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前作业”是指对尚未教学的新内容,学生超前多做作业的现象。学生“超前作业”的心理动机和结果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学生数学智能的发展有利也有弊。教师如何根据各种“超前作业”现象,对其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如何根据“超前作业”现象产生的动机和背景采取相应的对策,如何设计切实可行的“超前作业”,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超前作业”的积极性,化弊为利,促进学生数学智能的和谐发展,这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课外“超前”——张扬个性风采的学习方式
【案例一】五年级数学教师A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有“超前作业”现象,于是规定不准“超前作业”。可是屡禁不止,班上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提前写作业。有一天,A老师发现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甲有“超前作业”行为,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将学生甲超前写的作业及前几天的作业全部撕掉,并罚他将撕掉的前几天的作业重新做一遍。自此后,全班再也没有学生敢进行“超前作业”了。
【案例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在课外“超前作业”呢?其一,能力强,兴趣浓,有意超前。有些对数学兴趣浓、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上课时教师一讲就懂,甚至有的内容不学就会。他们做作业的速度很快,喜欢“超前作业”,乐于从中获得成就感和优越感。其二,自不量力,盲目超前。有些学生看到别人“超前作业”,就盲目超前,主要目的是提前完成作业任务,以便有时间玩耍。这类学生基础比较差,“超前作业”错误百出,做了还不如不做。这样循环往复,不仅达不到巩固练习目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应对策略】如何对待学生进行课外“超前作业”呢?教师要从课程资源的视角来审视学生的“超前作业”,有效地利用“超前作业”的积极因素,进行科学引导与合理开发,使其成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保持数学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数学智能发展的有效资源。
第一,鼓励优秀学生进行“超前作业”。优秀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做数学作业迅速而正确,所以课外作业比别人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有时间和能力进行“超前作业”。教师要引导他们自主选择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归纳总结题型或多读数学课外书。
第二,引导中等学生进行“超前作业”。对于中等生,教师要肯定他们这种“超前作业”的积极状态,但要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进行“超前作业”。如果他们学得轻松,可引导他们选做老师额外设计的拓展题。
第三,帮助学困生谨慎进行“超前作业”。对于一些盲目进行“超前作业”的学困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肯定他们这种“超前作业”的行为,但要引导他们量力而行,正确完成作业。为了满足他们“超前作业”的愿望,可适当让他们选做老师设计的基础题。
第四,多元评价“超前作业”。对于学生的“超前作业”,教师要及时批改,批改的形式可以是评优、良等等,加★或画个小笑脸、小苹果,也可以是一句鼓励性的话语等。并根据学生“超前作业”的反馈结果,及时分析,找出学生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学生的作业形式。
二、课内“超前”——激活内在动力的学习平台
【案例二】在二年级“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B出示主题图后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只有几名学生正在低头写着什么。教师B虽然有些生气,但还是接着提问题。当教师B提问“小平要摆多少个”时,他看到学生丙依旧在写着什么,便生气地喊道:“丙,你来说说!”学生丙条件反射似的站起来,答非所问:“小芳走了38格。”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教师B非常生气:“不会回答,你站着听吧!”在让学生做书上的练习后,教师B走到学生丙面前,看到她写的正是自己刚布置的练习作业,题目做得基本都对。
【案例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在课堂上“超前作业”呢?其一,尚未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如案例中的学生丙是一个比较聪明、每次测验成绩都挺棒的学生,她很喜欢动手去写,不喜欢听别人讲,上课很少举手发言。其二,学生课堂“吃不饱”、学有余力。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好,领会知识快,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一点就通或者说是无师自通,继续听下去觉得浪费时间,而后面的练习总是要做的,导致这些学生“超前作业”。其三,不谦虚、缺乏倾听的耐心。有些学生认为老师讲的自己都会了,不用再听了。其四,教师的教学不精彩,缺乏幽默感。如教师的教学过程老套,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应对策略】如何对待学生课内“超前作业”呢?
第一,培养良好习惯,激发参与意识。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发言、倾听等习惯,如采用奖励小红花、奖牌或评选“智力星、纪律星、听讲星”等方法,来调动学生认真听课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如在学习“认识长度单位”时,让学生自己去测量身高、一步有多远、课桌的长和高等。
第二,善用教育智慧,让课堂生动而精彩。首先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适合相应年级段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把课上得生动精彩。其次要善用教育智慧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到教学中来。如案例中的学生丙,教师B可先点其名再提问题:“丙,你来说说,小平要摆多少个?”从而使学生丙知道教师提的问题,并有可能正确回答。最后教师要综合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力求视听并用,动静结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如儿歌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以及故事教学法等,都能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玩中学、学中玩。
第三,有序调控与自主选择相结合。首先,对“超前作业”要有序调控,在新授课中,课本上的“想想做做”一般是学生独立做一题,就集体交流一题,但是一些思维敏捷、做题迅速的学生就会出现等待现象,这时可让他们适度“超前作业”,可以将本节课的练习题“超前”做完,但不可以做下节新课里的练习;在复习课中,允许学生“超前作业”,如在一个单元、期中、期末的复习中,教材以及配套练习册中都有大量的练习题,允许学生在课内“超前作业”,但要提出相应的要求(如整洁、正确率、速度等),让学生自主、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其次,允许自主选择“超前作业”。新授课中,教师设计一些超前作业题,在学生做练习前宣布:谁先认真做完书上的练习(要保证正确率),谁就可以板演老师展示的超前作业题(一般设计4~6题层次或类型不同的题目),从而使学生的参与度、投入度大大提高,水到渠成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学生进行“超前作业”是心理因素与外在诱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主动性和从众性的特点,也彰显出学生自我驱动意识和某种心理期待。教师要基于“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科学引导,合理开发,有效改进,扬长避短,正确利用,使每个学生在层次不同的“超前作业”中获得心理的愉悦、自我的肯定、相应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在基于“正确而迅速”的作业练习中,不断增加“超前作业”的附加值和含金量,不断实现由形式到内涵、由数量到质量、由“超前作业”到超前思维的嬗变。把学生的“超前作业”诠释为一种充满张力的教育资源,演绎为一种因人而异的美丽,预设为一种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学习方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一、课外“超前”——张扬个性风采的学习方式
【案例一】五年级数学教师A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有“超前作业”现象,于是规定不准“超前作业”。可是屡禁不止,班上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提前写作业。有一天,A老师发现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甲有“超前作业”行为,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将学生甲超前写的作业及前几天的作业全部撕掉,并罚他将撕掉的前几天的作业重新做一遍。自此后,全班再也没有学生敢进行“超前作业”了。
【案例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在课外“超前作业”呢?其一,能力强,兴趣浓,有意超前。有些对数学兴趣浓、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上课时教师一讲就懂,甚至有的内容不学就会。他们做作业的速度很快,喜欢“超前作业”,乐于从中获得成就感和优越感。其二,自不量力,盲目超前。有些学生看到别人“超前作业”,就盲目超前,主要目的是提前完成作业任务,以便有时间玩耍。这类学生基础比较差,“超前作业”错误百出,做了还不如不做。这样循环往复,不仅达不到巩固练习目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应对策略】如何对待学生进行课外“超前作业”呢?教师要从课程资源的视角来审视学生的“超前作业”,有效地利用“超前作业”的积极因素,进行科学引导与合理开发,使其成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保持数学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数学智能发展的有效资源。
第一,鼓励优秀学生进行“超前作业”。优秀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做数学作业迅速而正确,所以课外作业比别人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有时间和能力进行“超前作业”。教师要引导他们自主选择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归纳总结题型或多读数学课外书。
第二,引导中等学生进行“超前作业”。对于中等生,教师要肯定他们这种“超前作业”的积极状态,但要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进行“超前作业”。如果他们学得轻松,可引导他们选做老师额外设计的拓展题。
第三,帮助学困生谨慎进行“超前作业”。对于一些盲目进行“超前作业”的学困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肯定他们这种“超前作业”的行为,但要引导他们量力而行,正确完成作业。为了满足他们“超前作业”的愿望,可适当让他们选做老师设计的基础题。
第四,多元评价“超前作业”。对于学生的“超前作业”,教师要及时批改,批改的形式可以是评优、良等等,加★或画个小笑脸、小苹果,也可以是一句鼓励性的话语等。并根据学生“超前作业”的反馈结果,及时分析,找出学生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学生的作业形式。
二、课内“超前”——激活内在动力的学习平台
【案例二】在二年级“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B出示主题图后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只有几名学生正在低头写着什么。教师B虽然有些生气,但还是接着提问题。当教师B提问“小平要摆多少个”时,他看到学生丙依旧在写着什么,便生气地喊道:“丙,你来说说!”学生丙条件反射似的站起来,答非所问:“小芳走了38格。”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教师B非常生气:“不会回答,你站着听吧!”在让学生做书上的练习后,教师B走到学生丙面前,看到她写的正是自己刚布置的练习作业,题目做得基本都对。
【案例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在课堂上“超前作业”呢?其一,尚未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如案例中的学生丙是一个比较聪明、每次测验成绩都挺棒的学生,她很喜欢动手去写,不喜欢听别人讲,上课很少举手发言。其二,学生课堂“吃不饱”、学有余力。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好,领会知识快,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一点就通或者说是无师自通,继续听下去觉得浪费时间,而后面的练习总是要做的,导致这些学生“超前作业”。其三,不谦虚、缺乏倾听的耐心。有些学生认为老师讲的自己都会了,不用再听了。其四,教师的教学不精彩,缺乏幽默感。如教师的教学过程老套,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应对策略】如何对待学生课内“超前作业”呢?
第一,培养良好习惯,激发参与意识。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发言、倾听等习惯,如采用奖励小红花、奖牌或评选“智力星、纪律星、听讲星”等方法,来调动学生认真听课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如在学习“认识长度单位”时,让学生自己去测量身高、一步有多远、课桌的长和高等。
第二,善用教育智慧,让课堂生动而精彩。首先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适合相应年级段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把课上得生动精彩。其次要善用教育智慧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到教学中来。如案例中的学生丙,教师B可先点其名再提问题:“丙,你来说说,小平要摆多少个?”从而使学生丙知道教师提的问题,并有可能正确回答。最后教师要综合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力求视听并用,动静结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如儿歌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以及故事教学法等,都能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玩中学、学中玩。
第三,有序调控与自主选择相结合。首先,对“超前作业”要有序调控,在新授课中,课本上的“想想做做”一般是学生独立做一题,就集体交流一题,但是一些思维敏捷、做题迅速的学生就会出现等待现象,这时可让他们适度“超前作业”,可以将本节课的练习题“超前”做完,但不可以做下节新课里的练习;在复习课中,允许学生“超前作业”,如在一个单元、期中、期末的复习中,教材以及配套练习册中都有大量的练习题,允许学生在课内“超前作业”,但要提出相应的要求(如整洁、正确率、速度等),让学生自主、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其次,允许自主选择“超前作业”。新授课中,教师设计一些超前作业题,在学生做练习前宣布:谁先认真做完书上的练习(要保证正确率),谁就可以板演老师展示的超前作业题(一般设计4~6题层次或类型不同的题目),从而使学生的参与度、投入度大大提高,水到渠成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学生进行“超前作业”是心理因素与外在诱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主动性和从众性的特点,也彰显出学生自我驱动意识和某种心理期待。教师要基于“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科学引导,合理开发,有效改进,扬长避短,正确利用,使每个学生在层次不同的“超前作业”中获得心理的愉悦、自我的肯定、相应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在基于“正确而迅速”的作业练习中,不断增加“超前作业”的附加值和含金量,不断实现由形式到内涵、由数量到质量、由“超前作业”到超前思维的嬗变。把学生的“超前作业”诠释为一种充满张力的教育资源,演绎为一种因人而异的美丽,预设为一种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学习方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