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目的
我们知道,中小学体育课余训练的管理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动态管理即训练的手段、方法、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静态管理则是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和执行,也就是我们说的常规管理。两者相辅相成,地位同等重要。由于各级领导和基层教师对课余训练的理解、认识、责任心、管理方法不尽相同,因此难免在常规管理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一些教练缺乏必要的业务培训,使一些训练队得不到较好的组织与发展,使一些本可以成为优秀运动员的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上出现偏差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后备人才的输送和培养,成为学校体育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一道新的难题。为此,本人就如何规范和加强中小学体育课余训练的常规管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全区各乡镇、街道中选取一个镇(临浦镇4所小学、1所初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研究成果为调查报告结合经验总结。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书籍,报刊资料等。
2.访谈法:访谈本镇中小学的部分校长,教导主任,体育教师和在训学生。
3.调查法:对各训练队队员进行相关调查,先后多次展开队员座谈会,了解并思考课余训练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三、结果与分析
(一)课余训练开展的现状
1.学校课余训练得到广泛普及
自99年起,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制定并试行了全新的学校体育成绩考核评估办法,该办法在注重结果评价的基础上,加强了过程评价,改过去的行政分级管理为行政垂直管理,有效地调动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科的整体地位,使学校体育走上了快车道,中小学课余训练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以临浦镇为例,各校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并开展了各个项目的课余训练,目前均已建立起三支以上课余训练队(见附表1),各校还进一步加大了对课余训练的资金投入,在硬件设施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高额投入下的竞技体育停滞不前
从2004年起,该镇在教育投入上下了大手笔,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学生均用地面积小学达到30.34平方米、初中达到41.1平方米,均超过了省定标准。全镇从原来的13所学校减少到了5所,成为全区首个无分校办学的镇。临浦镇因此先后成为了杭州市教育强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所以从硬件设施上看,该镇各中小学完全有条件在学校体育这块工作中创造佳绩。但高额的投入与计划产出似乎并不成正比。(见附表2)
综观临浦镇学校体育的设施优势和尴尬的考核成绩,可以这样认为:该镇中小学在一流的现代化办学条件下,学校体育成绩并未实现较大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必要的常规管理和训练手段,说到底是人为的因素。这也客观的反映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常规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镇辅导学校对区考核办法产生依赖,忽视了对课余训练的重视
调查发现,镇辅导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与以往有所降低,虽仍有专人负责管理,但组织体育教研活动、训练观摩、镇级竞赛等少之又少,兄弟学校之间几乎形成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
在这种缺乏实质性管理的大环境下,仅靠区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若干次单项培训和研讨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而中小学校现在又分身无术,既要关心日常教学和音、体、美、劳等老项目,又要开展新课程改革、小班化教育、科技教育、心理健康等新项目。所以镇辅导学校对下属学校的体育工作尤其是竞训工作的管理理应加强,不可推卸。
2.学校和教师对课余训练的认识不够全面
本人在对兄弟学校领导和带队教练的调查中发现:领导对课余训练的要求排列第1位的是“安全”;第2-5位的分别是“丰富群众性体育活动”、“出成绩”、“提高学生体质”、“兼顾德智美劳全面发展”;而教师对训练工作的第一指向是“出成绩”,认为“安全”是句空话,体育锻炼本身就是动态的,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丰富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提高学生体质”是训练工作在一定阶段中的必然要求,况且这也是学校领导要关心的问题,教师也不必过分在意;对于“兼顾德智美劳全面发展”这一项,认为那只是一句空头口号,学生要得到全面发展需要全校教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体育教师如果不能使学生出成绩,那才是无能、失职的表现。
笔者认为,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管理学理论日趋成熟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用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来将课余训练的常规管理做深、做细、做透,这并非纸上谈兵,只要教师管理得法,实现两者兼得是完全可行的。
3.各校的课余训练常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临浦镇中小学在训练的常规管理中水平参差不齐。做的较好的部分学校为田径队在晨练后提供了免费的营养早餐,来确保教练和运动员安心训练,减少了不支持学生训练家长的反对理由;有的教师为稳定训练队伍,加班加点帮助学生补习语数学科,得到学生和家长的感谢和信任;有的教师则经常性地到队员家里进行家访,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学生家庭的难题,赢得家长的大力支持。
但反观一些学校,有的教练因为与学生家长缺乏交流沟通,队员选拔与训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使运动队成绩多年停滞不前;有的教练只注重如何训练,忽视了对队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严重影响了训练队的管理和声誉;有的教练员习惯于凭经验办事,训练无计划无准备,没有一套系统的常规管理办法,使队员对训练毫无兴趣、反感日增;有的学校则因为体育考核成绩不理想,至今未制定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奖惩办法;有的学校还为减少教育支出,避重就轻地阻挠体育教师参加相关的业务技能培训等。
可见,由于缺乏规范严格的常规管理,各校的体育工作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
(三)解决的方法和策略
1.健全各级组织,落实完善各种措施
各级行政领导要高度重视课余训练这项工作,包括课余训练的常规管理。无论是上级对学校课余训练常规管理的管理,还是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常规管理,都要制订好配套的考核、评价、激励、保障制度。如定期了解训练队的开展情况,检查教练员的训练计划册,帮助解决训练工作的实际难题;定期组织校际教研观摩活动、外出学习培训、综合性运动会、教师单项比赛;不定期组织校际各运动项目的擂台赛、友谊赛、选拔赛、对抗赛等。
2.教练员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专业素养
作为基层教练,必须把学习业务知识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首要途径。平时要主动了解训练的前沿动向,多浏览相关的网站,多翻阅相关的书籍,多参加相关的培训,要不断汲取先进的训练方法、训练技术、管理策略,做到勤学习、勤摘录、勤反思、勤实践。
一专多能是我们每个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的目标,而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也是如此,他们期望看到素质全面的教练。
3.教练员要掌握和创新一套量化、细化的常规管理方法
为了及时了解队员的入队动机,我们可以设计调查表,让学生自由选择1—2项(如:发展特长;好奇心;锻炼身体;为班级争光;培养自己的以至品质;做第二个刘翔;其他等等)。学生填写并上交,教师统计好调查内容,教师就可以及时了解并掌握到每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入队原因,得以在今后的训练中有的放矢、区别对待。等队员一旦确定后,要及时给学生和班主任发放“队员录取通知书”(或“喜报”),一份由学生保存,一份交班主任,一份存队员档案袋。
建立和落实训练队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定训练点名制度,一周迟到两次的学生不得评“最佳守时奖”;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根据比赛成绩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制定队室的值日生轮流制度,包括矿泉水由谁调换、器材的收放归谁、早餐和点心的食用时间和地点;挑选责任心和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训练队的大、小队长,如点名队长、器材队长、技术指导队长等。
在每学期末,年度思想总结要形成制度,教师要善于挖掘思想教育的载体,及时进行灌输和再教育,要求学生每年年底写一份心得体会或思想总结,并存入学生成长记录袋。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常规管理是学校体育的生命力,这不是能不能做到的事,而是愿不愿意、怎么去做的事。课余训练的常规管理应引起各级领导和基层教师的高度重视,避免听任自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考核、交流学习、激励保障等制度必不可少。所以,规范和加强课余训练的常规管理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二)建议
1.各级组织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常规管理。要尽可能稳定各级组织分管领导,稳定教练员队伍,定期开展各种课余训练的交流研讨活动,定期组织人员检查和规范课余训练的常规管理,要充分挖掘师资培养渠道,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自主学习、交流评比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2.教师要主动学习理论,端正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3.教师要制定和落实科学的课余训练常规管理制度。常规管理是经常性的规章制度的一种静态管理,与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等不断变化的动态管理是辨证的、统一的。虽然常规管理都是小事、杂事、啰嗦事,但带队教练只有从细微小事抓起,才能真正贯彻课改理念、落实素质教育。
我们知道,中小学体育课余训练的管理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动态管理即训练的手段、方法、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静态管理则是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和执行,也就是我们说的常规管理。两者相辅相成,地位同等重要。由于各级领导和基层教师对课余训练的理解、认识、责任心、管理方法不尽相同,因此难免在常规管理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一些教练缺乏必要的业务培训,使一些训练队得不到较好的组织与发展,使一些本可以成为优秀运动员的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上出现偏差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后备人才的输送和培养,成为学校体育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一道新的难题。为此,本人就如何规范和加强中小学体育课余训练的常规管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全区各乡镇、街道中选取一个镇(临浦镇4所小学、1所初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研究成果为调查报告结合经验总结。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书籍,报刊资料等。
2.访谈法:访谈本镇中小学的部分校长,教导主任,体育教师和在训学生。
3.调查法:对各训练队队员进行相关调查,先后多次展开队员座谈会,了解并思考课余训练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三、结果与分析
(一)课余训练开展的现状
1.学校课余训练得到广泛普及
自99年起,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制定并试行了全新的学校体育成绩考核评估办法,该办法在注重结果评价的基础上,加强了过程评价,改过去的行政分级管理为行政垂直管理,有效地调动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科的整体地位,使学校体育走上了快车道,中小学课余训练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以临浦镇为例,各校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并开展了各个项目的课余训练,目前均已建立起三支以上课余训练队(见附表1),各校还进一步加大了对课余训练的资金投入,在硬件设施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高额投入下的竞技体育停滞不前
从2004年起,该镇在教育投入上下了大手笔,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学生均用地面积小学达到30.34平方米、初中达到41.1平方米,均超过了省定标准。全镇从原来的13所学校减少到了5所,成为全区首个无分校办学的镇。临浦镇因此先后成为了杭州市教育强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所以从硬件设施上看,该镇各中小学完全有条件在学校体育这块工作中创造佳绩。但高额的投入与计划产出似乎并不成正比。(见附表2)
综观临浦镇学校体育的设施优势和尴尬的考核成绩,可以这样认为:该镇中小学在一流的现代化办学条件下,学校体育成绩并未实现较大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必要的常规管理和训练手段,说到底是人为的因素。这也客观的反映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常规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镇辅导学校对区考核办法产生依赖,忽视了对课余训练的重视
调查发现,镇辅导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与以往有所降低,虽仍有专人负责管理,但组织体育教研活动、训练观摩、镇级竞赛等少之又少,兄弟学校之间几乎形成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
在这种缺乏实质性管理的大环境下,仅靠区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若干次单项培训和研讨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而中小学校现在又分身无术,既要关心日常教学和音、体、美、劳等老项目,又要开展新课程改革、小班化教育、科技教育、心理健康等新项目。所以镇辅导学校对下属学校的体育工作尤其是竞训工作的管理理应加强,不可推卸。
2.学校和教师对课余训练的认识不够全面
本人在对兄弟学校领导和带队教练的调查中发现:领导对课余训练的要求排列第1位的是“安全”;第2-5位的分别是“丰富群众性体育活动”、“出成绩”、“提高学生体质”、“兼顾德智美劳全面发展”;而教师对训练工作的第一指向是“出成绩”,认为“安全”是句空话,体育锻炼本身就是动态的,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丰富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提高学生体质”是训练工作在一定阶段中的必然要求,况且这也是学校领导要关心的问题,教师也不必过分在意;对于“兼顾德智美劳全面发展”这一项,认为那只是一句空头口号,学生要得到全面发展需要全校教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体育教师如果不能使学生出成绩,那才是无能、失职的表现。
笔者认为,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管理学理论日趋成熟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用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来将课余训练的常规管理做深、做细、做透,这并非纸上谈兵,只要教师管理得法,实现两者兼得是完全可行的。
3.各校的课余训练常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临浦镇中小学在训练的常规管理中水平参差不齐。做的较好的部分学校为田径队在晨练后提供了免费的营养早餐,来确保教练和运动员安心训练,减少了不支持学生训练家长的反对理由;有的教师为稳定训练队伍,加班加点帮助学生补习语数学科,得到学生和家长的感谢和信任;有的教师则经常性地到队员家里进行家访,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学生家庭的难题,赢得家长的大力支持。
但反观一些学校,有的教练因为与学生家长缺乏交流沟通,队员选拔与训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使运动队成绩多年停滞不前;有的教练只注重如何训练,忽视了对队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严重影响了训练队的管理和声誉;有的教练员习惯于凭经验办事,训练无计划无准备,没有一套系统的常规管理办法,使队员对训练毫无兴趣、反感日增;有的学校则因为体育考核成绩不理想,至今未制定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奖惩办法;有的学校还为减少教育支出,避重就轻地阻挠体育教师参加相关的业务技能培训等。
可见,由于缺乏规范严格的常规管理,各校的体育工作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
(三)解决的方法和策略
1.健全各级组织,落实完善各种措施
各级行政领导要高度重视课余训练这项工作,包括课余训练的常规管理。无论是上级对学校课余训练常规管理的管理,还是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常规管理,都要制订好配套的考核、评价、激励、保障制度。如定期了解训练队的开展情况,检查教练员的训练计划册,帮助解决训练工作的实际难题;定期组织校际教研观摩活动、外出学习培训、综合性运动会、教师单项比赛;不定期组织校际各运动项目的擂台赛、友谊赛、选拔赛、对抗赛等。
2.教练员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专业素养
作为基层教练,必须把学习业务知识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首要途径。平时要主动了解训练的前沿动向,多浏览相关的网站,多翻阅相关的书籍,多参加相关的培训,要不断汲取先进的训练方法、训练技术、管理策略,做到勤学习、勤摘录、勤反思、勤实践。
一专多能是我们每个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的目标,而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也是如此,他们期望看到素质全面的教练。
3.教练员要掌握和创新一套量化、细化的常规管理方法
为了及时了解队员的入队动机,我们可以设计调查表,让学生自由选择1—2项(如:发展特长;好奇心;锻炼身体;为班级争光;培养自己的以至品质;做第二个刘翔;其他等等)。学生填写并上交,教师统计好调查内容,教师就可以及时了解并掌握到每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入队原因,得以在今后的训练中有的放矢、区别对待。等队员一旦确定后,要及时给学生和班主任发放“队员录取通知书”(或“喜报”),一份由学生保存,一份交班主任,一份存队员档案袋。
建立和落实训练队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定训练点名制度,一周迟到两次的学生不得评“最佳守时奖”;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根据比赛成绩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制定队室的值日生轮流制度,包括矿泉水由谁调换、器材的收放归谁、早餐和点心的食用时间和地点;挑选责任心和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训练队的大、小队长,如点名队长、器材队长、技术指导队长等。
在每学期末,年度思想总结要形成制度,教师要善于挖掘思想教育的载体,及时进行灌输和再教育,要求学生每年年底写一份心得体会或思想总结,并存入学生成长记录袋。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常规管理是学校体育的生命力,这不是能不能做到的事,而是愿不愿意、怎么去做的事。课余训练的常规管理应引起各级领导和基层教师的高度重视,避免听任自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考核、交流学习、激励保障等制度必不可少。所以,规范和加强课余训练的常规管理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二)建议
1.各级组织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常规管理。要尽可能稳定各级组织分管领导,稳定教练员队伍,定期开展各种课余训练的交流研讨活动,定期组织人员检查和规范课余训练的常规管理,要充分挖掘师资培养渠道,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自主学习、交流评比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2.教师要主动学习理论,端正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3.教师要制定和落实科学的课余训练常规管理制度。常规管理是经常性的规章制度的一种静态管理,与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等不断变化的动态管理是辨证的、统一的。虽然常规管理都是小事、杂事、啰嗦事,但带队教练只有从细微小事抓起,才能真正贯彻课改理念、落实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