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几相关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经历了由说理向叙事的转变,由此确立了小说的叙事性文体特性并得到理论确认.在这个过程中,殷芸和欧阳修是两个标志性......
摘 要:文章从一个学科概念的命名及演进角度,梳理了从唐代刘知几“制册章表书”到清代章学诚“比次之书”——对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概......
西晋陈寿所撰记述魏、蜀、吴三国史事之书,名曰《三国志》,当时人即是如此称呼,千载相承,并无异议。但是近来通行的标点本《二十四史》......
本文通过梳理《史通》的相关内容,对刘知几史学批评语境下的史文论进行系统分析,把握其内在的思想逻辑,审视、评价其基本观点和特......
<正>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历史具有崇高的地位,因此,人们对历史的书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唐代著名学者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史才、......
唐睿宗时,张说为相,兼修国史。有一天,他看到《则天实录》中有关自己的一段记载,如鲠在喉,心里感到十分不快。 原来,武则天时的两个宠......
蔡尚思先生的《中国文化史要论(人物图书)》“历史学与地理学上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图书”一节论崔述与《考信录》说: “是古代史......
罗宾·W.温克在讨论历史的价值时曾说:“历史是社会的需要。它赋予我们认同感。它为我们提供了多少可以用来指导方向的导航图,从而......
传统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无数宝藏、从现代意义上清理传统史学,批判地继承优秀史学传统,揭示其......
在中国史学发展历程中,两宋史学在理论上的成就十分突出,在历史观念方面,表现出深刻的忧患意识;在史学观念方面,表现出广泛而深入的史学......
隋朝修史也是有成绩的。隋朝史官王劭与魏澹在修史方面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隋朝修史的成就。他们的修史工作也......
唐初设馆修史成为定制之后,修前代史和修国史作为朝政大事受到政府以至整个社会的普遍承认,确立了一套制度,在纂修前朝史上保证了......
对于中国史著体裁及其发展过程的最早研究是唐代刘知几,他的《史通》系统地考察唐以前中国史学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提出中国史著体裁......
在海外,尤其是西方汉学和中国学研究领域中,其中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对于中国传统史学的研究与关注,尽管迄今为止其成就似乎并不如其......
摘要 中国古代史学由于悠久的史官制度和私人修史的自觉意识,积累了丰富的史学遗产。留存于今的浩瀚史籍不仅数量举世无双,而且具有......
摘 要 唐修《晋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由唐初贞观年间房玄龄等二十余人修撰而成。由于受到唐初骈体文风盛行的影响,唐修《晋......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十分深厚的史学传统,史学著作汗牛充栋,史学人才群贤辈出。早在中国史学开始兴起之时,“秉笔直书”......
王云度先生《秦汉史编年》(凤凰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编年》)由秦国、秦朝、西汉、新朝、东汉五个部分组成,上下两册......
民众常以谣谚的方式参与现实政治,以诙谐的言语表达揶揄情绪并保存人生经验。不同时代的谣谚体现了特定时代环境下民众的社会参与......
许敬宗纂改唐太宗实录及国史问题探疑王元军唐太宗朝的实录、国史不实,主要是当时的史官许敬宗从中加以纂改。从唐高宗、刘知几到刘......
《汉晋春秋》是东晋史学家、襄阳人习凿齿的代表作。习凿齿字彦威,约生于晋元帝建武元(三一七)前后,卒于晋孝武帝太元九年(三八四)。习凿......
<正>关于历史课堂教学,目前讨论最多的应该是"历史教学何以有效?"这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命题。刘知几在《史通·自序》中......
摘 要:歷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而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需要长期的学习、......
【教学设计思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是教育部审定的2016年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9课。课程标准针......
刘知几在《史通》中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以“多讥往哲,喜述前非”,甚至疑古、惑经,诽议上圣而被后人指斥为“名教罪人”。然而在现......
“直书”与“曲笔”,是中国史学的传统和学风.它们之间的对立,不仅反映了不同的治史方法,而且往往也反映着不同的历史观点和政治观......
历史长河在延绵不绝的流淌中激荡出无数浪花,滔滔水声警示着后人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先民们很早就认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
什么是才、学、识?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学名著《史通》中提出治史要有三种长处:一是史才,二是史学,三是史识。所谓史才,是指......
该文的基本框架如下:引言概括了前人对史学史发展脉络的研究成果,并提出自己的角度、观点和方法.第一、二章主要论述刘知几与中国......
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在其传世名作《史通》中,首次系统而全面地梳理了唐代以前的史学发展脉络,并阐述了他的史学理论思想。因此......
郑樵《通志·图谱略》分“索象”“原学”“明用”“记有”“记无”五个部分,讨论了“图”与“谱”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各自的作用。......
中西方治史观念均由来已久,但是由于中国数千年来君主专制主义的长期存在,使得史学家在撰史过程中往往受制于政治以及社会伦理的限......
传统史家权力意识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表现了史权与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势力间矛盾冲突.这种史权意识在刘知几身上表现得......
司马迁著《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主旨,开会通修史之先河.班固撰《汉书》,专记西汉高祖至汉武帝一朝之......
先秦时期是我国史官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刘知几在中说: “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昔轩辕氏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至于三代,其数渐......
唐朝时,礼部尚书郑惟忠曾经向著名史学评论家刘知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古以来文士多,而史才少呢?刘知几回答说:“史有三长:......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学批评著作《史通》中提出“偏记小说”的概念,将笔记小说列入杂史,客观地反映了唐传奇达到全盛期以前小说发展......
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 ,关于史家主体修养的探讨是一个重要问题。梁启超所谓“史家四长”说即是对这个探讨的总结和概括。在......
刘知几的“实录”诗学观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诗歌内容要求的最高标准即“不虚美、不隐恶”。二是诗歌运用拟人、用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