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天,有人找到一位会移山大法的大师,央其当众表演一下。大师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就表演完毕,众人大惑不解。大师道: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惟一能够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对于我们的学生,有时候就需要我们走过去。
一、过去了解学生
——高尔基说过“了解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爱的源泉”
首先要仔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如不了解学生,那么关爱学生岂不成为空话一句。所以与学生见面之前我都要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 争取一见面就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让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关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注意走进学生,和他们做朋友,主动跟学生打招呼。这样就能从最真实的一面来了解学生。
在我教的一个班里,有一个瘦小的男同学,在上课是经常不听讲,还做小动作,老师批评他,他也不虚心接受,依然我行我素。我当着全班同学批评他,下课把他留下来,丝毫不起作用。我心想,在上课时,我就使劲盯着他不放,不信他不听话。在下次上课时,我发现了我的处理方法很不得当。因为我从始至终观察了这个孩子。我发现他不爱听讲,好动,可是一到做实验的时候,他立刻坐得很端正,认真极了,表情很投入。一到学知识时,他又恢复老样子。有了足够的了解,我下课把他叫住,他开始象平时我批评他一样,懒洋洋地走到我面前。我对他说:“你喜欢做实验吗?”他听了我的问话,立刻来了精神,眼睛睁得大大的。说特别喜欢。我问他为什么喜欢做实验,他一连说了很多理由。我对他说:“你会做吗”他自豪的回答我说:“当然了”我又问他是怎样学会的,他告诉我说看一遍就会了。我夸奖他很聪明。我接着又对他说:”以后有时间,你可以为同学们做吗?“他高兴地答应了。我真的给了他一次做实验的机会。同学们使劲给他鼓掌。他情绪高涨,每次上课前,都有做实验的要求。过了一段时间,我又找到他,他心情很好。和我关系好多了,态度也很好了。没有了往日的抵触情绪。我对他说,光会做实验还是是不行的。还要有丰富的实验知识。他表示认可。我接着引导他说:“那没有好的纪律哪能学到很多知识呢?”他说没意思。我就教育他要认真听,说有不懂的我讲给他。
二、过去尊重学生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应该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学生”。 确实对于教育来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只不过是教育的服务者。
教师关爱学生首先是体现在尊重学生上,尊重就是一种爱。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谈不上爱。尊重学生就要正确对待它们的缺点和错误,对于他们的缺点错误要耐心的帮助,严格的批评,热心的开导。不能使用“心灵的鞭子”。
三、过去理解学生
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在与学生交流时我总是蹲下来与他们平视,消除了身高带来的压迫感;在学校里,面对学生真挚的问候,我总是给与热情的回应;在课堂上,‘微笑’拉近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勢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不要老是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教师,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教育雪茄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同孩子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伤悲,了解孩子的心灵。”
爱是理解的别名,没有理解就没有爱,只有理解才能爱得更深,由于生理的原因,在行为方式上,学生喜欢高强度、快节奏,喜欢火热的生活,表现的是生龙活虎。而教师往往喜欢踏踏实实,一板一眼,看到学生活蹦乱跳反而嫌他们不老实。如果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学生,保持一颗童心,就不会对学生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人。
我班级里有个叫林杰的学生,这是一个情绪型性格的孩子,行为受情绪支配,往往不受大脑控制,因而他的某些行为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导致全班同学指责他,不愿意与他一起坐。他在这种环境中更易产生逆反心理,在他眼中只有别人的不是,没有自己的问题。遇到事情时总是想尽办法找出别人话语中的漏洞为自己辩驳。用他的话说就是:“不能流芳千古,干脆遗臭万年。”总之要让别人注意他。这样形成恶性循环,他也把大喊大叫、顶撞老师、攻击他人等行为视为理所当然,潜意识也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某天一节科任课后,科代表告诉我课没上好,都是李某的问题,说他在课上怎么怎么大声说笑,还跟老师顶嘴,影响了同学的学习,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我听后很不满,同时感到气愤,更气他怎么这么不求上进,于是就想叫他来问个明白。但是转念一想:不能因为他平时的某些表现和科代表的一句话,就断定是他的问题,那样不仅对他是不公平的,而且也不易对他进行教育,反而有可能激化矛盾。
于是我先找到科任老师了解了情况。果然本节课上不止李某一个人的问题,全班有不少学生都在课堂上说了话,只是声音不像李某那么大而已。带着这样的信息我回到班里。看到学生们若有所思、忐忑不安又有些期待的表情,我打算再听听学生们的意见。于是问道:“听说上节课没上好?”没想到一句话竟立即引起一阵骚乱,很多学生都开始指责李某,他一听猛地站起来大声喊叫:“是我吗?是我吗?你们谁敢说你没说话,站起来看看。”就这样便喊叫边指着几个学生,大有要打架的气势。学生们纷纷住了嘴,都看着我,好像在等待我批评李某。而我则情绪激动地说:“我已经了解过了,这节课的确不是李某一个人的问题,在座的不少人都有责任,没有权力指责他,大家都先想想自己的问题!”听我这样一说,教室里顿时安静了,特别是李某,用惊讶的眼光看了我一眼,小声嘀咕着回到座位上,低头不出声了。随后我严厉批评了在课上表现不好,刚才又不停指责李某的学生。我发现李某虽然不出声,但却会不时抬起头来满意地四下望望。
放学后,我单独留下了李某,他显然没有那么大的抵触情绪。当我问起他的课堂表现时,他开始还只是说别人怎么不遵守纪律,渐渐地在我的引导下承认了自己的问题,而且态度很认真。
总而言之,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燃烧的蜡烛”,教师是“人梯”……教师的工作就是奉献。让我们牢记学无止境,为人师表,让我们用行动去播撒爱,让我们用爱去培育心灵,让我们到山的那边去吧。
一、过去了解学生
——高尔基说过“了解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爱的源泉”
首先要仔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如不了解学生,那么关爱学生岂不成为空话一句。所以与学生见面之前我都要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 争取一见面就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让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关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注意走进学生,和他们做朋友,主动跟学生打招呼。这样就能从最真实的一面来了解学生。
在我教的一个班里,有一个瘦小的男同学,在上课是经常不听讲,还做小动作,老师批评他,他也不虚心接受,依然我行我素。我当着全班同学批评他,下课把他留下来,丝毫不起作用。我心想,在上课时,我就使劲盯着他不放,不信他不听话。在下次上课时,我发现了我的处理方法很不得当。因为我从始至终观察了这个孩子。我发现他不爱听讲,好动,可是一到做实验的时候,他立刻坐得很端正,认真极了,表情很投入。一到学知识时,他又恢复老样子。有了足够的了解,我下课把他叫住,他开始象平时我批评他一样,懒洋洋地走到我面前。我对他说:“你喜欢做实验吗?”他听了我的问话,立刻来了精神,眼睛睁得大大的。说特别喜欢。我问他为什么喜欢做实验,他一连说了很多理由。我对他说:“你会做吗”他自豪的回答我说:“当然了”我又问他是怎样学会的,他告诉我说看一遍就会了。我夸奖他很聪明。我接着又对他说:”以后有时间,你可以为同学们做吗?“他高兴地答应了。我真的给了他一次做实验的机会。同学们使劲给他鼓掌。他情绪高涨,每次上课前,都有做实验的要求。过了一段时间,我又找到他,他心情很好。和我关系好多了,态度也很好了。没有了往日的抵触情绪。我对他说,光会做实验还是是不行的。还要有丰富的实验知识。他表示认可。我接着引导他说:“那没有好的纪律哪能学到很多知识呢?”他说没意思。我就教育他要认真听,说有不懂的我讲给他。
二、过去尊重学生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应该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学生”。 确实对于教育来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只不过是教育的服务者。
教师关爱学生首先是体现在尊重学生上,尊重就是一种爱。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谈不上爱。尊重学生就要正确对待它们的缺点和错误,对于他们的缺点错误要耐心的帮助,严格的批评,热心的开导。不能使用“心灵的鞭子”。
三、过去理解学生
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在与学生交流时我总是蹲下来与他们平视,消除了身高带来的压迫感;在学校里,面对学生真挚的问候,我总是给与热情的回应;在课堂上,‘微笑’拉近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勢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不要老是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教师,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教育雪茄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同孩子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伤悲,了解孩子的心灵。”
爱是理解的别名,没有理解就没有爱,只有理解才能爱得更深,由于生理的原因,在行为方式上,学生喜欢高强度、快节奏,喜欢火热的生活,表现的是生龙活虎。而教师往往喜欢踏踏实实,一板一眼,看到学生活蹦乱跳反而嫌他们不老实。如果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学生,保持一颗童心,就不会对学生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人。
我班级里有个叫林杰的学生,这是一个情绪型性格的孩子,行为受情绪支配,往往不受大脑控制,因而他的某些行为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导致全班同学指责他,不愿意与他一起坐。他在这种环境中更易产生逆反心理,在他眼中只有别人的不是,没有自己的问题。遇到事情时总是想尽办法找出别人话语中的漏洞为自己辩驳。用他的话说就是:“不能流芳千古,干脆遗臭万年。”总之要让别人注意他。这样形成恶性循环,他也把大喊大叫、顶撞老师、攻击他人等行为视为理所当然,潜意识也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某天一节科任课后,科代表告诉我课没上好,都是李某的问题,说他在课上怎么怎么大声说笑,还跟老师顶嘴,影响了同学的学习,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我听后很不满,同时感到气愤,更气他怎么这么不求上进,于是就想叫他来问个明白。但是转念一想:不能因为他平时的某些表现和科代表的一句话,就断定是他的问题,那样不仅对他是不公平的,而且也不易对他进行教育,反而有可能激化矛盾。
于是我先找到科任老师了解了情况。果然本节课上不止李某一个人的问题,全班有不少学生都在课堂上说了话,只是声音不像李某那么大而已。带着这样的信息我回到班里。看到学生们若有所思、忐忑不安又有些期待的表情,我打算再听听学生们的意见。于是问道:“听说上节课没上好?”没想到一句话竟立即引起一阵骚乱,很多学生都开始指责李某,他一听猛地站起来大声喊叫:“是我吗?是我吗?你们谁敢说你没说话,站起来看看。”就这样便喊叫边指着几个学生,大有要打架的气势。学生们纷纷住了嘴,都看着我,好像在等待我批评李某。而我则情绪激动地说:“我已经了解过了,这节课的确不是李某一个人的问题,在座的不少人都有责任,没有权力指责他,大家都先想想自己的问题!”听我这样一说,教室里顿时安静了,特别是李某,用惊讶的眼光看了我一眼,小声嘀咕着回到座位上,低头不出声了。随后我严厉批评了在课上表现不好,刚才又不停指责李某的学生。我发现李某虽然不出声,但却会不时抬起头来满意地四下望望。
放学后,我单独留下了李某,他显然没有那么大的抵触情绪。当我问起他的课堂表现时,他开始还只是说别人怎么不遵守纪律,渐渐地在我的引导下承认了自己的问题,而且态度很认真。
总而言之,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燃烧的蜡烛”,教师是“人梯”……教师的工作就是奉献。让我们牢记学无止境,为人师表,让我们用行动去播撒爱,让我们用爱去培育心灵,让我们到山的那边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