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言文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却成为大多数语文教师的烦恼,因为不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感兴趣,任凭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的学生还是听得兴味索然。这种沉闷压抑、毫无生气的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作了如下的探索: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很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老师的范读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如柳宗元《捕蛇者说》的“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句中,“腊”不读“la”而应读“xi”。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i”。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老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名朗读、全班齐读。学生读多了,背诵自然就水到渠成,从而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二、讲究教法,开展直观教学
在初中教材中有五十篇文言文(含古诗),再加上教材后面要求背诵的篇目就有近百篇了。这些篇目中有写景抒情的《小石潭记》,有佳节思念亲人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些文章语言表达流畅,蕴涵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应该根据课文的特点,恰当运用图片、多媒体等可视材料,把一些抽象的文字变为具体可感的图象。如《三峡》中的“青荣峻茂”这一句话,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老师通过多媒体把清澈的水、繁密的树木、巍峨耸立的山、茂盛的小草等画面展现给学生看,学生就很容易对诗句“青荣峻茂”产生较为清晰的印象。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整首诗只是寥寥几句,却把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勾勒出来,但学生却很难理解,尤其是“小桥流水人家”与“断肠人在天涯”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模糊,甚至以为这是相互矛盾的,因为“小桥流水人家”是描写和谐温馨的农家生活,而“断肠人在天涯”却写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悲寂心情。这就需要老师给学生画出诗中的画面来,并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讲解——看农家如此的和谐温馨生活怎能不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呢?我在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现岳阳楼的雄伟壮观景象,让学生对岳阳楼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接着再给学生出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看完画面后,学生对岳阳楼的大势景观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有不少学生还能通过画面用上原文的一两句话来表达,教师这时若加以肯定,他们的学习兴趣就顺理成章地得以激发了。
三、结合课文内容,穿插小故事
中学生好奇心较浓,特别喜欢听故事。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经常结合课文内容讲一些小故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学习《核舟记》一文,对于佛印这个有趣的人物,向学生讲其法号的来历:佛印姓谢名端卿,与东坡关系密切。有一年饶州地区发生大旱,宋神宗驾临,召令东坡,要他带领府中官员拜佛求神,乞降甘雨。谢端卿意欲一睹“圣驾龙颜”,东坡把他扮成和尚安排在皇帝面前,细心的皇帝一眼看出他与众不同,求完雨,皇帝垂询谢端卿并赐法号“佛印”,从此谢端卿便真的出家当了和尚。教师生动的讲述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精神大振。值得注意的是,讲故事不可漫无边际,只宜点到为止。
四、架起学生与文本间的桥梁
文言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都与今天的白话文有较大差别,尤其是与中学生的阅读喜好和知识阅历有“代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比较容易关注与自己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情,也容易对与自己的生活有关联的事情感兴趣甚至产生共鸣。如果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能达到“用古人的话诉说学生自己”这种共鸣效果,让古人和今人的心相通,历史与现实相通,化他人为自己,进行角色转换,文言文便不再与我们产生隔膜。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妨采用“以今度古”和“古为今用”的方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文言文教学也就活起来了。另外,文言文中有很多经典的名句,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成语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等。我们都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创设语境,让学生“古为今用”。古诗文凝练、典雅的风格一旦融于自己的语言,语言风格就会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这样,这些经典的语言活起来了,文言文教学也活起来了。
(责 编 李新海)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很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老师的范读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如柳宗元《捕蛇者说》的“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句中,“腊”不读“la”而应读“xi”。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i”。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老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名朗读、全班齐读。学生读多了,背诵自然就水到渠成,从而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二、讲究教法,开展直观教学
在初中教材中有五十篇文言文(含古诗),再加上教材后面要求背诵的篇目就有近百篇了。这些篇目中有写景抒情的《小石潭记》,有佳节思念亲人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些文章语言表达流畅,蕴涵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应该根据课文的特点,恰当运用图片、多媒体等可视材料,把一些抽象的文字变为具体可感的图象。如《三峡》中的“青荣峻茂”这一句话,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老师通过多媒体把清澈的水、繁密的树木、巍峨耸立的山、茂盛的小草等画面展现给学生看,学生就很容易对诗句“青荣峻茂”产生较为清晰的印象。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整首诗只是寥寥几句,却把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勾勒出来,但学生却很难理解,尤其是“小桥流水人家”与“断肠人在天涯”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模糊,甚至以为这是相互矛盾的,因为“小桥流水人家”是描写和谐温馨的农家生活,而“断肠人在天涯”却写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悲寂心情。这就需要老师给学生画出诗中的画面来,并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讲解——看农家如此的和谐温馨生活怎能不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呢?我在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现岳阳楼的雄伟壮观景象,让学生对岳阳楼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接着再给学生出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看完画面后,学生对岳阳楼的大势景观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有不少学生还能通过画面用上原文的一两句话来表达,教师这时若加以肯定,他们的学习兴趣就顺理成章地得以激发了。
三、结合课文内容,穿插小故事
中学生好奇心较浓,特别喜欢听故事。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经常结合课文内容讲一些小故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学习《核舟记》一文,对于佛印这个有趣的人物,向学生讲其法号的来历:佛印姓谢名端卿,与东坡关系密切。有一年饶州地区发生大旱,宋神宗驾临,召令东坡,要他带领府中官员拜佛求神,乞降甘雨。谢端卿意欲一睹“圣驾龙颜”,东坡把他扮成和尚安排在皇帝面前,细心的皇帝一眼看出他与众不同,求完雨,皇帝垂询谢端卿并赐法号“佛印”,从此谢端卿便真的出家当了和尚。教师生动的讲述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精神大振。值得注意的是,讲故事不可漫无边际,只宜点到为止。
四、架起学生与文本间的桥梁
文言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都与今天的白话文有较大差别,尤其是与中学生的阅读喜好和知识阅历有“代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比较容易关注与自己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情,也容易对与自己的生活有关联的事情感兴趣甚至产生共鸣。如果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能达到“用古人的话诉说学生自己”这种共鸣效果,让古人和今人的心相通,历史与现实相通,化他人为自己,进行角色转换,文言文便不再与我们产生隔膜。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妨采用“以今度古”和“古为今用”的方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文言文教学也就活起来了。另外,文言文中有很多经典的名句,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成语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等。我们都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创设语境,让学生“古为今用”。古诗文凝练、典雅的风格一旦融于自己的语言,语言风格就会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这样,这些经典的语言活起来了,文言文教学也活起来了。
(责 编 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