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扩大就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本文使用定量描述、相关回归分析、非参数等统计方法,对我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了我国法人单位就业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潜力,发现了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扩大就业的方法及对策。
[关键词] 就业、法人单位、经济普查、因素分析
就业事关国计民生,通过对就业、经济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挖掘就业的潜力,寻找扩大就业的途径从而解决就业压力,是世界各国及地区实现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普查中法人单位的数据反映的主要是在第二、第三产业活动中具有较为稳定工作背景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法人单位是全国及各地区就业的重要构成,从一定程度上代表就业的情况。根据我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对我国法人单位就业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扩大就业的潜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扩大就业的途径与对策。
一、我国法人单位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的机构类型分布情况
我国法人单位就业的主体是企业,其法人单位及其拥有的从业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比重上在全国均处于主体地位;事业、机关单位是就业的重要单位,虽然其法人单位的数量远低于企业,但从比重上来看,其法人单位数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基本上与其从业人员在全国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相匹配;而社团、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所占比重较少,所容纳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更低;其他法人单位尽管在数量上仅低于企业,但其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远低于其法人单位在全国法人单位中所占的比重,吸引就业的能力最低。
2004年我国共有法人单位5168303个,从业人员21261.66万人。其中企业单位占全部法人单位的62.87%,企业单位拥有从业人员占全国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78.51%;事业单位占全国法人单位的12.83%,拥有从业人员占全国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12.80%;机关单位占全国法人单位的4.57%,拥有从业人员占4.83%;社团单位占全国法人单位的2.03%,共容纳了102.15万人就业,占全国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0.48%;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占全国的1.71%,容纳从业人员占全国的0.58%;其他法人单位占全国总数的15.99%,其就业人员仅占全国法人单位就业总数的2.79%。
2.就业的单位登记注册类型分布情况
我国内资法人单位是就业的绝对主体,而港澳台商投资法人单位虽然在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上很小,但其吸引就业的能力相对较强。2004年我国共有内资法人单位5015933个,占全国法人单位的97.05%,拥有从业人员占全国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89.02%;港澳台商投资法人单位占全国法人单位1.44%,拥有从业人员占全国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5.59%;外商投资法人单位占全国的1.50%,拥有从业人员占全国的5.39%。在内资法人单位中,国有法人单位显示出较强的就业吸引能力,2004年共有国有法人单位1075343个,占全国法人单位的21.44%,拥有从业人员占全国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32.33%;私营企业数目最多占全国的40.42%,拥有的就业人员仅次于国有单位占全国的28.40%;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所占比重较低,但吸引就业的能力也很强。
3.就业的产业分布情况
我国第二产业是就业的主体,吸引就业的能力强,容纳了全国法人单位将近五分之三的从业人员;第三产业拥有较多的法人单位,但吸引就业的能力与第二产业相比相对较弱。具体来讲:2004年我国第二产业共有法人单位1579356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30.55%,容纳从业人员12436.12万人,占我国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58.49%。第三产业共有法人单位3587846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69.41%,容纳从业人员8664.18 万人,占我国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40.75%。
4.就业的地区分布情况
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地区分布情况基本上与地区经济的发展特点相吻合,即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拥有较多的法人单位,容纳了较多的就业人员,而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法人单位与从业人员都比较少。另外,东、中部地区法人单位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与其从业人员在全国所占的比重相一致,而西部地区从业人员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要低于其法人单位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即西部地区吸引就业的能力较弱。具体来讲:东部地区法人单位占全国法人单位总数的56.29%,拥有从业人员占全国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56.78%;中部地区法人单位占全国法人单位总数的23.10%,容纳从业人员占全国总数的24.86%;西部地区法人单位占全国法人单位总数的20.61%,容纳从业人员占全国总数的18.36%。
5.就业的时间分布情况
我国法人单位数随时间发展持续增长,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增加,增加的绝对值与幅度较大。在新开业的法人单位中,企业法人及其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持续增加,而事业、机关法人及其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2004年新开业的企业法人单位有416875个,已经占到了当年新增法人单位的88.35%。
二、我国法人单位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1.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与法人单位就业情况密切相关
根据我国各地区从业人员数以及GDP的相关数据,计算二者的简单线性相关系数为0.985,说明代表就业的从业人员PEOP和代表地区经济发展的GDP高度相关。取对数消除数据的异方差,拟和二者的线性回归方程得到以下结果:
LNPEOP=-10.158+0.939LNGDP
R2=0.971,Adjusted R2=0.970;F=973.168;模型的调整后判定系数高达0.9102,说明方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较好;从小括号内的t值判断,解释变量GDP对于PEOP的作用显著;F统计量也说明解释变量GDP对于PEOP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方程能够通过各种统计检验,可以用其进行经济分析。上述回归模型说明: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对法人单位的就业存在着高度的正向影响,GDP的弹性系数为0.939,说明GDP每增加1%,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就会上升0.939%。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够促进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增加,因此大力发展地区经济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2.不同类型法人单位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着不同偏好
我国不同类型法人单位对于学历的要求是否一样,是研究的主题。可利用x2的一致性检验进行判断。利用SPSS软件计算得到:p值为0,即不同类型法人单位,对从业人员学历的要求不同。具体而言,事业、机关、社团法人、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对高学历有偏好,这四种类型的单位有超过一半的从业人员具大专以上学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从业人员为初中以下学历;其中事业单位对拥有研究生及本科学历的从业人员的偏好最高。而企业、其他法人单位则对具有高中、初中及以下较低学历的从业人员有偏好,这两种类型的从业人员在其内部所占比重超过了五分之三;虽然拥有大专及以上高学历从业人员的绝对数并不少,但是相对于低学历者而言,这两种类型的单位对于高学历从业人员的偏好较低。
运用相同方法计算发现不同类型法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职称、技术等级有不同的要求。具体而言,事业、机关单位、民办非法人企业对具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的偏好与具初级职称人员的偏好大致相同;企业对初级职称的人员更具偏好,对高级职称人员的偏好最低;社团对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的偏好大于初级职称;其他法人单位和企业类似。对于技术等级来说,机关、事业单位、民办非法人企业对于高级工偏好最强,中级工次之,对技师偏好较低;企业对于中级工偏好最强,高级工次之,和其他类型的法人单位相比,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的偏好较高;社团单位对于高级工、技师的偏好较强;其他单位对于高级技师、技师的偏好最高。
3.不同的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性别偏好有所不同
2004年在我国法人单位中,男性从业人员占绝对多比重达到63.11%,有13419.18 万人,其中女性从业人员7842.48万人,男女性别比例是1.71:1。使用x2检验分析我国第二产业内部各行业对于从业人员性别的要求是否存在差异,计算结果:p=0。说明不同行业对于从业人员性别的要求不一致。具体来说制造业对于女性从业人员更具偏好,而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则对男性从业人员更具偏好。
同样使用x2检验分析我国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从业人员对于性别的要求是否存在差异,计算结果:p=0。说明不同行业对于从业人员性别的要求不一致。具体来说: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中等三个行业中,男性从业人员的实际值大于他们的期望值,因此这三个行业对于男性从业人员更具偏好,而在第三产业的其余各行业中,女性从业人员的实际值大于她们的期望值。因此,这些行业对于女性从业人员更具偏好。
三、促进、扩大就业的对策建议
1.通过发展经济来扩大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世界各国在处理就业存在的问题时,都将促进经济增长放在重要位置之上。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非常密切,文中分析发现我国二者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85。就业对经济增长的依赖性很高,经济发展了,市场繁荣了,经济总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会对就业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条件,但在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并不能自动解决就业存在的一切问题,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规划、统筹、协调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2.大力发展教育,切实改变教育缺乏或错位带给就业的不利影响
根据实际需求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就业资本。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切实解决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的供求结构性矛盾,为就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应针对社会需求和劳动者自身的知识和技术情况,加强专业化的技术培训和职能鉴定,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适应各种社会需求。鼓励开展企业职工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及农村劳动力培训等,并增加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等,为需要提高自身素质的劳动者提供基础条件和良好的环境。
3.建立完善的就业监控系统,让供求双方及政府能够掌握就业市场实情
受信息渠道制约,个人不能及时掌握社会对于劳动者的需求状况,普通劳动者在选择职业和教育类别时常具有盲目性。例如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们更愿意接受高等教育,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职中不感兴趣。用人单位对于人才市场的了解也是有限的,对特定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通过用人单位自身对劳动者的培训得以满足,必须依靠专业的培训机构。社会上的各种培训机构、教育部门也不能自主的了解、预测社会对于何种类型的人才需求最大,从而调整专业设置,进行专业培养。政府部门也需要及时掌握全社会劳动力的数量、增长趋势、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市场上存在的问题等,从而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教育政策。
因此,结合劳动部门、统计部门、教育部门,建立一个完善的就业监控系统,观察就业市场的现状,搜集与就业相关的数据,预测劳动力需求的种类和数量,监督、指导就业市场的运行是非常必要的。但这需要各方面的配合,需要国家及地区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郑建新:解决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出路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
[2]徐志坤程爱军:我国扩大就业的对策建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9
[3]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 就业、法人单位、经济普查、因素分析
就业事关国计民生,通过对就业、经济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挖掘就业的潜力,寻找扩大就业的途径从而解决就业压力,是世界各国及地区实现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普查中法人单位的数据反映的主要是在第二、第三产业活动中具有较为稳定工作背景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法人单位是全国及各地区就业的重要构成,从一定程度上代表就业的情况。根据我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对我国法人单位就业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扩大就业的潜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扩大就业的途径与对策。
一、我国法人单位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的机构类型分布情况
我国法人单位就业的主体是企业,其法人单位及其拥有的从业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比重上在全国均处于主体地位;事业、机关单位是就业的重要单位,虽然其法人单位的数量远低于企业,但从比重上来看,其法人单位数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基本上与其从业人员在全国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相匹配;而社团、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所占比重较少,所容纳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更低;其他法人单位尽管在数量上仅低于企业,但其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远低于其法人单位在全国法人单位中所占的比重,吸引就业的能力最低。
2004年我国共有法人单位5168303个,从业人员21261.66万人。其中企业单位占全部法人单位的62.87%,企业单位拥有从业人员占全国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78.51%;事业单位占全国法人单位的12.83%,拥有从业人员占全国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12.80%;机关单位占全国法人单位的4.57%,拥有从业人员占4.83%;社团单位占全国法人单位的2.03%,共容纳了102.15万人就业,占全国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0.48%;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占全国的1.71%,容纳从业人员占全国的0.58%;其他法人单位占全国总数的15.99%,其就业人员仅占全国法人单位就业总数的2.79%。
2.就业的单位登记注册类型分布情况
我国内资法人单位是就业的绝对主体,而港澳台商投资法人单位虽然在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上很小,但其吸引就业的能力相对较强。2004年我国共有内资法人单位5015933个,占全国法人单位的97.05%,拥有从业人员占全国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89.02%;港澳台商投资法人单位占全国法人单位1.44%,拥有从业人员占全国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5.59%;外商投资法人单位占全国的1.50%,拥有从业人员占全国的5.39%。在内资法人单位中,国有法人单位显示出较强的就业吸引能力,2004年共有国有法人单位1075343个,占全国法人单位的21.44%,拥有从业人员占全国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32.33%;私营企业数目最多占全国的40.42%,拥有的就业人员仅次于国有单位占全国的28.40%;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所占比重较低,但吸引就业的能力也很强。
3.就业的产业分布情况
我国第二产业是就业的主体,吸引就业的能力强,容纳了全国法人单位将近五分之三的从业人员;第三产业拥有较多的法人单位,但吸引就业的能力与第二产业相比相对较弱。具体来讲:2004年我国第二产业共有法人单位1579356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30.55%,容纳从业人员12436.12万人,占我国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58.49%。第三产业共有法人单位3587846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69.41%,容纳从业人员8664.18 万人,占我国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40.75%。
4.就业的地区分布情况
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地区分布情况基本上与地区经济的发展特点相吻合,即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拥有较多的法人单位,容纳了较多的就业人员,而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法人单位与从业人员都比较少。另外,东、中部地区法人单位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与其从业人员在全国所占的比重相一致,而西部地区从业人员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要低于其法人单位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即西部地区吸引就业的能力较弱。具体来讲:东部地区法人单位占全国法人单位总数的56.29%,拥有从业人员占全国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56.78%;中部地区法人单位占全国法人单位总数的23.10%,容纳从业人员占全国总数的24.86%;西部地区法人单位占全国法人单位总数的20.61%,容纳从业人员占全国总数的18.36%。
5.就业的时间分布情况
我国法人单位数随时间发展持续增长,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增加,增加的绝对值与幅度较大。在新开业的法人单位中,企业法人及其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持续增加,而事业、机关法人及其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2004年新开业的企业法人单位有416875个,已经占到了当年新增法人单位的88.35%。
二、我国法人单位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1.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与法人单位就业情况密切相关
根据我国各地区从业人员数以及GDP的相关数据,计算二者的简单线性相关系数为0.985,说明代表就业的从业人员PEOP和代表地区经济发展的GDP高度相关。取对数消除数据的异方差,拟和二者的线性回归方程得到以下结果:
LNPEOP=-10.158+0.939LNGDP
R2=0.971,Adjusted R2=0.970;F=973.168;模型的调整后判定系数高达0.9102,说明方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较好;从小括号内的t值判断,解释变量GDP对于PEOP的作用显著;F统计量也说明解释变量GDP对于PEOP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方程能够通过各种统计检验,可以用其进行经济分析。上述回归模型说明: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对法人单位的就业存在着高度的正向影响,GDP的弹性系数为0.939,说明GDP每增加1%,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就会上升0.939%。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够促进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增加,因此大力发展地区经济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2.不同类型法人单位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着不同偏好
我国不同类型法人单位对于学历的要求是否一样,是研究的主题。可利用x2的一致性检验进行判断。利用SPSS软件计算得到:p值为0,即不同类型法人单位,对从业人员学历的要求不同。具体而言,事业、机关、社团法人、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对高学历有偏好,这四种类型的单位有超过一半的从业人员具大专以上学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从业人员为初中以下学历;其中事业单位对拥有研究生及本科学历的从业人员的偏好最高。而企业、其他法人单位则对具有高中、初中及以下较低学历的从业人员有偏好,这两种类型的从业人员在其内部所占比重超过了五分之三;虽然拥有大专及以上高学历从业人员的绝对数并不少,但是相对于低学历者而言,这两种类型的单位对于高学历从业人员的偏好较低。
运用相同方法计算发现不同类型法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职称、技术等级有不同的要求。具体而言,事业、机关单位、民办非法人企业对具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的偏好与具初级职称人员的偏好大致相同;企业对初级职称的人员更具偏好,对高级职称人员的偏好最低;社团对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的偏好大于初级职称;其他法人单位和企业类似。对于技术等级来说,机关、事业单位、民办非法人企业对于高级工偏好最强,中级工次之,对技师偏好较低;企业对于中级工偏好最强,高级工次之,和其他类型的法人单位相比,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的偏好较高;社团单位对于高级工、技师的偏好较强;其他单位对于高级技师、技师的偏好最高。
3.不同的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性别偏好有所不同
2004年在我国法人单位中,男性从业人员占绝对多比重达到63.11%,有13419.18 万人,其中女性从业人员7842.48万人,男女性别比例是1.71:1。使用x2检验分析我国第二产业内部各行业对于从业人员性别的要求是否存在差异,计算结果:p=0。说明不同行业对于从业人员性别的要求不一致。具体来说制造业对于女性从业人员更具偏好,而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则对男性从业人员更具偏好。
同样使用x2检验分析我国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从业人员对于性别的要求是否存在差异,计算结果:p=0。说明不同行业对于从业人员性别的要求不一致。具体来说: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中等三个行业中,男性从业人员的实际值大于他们的期望值,因此这三个行业对于男性从业人员更具偏好,而在第三产业的其余各行业中,女性从业人员的实际值大于她们的期望值。因此,这些行业对于女性从业人员更具偏好。
三、促进、扩大就业的对策建议
1.通过发展经济来扩大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世界各国在处理就业存在的问题时,都将促进经济增长放在重要位置之上。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非常密切,文中分析发现我国二者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85。就业对经济增长的依赖性很高,经济发展了,市场繁荣了,经济总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会对就业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条件,但在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并不能自动解决就业存在的一切问题,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规划、统筹、协调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2.大力发展教育,切实改变教育缺乏或错位带给就业的不利影响
根据实际需求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就业资本。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切实解决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的供求结构性矛盾,为就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应针对社会需求和劳动者自身的知识和技术情况,加强专业化的技术培训和职能鉴定,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适应各种社会需求。鼓励开展企业职工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及农村劳动力培训等,并增加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等,为需要提高自身素质的劳动者提供基础条件和良好的环境。
3.建立完善的就业监控系统,让供求双方及政府能够掌握就业市场实情
受信息渠道制约,个人不能及时掌握社会对于劳动者的需求状况,普通劳动者在选择职业和教育类别时常具有盲目性。例如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们更愿意接受高等教育,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职中不感兴趣。用人单位对于人才市场的了解也是有限的,对特定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通过用人单位自身对劳动者的培训得以满足,必须依靠专业的培训机构。社会上的各种培训机构、教育部门也不能自主的了解、预测社会对于何种类型的人才需求最大,从而调整专业设置,进行专业培养。政府部门也需要及时掌握全社会劳动力的数量、增长趋势、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市场上存在的问题等,从而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教育政策。
因此,结合劳动部门、统计部门、教育部门,建立一个完善的就业监控系统,观察就业市场的现状,搜集与就业相关的数据,预测劳动力需求的种类和数量,监督、指导就业市场的运行是非常必要的。但这需要各方面的配合,需要国家及地区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郑建新:解决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出路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
[2]徐志坤程爱军:我国扩大就业的对策建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9
[3]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