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开展创新教育是教育最高的价值取向和追求。而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高等学校应着力构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创新教育 自主学习 教学环境 能力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的过去和现在离不开创新,而且未来在急切呼唤着更高的创新和更多的创新人才。《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党的十六大也特别强调要“坚持教育创新”,“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些都要求教育必须肩负起为全社会创新做出应有贡献的伟大使命。高等教育一方面承担着知识创新的重任,另一方面承担着传承知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一、实施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创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指在已有的知识、理论、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突破,有所发现,是从有到新、从新到优的过程。创新是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社会事物进步与发展的共同因素。具体地说,创新是指主体(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1]。
创新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教育最高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观唤醒,……”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继承,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创新教育在注重继承的同时,更强调对现状的突破和面向未来的创新。它通过对创新元素的挖掘与提炼,对先进教育方式的吸纳与囊括,从而整合成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重视人的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发展个性。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是教育的综合改革,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等基本特征。
近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必须看到由于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把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知识的传递”,把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把学生视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这句话强调了教师知识渊博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读出了其中的隐义:教学的过程只不过是像水管一样,由教师完成从自己头脑向学生头脑传递和灌输的任务。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继承性、维持性学习的层面。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前人已确立起来的观念、方法和原则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种师傅带徒弟式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受到严重制约,学生缺乏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徒弟难以取得超越师傅的成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也存在很大差距,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必须首先从教育入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各级各类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因此,实施创新教育,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是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
创新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重点;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的禀赋、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以激发其创造潜能;注意启发诱导,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心理素质;强调实践训练,全面锻炼创造能力。大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是创新教育进程的参与者、创造者,教育旨在唤醒其主体意识,使其更注重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注重由感知与记忆的低水平向想象和思维的高水平转变,由获取知识向掌握方法转变[2]。
在创新教育中特别强调要“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方法,这是提高素质的钥匙。要以创新教育的新视角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并以批判、质疑、求异的精神去探索新知识,寻求新知识,即学会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和必备素质。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过程,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创新品质。同时可以尽可能多地掌握已知、发现新知、探索未知,积聚创新的潜能,奠定创新的知识、理论和技能基础。
创新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者独立掌握知识、获取技能以及独立而顺利地应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反映,是驾驭知识的真正武器[3],是创新的原动力。
自主学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也是大学教学的目标与归宿。自主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三个方面。自主学习展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育观念,摒弃了以往学习的被动性、依赖性、盲目性,它让学生时常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构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4]。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建构理论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使命的高等学校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适应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学习空间和留出足够的开展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
传统的大学课堂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大课堂更不可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低效的,缺乏互动。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教师担当的角色是学生的“支架”,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解读学习内容,使他们获得独特的学习感受和体验,努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的学习环境。其次,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正确恰当地运用探索、研究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在把握新旧知识联系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提炼主题、概括要旨,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作为一个有机的知识体吸纳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5]。
3.加强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认识世界的必然规律,从书本到书本是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的[6]。学校应创造条件加强实践环节,遵循“实践—实验—创新”的原则,在实践中注重由验证性实验向创新性实验转变。让学生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学习知识是创新的必要途径。
4.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为自主学习提供支持。
网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方便地从网络获取各种教育资源,如:精品课程、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等。
网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多样的沟通方式。构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交流、对话、互动在学习中的作用,正是基于这种交流,才能产生思维的碰撞,进而导致学习动机的产生[7]。网络的各种通讯方式如:E-mail、BBS论坛、博客(Blog)、QQ等为沟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学校可利用现有的校园网络资源,建立网上教学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我校于2005年在校园网内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公共信息系统、学生学习系统和教师教学系统,可提供网上实时交互式教学功能、课件实时制作功能、网上课程点播功能、网上协作学习功能,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完成网上学习、网上作业、网上自测与考试、网上智能答疑等教学过程,同时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质量跟踪。通过该教学平台,教师可将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更多课外学习资料提供给学生,供有兴趣的学生学习、探讨。同时网上答疑功能为师生间的沟通提供了方便。
在创新教育中应注重调动教与学两方面创新的积极主动性,只有两者相互促进,才能推动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贺晓光.创新教育:高等教育的使命[J].学术交流,2006,(11):183-186.
[3]王超.构建大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冶金教育,2006,(4):42-45.
[4]莫雷.教育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83页.
[5]任京民.试论自主学习的高校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6,(17):135-136.
[6]亓爱收.论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02-104.
[7]孙卫华.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88-91.
关键词: 创新教育 自主学习 教学环境 能力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的过去和现在离不开创新,而且未来在急切呼唤着更高的创新和更多的创新人才。《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党的十六大也特别强调要“坚持教育创新”,“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些都要求教育必须肩负起为全社会创新做出应有贡献的伟大使命。高等教育一方面承担着知识创新的重任,另一方面承担着传承知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一、实施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创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指在已有的知识、理论、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突破,有所发现,是从有到新、从新到优的过程。创新是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社会事物进步与发展的共同因素。具体地说,创新是指主体(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1]。
创新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教育最高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观唤醒,……”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继承,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创新教育在注重继承的同时,更强调对现状的突破和面向未来的创新。它通过对创新元素的挖掘与提炼,对先进教育方式的吸纳与囊括,从而整合成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重视人的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发展个性。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是教育的综合改革,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等基本特征。
近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必须看到由于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把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知识的传递”,把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把学生视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这句话强调了教师知识渊博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读出了其中的隐义:教学的过程只不过是像水管一样,由教师完成从自己头脑向学生头脑传递和灌输的任务。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继承性、维持性学习的层面。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前人已确立起来的观念、方法和原则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种师傅带徒弟式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受到严重制约,学生缺乏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徒弟难以取得超越师傅的成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也存在很大差距,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必须首先从教育入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各级各类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因此,实施创新教育,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是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
创新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重点;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的禀赋、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以激发其创造潜能;注意启发诱导,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心理素质;强调实践训练,全面锻炼创造能力。大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是创新教育进程的参与者、创造者,教育旨在唤醒其主体意识,使其更注重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注重由感知与记忆的低水平向想象和思维的高水平转变,由获取知识向掌握方法转变[2]。
在创新教育中特别强调要“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方法,这是提高素质的钥匙。要以创新教育的新视角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并以批判、质疑、求异的精神去探索新知识,寻求新知识,即学会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和必备素质。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过程,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创新品质。同时可以尽可能多地掌握已知、发现新知、探索未知,积聚创新的潜能,奠定创新的知识、理论和技能基础。
创新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者独立掌握知识、获取技能以及独立而顺利地应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反映,是驾驭知识的真正武器[3],是创新的原动力。
自主学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也是大学教学的目标与归宿。自主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三个方面。自主学习展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育观念,摒弃了以往学习的被动性、依赖性、盲目性,它让学生时常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构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4]。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建构理论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使命的高等学校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适应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学习空间和留出足够的开展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
传统的大学课堂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大课堂更不可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低效的,缺乏互动。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教师担当的角色是学生的“支架”,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解读学习内容,使他们获得独特的学习感受和体验,努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的学习环境。其次,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正确恰当地运用探索、研究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在把握新旧知识联系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提炼主题、概括要旨,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作为一个有机的知识体吸纳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5]。
3.加强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认识世界的必然规律,从书本到书本是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的[6]。学校应创造条件加强实践环节,遵循“实践—实验—创新”的原则,在实践中注重由验证性实验向创新性实验转变。让学生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学习知识是创新的必要途径。
4.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为自主学习提供支持。
网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方便地从网络获取各种教育资源,如:精品课程、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等。
网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多样的沟通方式。构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交流、对话、互动在学习中的作用,正是基于这种交流,才能产生思维的碰撞,进而导致学习动机的产生[7]。网络的各种通讯方式如:E-mail、BBS论坛、博客(Blog)、QQ等为沟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学校可利用现有的校园网络资源,建立网上教学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我校于2005年在校园网内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公共信息系统、学生学习系统和教师教学系统,可提供网上实时交互式教学功能、课件实时制作功能、网上课程点播功能、网上协作学习功能,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完成网上学习、网上作业、网上自测与考试、网上智能答疑等教学过程,同时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质量跟踪。通过该教学平台,教师可将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更多课外学习资料提供给学生,供有兴趣的学生学习、探讨。同时网上答疑功能为师生间的沟通提供了方便。
在创新教育中应注重调动教与学两方面创新的积极主动性,只有两者相互促进,才能推动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贺晓光.创新教育:高等教育的使命[J].学术交流,2006,(11):183-186.
[3]王超.构建大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冶金教育,2006,(4):42-45.
[4]莫雷.教育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83页.
[5]任京民.试论自主学习的高校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6,(17):135-136.
[6]亓爱收.论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02-104.
[7]孙卫华.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