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养成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尝试从高校制度、教育、管理层面分析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的践行,期望形成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文明素质 养成教育 高校教育管理
199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分析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时,被列为第一位的是人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挑战。专家指出,高境界的理想、信念、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这也为中国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当前,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应从可持续发展出发,确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学校要从为学生的升学与就业做准备,转向为学生的人生各个方面做准备,即全面的素质教育包括智能、品德、价值观、态度、情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等方面,而这种合格人才所具有的文明素质,正是养成教育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养成教育是指以高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1]重视养成教育是目前国内外高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共识,是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教育理念,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德和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尝试从高校教育管理角度出发,谈谈对高校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理念的几点意见。
一、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
养成教育离不开规范的制约,它以制定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为起点,并以组织纪律、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行政措施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此,首先,要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教育规律和培养目标要求的管理制度,使得养成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和社会中人情关系在学生制度规范中的泛化,使学生对制度产生敬畏心理,从而对校园和社会上不成文习惯的敬畏甚至过渡到对校园和社会上复杂现象背后的基础性秩序的敬畏,形成制度文化的威慑力量。最后,制度执行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相联系,动之以情,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制度认同。在具体执行中,教育者要注意动态方法和静态方法的结合,随机应变地采用动态方法,增进执行主客体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协调,使得制度更加人性化。
二、扎实开展学生行为训练,重视良好习惯意识培养。
开展行为训练,促成习惯意识培养是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在研究孩子教育时曾说:“应该利用一切实际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孩子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这就是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2]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也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高校在教育中需更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意识、集体意识培养。
重视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表达爱国情怀,利用时事政策课、主题班会课,客观分析国情、政策和敏感问题,不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和谐团结的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高校努力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班风,关注学生的个别性,使学生主动融入集体中,在集体中学习为人处世。
(二)责任意识培养。
高校要运用多种途径把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并以“人人参与和谐校园文化创建”为抓手,开展责任感教育。一要通过高校课堂讲道理,明确责任重于泰山;二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担当;三要进行活动总结和心得体会反馈,深化体验,强化责任感。
(三)独立学习意识培养。
学生始终是高校工作的中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继续推动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的深入和可理解性、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需要;二要坚持学院、系部、班级三级管理制度,有效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以此作为了解学生学风动态的直观依据;三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意识培养。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3]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適当的引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进行成就感和挫折感的激励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理性的目标,引导他们把教育者的要求和道德教育的影响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
(五)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
要使学生能够与行业、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就须进行职业养成教育,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高校在理论教学中可结合本专业特色灌输职业教育理念,也需塑造职业意识养成教育的环境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高校可以利用网站传递行业的前沿信息,引导学生了解最近动态;利用宣传栏、展板展示与行业相关的活动和知识;利用办公室和教室悬挂名人照片、语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课外活动期间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就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习岗位上将所学知识与工作紧密结合。
三、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调动各方因素,形成养成教育全程化、全员化。
养成教育需要依靠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合力。首先,养成教育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凝聚家庭教育力量。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相关政策及学生在校表现,长期有效地与家长保持沟通,有问题要第一时间告知家长。
学校教育在整个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和中心环节,是养成教育的重中之重。在高校,对大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外界因素,莫过于他们最值得信赖的老师。教师必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努力做到用崇高的政治信仰和道观念去点燃学生的理想之火,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用良好的修养去做学生行为的楷模,通过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文明的熏陶。同时,高校也要注意网络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引导学生浏览健康网站,获取健康信息。
大学生生活在家庭、高校、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构成的四重社会中,其养成教育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以形成教育合力,坚持反复抓,抓反复,方能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可从制度、教育、管理层面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环境,形成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诚然,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文化理念的支撑,这将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徐柏才,李从浩.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
[2][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46-148.
[3]简福平,陈旭.试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09,(5).
关键词: 大学生文明素质 养成教育 高校教育管理
199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分析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时,被列为第一位的是人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挑战。专家指出,高境界的理想、信念、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这也为中国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当前,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应从可持续发展出发,确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学校要从为学生的升学与就业做准备,转向为学生的人生各个方面做准备,即全面的素质教育包括智能、品德、价值观、态度、情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等方面,而这种合格人才所具有的文明素质,正是养成教育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养成教育是指以高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1]重视养成教育是目前国内外高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共识,是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教育理念,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德和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尝试从高校教育管理角度出发,谈谈对高校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理念的几点意见。
一、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
养成教育离不开规范的制约,它以制定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为起点,并以组织纪律、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行政措施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此,首先,要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教育规律和培养目标要求的管理制度,使得养成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和社会中人情关系在学生制度规范中的泛化,使学生对制度产生敬畏心理,从而对校园和社会上不成文习惯的敬畏甚至过渡到对校园和社会上复杂现象背后的基础性秩序的敬畏,形成制度文化的威慑力量。最后,制度执行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相联系,动之以情,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制度认同。在具体执行中,教育者要注意动态方法和静态方法的结合,随机应变地采用动态方法,增进执行主客体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协调,使得制度更加人性化。
二、扎实开展学生行为训练,重视良好习惯意识培养。
开展行为训练,促成习惯意识培养是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在研究孩子教育时曾说:“应该利用一切实际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孩子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这就是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2]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也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高校在教育中需更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意识、集体意识培养。
重视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表达爱国情怀,利用时事政策课、主题班会课,客观分析国情、政策和敏感问题,不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和谐团结的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高校努力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班风,关注学生的个别性,使学生主动融入集体中,在集体中学习为人处世。
(二)责任意识培养。
高校要运用多种途径把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并以“人人参与和谐校园文化创建”为抓手,开展责任感教育。一要通过高校课堂讲道理,明确责任重于泰山;二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担当;三要进行活动总结和心得体会反馈,深化体验,强化责任感。
(三)独立学习意识培养。
学生始终是高校工作的中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继续推动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的深入和可理解性、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需要;二要坚持学院、系部、班级三级管理制度,有效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以此作为了解学生学风动态的直观依据;三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意识培养。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3]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適当的引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进行成就感和挫折感的激励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理性的目标,引导他们把教育者的要求和道德教育的影响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
(五)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
要使学生能够与行业、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就须进行职业养成教育,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高校在理论教学中可结合本专业特色灌输职业教育理念,也需塑造职业意识养成教育的环境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高校可以利用网站传递行业的前沿信息,引导学生了解最近动态;利用宣传栏、展板展示与行业相关的活动和知识;利用办公室和教室悬挂名人照片、语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课外活动期间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就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习岗位上将所学知识与工作紧密结合。
三、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调动各方因素,形成养成教育全程化、全员化。
养成教育需要依靠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合力。首先,养成教育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凝聚家庭教育力量。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相关政策及学生在校表现,长期有效地与家长保持沟通,有问题要第一时间告知家长。
学校教育在整个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和中心环节,是养成教育的重中之重。在高校,对大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外界因素,莫过于他们最值得信赖的老师。教师必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努力做到用崇高的政治信仰和道观念去点燃学生的理想之火,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用良好的修养去做学生行为的楷模,通过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文明的熏陶。同时,高校也要注意网络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引导学生浏览健康网站,获取健康信息。
大学生生活在家庭、高校、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构成的四重社会中,其养成教育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以形成教育合力,坚持反复抓,抓反复,方能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可从制度、教育、管理层面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环境,形成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诚然,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文化理念的支撑,这将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徐柏才,李从浩.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
[2][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46-148.
[3]简福平,陈旭.试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