.5%;选择“半信半疑或不太相信”的有213人,占总数的26%。选择“一点也不信”的为358,占43.6%。可以看出不信神的接近70%,但仍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相信神灵的存在,远远高于内地地区,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群体对于神灵的态度凸显出马克思唯物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是否相信世界上有神灵或命运存在”这一问题上, 女生选择“非常相信”和“比较相信”的为203人,占总数24.7%, 男生选择这两项的共为86人,占总数的10.5%,女生远高于男生,这一情况也与大学生前往寺庙等宗教场所的活动一直。调查显示, 女生去寺庙“祈福”的人数为186人,占总数的22.7%,而男生只有32人,占总数的3.9%,大多数于考试前去拜神。调查显示, 女生较认可宗教信仰的作用, 相信神灵或命运这种模糊的外在力量, 而男生更倾向无神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9.滇西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对于宗教的评价
关于宗教信仰的实质,大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无害的精神追求”的为361人,占44%;认为宗教是“高尚的精神追求”的为121人,占17.3%;选择“宗教是精神的鸦片性或者愚昧迷信”的86人,仅占10.5%,其它为“不关心,不评价”。这说明, 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中性評价居多, 大多数学生只认为是一种无害的精神追求,由此反映出滇西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宗教负面性认识的不足, 应当予以重视。
三、 结论与对策
(一)调查结论
1.境外宗教势力渗透方式呈现多元化、隐蔽化和专业化
滇西边境民族的地区高校因其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多民族特点,成为了境外宗教势力渗透首当其冲的第一站。当下,境外宗教势力渗透方式日趋多元,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向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进行渗透,手段也进一步更新,除了利用寒暑假、宗教节日等,以文体活动和party等形式举办针对高校学生的聚会活动,借机宣传宗教思想或利用学术交流、英语角等形式,在学术探讨中,传播宗教观念等传统方式外。更加利用互联网、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等现代媒介传播宗教宣传。
境外宗教势力对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的渗透还凸显隐蔽化的特点,校园传教者一般都是受境外宗教势力影响的在校学生,他们行动谨慎,彼此间的联系以各种外衣为遮掩,往往借助朋友聚会、开生日宴会、交流学习经验为掩护。传教过程细化与生活之中,通过各种手段对同学、同学、朋友营造信教是一种时尚和向善行为的氛围,使大学生在追求时尚和向善行为的心态中接近宗教,如约朋友、同学去教堂许愿等。
境外宗教势力对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的传教人员都是专门组织和委派的專职教职人员,分工明确细致,有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并把对滇西高校的宗教渗透活动依附在助学助困等活动中,相当专业化。
2.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有明显的地域性,受民族传统影响较深
根据调查统计发现,具有宗教信仰的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并受民族传统影响较深。傣族、佤族、白族、彝族等民族主要信仰佛教,所以信仰佛教的学生主要来自德宏、大理、西双版纳等傣、佤、白、彝等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同样,信仰基督教的学生一般来自布朗族集中分布的地区。第二是从半结构化访谈了解到的情况看,信仰基督教的学生主要分布在中缅直接接壤的边境地区。中缅接壤地区是外国宗教势力渗透的重灾区,是宗教渗透的桥头堡,应加强对其传教获得管控。
3.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信仰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根据调查显示, 很多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信仰模糊,对理想信念持可有可无的态度。说明滇西边境民族高校的信仰教育存在不足之处,或者信仰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作用。边境民族高校与内地高校一样,向学生灌输信仰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信仰,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念。而且思政课比较枯燥,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学业,埋头苦背争取好成绩,没有人真正关注树立正确的信仰,使信仰教育内容较为空泛,途径太过单一,难以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对策建议
1.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抵制宗教渗透相结合的教育
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抵制宗教渗透最好的方式,一定要把两者之间相结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抵制效果。一定要对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并通过大学生以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学生的人生方向,结合民族文化本身的特点,做到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者之间的有效契合,才能正确认识宗教本质, 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宗教现象。使之厘清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无神论之间的关系。同时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
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教问题同样具有长期性、民族性、复杂性的特点。所以,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边境民族地区高校防止境外宗教渗透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努力奋斗,是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重要一部分。同时,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不仅仅是个人精神追求的问题, 也是关系到边疆稳定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团结统一的大问题。加强滇西边境民族高校信仰教育必须强化反渗透的教育, 强化大学生反渗透的意识和抵制渗透的能力,使滇西民族地区高校成为反宗教渗透的坚强“桥头堡”。
2.以高校统战工作应对宗教渗透问题
在新的时期,应对宗教渗透问题应同高校统战统战相结合,应加强滇西边境民族地区高校统战部门在应对宗教渗透问题上防范措施,不应过分夸大宗教渗透的作用和程度,把宗教界人士和信教师生视为异己力量,也不能忽视宗教渗透的消极作用,同时,必须严厉防范境外极端宗教势力的渗透。正确处理好宗教渗透与正常的校园宗教活动、学术交流的关系,保持对宗教活动的清醒认识与政治警觉性,把防范宗教渗透作为高校统战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构建防范机制,确保高校的安全和稳定。
首先,要加强高校内部宗教方面情况的调查和研究。高校统战部门应对所在高校内部的宗教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充分研究,形成充分反映高校内部宗教实际情况的调查报告。并把调查报告报送学校党委备案。在调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对存在的管理和教育漏洞要及时填补。同时,边境民族地区高校统战部门应和各部门密切合作加强对高校师生的宗教问题认识教育工作,区分正常的宗教活动与极端宗教势力之间的区别。
其次,建立宗教渗透活动的预警和防控机制。建立以高校统战部门为首的宗教渗透活动的预警和防控机制。以高校统战部门为首,辅以学生处、团委、辅导员等,搜集与掌握高校内部的宗教活动信息,对邪教活动信息要尤其关注。建立起校园内部宗教活动信息预警机制,密切关注社会和高校周边宗教活动趋势,区分正常的民族活动、宗教活动与极端宗教组织的区别。
并对有宗教活动的师生进行档案管理,及早发现及早控制。高校统战部门要首先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有效堵塞宗教渗透的源头。高校统战部门可通过与信息部门的密切合作及时了解高校内部的有关宗教活动信息。从而建立起一整套宗教渗透活动的预警和防控机制。
责任编辑:郭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