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研室研究的回顾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6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研室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早在20世纪40年代便已设立①。除“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中断外,一直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华裔美国学者曾经对中国的教研制度发表如下评论:中国大陆的基础教育,若论经费、教师学历、学校设备等等,都无法与美国相比,整体水平要相差许多。但论教育质量,最典型的如学生的平均成绩,却要比美国强得多。究竟为什么?通过一番调查研究,这位学者表示:“我发现中国有一个特别的机构——教研室,这个机构可太厉害了,它对于保证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特别是在教育总体条件和经费投入,包括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都并不理想的情况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
  近年来,有关教研室的研究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笔者在CNKI中以“教研”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选取其中与教研室直接相关的186篇文章进行分析,认为六十多年来教研室的研究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和繁荣发展阶段。
  一、起步阶段:1980年以前的“教研室”
  虽然基础教育教研制度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相关的研究并没有随之跟上。从CNKI上查到的文章来看,1980年以前的相关文章仅两篇:《组织教研员适当兼课》和《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师进修和教研活动》。②前一篇文章是青岛市教研员写的,主要介绍了他们到学校兼课的收获和体会,比如了解到一线教学的情况、教研队伍因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合作而扩大了等。后一篇文章出自历史教研员之手,介绍了他们开展教师进修和教研活动的几种形式。开展教师进修工作的形式包括举办讲座、进修班和专题报告;教研活动的形式有组织观摩课和教材教法讲座、编写教案和高考复习参考资料等。
  虽然这一时期相关的研究并不多,但表明教研员们已经开始有了总结、反思教研工作和通过公共平台进行更广泛的交流的意识。同时,这对教研实践的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
  二、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教研室”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对“教研室”的研究仍然不多,在CNKI上共搜到相关文章16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教研员的研究。这一时期对教研员的研究还很粗浅,有两篇文章谈到了教研员到学校兼课的意义问题,另有一篇文章以提纲的形式简要概括了教研员的工作要素,此外还有教研员谈工作体会以及优秀教研员的人物专访各两篇。二是出现了个别具体学科教研方法的文章。比如江西抚州化学教研室组织教研员集体学习心理学和化学教学法等理论知识、开办了全区化学实验教学经验交流会,还编写了《初中化学疑难问题解答》《化学实验报告》和其他教学参考资料。三是介绍农村教研工作经验。有建立县、区、校或县、片、乡三级教研网的,也有建立县、片、乡、校四级教研网的。③此外,有一篇关于县一级教研工作的文章,分别从县级教研工作的意义、任务、职能定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角度进行了论述。
  这一时期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呈现出几个特点:首先,政治色彩比较浓,过分突出主旋律;其次,涉及的问题还很局限;最后,研究基本停留在经验介绍的层面。
  三、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教研室”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与“教研室”相关的文章渐渐多了起来。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教研员和学科教研依然是关注的焦点,但研究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CNKI上共查找到这一时期与“教研室”相关的文章68篇,其中主题为教研员的就有25篇。这些文章中过半是某某优秀教研员的人物专访和教研员个人工作经验总结。内容主要是介绍该教研员的工作经历及所取得的成就,当然从中也可窥见一些值得借鉴的教研方式,但因为是宣传性质的,其中难免夹杂着夸大的成分,而且也不可能有深入的分析。这些文章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是如何当好一名教研员,比如要“具备丰富和扎实的本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具备丰富和高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2]要“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广交朋友加强感情联系”,“处处为教师着想,努力为教师服务,不断增加凝聚力”;[3]等等。
  有关学科教研方面的研究,除了一方面继续方法的探讨外,另一方面还出现了一些对过去工作的回顾和总结。比如《天门市中学生物学教研工作15年综述》《扎扎实实 行之有效——广东省中山市语文教研工作的回顾》《四川省思想政治教研工作的回顾》④等。
  这一时期的研究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谈教研工作是这一时期研究的一个特点。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对传统的教研工作进行反思。20世纪90年代末素质教育才刚刚启动,因此,此时的文章还主要是从政策的解读、方针的指导、观念和认识的转变等角度宽泛地谈论教研工作应如何推进素质教育。但教研室实际发挥的职能以及所采取的教研形式等均未见有太大的变化。人们开始用素质教育的理念反思传统的教研工作,对其提出了诸多批评。
  第二,对几种传统的教研形式(如教师培训、听课、评课和说课)有了专门的论述。许多教研员从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政治教研室通过业务进修、继续教育、教学研究、骨干培训、学会活动、竞赛和学术交流等途径进行教师培训;还有教研员总结出听课要“目的明确”“听(看)教与学的统一”“听(看)知识、觉悟、能力的统一”“听(看)教师的总体素质”“听(看)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的统一”,等等。⑤
  第三,对教研室自身的问题有了关注。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教研室以下几种职能的探讨:教学管理、督导评估、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开始有人提出教研室要走“教研和科研相结合的道路”。此外,孙立春等人在《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若干思考》一文中对教研室的职能、教研员的素质以及教研工作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工作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⑥
  四、繁荣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的“教研室”
  进入21世纪以后,各省陆续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理念大大冲击了原有的教研观念,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几乎所有与教研有关的议题都被纳入到新课改的话语下进行讨论。在CNKI上共搜到2000年以后的相关文章96篇,所涉及的内容除了原有的教研员和学科教研外,还涉及到了创新教研形式,改革教研制度、教研体制和农村教研工作等方面。
  第一,教研室职能的发挥有赖于教研员工作的执行,因此,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教研员的话题依旧是有关教研室研究的重点话题。新的时期赋予教研员新的使命,对教研员提出了新的要求。2001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教研机构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作为教研职能的实际履行者,人们也开始对教研员的角色和职责进行重新定位。有人认为,教研员应从“专家”“领导”“指挥者”和“检查者”的身份中解脱出来,成为教学的参与者、教师的合作者、教改的研究者、课程的催生者,[4]从前是重检查、评价,现在要重调研、重指导。[5]随着校本教研的提出,还有人专门对教研员应在校本教研中担当的角色进行了研究,认为在校本教研制度下,教研员应是一名“合作研究者”“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示范者”“新课程理念的解惑者和引领者”“新课程评价的践行者”。[6]此外,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变过去的“教研员主导、教师被动参加”为“教师为本”。在探讨二者关系时,平等、合作、服务、对话、倾听、同伴互助、研究伙伴等词频繁出现。
  第二,学科教研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本时期讨论的一个主题。此方面的文章除了涉及到具体学科教研员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的思考外,还重点探讨了将新课改的一些理念融入到本学科的教研工作中去的方法,涉及的学科有数学、生物、历史和政治。
  第三,这一时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教研形式更加多样,除了传统的教师培训、听课、评课和说课外,还出现了诸如网络教研、对话式教研、主题式教研等新的教研形式。尤其是网络教研,近几年来对它的研究比较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利用网络进行办公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研工作也不例外。2005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发展中心正式启动了“新课程网络教研”建设工程,同年建立了专门的网络教研平台——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www.cersp.com)。在有些地区,教研员们也已经开始通过E-mail、建立专门的网站或是博客等方式开始了网络教研的尝试。
  第四,有关教研制度、教研体制改革的探讨是此阶段新出现的一个议题。例如,山东诸城教研室于2002年开始推行包括教研员联系校制度、教研员学科负责制度和课题化研究制度在内的“三项制度”以及以校为本、网络虚拟教研、反思实践教研和合作互动教研的“四种教研模式”。从教研室的角色定位上看,有人提出“教研室应当成为新课程的传播中心、研究中心、推进中心和服务中心”,还有一种提得比较多的观点是认为教研重心应该下移,教研室为校本教研服务。甚至还有人提出教研室应朝着中介组织的方向发展。⑦
  此外,还有个别文章谈到了农村教研工作改革的尝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市青浦区的联片教研、湖南保靖县的协会教研。⑧
  由此可见,2000年以后的研究已经不再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反思过去做法的水平上,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方方面面改革的方向,对教研室的职能与定位、教研员的角色和职责、教研员同教师间的关系以及教研活动的形式等都有了新的认识和做法。该研究领域呈现出未曾有过的生机与活力!尽管许多举措还处在探索阶段,尚未有定论,但这种良好的研究氛围正推动着教研室的研究与实践在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从20世纪90年代前的总结实然做法,到90年代的探讨应然做法和全面反思,再到2000年后各种新思路的探索,有关教研室的研究已经走上了一条繁荣发展的道路。然而,有所遗憾的是,已有的研究基本上是教研员、学校领导或教师的实践性研究,研究的内容也主要停留于一些粗线条的调查研究和改进工作的经验总结,理论界对此关注不多。此外,研究的问题也还比较局限。如前所述,教研室工作的效果直接关系着中小学的教学质量。教研室的研究与实践要想走上繁荣且健康的发展道路,还需要更多学者的关注!
  
  注释:
  ①在笔者查找的资料中,新中国最早的教研室是成立于1949年的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②青岛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教研员适当兼课[J].人民教育,1964,(10);北京教育学院历史教研室.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师进修和教研活动[J].历史教学,1979,(3).
  ③傅轶生.我们是怎样开展化学教研工作的[J].化学教学,1989,(6);葛鹏身.把教研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初中[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4,(7);陈建明.建立多层次的教研网,是开展农村初中政治课教研活动的有效形式[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4,(10);冷德炜,刘孝焱.面对农村教学实际 发挥教研网络职能[J].语文教学通讯,1987,(Z1).
  ④谢虎成.天门市中学生物学教研工作15年综述[J].生物学教学,1995,(11);黄汝棠,罗润德. 扎扎实实 行之有效——广东省中山市语文教研工作的回顾[J].语文教学通讯,1999,(4);苏洪曲.四川省思想政治课教研工作的回顾[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5,(12).
  ⑤徐兆泰.开展教研活动搞好教师培训[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5,(11);冯恩光.教研员如何听课评课[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7,(10).
  ⑥郭光伦.走教研和科研相结合的道路[J].上海教育科研,1990,(2);李庆平,李怿,张述军.教研、科研、管理“三合一”构建教研工作新体系[J]. 山东教育科研,1998,(1);孙立春,张茂聪,张彩霞.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1999,(3).
  ⑦王金星,魏长庆.构建新型教研制度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山东诸城市教研室“改革教研方式,转变教研职能”工作纪实[J].中小学管理,2004,(12);刘霞.走向中介组织的中小学教研机构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2007,(10).
  ⑧李永元.联片教研 连环跟进[J].教育发展研究,2004,(3);王成锦,胡小斌,向召耀,徐永生.协会教研:区域教研的有效模式[J].中小学管理,2006,(3).
  
  参考文献:
  [1]转引自丛立新.教研员角色需要彻底改变吗?[J].人民教育,2009,(2).
  [2]龚迎祥.当好中学政治教研员之我见[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8,(Z1).
  [3]张益森.教研员应努力成为教师的知心人[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1,(7).
  [4]佟德才.新课改呼唤教研员工作创新[J].辽宁教育研究,2004,(1).
  [5]赵锋.教研员服务使命的回归[J].上海教育,2004,(23).
  [6]陈文.略论教研员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6,(10).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王永红)
其他文献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以其特有的优势日益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否科学、合
2004年3月6日的《中国教育报》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在出席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时,一位中学生杂志的主编告诉我:‘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了,老师都不敢理直气壮地教知识了,因为如果谁还坚持教学生知识,就被认为仍然坚持搞应试教育’。”[1]  有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在实际的作业批改中,只要学生的字迹清楚规范、格式正确、作业本干净整齐,都给学生‘优’”。[2]   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在新课改之后的教学实践当
教师通常都会精心创设情境导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然后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往往对一节课的结尾关注甚少.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常注意到这么一个
人事档案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才的主要信息来源,更是知人善任、选贤举能的重要工具。而管好用好人事档案,对人才资源开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课堂教学质量源于教师的备课质量,提高教学素质首先要提高备课素质,掌握和运用备课教学艺术。备课过程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备课是教学活动的准备过程,能够优化教学方案,激发教学智慧和灵感,实现教学创新的完美形态。如何在借鉴优秀教师和自身典型备课经验的同时,探索和把握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艺术特点,创新备课方式、培养自身的教学艺术素养呢?  新课程理念的实质在于人文教育理念,核心问题在于对学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