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帮助、严格训练,久而久之,就能形成学生自己的行为方式,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关键词】培养;主动学习
数学课堂要想真正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我们一线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改意识,还要不断创新教改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是教学改革的最主要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在不断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进行不断的探索、尝试和实验。那么,在小学数学课的学习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行为能力呢?
1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形成学生自觉学习的潜动力
事实证明,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首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针对小学低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组织良好的学习过程来引导。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学习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要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2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以形成学习行为能力
从小学教育的要求和教学目标的生成情况来讲,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去努力地探索更科学更严谨的数学研究方法,不仅仅是解题能力和技巧,更是探究那种情感和思维的经历。为加强学习行为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2.1重视引导学生使用教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当前,数学学习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引导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行为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注意力易分散,观察事物时随意性强;“情绪易变,兴趣横生、观察事物时具有易变性;浮于表面,粗略笼统,描述观察现象时带有主观性等),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指导学生分清方位并能用上、下、左、右等词语)。(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3)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4)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2重视充分表露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应试教学造成讲风过盛,数学课也照样是以“讲”代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2.3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在低年级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在训练中,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方法。通常情况下,把这种训练分为两步。第一步,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操作实践,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和发展学习行为能力的重要途径
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升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低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方面,学习习惯大致包括:(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3)规范地写,准确地算;(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到中高年级还应重视验算习惯的培养。这些学习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融会贯通地加以培养。
(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想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
低年级教材里直观的东西较多,高年级教材中线段图较多。从低年级开始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区别,抓联系,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比较、发现异同的好习惯。让学生用心地记,指的是记数学中的常用数据,记数学中的公式、法则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3)规范地写、准确地算。
小学低中年级,数学课上的写很重要,如一年级学写等号不用格尺,既要规范又要快。再如规范地书写数字、答题等。计算更为重要,强调规范书写的同时,计算的准确性不容忽视,有的学生计算只图快,不图准,这样是不行的。例如在四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学生计算只图快,结果错误率很高,这时应该告诉学生,让他除完以后马上用商乘除数加余数的方法验算一遍,准确无误后再写正确答案,这样不仅大大提高计算准确率,也节省了做完题后再回头认真检查的时间。
(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
小学生多数乐于做题,而没有检查的好习惯,甚至不会检查。在数学课上训练学生检查的方法是:一看是否抄错题或数;二看运用公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出错;三看答题书写是否完整。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帮助、严格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中高年级,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训练学生把验算看作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后一个步骤。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看到优秀学生闪亮的一幕,却很难发现后进生进步和发展的一面。在很大程度上,这不仅抹杀了后进生的学习兴趣,还打击了后进生的自尊和信心。这是我们教师的通病,这样做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我们要对每个学生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差距才可以缩小,学生的兴趣才能得以培养。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培养成学生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达成需要教师和学生摒弃应试教育制度的束缚,全面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发展与创新的达成情况,切实落实学生学习能力的达成。
【关键词】培养;主动学习
数学课堂要想真正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我们一线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改意识,还要不断创新教改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是教学改革的最主要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在不断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进行不断的探索、尝试和实验。那么,在小学数学课的学习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行为能力呢?
1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形成学生自觉学习的潜动力
事实证明,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首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针对小学低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组织良好的学习过程来引导。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学习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要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2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以形成学习行为能力
从小学教育的要求和教学目标的生成情况来讲,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去努力地探索更科学更严谨的数学研究方法,不仅仅是解题能力和技巧,更是探究那种情感和思维的经历。为加强学习行为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2.1重视引导学生使用教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当前,数学学习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引导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行为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注意力易分散,观察事物时随意性强;“情绪易变,兴趣横生、观察事物时具有易变性;浮于表面,粗略笼统,描述观察现象时带有主观性等),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指导学生分清方位并能用上、下、左、右等词语)。(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3)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4)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2重视充分表露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应试教学造成讲风过盛,数学课也照样是以“讲”代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2.3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在低年级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在训练中,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方法。通常情况下,把这种训练分为两步。第一步,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操作实践,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和发展学习行为能力的重要途径
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升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低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方面,学习习惯大致包括:(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3)规范地写,准确地算;(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到中高年级还应重视验算习惯的培养。这些学习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融会贯通地加以培养。
(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想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
低年级教材里直观的东西较多,高年级教材中线段图较多。从低年级开始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区别,抓联系,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比较、发现异同的好习惯。让学生用心地记,指的是记数学中的常用数据,记数学中的公式、法则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3)规范地写、准确地算。
小学低中年级,数学课上的写很重要,如一年级学写等号不用格尺,既要规范又要快。再如规范地书写数字、答题等。计算更为重要,强调规范书写的同时,计算的准确性不容忽视,有的学生计算只图快,不图准,这样是不行的。例如在四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学生计算只图快,结果错误率很高,这时应该告诉学生,让他除完以后马上用商乘除数加余数的方法验算一遍,准确无误后再写正确答案,这样不仅大大提高计算准确率,也节省了做完题后再回头认真检查的时间。
(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
小学生多数乐于做题,而没有检查的好习惯,甚至不会检查。在数学课上训练学生检查的方法是:一看是否抄错题或数;二看运用公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出错;三看答题书写是否完整。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帮助、严格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中高年级,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训练学生把验算看作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后一个步骤。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看到优秀学生闪亮的一幕,却很难发现后进生进步和发展的一面。在很大程度上,这不仅抹杀了后进生的学习兴趣,还打击了后进生的自尊和信心。这是我们教师的通病,这样做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我们要对每个学生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差距才可以缩小,学生的兴趣才能得以培养。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培养成学生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达成需要教师和学生摒弃应试教育制度的束缚,全面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发展与创新的达成情况,切实落实学生学习能力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