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鹏,十年考古经历,济南文物保护志愿者、行动派,主要研究济南地区碑刻,正在编纂《济南金石志》,个人新浪博客:民间考古(走近老济南)
无数次,我远离城区,驱车前往章丘寻访古村落,几乎每次都能经过鹅庄。鹅庄,这个本名绿原的村子坐落在309国道章丘埠村段路北侧,分为东鹅和西鹅两个行政村。村子虽样貌普通,但外依大道,且藏宝多多,大有大隐隐于市之感。名人、名迹、名作,一个也不可少。
传闻中的《金瓶梅》作者李开先
李开先的名气绝不限于东鹅庄,整个章丘地区至今仍保留着与他相关的众多古迹,如他曾吟诗作集的胡山中麓,练曲排戏的李家亭等。这位明“嘉靖八才子”之一的“文人奇才”能词会曲,自幼聪慧,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醉心于金元散曲及杂剧,其文学作品通俗且关注政治黑暗。众所周知,《金瓶梅》的作者只是一个笔名“兰陵笑笑生”,作者到底是谁,学界对此争议较多,其中,李开先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六位作者之一。
李开先为官十几年政绩卓越,39岁时因不畏权贵成为政治牺牲品,却也依了心愿,布衣还乡,寄情山水,终日以文会友。今东鹅庄正南,309国道南侧完整保存下来的李开先墓亦彰显出其官至正四品的规格。
我曾几番来墓园考察,几番都换了模样。此次前往,只见墓园大门紧锁,但隔过铁门,依然发现墓园已重新修缮。除去了生长了多年的杂草,神道两侧的石像生也重新按顺序立了起来。墓园神道南端的石牌坊上,其好友雪簑“漫漫长夜何时旦,瑟瑟高风不记年”的题刻也为墓园增添了几分萧瑟气氛。墓园北首新建了李开先纪念馆,馆内存放有一方横匾,曰“生封死葬”亦为雪蓑所题,简短四字刻画了李开先离奇的生前身后事。据说,李开先为官期间得罪权贵,以至于死后暂不得葬,数年后在皇帝的御批下方得以安身,实在令人唏嘘。古往今来,众多失意文人喜欢在文学作品里寻求精神慰藉,李开先亦是如此,官场的这些事在其后来的众多作品中都得以体现。
李开先故居李氏古楼
在章丘姓氏中,名气最大的姓就是李姓。在鹅庄里,李姓亦为大姓,李开先就是李姓代表人物之一。但李开先故居是否还在,究竟在哪,各有其说。
在东鹅村寻访老民居建筑的过程中,我看到村委会旁的一处院落是“章丘市的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古楼”。古楼在院落最北面,如今老宅的前院和门楼已不存,保留下来的只有靠街的过厅,过厅后的二进院基本保存完好。后院的地面是用鹅卵石铺成的花卉图案,走到路尽头,便是“李氏古楼”了。
李氏古楼为二层的砖石楼,当年宅院的主人为增加楼体高度将古楼修建在一米高的台基之上。古楼屋顶正脊和垂脊保存完好,垂脊上的神兽也较完整。走上八层的台阶,便是青石券门,券顶有花卉雕刻装饰。古楼如今已不开放,楼内存放着村委的公共物品。
这处院落在众多村民口中被说成是李开先故居,虽无资料佐证,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李开先后人的宅子。
高规格的常道观大殿
除了名人与名宅,村中另一处古迹为位于村子中部的常道观。该建筑又名老君殿,从规格上看,这处建筑应该是原来常道观里的正殿。老君殿位于东鹅庄如今的幼儿园院内,这是我见过的最“金碧辉煌”的幼儿园了。孩子们在有阳光的教室喧闹,这座老殿则静静的矗立一旁。大殿修建于高台之上,坐北朝南三开间。之所以说“金碧辉煌”和“高规格”是因其彩色琉璃瓦材料和庑殿顶的建筑样式。在古代,普通的村子里能修建有这样大型的高规格建筑亦是十分罕见。
老君殿最有看头的当属正脊及两端的鸱吻,正脊鸱吻尺寸较大且色彩鲜艳,龙口大开含住正脊,头顶龙须为铁质。整体吻兽造型生动,色彩鲜丽且雕刻逼真。正脊上的雕刻也不容忽视,靠近两端鸱吻处雕刻有牡丹,中间则为色彩同样不逊色的“二龙戏珠”高浮雕,活泼生动。最有意思的是正脊中间矗立的造型别致的琉璃麒麟,它身上驮着葫芦宝瓶,旁边有一力士背靠它站立,一手拖瓶,一手牵麒麟,造型煞是有趣。
除了屋脊的雕刻造型,大殿屋檐下斗拱也十分抢眼,垂脊出檐较深且上挑,造型独特。支撑屋顶的木质斗拱数量较多。据向导老师介绍,一般柱间拱大都使用一组来承担两柱之间的重量,但老君殿却使用了三组,这使得斗拱看上去密集,自然加强了对屋顶的承担力度。另外,仔细观察转角处的耍头,上面竟雕刻面相呈外域特点的力士。这样的雕刻手法和造型具有元代特色,和斗拱的时代特征相合。
老君殿在《章丘县志》中也有所记载:据传该大殿为鲁班所建,古时众多木匠都喜欢来此殿学习,然对殿内梁架观察再久出门即忘。鲁班之说现在看来实属虚构,但依然可见建筑结构的复杂。通过门上破掉的玻璃向大殿内部梁上观望,室内有限的空间里木梁横竖交错,足见其结构的复杂性和建筑师的高超技巧。
走出幼儿园大门,向导老师仍感慨万千。据其介绍,这座大殿,无论是建筑规格还是造型特征在济南地区都十分珍贵且罕见,加大保护力度是很有必要的。
经典民居砖石楼李廷棨故居
离开东鹅进西鹅,直奔这村子故事最多的一处古院落——李廷棨故居。李廷棨是清道光年间的进士,曾在河北新城做过几年县令,后来官至北京顺天府尹。李廷棨名气不及李开先,才气亦略逊一筹,但同样廉明清正,政绩卓然。然而,李廷棨故居的规模和特色却较之前的“李氏古楼”经典得多。
现存的李廷棨故居分为两部分,原来垂花屏门后二进院和最北端的古楼。二进院落现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而最后的古楼则由李家后人继续居住使用。从侧门步入李氏后人的院落,阳光正好,院内晾晒着衣物,陈设简单,保存完整的三层古楼厚重深沉,给人霎那间重回故时的古朴感。走近古楼,拾阶而上,最先触摸到的是接近一米多厚的墙体。墙体分两层,外层为青砖所砌,屋内层则用土坯夯制而成。据李家人介绍,这样的构造主要是抵御季节冷暖和安全性考虑。 据向导老师介绍,李廷棨故居的这座古楼是济南地区现已发现最高大、最壮观的民居砖石楼。通常人家的楼都是二层,而这座古楼却是修建于高台之上的三层建筑,这样的建筑在古代村子里绝对是鹤立鸡群。
古楼一层的西墙下有通往二楼的木制楼梯,顺着现代人看来十分难以攀爬的木梯去往二楼。二楼无人居住,二楼通三楼的楼板楼体均已拆除。从二楼仰望屋顶,可见“咸丰三年修”字样,这就是古楼的修建年份了。
发生在西鹅的一件轰动的事
2000年,李廷棨故居旁一间普通的房子里曾发生了一件让这个村子轰动一时的事——发现清末古籍辑佚家、文学家、藏书家马国翰辑著的《玉函山房辑佚书》大量木刻雕版。
古书辑佚,就是将已经散失的古书,从现有著作的注释和引文里剔出来,去伪存真,尽量积撰成册,恢复古书原文。这样的工作让后人查阅资料方便得多,但却是一个十分繁杂和艰苦的过程。据资料记载,马国翰所撰的这部《玉函山房辑佚书》收录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遗失的各类文献,内容包含诸子百家、天文地理、诗词小说、野史杂说等,共计700多万字。马国翰一生致力于《玉函山房辑佚书》编著,然直至马国翰去世前,这部巨著始终未能全部辑录完成并刊行。这次发现的书版大约有5700余块,是马国翰生前边著边刊,用尽毕生之力的心血。
然而,为何这呕心沥血之作会到了李家,马国翰与李廷棨又有何关系?
其实,两人经历相似,爱好相同,自年轻时就结为好友。马国翰更是将女儿嫁与李廷棨儿子,彼此成了亲家。马国翰辞世后,其夫人便将这批刻版运往李家,留给了女儿,并盖起三间带夹壁的房子,将这些刻版收藏了起来。马国翰与李廷棨去世后,这批雕版就一直保存到李家,直到后来李廷棨的后代将这批珍贵的雕版捐给了国家。
捐刻版的这件事被广为报道后,章丘市博物馆还奖励了李家后人一台农用机械车和数万元的奖金。不过相对于书版的价值,这些东西就微不足道了。
每次从村落走出来都会将这些故事和古迹收纳于心。鹅庄的确是个普通的外人不会走进的村子,但是就是这样的没有绝美风景,没有大街小铺的普通村落珍藏了济南数百年甚至千年历史和文化沉淀……
《IN生活》设“济南”这一栏目,希望能通过具体鲜活的人、事、建筑遗迹,发掘济南历史的美,触摸建筑的古老生命力。当曾经的辉煌变成今天的珍藏,当古老的遗存渐渐消失,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去保护、记录,而不是路过、错过和忽略!
无数次,我远离城区,驱车前往章丘寻访古村落,几乎每次都能经过鹅庄。鹅庄,这个本名绿原的村子坐落在309国道章丘埠村段路北侧,分为东鹅和西鹅两个行政村。村子虽样貌普通,但外依大道,且藏宝多多,大有大隐隐于市之感。名人、名迹、名作,一个也不可少。
传闻中的《金瓶梅》作者李开先
李开先的名气绝不限于东鹅庄,整个章丘地区至今仍保留着与他相关的众多古迹,如他曾吟诗作集的胡山中麓,练曲排戏的李家亭等。这位明“嘉靖八才子”之一的“文人奇才”能词会曲,自幼聪慧,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醉心于金元散曲及杂剧,其文学作品通俗且关注政治黑暗。众所周知,《金瓶梅》的作者只是一个笔名“兰陵笑笑生”,作者到底是谁,学界对此争议较多,其中,李开先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六位作者之一。
李开先为官十几年政绩卓越,39岁时因不畏权贵成为政治牺牲品,却也依了心愿,布衣还乡,寄情山水,终日以文会友。今东鹅庄正南,309国道南侧完整保存下来的李开先墓亦彰显出其官至正四品的规格。
我曾几番来墓园考察,几番都换了模样。此次前往,只见墓园大门紧锁,但隔过铁门,依然发现墓园已重新修缮。除去了生长了多年的杂草,神道两侧的石像生也重新按顺序立了起来。墓园神道南端的石牌坊上,其好友雪簑“漫漫长夜何时旦,瑟瑟高风不记年”的题刻也为墓园增添了几分萧瑟气氛。墓园北首新建了李开先纪念馆,馆内存放有一方横匾,曰“生封死葬”亦为雪蓑所题,简短四字刻画了李开先离奇的生前身后事。据说,李开先为官期间得罪权贵,以至于死后暂不得葬,数年后在皇帝的御批下方得以安身,实在令人唏嘘。古往今来,众多失意文人喜欢在文学作品里寻求精神慰藉,李开先亦是如此,官场的这些事在其后来的众多作品中都得以体现。
李开先故居李氏古楼
在章丘姓氏中,名气最大的姓就是李姓。在鹅庄里,李姓亦为大姓,李开先就是李姓代表人物之一。但李开先故居是否还在,究竟在哪,各有其说。
在东鹅村寻访老民居建筑的过程中,我看到村委会旁的一处院落是“章丘市的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古楼”。古楼在院落最北面,如今老宅的前院和门楼已不存,保留下来的只有靠街的过厅,过厅后的二进院基本保存完好。后院的地面是用鹅卵石铺成的花卉图案,走到路尽头,便是“李氏古楼”了。
李氏古楼为二层的砖石楼,当年宅院的主人为增加楼体高度将古楼修建在一米高的台基之上。古楼屋顶正脊和垂脊保存完好,垂脊上的神兽也较完整。走上八层的台阶,便是青石券门,券顶有花卉雕刻装饰。古楼如今已不开放,楼内存放着村委的公共物品。
这处院落在众多村民口中被说成是李开先故居,虽无资料佐证,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李开先后人的宅子。
高规格的常道观大殿
除了名人与名宅,村中另一处古迹为位于村子中部的常道观。该建筑又名老君殿,从规格上看,这处建筑应该是原来常道观里的正殿。老君殿位于东鹅庄如今的幼儿园院内,这是我见过的最“金碧辉煌”的幼儿园了。孩子们在有阳光的教室喧闹,这座老殿则静静的矗立一旁。大殿修建于高台之上,坐北朝南三开间。之所以说“金碧辉煌”和“高规格”是因其彩色琉璃瓦材料和庑殿顶的建筑样式。在古代,普通的村子里能修建有这样大型的高规格建筑亦是十分罕见。
老君殿最有看头的当属正脊及两端的鸱吻,正脊鸱吻尺寸较大且色彩鲜艳,龙口大开含住正脊,头顶龙须为铁质。整体吻兽造型生动,色彩鲜丽且雕刻逼真。正脊上的雕刻也不容忽视,靠近两端鸱吻处雕刻有牡丹,中间则为色彩同样不逊色的“二龙戏珠”高浮雕,活泼生动。最有意思的是正脊中间矗立的造型别致的琉璃麒麟,它身上驮着葫芦宝瓶,旁边有一力士背靠它站立,一手拖瓶,一手牵麒麟,造型煞是有趣。
除了屋脊的雕刻造型,大殿屋檐下斗拱也十分抢眼,垂脊出檐较深且上挑,造型独特。支撑屋顶的木质斗拱数量较多。据向导老师介绍,一般柱间拱大都使用一组来承担两柱之间的重量,但老君殿却使用了三组,这使得斗拱看上去密集,自然加强了对屋顶的承担力度。另外,仔细观察转角处的耍头,上面竟雕刻面相呈外域特点的力士。这样的雕刻手法和造型具有元代特色,和斗拱的时代特征相合。
老君殿在《章丘县志》中也有所记载:据传该大殿为鲁班所建,古时众多木匠都喜欢来此殿学习,然对殿内梁架观察再久出门即忘。鲁班之说现在看来实属虚构,但依然可见建筑结构的复杂。通过门上破掉的玻璃向大殿内部梁上观望,室内有限的空间里木梁横竖交错,足见其结构的复杂性和建筑师的高超技巧。
走出幼儿园大门,向导老师仍感慨万千。据其介绍,这座大殿,无论是建筑规格还是造型特征在济南地区都十分珍贵且罕见,加大保护力度是很有必要的。
经典民居砖石楼李廷棨故居
离开东鹅进西鹅,直奔这村子故事最多的一处古院落——李廷棨故居。李廷棨是清道光年间的进士,曾在河北新城做过几年县令,后来官至北京顺天府尹。李廷棨名气不及李开先,才气亦略逊一筹,但同样廉明清正,政绩卓然。然而,李廷棨故居的规模和特色却较之前的“李氏古楼”经典得多。
现存的李廷棨故居分为两部分,原来垂花屏门后二进院和最北端的古楼。二进院落现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而最后的古楼则由李家后人继续居住使用。从侧门步入李氏后人的院落,阳光正好,院内晾晒着衣物,陈设简单,保存完整的三层古楼厚重深沉,给人霎那间重回故时的古朴感。走近古楼,拾阶而上,最先触摸到的是接近一米多厚的墙体。墙体分两层,外层为青砖所砌,屋内层则用土坯夯制而成。据李家人介绍,这样的构造主要是抵御季节冷暖和安全性考虑。 据向导老师介绍,李廷棨故居的这座古楼是济南地区现已发现最高大、最壮观的民居砖石楼。通常人家的楼都是二层,而这座古楼却是修建于高台之上的三层建筑,这样的建筑在古代村子里绝对是鹤立鸡群。
古楼一层的西墙下有通往二楼的木制楼梯,顺着现代人看来十分难以攀爬的木梯去往二楼。二楼无人居住,二楼通三楼的楼板楼体均已拆除。从二楼仰望屋顶,可见“咸丰三年修”字样,这就是古楼的修建年份了。
发生在西鹅的一件轰动的事
2000年,李廷棨故居旁一间普通的房子里曾发生了一件让这个村子轰动一时的事——发现清末古籍辑佚家、文学家、藏书家马国翰辑著的《玉函山房辑佚书》大量木刻雕版。
古书辑佚,就是将已经散失的古书,从现有著作的注释和引文里剔出来,去伪存真,尽量积撰成册,恢复古书原文。这样的工作让后人查阅资料方便得多,但却是一个十分繁杂和艰苦的过程。据资料记载,马国翰所撰的这部《玉函山房辑佚书》收录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遗失的各类文献,内容包含诸子百家、天文地理、诗词小说、野史杂说等,共计700多万字。马国翰一生致力于《玉函山房辑佚书》编著,然直至马国翰去世前,这部巨著始终未能全部辑录完成并刊行。这次发现的书版大约有5700余块,是马国翰生前边著边刊,用尽毕生之力的心血。
然而,为何这呕心沥血之作会到了李家,马国翰与李廷棨又有何关系?
其实,两人经历相似,爱好相同,自年轻时就结为好友。马国翰更是将女儿嫁与李廷棨儿子,彼此成了亲家。马国翰辞世后,其夫人便将这批刻版运往李家,留给了女儿,并盖起三间带夹壁的房子,将这些刻版收藏了起来。马国翰与李廷棨去世后,这批雕版就一直保存到李家,直到后来李廷棨的后代将这批珍贵的雕版捐给了国家。
捐刻版的这件事被广为报道后,章丘市博物馆还奖励了李家后人一台农用机械车和数万元的奖金。不过相对于书版的价值,这些东西就微不足道了。
每次从村落走出来都会将这些故事和古迹收纳于心。鹅庄的确是个普通的外人不会走进的村子,但是就是这样的没有绝美风景,没有大街小铺的普通村落珍藏了济南数百年甚至千年历史和文化沉淀……
《IN生活》设“济南”这一栏目,希望能通过具体鲜活的人、事、建筑遗迹,发掘济南历史的美,触摸建筑的古老生命力。当曾经的辉煌变成今天的珍藏,当古老的遗存渐渐消失,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去保护、记录,而不是路过、错过和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