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际沟通中常出现的指责、讨好、超理智和打岔这4种沟通姿态,会影响沟通的效果。这是被称为萨提亚沟通模式的理论之一。而这4种沟通姿态,人们大多是从家庭中学习到的,可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人际交往能力。
案例:
乐乐正在读小学六年级,最近其他家长都在忙着考虑给孩子上哪所理想的初中,可是乐乐的父母却顾不上为这事烦恼,因为乐乐最近对父母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父母从惊喜到忧虑。
周末的晚上,从乐乐家传出了一阵哭声,乐乐又被爸爸批评了。乐乐妈妈一边心疼女儿,一边说:“你别老想着讨好爸爸妈妈,这洗碗、擦桌子的家务活,做一点就够了,但是你每天抢着做这些,我们就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
乐乐父母回忆起,最近一个月来乐乐在家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爱做家务了。刚开始几天,爸爸妈妈可乐坏了,直说这孩子长大了,懂得照顾人了。可是一周过去了,爸爸妈妈发现乐乐不仅自觉地做些家务,在言语间对爸爸妈妈还多了些恭维;有点什么小要求,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声跟父母提了,而是怯怯地观察着,等爸爸妈妈心情好的时候才提。
父母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乐乐怎么了,他们平时对孩子并没有过于严格,只是面临小升初的关键时刻,不希望孩子出什么大错,所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很快也要求孩子多想想自己上得了什么样的初中。结果乐乐就出现了反常,讨好的言行让父母难受。
分析:
咨询师:父母在孩子毕业前这段时间,常做什么事?
母亲:我们到处询问、打听什么学校好,会在孩子面前讨论,也让孩子自己加把劲,努力学习,可是她不听。
父亲:是的,我们是一个字“急”。可是这孩子一点都不急,好像升学就是我们父母的事情一样。
其实,孩子讨好父母不是个别现象,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过讨好的经历,并且目的也大同小异。父母要了解孩子讨好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这是我们能够较好地改善孩子讨好现象的基础。乐乐讨好父母的原因,就在于父母太过关注小升初,让她心里有压力,希望通过讨好的方式,让父母转移关注点。
乐乐父母现在与乐乐的沟通出现了障碍,父亲是指责型,母亲是超理智型,他们都没有把内心的真实意思清晰地表达出来。
案例中的父亲其实是想说:“孩子,看到你太在意我们的情绪,过度地讨好我们,我很着急。你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要这样做?”
而母亲其实想说:“我想要你跟我们一起讨论哪所学校最适合你,而不是由我们来代替你做决定。”
那么当父母不再以指责和超理智的方式对乐乐说“你怎么一点都不着急,升学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别再做家务了,多用点时间来学习”的时候,也许乐乐就不需要再用讨好的姿态来面对父母了,也许她就会跟父母说:“对于升入哪所学校,我跟同学们有讨论,但自己现在也不确定,心里有些担心和忐忑。”
因为当内在表达和外在语言一致时,我们就可以坦诚地谈很多事情。比如,对放学回家迟了一个小时的孩子,父母可能斥责“怎么到现在才回来”,孩子感觉到的是指责。而实际上父母是想表达:“你迟回来一个小时,我们很担心你!”这时孩子感觉到的是关心和爱。两种不一样的感觉会让孩子有不同的应对,并且孩子也会学习父母的沟通方式,来应对他的人际沟通。
指导建议:
1、用心体会行为背后的需要:一般来说,孩子讨好的语言或者行为,可以满足他不被批评和惩罚的需要;也有些孩子是希望得到更多的表扬。无论哪种原因,其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孩子很重视对方。孩子希望维持在父母和他人心目中的优秀形象,只是因为孩子的毅力、自我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不得不以讨好成年人的方式来应对自己的内在需要。
所以,如果家长能够静下心来,体会孩子过度讨好言行背后的需要,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以前我们疏忽的事情或原因,并且能够找到既满足孩子需要,又能够促进他健康成长的方式。
2、家庭教育需要不断更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需用智慧来改善家教的理念和方法。婴幼儿时期,家庭教养中对孩子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关注是均衡的。随着孩子自理能力的增强,家长对孩子精神层面上的指导难度大幅增加。
针对孩子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家长要对家庭教养方式做些调整,让孩子不需要再重复原有的行为模式就能够获得自己合理的需要。孩子也会慢慢意识到,原来还有很多方法既可以满足需要又不必用讨好这种方法。因为常常用讨好姿态沟通的人,内心是难受和委屈的,甚至一边讨好,一边还生出很多的愤怒。
(作者系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江苏省心理学会首批“江苏省心理教育名师”。)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
案例:
乐乐正在读小学六年级,最近其他家长都在忙着考虑给孩子上哪所理想的初中,可是乐乐的父母却顾不上为这事烦恼,因为乐乐最近对父母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父母从惊喜到忧虑。
周末的晚上,从乐乐家传出了一阵哭声,乐乐又被爸爸批评了。乐乐妈妈一边心疼女儿,一边说:“你别老想着讨好爸爸妈妈,这洗碗、擦桌子的家务活,做一点就够了,但是你每天抢着做这些,我们就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
乐乐父母回忆起,最近一个月来乐乐在家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爱做家务了。刚开始几天,爸爸妈妈可乐坏了,直说这孩子长大了,懂得照顾人了。可是一周过去了,爸爸妈妈发现乐乐不仅自觉地做些家务,在言语间对爸爸妈妈还多了些恭维;有点什么小要求,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声跟父母提了,而是怯怯地观察着,等爸爸妈妈心情好的时候才提。
父母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乐乐怎么了,他们平时对孩子并没有过于严格,只是面临小升初的关键时刻,不希望孩子出什么大错,所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很快也要求孩子多想想自己上得了什么样的初中。结果乐乐就出现了反常,讨好的言行让父母难受。
分析:
咨询师:父母在孩子毕业前这段时间,常做什么事?
母亲:我们到处询问、打听什么学校好,会在孩子面前讨论,也让孩子自己加把劲,努力学习,可是她不听。
父亲:是的,我们是一个字“急”。可是这孩子一点都不急,好像升学就是我们父母的事情一样。
其实,孩子讨好父母不是个别现象,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过讨好的经历,并且目的也大同小异。父母要了解孩子讨好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这是我们能够较好地改善孩子讨好现象的基础。乐乐讨好父母的原因,就在于父母太过关注小升初,让她心里有压力,希望通过讨好的方式,让父母转移关注点。
乐乐父母现在与乐乐的沟通出现了障碍,父亲是指责型,母亲是超理智型,他们都没有把内心的真实意思清晰地表达出来。
案例中的父亲其实是想说:“孩子,看到你太在意我们的情绪,过度地讨好我们,我很着急。你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要这样做?”
而母亲其实想说:“我想要你跟我们一起讨论哪所学校最适合你,而不是由我们来代替你做决定。”
那么当父母不再以指责和超理智的方式对乐乐说“你怎么一点都不着急,升学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别再做家务了,多用点时间来学习”的时候,也许乐乐就不需要再用讨好的姿态来面对父母了,也许她就会跟父母说:“对于升入哪所学校,我跟同学们有讨论,但自己现在也不确定,心里有些担心和忐忑。”
因为当内在表达和外在语言一致时,我们就可以坦诚地谈很多事情。比如,对放学回家迟了一个小时的孩子,父母可能斥责“怎么到现在才回来”,孩子感觉到的是指责。而实际上父母是想表达:“你迟回来一个小时,我们很担心你!”这时孩子感觉到的是关心和爱。两种不一样的感觉会让孩子有不同的应对,并且孩子也会学习父母的沟通方式,来应对他的人际沟通。
指导建议:
1、用心体会行为背后的需要:一般来说,孩子讨好的语言或者行为,可以满足他不被批评和惩罚的需要;也有些孩子是希望得到更多的表扬。无论哪种原因,其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孩子很重视对方。孩子希望维持在父母和他人心目中的优秀形象,只是因为孩子的毅力、自我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不得不以讨好成年人的方式来应对自己的内在需要。
所以,如果家长能够静下心来,体会孩子过度讨好言行背后的需要,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以前我们疏忽的事情或原因,并且能够找到既满足孩子需要,又能够促进他健康成长的方式。
2、家庭教育需要不断更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需用智慧来改善家教的理念和方法。婴幼儿时期,家庭教养中对孩子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关注是均衡的。随着孩子自理能力的增强,家长对孩子精神层面上的指导难度大幅增加。
针对孩子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家长要对家庭教养方式做些调整,让孩子不需要再重复原有的行为模式就能够获得自己合理的需要。孩子也会慢慢意识到,原来还有很多方法既可以满足需要又不必用讨好这种方法。因为常常用讨好姿态沟通的人,内心是难受和委屈的,甚至一边讨好,一边还生出很多的愤怒。
(作者系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江苏省心理学会首批“江苏省心理教育名师”。)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