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正确透视,把握新课程标准,使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自主探索、自主创新能力,为他们的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们掌握捕捉“灵感”的方法。
一、对传统教学的看法
我国中学生对数学的掌握(特别是运算和推理)有着明显的优势,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时有听闻获得“奥林匹克”大奖的中国学生却被一个很小的实践操作所难倒。所以我们要培养出高素质数学人才,关键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废弃应试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促使学生自主地研究性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学会学习,彻底改变学生虽然先“得到了一桶水”,但不会“取水”的现状。
二、对数学新课程的正视
我们应在理智分析的应试教育和准确预测教育趋势基础上,正确认识以下几点。
1.新课程学习方式(继承 创新)
有些老师一提到“新课程”,就认为必须“否定传统教学”,其实这样理解是极片面的,新课程、新理念并非否认过去,而是对过去的继承、创新和丰富,要求我们根据学生、教材、环境和自身等因素,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机的“整合”。
教师要对数学课进行“整合”,就要做一名辛苦的“编剧”。千万不能让学生机械地进行“旧知练习—听取新知—尝试练习—知识梳理—巩固练习—复习训练—测试评估”,陷入无穷无尽的一系列训练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他们能更投入地进行“演出”。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他们不仅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更重要的是他们能用各种方法发现、获取新知识。
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感到快乐,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于数学知识的高空;让学生从心底爱上数学课,使“新课程”释放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手,还有学生的心情。
2.新课程教学方式(合作 引导)
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正在被“你说、我说、大家说(教师说、学生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彻彻底底地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以“共建”的方式来“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互教互学”。
实行新课改以后,有些教师反映课堂纪律变差了,又不得不板起脸孔整顿乱哄哄的场面。我认为,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调控,让学生“乱”得有“形”,“形”乱而“神”不乱,又何尝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讲,“活”与“乱”是等价的。教师如能正确地处理好“收乱”与“放活”,使学生在一定的自由探究的“放”与教师不露痕迹的“收”结合起来,必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己,他们不再“憎恨”数学课,不再“讨厌”数学教师。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教师的用武之地也随之拓宽了。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数学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高探索知识的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每节课都是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自做课本上练习题。我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作出评价,个别不会做的由老师指导。教师由教授者变为组织者、指导者。
学生自学更能提高教学效率。书本上大部分知识都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解决的,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书,最后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只看一遍就全部学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
学生在课堂上自学好比是在高速公路上开汽车,而教师好比是路标,引导学生正确开上高速路,不走岔路。老师转变为学生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如何上好数学课呢?优化认知结构,问题设计,教学设错,例习题教学,教学指导和课堂氛围是我在教学中实施的主要方法。
优化认知结构: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并指引一个正确的方向。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根据新旧知识间的不同关系,用演绎、归纳、类比的推理方法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问题设计:贴近生活的初始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从本质上说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比如在正负数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引入这样的实例:有一个人从市场用60元钱买回一只羊,接着又以70元钱卖给别人,然后又以80元钱买回来,再以90元钱卖给别人,试问此人在这次买卖中是赔还是赚?赔多少还是赚多少?这样有趣问题的引入很好地解决了正负数的本质特点:-60 70-80 90=20。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教学设错: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根于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设置错误”能使学生及时地发现错误,在此纠正错误中,透过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全方位、全角度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可这样设计一道数学题:A、B两地相距28千米,甲乙两人从A地出发,甲以15千米/小时的速度骑自行车先走一小时,乙以30千米/小时的速度开汽车追赶甲,试问,甲何时才能被乙追上?解得乙开车1小时才能追上甲。看起来这一答案具有意义,但仔细分析题意这又是不可能的,因为乙开车一小时虽然可行30千米,但A、B两地才相距28千米,乙实际上只行进了14/15小时,而甲先走1小时,甲共用了28/15小时,因此在AB两地间,乙不可能追上甲,而只能是甲在B地等候乙,因此本题答案是甲不可能被乙追上。“设错”犹如一石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激起智慧的涟漪,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和动力。
例题、习题的教学:课本的例题、习题一般是直截了当地给出结论,如果例题本身提出的问题是具体而明确的,则老师不应以得到例题有解答为满足,而应进一步加以探索,挖掘其中蕴含着的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适当变换或改变条件与结论,或改变图形位置,或引申拓宽,让学生去探究、去猜想,使学生在原题基础上产生联想,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指导及课堂氛围: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其区别于其我学科的特点,因此教师还须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作具体的指导,如学好数学语言、会读数学课本、掌握数学概念、用活数学公式、掌握数学解题基本技巧、进行数学复习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还要从思想品德、学习精神、人格力量等方面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还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
五、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1.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引入生活中的实例,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通过运用童话、猜谜、故事、游戏等形式来创设情境。
3.在课堂教学中展开一些模拟活动,让同学们亲自动口动手。
4.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意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新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加强“双基”训练,在继承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对传统教学的看法
我国中学生对数学的掌握(特别是运算和推理)有着明显的优势,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时有听闻获得“奥林匹克”大奖的中国学生却被一个很小的实践操作所难倒。所以我们要培养出高素质数学人才,关键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废弃应试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促使学生自主地研究性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学会学习,彻底改变学生虽然先“得到了一桶水”,但不会“取水”的现状。
二、对数学新课程的正视
我们应在理智分析的应试教育和准确预测教育趋势基础上,正确认识以下几点。
1.新课程学习方式(继承 创新)
有些老师一提到“新课程”,就认为必须“否定传统教学”,其实这样理解是极片面的,新课程、新理念并非否认过去,而是对过去的继承、创新和丰富,要求我们根据学生、教材、环境和自身等因素,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机的“整合”。
教师要对数学课进行“整合”,就要做一名辛苦的“编剧”。千万不能让学生机械地进行“旧知练习—听取新知—尝试练习—知识梳理—巩固练习—复习训练—测试评估”,陷入无穷无尽的一系列训练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他们能更投入地进行“演出”。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他们不仅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更重要的是他们能用各种方法发现、获取新知识。
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感到快乐,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于数学知识的高空;让学生从心底爱上数学课,使“新课程”释放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手,还有学生的心情。
2.新课程教学方式(合作 引导)
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正在被“你说、我说、大家说(教师说、学生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彻彻底底地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以“共建”的方式来“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互教互学”。
实行新课改以后,有些教师反映课堂纪律变差了,又不得不板起脸孔整顿乱哄哄的场面。我认为,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调控,让学生“乱”得有“形”,“形”乱而“神”不乱,又何尝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讲,“活”与“乱”是等价的。教师如能正确地处理好“收乱”与“放活”,使学生在一定的自由探究的“放”与教师不露痕迹的“收”结合起来,必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己,他们不再“憎恨”数学课,不再“讨厌”数学教师。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教师的用武之地也随之拓宽了。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数学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高探索知识的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每节课都是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自做课本上练习题。我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作出评价,个别不会做的由老师指导。教师由教授者变为组织者、指导者。
学生自学更能提高教学效率。书本上大部分知识都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解决的,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书,最后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只看一遍就全部学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
学生在课堂上自学好比是在高速公路上开汽车,而教师好比是路标,引导学生正确开上高速路,不走岔路。老师转变为学生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如何上好数学课呢?优化认知结构,问题设计,教学设错,例习题教学,教学指导和课堂氛围是我在教学中实施的主要方法。
优化认知结构: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并指引一个正确的方向。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根据新旧知识间的不同关系,用演绎、归纳、类比的推理方法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问题设计:贴近生活的初始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从本质上说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比如在正负数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引入这样的实例:有一个人从市场用60元钱买回一只羊,接着又以70元钱卖给别人,然后又以80元钱买回来,再以90元钱卖给别人,试问此人在这次买卖中是赔还是赚?赔多少还是赚多少?这样有趣问题的引入很好地解决了正负数的本质特点:-60 70-80 90=20。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教学设错: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根于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设置错误”能使学生及时地发现错误,在此纠正错误中,透过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全方位、全角度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可这样设计一道数学题:A、B两地相距28千米,甲乙两人从A地出发,甲以15千米/小时的速度骑自行车先走一小时,乙以30千米/小时的速度开汽车追赶甲,试问,甲何时才能被乙追上?解得乙开车1小时才能追上甲。看起来这一答案具有意义,但仔细分析题意这又是不可能的,因为乙开车一小时虽然可行30千米,但A、B两地才相距28千米,乙实际上只行进了14/15小时,而甲先走1小时,甲共用了28/15小时,因此在AB两地间,乙不可能追上甲,而只能是甲在B地等候乙,因此本题答案是甲不可能被乙追上。“设错”犹如一石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激起智慧的涟漪,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和动力。
例题、习题的教学:课本的例题、习题一般是直截了当地给出结论,如果例题本身提出的问题是具体而明确的,则老师不应以得到例题有解答为满足,而应进一步加以探索,挖掘其中蕴含着的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适当变换或改变条件与结论,或改变图形位置,或引申拓宽,让学生去探究、去猜想,使学生在原题基础上产生联想,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指导及课堂氛围: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其区别于其我学科的特点,因此教师还须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作具体的指导,如学好数学语言、会读数学课本、掌握数学概念、用活数学公式、掌握数学解题基本技巧、进行数学复习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还要从思想品德、学习精神、人格力量等方面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还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
五、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1.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引入生活中的实例,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通过运用童话、猜谜、故事、游戏等形式来创设情境。
3.在课堂教学中展开一些模拟活动,让同学们亲自动口动手。
4.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意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新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加强“双基”训练,在继承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