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分析B超在胆囊息肉诊断过程中的价值,判断诊断的具体方法和相应的诊断效果。方法 将我院近3 年来B 超诊断为胆囊息肉并手术切除的85例患者作一回顾总结。85 例均系住院患者,年龄29~66 岁。应用ALOKASD3500 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10MHz,常规操作方法。全部患者均施以胆囊切除术。结果 B 超诊断显示,所有患者的胆囊壁上均可见大小不等的单个或多个赘生物样实性回声,由粘膜向腔内突出,呈等回声或稍强回声,其后方无声影,亦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部分息肉尚可见短蒂与胆囊相连,其中单发的20 例(23.53%),多发的(2 枚以上)65 例(76.47%),直径最大的约26mm,最小的仅1~3mm,与手术中肉眼所见的基本相符。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知道,B超在胆囊息肉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因此,在今后的胆囊息肉诊断中,要科学合理的使用B超诊断的方法,提高诊断效果。
关键词:B超;胆囊息肉;诊断价值
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gallbladder,PLG)是指胆囊黏膜局限性隆起性病变的统称,临床上常称胆囊息肉。常分为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胆囊腺疾病,其中以胆固醇息肉多见。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随着影像学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逐渐增多。目前病变的检出主要依赖于影学方法,包括B 超,CT 和胆囊造影术等。B 超是最有效的诊断方法,能够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大小、数目内部结构及其与囊壁的关系等改变,尤其是不伴胆囊结石者,B 超诊断胆囊息肉准确提高,近年来B 超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日益增多引起临床重视。为探讨B 超对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现将我院近3 年来B 超诊断为胆囊息肉并手术切除的85 例患者作一回顾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85 例均系住院患者,男53 例,女32 例,年龄29~66 岁。应用ALOKASD3500 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10MHz,常规操作方法。全部患者均施以胆囊切除术。
2 结果
B 超诊断显示,所有患者的胆囊壁上均可见大小不等的单个或多个赘生物样实性回声,由粘膜向腔内突出,呈等回声或稍强回声,其后方无声影,亦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部分息肉尚可见短蒂与胆囊相连,其中单发的20例(23.53%),多发的(2枚以上)65例(76.47%),直径最大的约26mm,最小的僅1~3mm,与手术中肉眼所见的基本相符。手术及病例统计见表1。
3讨论
PLG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隆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是胆道系统常见疾病。随着超声检查普及应用于体检,小的PLG检出明显增多,对小的PLG治疗尚存争议。已经成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国内人群中检出率为0.9%,彩色超声检出率为1%~9%。Weedon提出将PLG分为5类:①胆固醇息肉。②炎性息肉。③腺瘤样息肉。④腺肌瘤。⑤混合性息肉。其中腺瘤样息肉为肿瘤性息肉,其余为非肿瘤性息肉。
B超在判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类型中的作用主要在于早期发现胆囊壁内的可疑恶性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主要包括胆固醇息肉和腺瘤,前者是一种胆固醇沉着性病变,并非真性肿瘤,无恶变倾向,一般不须处理,后者可分为乳头状腺瘤和非乳头状腺瘤,有恶变倾向,发现后应及时切除。因此,术前判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类型非常重要。一般认为胆固醇息肉为多发,可发生于胆囊任何部位,体积较小(直径<10mm),多为强回声。腺瘤多为单发,好发于胆囊颈部和底部,体积较大(直径>lOmm)。因此,通过B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数目、大小、蒂部的有无和宽窄可初步判断病灶的性质。
经B超诊断结果显示:85例患者胆囊息肉样病变大多数为非肿瘤性,占90.6%,其平均直径不超过7.3mm,而肿瘤性息肉平均直径在16mm以上,1例腺病恶变及1例息肉状腺瘤直径分别达22mm和25mm。8例肿瘤息肉患者中6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而非肿瘤性患者大部分(80.52%)为多发,合并结石的比例也是肿瘤组远高于非肿瘤组。故作者认为单发的、直径在10mm以上的近期增大显著者以及合并结石者应多考虑肿瘤性病变。本资料中6例腺瘤瘤体呈球形,1例息肉状腺癌呈椭圆形且基底宽,1例腺瘤恶变瘤体呈伞状突入腔内并有粗蒂。非肿瘤瘤体呈球形,基底窄,部分有细蒂,病变处胆囊壁光滑不增厚。故有作者认为息肉基底宽者或粗蒂者亦为肿瘤性病变之特点。长期以来,很多临床医生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壁上的良性病变,极少恶变,但KOZUKA认为腺瘤型息肉是胆囊癌的前期癌变,在检查了1605例切除胆囊的病例标本后,发现18例良性腺瘤中7例发生恶变,息肉直径约在12mm以上,又检查了79例胆囊浸润癌的标本,15例有腺瘤残迹。本组病例有1例直径为22mm息肉病例证实为腺瘤恶变,与此观点相符。但作者还是认为小的多发的胆囊息肉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只需B超定期随访,动态观察,而对直径大于10mm的腺型息肉,则需手术切除,以防癌变。
超声检查和随访,给胆囊息肉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方法。大多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均在体检和其他疾病检查中无意发现,因此,有必要强调检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意义,确保早期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对超声诊断为非肿瘤性息肉病变的可动态观察病灶数量、大小及回声变化。对生长速度快、直径较大且单发息肉,可建议外科尽早手术切除。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胆囊息肉诊断过程中,尽量结合使用B超诊断方法,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后期的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确保胆囊息肉的治疗更加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苏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治进展[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1:12(12):862-863.
[2]吴国平.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与手术指征(附50例报告)[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11;4(10):120.
[3]康德.胆囊息肉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探讨[J].肝胆外科杂志,2012.15(4):292-294.
[4]李润英,等。胆囊息肉样病变中肿瘤性病变的B超识别[J]。中华超声新像学杂志,2012,6(4):38.
[5]倪桑,吴杰。B超在胆囊息肉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新医学2012,3(2):144.
关键词:B超;胆囊息肉;诊断价值
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gallbladder,PLG)是指胆囊黏膜局限性隆起性病变的统称,临床上常称胆囊息肉。常分为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胆囊腺疾病,其中以胆固醇息肉多见。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随着影像学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逐渐增多。目前病变的检出主要依赖于影学方法,包括B 超,CT 和胆囊造影术等。B 超是最有效的诊断方法,能够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大小、数目内部结构及其与囊壁的关系等改变,尤其是不伴胆囊结石者,B 超诊断胆囊息肉准确提高,近年来B 超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日益增多引起临床重视。为探讨B 超对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现将我院近3 年来B 超诊断为胆囊息肉并手术切除的85 例患者作一回顾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85 例均系住院患者,男53 例,女32 例,年龄29~66 岁。应用ALOKASD3500 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10MHz,常规操作方法。全部患者均施以胆囊切除术。
2 结果
B 超诊断显示,所有患者的胆囊壁上均可见大小不等的单个或多个赘生物样实性回声,由粘膜向腔内突出,呈等回声或稍强回声,其后方无声影,亦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部分息肉尚可见短蒂与胆囊相连,其中单发的20例(23.53%),多发的(2枚以上)65例(76.47%),直径最大的约26mm,最小的僅1~3mm,与手术中肉眼所见的基本相符。手术及病例统计见表1。
3讨论
PLG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隆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是胆道系统常见疾病。随着超声检查普及应用于体检,小的PLG检出明显增多,对小的PLG治疗尚存争议。已经成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国内人群中检出率为0.9%,彩色超声检出率为1%~9%。Weedon提出将PLG分为5类:①胆固醇息肉。②炎性息肉。③腺瘤样息肉。④腺肌瘤。⑤混合性息肉。其中腺瘤样息肉为肿瘤性息肉,其余为非肿瘤性息肉。
B超在判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类型中的作用主要在于早期发现胆囊壁内的可疑恶性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主要包括胆固醇息肉和腺瘤,前者是一种胆固醇沉着性病变,并非真性肿瘤,无恶变倾向,一般不须处理,后者可分为乳头状腺瘤和非乳头状腺瘤,有恶变倾向,发现后应及时切除。因此,术前判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类型非常重要。一般认为胆固醇息肉为多发,可发生于胆囊任何部位,体积较小(直径<10mm),多为强回声。腺瘤多为单发,好发于胆囊颈部和底部,体积较大(直径>lOmm)。因此,通过B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数目、大小、蒂部的有无和宽窄可初步判断病灶的性质。
经B超诊断结果显示:85例患者胆囊息肉样病变大多数为非肿瘤性,占90.6%,其平均直径不超过7.3mm,而肿瘤性息肉平均直径在16mm以上,1例腺病恶变及1例息肉状腺瘤直径分别达22mm和25mm。8例肿瘤息肉患者中6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而非肿瘤性患者大部分(80.52%)为多发,合并结石的比例也是肿瘤组远高于非肿瘤组。故作者认为单发的、直径在10mm以上的近期增大显著者以及合并结石者应多考虑肿瘤性病变。本资料中6例腺瘤瘤体呈球形,1例息肉状腺癌呈椭圆形且基底宽,1例腺瘤恶变瘤体呈伞状突入腔内并有粗蒂。非肿瘤瘤体呈球形,基底窄,部分有细蒂,病变处胆囊壁光滑不增厚。故有作者认为息肉基底宽者或粗蒂者亦为肿瘤性病变之特点。长期以来,很多临床医生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壁上的良性病变,极少恶变,但KOZUKA认为腺瘤型息肉是胆囊癌的前期癌变,在检查了1605例切除胆囊的病例标本后,发现18例良性腺瘤中7例发生恶变,息肉直径约在12mm以上,又检查了79例胆囊浸润癌的标本,15例有腺瘤残迹。本组病例有1例直径为22mm息肉病例证实为腺瘤恶变,与此观点相符。但作者还是认为小的多发的胆囊息肉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只需B超定期随访,动态观察,而对直径大于10mm的腺型息肉,则需手术切除,以防癌变。
超声检查和随访,给胆囊息肉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方法。大多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均在体检和其他疾病检查中无意发现,因此,有必要强调检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意义,确保早期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对超声诊断为非肿瘤性息肉病变的可动态观察病灶数量、大小及回声变化。对生长速度快、直径较大且单发息肉,可建议外科尽早手术切除。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胆囊息肉诊断过程中,尽量结合使用B超诊断方法,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后期的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确保胆囊息肉的治疗更加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苏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治进展[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1:12(12):862-863.
[2]吴国平.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与手术指征(附50例报告)[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11;4(10):120.
[3]康德.胆囊息肉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探讨[J].肝胆外科杂志,2012.15(4):292-294.
[4]李润英,等。胆囊息肉样病变中肿瘤性病变的B超识别[J]。中华超声新像学杂志,2012,6(4):38.
[5]倪桑,吴杰。B超在胆囊息肉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新医学2012,3(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