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语言等文化。对其文本语言中称谓语的研究,是近十年来社会语言学及语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目前的研究还十分薄弱。从语用角度研究《三国演义》中某些称谓语的分类及使用,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观察《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而且还有助于了解汉语词汇史中称谓语发展的大体情况。
关键词:三国演义;称谓语;语用
称谓语是蕴涵人与人之间身份角色关系的称呼语。它反映某些社会文化或体现语用学中特定的语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称谓语历来是词汇学研究的重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称谓语也发生了变化。单从这一方面着手研究是不够的。同时,《三国演义》取材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又参考了历代三国资包含了各个时期的语言材料。语料的复杂性,让我们倾向于从语用因素来考察其中的称谓语。
一、《三国演义》中称谓语的语用分类
称谓语是交际中用来指代和称呼的名称,它能表明交际双方的社会身份、地位和交际关系。⑴关于其分类,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用褒中贬角度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一)褒称
尊称,顾名思义,是为了表示对人的尊敬以及礼貌。它包含当时社会通用的尊称以及一些反映社会地位高低的称呼。这一称呼贯穿于整部《三国演义》中,例如:“君”、“子”、“郎”、“足下”、“明公”“卿”等。
①孔明入见,正色曰:“明公无复有远志,但事此而已耶?”(《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
美称,是用一些修辞方法给人以美誉。例如在《三国演义》中,以“龙”、“卧龙”、“骏马”、“凤雏”为比喻来给人以美誉。
②曹操于台上望见大喜,曰:“此乃吾家千里驹也!”(第五十六回)
谦称,在《三国演义》中涵盖的种类非常多。按照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合作原则等,谦称可以分为自贱类、年老者自称的谦辞、职业身份低贱类等。例如:
③郭常唤曰:“吾儿来拜将军。”因谓关公曰:“此愚男也。”(第二十八回)
(二)中称
中性称谓语,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为了表示相互关系,例如职称、性别、职业等,平等的不包含感情色彩而采用的名称。(2)依据《三国演义》文本,文章将其分为社会关系交际称谓、帝王诸侯称谓、性别称谓。例如:三国中有“友人”、“硕交”、“门生”、“麾下”等社交关系称谓语;有“天子”、“予一人”、“姓+王/公/侯”等帝王诸侯称谓语;有“女”类、“女巫”、“宫人”、“男”类、“士”等性别称谓语。
④庄内一老翁携杖而出,与关公施礼。(第二十八回)
(三)贬称
三国中不乏如詈语、冒犯语等类的贬义称谓语。它具体指“粗野或恶意地侮辱人的话,包括恶言恶语、粗言脏语、淫言秽语”。(3)骂詈在语用学中的研究较少,但在三国中有出现。例如:“丑”、“凶”等称谓语骂人品行不正;“死狗”、“犊”、“狢子”等骂人品质恶劣;“奴”、“黄吻”、“贾竖”等骂人低贱无能。
⑦欲秉白旋摩将士,却教黄吻掌兵权。(第九十一回)
按照语用学中的礼貌、合作等原则,将三国中的称谓语分类,梳理了语汇体系,也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三国时代的社会文化及道德观念。
二、《三国演义》中称谓语使用的语用制约
古人在使用称谓语时,要考虑到礼制、情感、伦理等因素,三国中的使用也不例外。就语用学来讲,称谓语是语言交际中的重要环节,要实现交际目的,达到预期表达效果,就要把其放在合理的语境下。具体来说,以下语用因素影响称谓语的使用。
(一)时空的改变
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对同一个人物所用的称谓语也随之发生改变。这里还要注意话轮对发生的语境,不同的语境,称谓语使用也有差别。《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的称谓就有前后的改变,例如:
①良久,督邮问曰:“刘县尉是何出身?”(第二回)
②孔明曰:“此乃王上心思关公,故有此梦。何必多疑?”(第七十七回)
(二)交际的正式度
交际的正式度与称谓语的使用是相辅相成的。正式交际中的称谓语多庄重,非正式的则随意。《三国演义》擅外交辞令,不同的交际需要的称谓语不同。
③(关)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第二十五回)
④(关)公曰:“我与兄,朋友之交也;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第二十六回)
(三)上下文语境
语境有外显性和内隐性之分,具体体现在《三国演义》中的是话语背景和上下文语境。而在之后的小说中,称谓语的使用也受具体的语境制约。例如:
⑤(袁)绍口:“既是汉室宗派,取坐来。”命坐。备逊谢。(第四回)
这段话中,刘备的平原令地位较低,只能在太守公孙瓒之后,就是受上下文语境的制约。
《三国演义》的语言材料复杂,体现了不一样的语言文化和“文白相间”的语言特色。其中称谓语传达的交际信息,体现了语用因素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所使用的称谓语充实了汉语语汇系统,同时影响了《三国演义》以后的称谓语的演变和发展。文章仅选取研究的一隅,从语用角度分析了其分类和使用,以期有助于称谓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晓静.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研究初探[J].语文学刊,2007(06)
[2]陈婉怡.“三国”文本中的社会称谓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04)
[3]刘福根.汉语詈词浅议[J].汉语学习,1997(03)
[4]田顺芝:《三国演义》称谓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04)
作者简介:蔡静,女,河南省永城市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3级硕士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三国演义;称谓语;语用
称谓语是蕴涵人与人之间身份角色关系的称呼语。它反映某些社会文化或体现语用学中特定的语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称谓语历来是词汇学研究的重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称谓语也发生了变化。单从这一方面着手研究是不够的。同时,《三国演义》取材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又参考了历代三国资包含了各个时期的语言材料。语料的复杂性,让我们倾向于从语用因素来考察其中的称谓语。
一、《三国演义》中称谓语的语用分类
称谓语是交际中用来指代和称呼的名称,它能表明交际双方的社会身份、地位和交际关系。⑴关于其分类,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用褒中贬角度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一)褒称
尊称,顾名思义,是为了表示对人的尊敬以及礼貌。它包含当时社会通用的尊称以及一些反映社会地位高低的称呼。这一称呼贯穿于整部《三国演义》中,例如:“君”、“子”、“郎”、“足下”、“明公”“卿”等。
①孔明入见,正色曰:“明公无复有远志,但事此而已耶?”(《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
美称,是用一些修辞方法给人以美誉。例如在《三国演义》中,以“龙”、“卧龙”、“骏马”、“凤雏”为比喻来给人以美誉。
②曹操于台上望见大喜,曰:“此乃吾家千里驹也!”(第五十六回)
谦称,在《三国演义》中涵盖的种类非常多。按照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合作原则等,谦称可以分为自贱类、年老者自称的谦辞、职业身份低贱类等。例如:
③郭常唤曰:“吾儿来拜将军。”因谓关公曰:“此愚男也。”(第二十八回)
(二)中称
中性称谓语,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为了表示相互关系,例如职称、性别、职业等,平等的不包含感情色彩而采用的名称。(2)依据《三国演义》文本,文章将其分为社会关系交际称谓、帝王诸侯称谓、性别称谓。例如:三国中有“友人”、“硕交”、“门生”、“麾下”等社交关系称谓语;有“天子”、“予一人”、“姓+王/公/侯”等帝王诸侯称谓语;有“女”类、“女巫”、“宫人”、“男”类、“士”等性别称谓语。
④庄内一老翁携杖而出,与关公施礼。(第二十八回)
(三)贬称
三国中不乏如詈语、冒犯语等类的贬义称谓语。它具体指“粗野或恶意地侮辱人的话,包括恶言恶语、粗言脏语、淫言秽语”。(3)骂詈在语用学中的研究较少,但在三国中有出现。例如:“丑”、“凶”等称谓语骂人品行不正;“死狗”、“犊”、“狢子”等骂人品质恶劣;“奴”、“黄吻”、“贾竖”等骂人低贱无能。
⑦欲秉白旋摩将士,却教黄吻掌兵权。(第九十一回)
按照语用学中的礼貌、合作等原则,将三国中的称谓语分类,梳理了语汇体系,也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三国时代的社会文化及道德观念。
二、《三国演义》中称谓语使用的语用制约
古人在使用称谓语时,要考虑到礼制、情感、伦理等因素,三国中的使用也不例外。就语用学来讲,称谓语是语言交际中的重要环节,要实现交际目的,达到预期表达效果,就要把其放在合理的语境下。具体来说,以下语用因素影响称谓语的使用。
(一)时空的改变
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对同一个人物所用的称谓语也随之发生改变。这里还要注意话轮对发生的语境,不同的语境,称谓语使用也有差别。《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的称谓就有前后的改变,例如:
①良久,督邮问曰:“刘县尉是何出身?”(第二回)
②孔明曰:“此乃王上心思关公,故有此梦。何必多疑?”(第七十七回)
(二)交际的正式度
交际的正式度与称谓语的使用是相辅相成的。正式交际中的称谓语多庄重,非正式的则随意。《三国演义》擅外交辞令,不同的交际需要的称谓语不同。
③(关)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第二十五回)
④(关)公曰:“我与兄,朋友之交也;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第二十六回)
(三)上下文语境
语境有外显性和内隐性之分,具体体现在《三国演义》中的是话语背景和上下文语境。而在之后的小说中,称谓语的使用也受具体的语境制约。例如:
⑤(袁)绍口:“既是汉室宗派,取坐来。”命坐。备逊谢。(第四回)
这段话中,刘备的平原令地位较低,只能在太守公孙瓒之后,就是受上下文语境的制约。
《三国演义》的语言材料复杂,体现了不一样的语言文化和“文白相间”的语言特色。其中称谓语传达的交际信息,体现了语用因素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所使用的称谓语充实了汉语语汇系统,同时影响了《三国演义》以后的称谓语的演变和发展。文章仅选取研究的一隅,从语用角度分析了其分类和使用,以期有助于称谓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晓静.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研究初探[J].语文学刊,2007(06)
[2]陈婉怡.“三国”文本中的社会称谓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04)
[3]刘福根.汉语詈词浅议[J].汉语学习,1997(03)
[4]田顺芝:《三国演义》称谓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04)
作者简介:蔡静,女,河南省永城市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3级硕士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