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课内外音乐活动为载体,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影响初中生课内外音乐学习行为的主客观因素,分析目前课内外音乐活动的实施现状,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课内音乐学习与课外音乐学习相结合的有效策略。实践证明,这些有效措施,有利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习音乐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成了音乐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地实现,对于指导初中音乐教师进行课堂改革,探索课内与课外音乐学习行为,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音乐课堂学习行为;课外音乐学习行为;影响因素;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5-0032-02
有关初中生音乐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大体上分成两大类:一是影响学生课外的音乐学习行为的因素,如学校、家长主客观等因素。二是影响课内音乐学习的因素,如教师的素质、班级的学风、环境、音乐教材,学生的心理等因素。对影响学生音乐学习行为的这些因素,我们进行了有效策略探究。主要策略如下。
一、以音乐体验为中心,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包括感知、联想与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一种综合判断能力。音乐艺术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作用,就是指音乐艺术对人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音乐联想与想象能力、音乐情感的感受、领悟与表达能力、音乐理解力的培养。[1]
以欣赏教学为例,关于音乐欣赏,黄自先生提出了感官、情感和理智的音乐三个层次,后来赵宋光先生在《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了新的三个层次说——“一是感知、情绪层次,二是联想、情感层次,三是整合和感悟,这是认识基础上高一级的情感层次。这一理论体现了音乐的情感艺术特征,更适合音乐审美体验心理活动状态的实际。”[2]
例如学习《电影音乐》时,老师哼唱《枉凝眉》走进教室,便高度吸引学生注意力,由此引出课题。课堂借鉴幻灯片播放经典影视音乐作品,带领学生回顾优秀影视作品,学生依据直观的音频和视频激发了学习兴趣,便会积极主动投入课堂,于是发挥联想、展开思维,与老师进行情感交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更为明显地突出学生学习的更高层次,可进行这样的教学环节:幻灯片播放《猫和老鼠》无声片段,鼓舞学生展开想象思维,主动积极进行配乐,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然后组织学生相互进行讨论与评比。即整合和感悟。相信这样的一节课足以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兴趣同学们就会主动留意影视音乐,对电影音乐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喜欢。由此可见,老师引导学生从感知到展开想象到思维感悟,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体验音乐学习的快乐,提升音乐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以音乐活动为基础,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1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校本课程与社团活动相结合
以连云港外国语学校为例,学校音乐组编写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有合唱、器乐、舞蹈、京剧等等,随之对应的社团活动中应运而生,例如京剧校本课程的使用,在课堂中,我们的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手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让学生在玩玩、听听、唱唱、奏奏、做做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对京剧的感受力、演唱能力和表演能力。同时为了让学生的表演才能进一步发挥出来,我们组织社团学生在校内校外参加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在全员学唱京剧的基础上,举办京剧小票友演唱比赛,形成人人参与的艺术氛围。每年举行一次“文化艺术节”,在艺术节上,学生展示他们创作的各种京剧脸谱或表演京剧。学生从中接受了艺术的熏陶,感受参与的乐趣,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2以发挥社团学生特长为契机,实现音乐课堂与社团的完美对接
社团学生有一定的特长,如果在课堂中有展示的机会和空间,那么在社团活动中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例如,我在教唱教材上的二声部合唱《爱心满天》之前,先在合唱社团中教唱,学生唱会后,在音乐课上,通过班上的合唱队员的二声部合唱示范,调动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唱效率也提高了。那么以此类推,舞蹈社团的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长结合课堂教学需要的舞蹈动作进行创编,器乐社团的学生通过演奏合奏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锻炼了社团学生的能力,提升自信心,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从而达到课堂与课外学习的连贯性和完美对接。
三、以改革学习方式为重点,提高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启发式和灌输式教学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后者则局限于将结论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前者力求使学生主动学习,后者却使学生沦为被动。教学艺术要求教师启发学生去想象、发挥、引深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性很有好处。尤其是音乐艺术,如果没有想象、感受和体验,更是难以从事。怎样启发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是音乐教学的艺术。
音乐的学习方式方法很多,但总体而言与音乐的活动有关,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行之有效的教与学的手段。如何在改变音乐学习方式的条件下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完成学习音乐方式的改变,有效地参与音乐活动呢?首先,孔子学琴的故事,是研究型学习的楷模。孔子老师师襄起到的只是有限的引导作用,更多的则是孔子刻苦坚持的自觉学习,为了探索学习中更高层次的境界,而不局限于学习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就,并获得了最终的成功,老师多次“离席而拜”,甚至把他视为自己的师长。这表明主动积极地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促使了孔子成功。这样的心理状态使得他始终是以一种自觉的学习态度规范自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将乏味的学习变成自己的兴趣,才能克服音乐学习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单是学生研究性学习发生的基础,还是它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部过程,络绎不地为个体提供不断前进的无穷力量,因此更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其次,为了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必须了解音乐多元文化,学生的音乐学习行为要从不同文化环境境中的音乐行为进行转化。因此,学校应从改变学校音乐教学内容的音乐文化基础入手促进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学校音乐课堂中,通过介绍多姿多彩的,带有不同国家、民族人民的文化行为特点的音乐,让音乐教师在更为广阔的音乐文化学习中进行音乐学习方式的创新和改变,从本质上改变音乐学习行为单一化的现象。[3] 四、以营造良好环境为依托,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综合能力。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与环境间的关系是双向和主动的,而不是单向和被动的。学生总是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不断地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对对自己所处环境与其他学生的影响结果导致他对环境(团体)的影响行为。如广州铁路一中的牧笛教学成为该校令人称颂的音乐传统。该校学生演奏牧笛的水平非常高,一般在开学的第一课,就是学校组织观看牧笛表演的视频。在校学生喜爱的兴趣小组就是牧笛的社团活动,全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都非常支持牧笛排练。
很多初中生对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感兴趣,热爱于流行音乐,针对此心理,教师可以通过课内外音乐活动的机会扩大青少年的音乐视野,启发并引导学生学会对比、评价,让他们理解多种风格的音乐作品, 让他们在对比中加强辨别能力, 提高音乐欣赏水平。除此之外,家庭环境也占有一定的影响,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在家播放音乐,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音乐学习动机, 这也是我们进行音乐教育的有利因素和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课内外的音乐学习是学生提高自身音乐修养的重要学习渠道,课堂音乐学习是课外音乐学习的前提条件,如果抛开课堂去搞课外学习,那将是本末倒置、主次不分。音乐老师第一必须努力创新课堂音乐教学,扩大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了解多样、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接着通过理论,指导学生组织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课外音乐教学活动。但学习的内容不能重复课上内容,它的内容大体上是来源于教科书、又高于教科书、贴近学生和生活;它的内容应是课堂教学的扩展与延长;它们应是:课内重双基,课外展特长,二者互补。当然,家庭、学校、社会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行为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要形成统一认识、展现合力,创设较好的环境氛围,课内课外相互合作、加强联络、促进了解和合作,通过正确指导学生课内外音乐学习,并做适当练习,为学生创建一个贴近人文关怀、体现特色化的安全合理的音乐空间,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音乐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学习综合能力。
[参 考 文 献]
[1]邵萍音乐素质教育的功能[J]艺术百家,2005(01)
[2]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3]吴斌,金亚文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深度解读(一)[J]中国音乐教育,2011(12)
[4] 马东风,田园音乐教育理论与教法新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5] 马东风情感与音乐记忆简论 [J]中国音乐教育,1996(04)
[6] 马东风音乐教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7] 马东风音乐论文写作中的几个问题[J]艺术交流,2004(02)
[8] 马东风,刘倩男论音乐教育与人格主体塑造的关系[J]中国音乐教育,2010(03)
[9] 马东风瓦伦汀的《实验审美心理学》对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J] 人民音乐,2010(05)
[10]张荫尧从音乐行为到音乐学习行为—转变音乐学习方式的相关思考[J] 艺术教育,2001(04)
[11]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12]王洪生音乐教育心理学浅谈[J]中国音乐教育,1994(06)
[13] 马达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
(责任编辑:韩艺)
[关键词]音乐课堂学习行为;课外音乐学习行为;影响因素;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5-0032-02
有关初中生音乐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大体上分成两大类:一是影响学生课外的音乐学习行为的因素,如学校、家长主客观等因素。二是影响课内音乐学习的因素,如教师的素质、班级的学风、环境、音乐教材,学生的心理等因素。对影响学生音乐学习行为的这些因素,我们进行了有效策略探究。主要策略如下。
一、以音乐体验为中心,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包括感知、联想与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一种综合判断能力。音乐艺术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作用,就是指音乐艺术对人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音乐联想与想象能力、音乐情感的感受、领悟与表达能力、音乐理解力的培养。[1]
以欣赏教学为例,关于音乐欣赏,黄自先生提出了感官、情感和理智的音乐三个层次,后来赵宋光先生在《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了新的三个层次说——“一是感知、情绪层次,二是联想、情感层次,三是整合和感悟,这是认识基础上高一级的情感层次。这一理论体现了音乐的情感艺术特征,更适合音乐审美体验心理活动状态的实际。”[2]
例如学习《电影音乐》时,老师哼唱《枉凝眉》走进教室,便高度吸引学生注意力,由此引出课题。课堂借鉴幻灯片播放经典影视音乐作品,带领学生回顾优秀影视作品,学生依据直观的音频和视频激发了学习兴趣,便会积极主动投入课堂,于是发挥联想、展开思维,与老师进行情感交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更为明显地突出学生学习的更高层次,可进行这样的教学环节:幻灯片播放《猫和老鼠》无声片段,鼓舞学生展开想象思维,主动积极进行配乐,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然后组织学生相互进行讨论与评比。即整合和感悟。相信这样的一节课足以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兴趣同学们就会主动留意影视音乐,对电影音乐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喜欢。由此可见,老师引导学生从感知到展开想象到思维感悟,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体验音乐学习的快乐,提升音乐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以音乐活动为基础,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1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校本课程与社团活动相结合
以连云港外国语学校为例,学校音乐组编写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有合唱、器乐、舞蹈、京剧等等,随之对应的社团活动中应运而生,例如京剧校本课程的使用,在课堂中,我们的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手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让学生在玩玩、听听、唱唱、奏奏、做做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对京剧的感受力、演唱能力和表演能力。同时为了让学生的表演才能进一步发挥出来,我们组织社团学生在校内校外参加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在全员学唱京剧的基础上,举办京剧小票友演唱比赛,形成人人参与的艺术氛围。每年举行一次“文化艺术节”,在艺术节上,学生展示他们创作的各种京剧脸谱或表演京剧。学生从中接受了艺术的熏陶,感受参与的乐趣,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2以发挥社团学生特长为契机,实现音乐课堂与社团的完美对接
社团学生有一定的特长,如果在课堂中有展示的机会和空间,那么在社团活动中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例如,我在教唱教材上的二声部合唱《爱心满天》之前,先在合唱社团中教唱,学生唱会后,在音乐课上,通过班上的合唱队员的二声部合唱示范,调动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唱效率也提高了。那么以此类推,舞蹈社团的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长结合课堂教学需要的舞蹈动作进行创编,器乐社团的学生通过演奏合奏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锻炼了社团学生的能力,提升自信心,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从而达到课堂与课外学习的连贯性和完美对接。
三、以改革学习方式为重点,提高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启发式和灌输式教学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后者则局限于将结论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前者力求使学生主动学习,后者却使学生沦为被动。教学艺术要求教师启发学生去想象、发挥、引深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性很有好处。尤其是音乐艺术,如果没有想象、感受和体验,更是难以从事。怎样启发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是音乐教学的艺术。
音乐的学习方式方法很多,但总体而言与音乐的活动有关,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行之有效的教与学的手段。如何在改变音乐学习方式的条件下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完成学习音乐方式的改变,有效地参与音乐活动呢?首先,孔子学琴的故事,是研究型学习的楷模。孔子老师师襄起到的只是有限的引导作用,更多的则是孔子刻苦坚持的自觉学习,为了探索学习中更高层次的境界,而不局限于学习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就,并获得了最终的成功,老师多次“离席而拜”,甚至把他视为自己的师长。这表明主动积极地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促使了孔子成功。这样的心理状态使得他始终是以一种自觉的学习态度规范自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将乏味的学习变成自己的兴趣,才能克服音乐学习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单是学生研究性学习发生的基础,还是它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部过程,络绎不地为个体提供不断前进的无穷力量,因此更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其次,为了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必须了解音乐多元文化,学生的音乐学习行为要从不同文化环境境中的音乐行为进行转化。因此,学校应从改变学校音乐教学内容的音乐文化基础入手促进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学校音乐课堂中,通过介绍多姿多彩的,带有不同国家、民族人民的文化行为特点的音乐,让音乐教师在更为广阔的音乐文化学习中进行音乐学习方式的创新和改变,从本质上改变音乐学习行为单一化的现象。[3] 四、以营造良好环境为依托,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综合能力。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与环境间的关系是双向和主动的,而不是单向和被动的。学生总是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不断地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对对自己所处环境与其他学生的影响结果导致他对环境(团体)的影响行为。如广州铁路一中的牧笛教学成为该校令人称颂的音乐传统。该校学生演奏牧笛的水平非常高,一般在开学的第一课,就是学校组织观看牧笛表演的视频。在校学生喜爱的兴趣小组就是牧笛的社团活动,全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都非常支持牧笛排练。
很多初中生对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感兴趣,热爱于流行音乐,针对此心理,教师可以通过课内外音乐活动的机会扩大青少年的音乐视野,启发并引导学生学会对比、评价,让他们理解多种风格的音乐作品, 让他们在对比中加强辨别能力, 提高音乐欣赏水平。除此之外,家庭环境也占有一定的影响,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在家播放音乐,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音乐学习动机, 这也是我们进行音乐教育的有利因素和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课内外的音乐学习是学生提高自身音乐修养的重要学习渠道,课堂音乐学习是课外音乐学习的前提条件,如果抛开课堂去搞课外学习,那将是本末倒置、主次不分。音乐老师第一必须努力创新课堂音乐教学,扩大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了解多样、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接着通过理论,指导学生组织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课外音乐教学活动。但学习的内容不能重复课上内容,它的内容大体上是来源于教科书、又高于教科书、贴近学生和生活;它的内容应是课堂教学的扩展与延长;它们应是:课内重双基,课外展特长,二者互补。当然,家庭、学校、社会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行为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要形成统一认识、展现合力,创设较好的环境氛围,课内课外相互合作、加强联络、促进了解和合作,通过正确指导学生课内外音乐学习,并做适当练习,为学生创建一个贴近人文关怀、体现特色化的安全合理的音乐空间,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音乐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学习综合能力。
[参 考 文 献]
[1]邵萍音乐素质教育的功能[J]艺术百家,2005(01)
[2]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3]吴斌,金亚文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深度解读(一)[J]中国音乐教育,2011(12)
[4] 马东风,田园音乐教育理论与教法新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5] 马东风情感与音乐记忆简论 [J]中国音乐教育,1996(04)
[6] 马东风音乐教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7] 马东风音乐论文写作中的几个问题[J]艺术交流,2004(02)
[8] 马东风,刘倩男论音乐教育与人格主体塑造的关系[J]中国音乐教育,2010(03)
[9] 马东风瓦伦汀的《实验审美心理学》对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J] 人民音乐,2010(05)
[10]张荫尧从音乐行为到音乐学习行为—转变音乐学习方式的相关思考[J] 艺术教育,2001(04)
[11]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12]王洪生音乐教育心理学浅谈[J]中国音乐教育,1994(06)
[13] 马达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
(责任编辑: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