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创造,开辟发展新路径。德州实施的“两区同建”新农村,是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新探索。通过“ 两区同建”,推动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农村管理模式三大转变,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走出了一条农业大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 两区同建;居住社区;产业园区;新型农村
中图分类号:C91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两区同建”的提出背景
“合村并居”(亦称“合村并点”)可以说是“两区同建”的政策前身,是山东省为解决全省建制村数量多、规模小带来的诸多问题,于2004年正式出台的新举措,并逐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2008年在德州正式推开。具体提出背景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贯彻落实中央、省里的有关精神要求。党的十八大作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部署,中央和省里也多次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二是切实解决德州农村的现实问题。德州市面积占山东省总面积的1/16,人口占山东省的1/17,而行政村数占山东省的1/10,村均人口比全省少271 人,500人以下的行政村占到57%,呈现出村多村散的村级组织结构。三是更好的改善农村民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尤其是农村居住条件亟需改善,农民期盼住上楼房、用上暖气,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现代文明。
2“两区同建”的内涵、特点及实施模式
2.1“两区同建”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两区同建”是指农村社区和农村产业园区同步建设,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村经济集约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两个转变”,从而实现农村管理模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业规模经营三大变革,加快推进全市城镇化建设进程,最终构建起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
“两区同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由政府引导,以农户为主体,综合考虑土地使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条件,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二是通过国土整治项目资金注入、政府自筹、配套投入等方式推进,以新型农村居住环境、新型农业模式、新型农民生活方式“三新”为构建目标;三是产业先行,以产业配套和结构调整为引导,做好居住新区、产业园区同步开发,合理规避农民失地、失业风险【1】。
2.2“两区同建”的实施模式
德州作为农业大市,面对国家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因地制宜,积极推动“两区同建”。到目前,村庄合并顺利完成,社区建设全面展开,产业园区同步启动;农村环境不断优化,农村设施更加完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两区同建”实施大体包括五个阶段:一是合并村庄:2009年上半年,德州市按照“保留自然村,合并行政村”的安排,积极推进村庄合并,全市由原来的8319个行政村合并为3070个社区(村),行政村数由过去占全省1/10,减少到1/24。二是选举领导班子:2009年下半年,按照“凡合必选”的原则进行了社区班子民主选举,坚持好中选优,突出强调工作能力和群众威信度,被选入的社区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下降了4.6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7.5%,有企业、项目的致富能人占54%。同时,制定了《农村社区班子工作规范》,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农村基层组织得到加强,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三是社区规划:2010年上半年,抓住省国土资源部门对县市区农村宅基地规划修编的机遇,抓紧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新建社区占地合法。按照尊重民俗民意、彰显乡村特色、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要求,本着居住楼房化、服务设施城市化、村庄绿化美化的原则,高标准组织了社区规划和户型设计,全市社区全部实现了规划全覆盖。四是启动建设:2010年下半年,本着抓点带面、重点突破的原则,社区建设开始启动。在建设中,坚持统筹规划、全面启动、分步实施、持续推动的原则,主要采取四种模式:城中村改造采用政府组织统拆统建的模式,乡镇驻地采取沿街开发模式,近郊村采取企业和社区联建模式,偏远农村采取自拆自建、滚动发展的模式。截止目前,全市建成或在建規模以上社区459个,已有15万余户农民告别原来居住的低矮平房,搬进了阳光通照的新楼房。五是两区同建:2011年,在继续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同时,全面启动了农村产业园区建设。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全市规划了农业、工业、商贸产业园区1538个,目前已开工建设876个,其中农业园区455个,总面积76.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3%;工业园区202个,建设项目1202个,总投资368亿元,吸纳劳动力67.9万人;商贸产业园区162个,市场交易额占全市的36%。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350 元,比2008年增长47.6%,连续3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工业化率达到54%,城镇化率达到47%,城乡一体化步伐持续加快【2】。
3结论与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让农村、农民和农业走出传统的模式与形态。德州的“两区同建”,从农村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开发入手,让农民与农村、农业一起得到发展,就地实现“农村城市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是推动实现、农村生活方式、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村管理模式的变革。二是将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同步发展落到实处,开创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三是实现了农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在社区里安居,从源头上缓解了农民工进城打工造成的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无人照看、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负担沉重等社会问题。最后,通过“两区同建”,将分散的村庄集合起来,释放了农村存量土地,增加了农村耕地面积,加速了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对于农村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总结德州市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组织引导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加强组织引导,认真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规划先行、科学指导。二是必须以农民为主体,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以农民为建设主体,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农民充分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三是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分类指导。新农村建设应当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规划和措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四是多管齐下,强化产业支撑。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必须加快工业化发展,同时加快发展二、三产业。
参考文献
[1]扎实开展“两区同建” 稳步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J/OL].德州党建:中央纪委监察部干部挂职工作专刊,2012。
[2]德州市两区同建工作实现三大变革[N].德州晚报,2012。
作者简介:
邹云云(1985.3),女,汉族,山东人,山东省德州市景观市政规划设计院,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
王清俊(1985.10),男,汉族,山东人,山东省德州市建筑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
关键词: 两区同建;居住社区;产业园区;新型农村
中图分类号:C91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两区同建”的提出背景
“合村并居”(亦称“合村并点”)可以说是“两区同建”的政策前身,是山东省为解决全省建制村数量多、规模小带来的诸多问题,于2004年正式出台的新举措,并逐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2008年在德州正式推开。具体提出背景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贯彻落实中央、省里的有关精神要求。党的十八大作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部署,中央和省里也多次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二是切实解决德州农村的现实问题。德州市面积占山东省总面积的1/16,人口占山东省的1/17,而行政村数占山东省的1/10,村均人口比全省少271 人,500人以下的行政村占到57%,呈现出村多村散的村级组织结构。三是更好的改善农村民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尤其是农村居住条件亟需改善,农民期盼住上楼房、用上暖气,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现代文明。
2“两区同建”的内涵、特点及实施模式
2.1“两区同建”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两区同建”是指农村社区和农村产业园区同步建设,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村经济集约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两个转变”,从而实现农村管理模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业规模经营三大变革,加快推进全市城镇化建设进程,最终构建起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
“两区同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由政府引导,以农户为主体,综合考虑土地使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条件,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二是通过国土整治项目资金注入、政府自筹、配套投入等方式推进,以新型农村居住环境、新型农业模式、新型农民生活方式“三新”为构建目标;三是产业先行,以产业配套和结构调整为引导,做好居住新区、产业园区同步开发,合理规避农民失地、失业风险【1】。
2.2“两区同建”的实施模式
德州作为农业大市,面对国家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因地制宜,积极推动“两区同建”。到目前,村庄合并顺利完成,社区建设全面展开,产业园区同步启动;农村环境不断优化,农村设施更加完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两区同建”实施大体包括五个阶段:一是合并村庄:2009年上半年,德州市按照“保留自然村,合并行政村”的安排,积极推进村庄合并,全市由原来的8319个行政村合并为3070个社区(村),行政村数由过去占全省1/10,减少到1/24。二是选举领导班子:2009年下半年,按照“凡合必选”的原则进行了社区班子民主选举,坚持好中选优,突出强调工作能力和群众威信度,被选入的社区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下降了4.6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7.5%,有企业、项目的致富能人占54%。同时,制定了《农村社区班子工作规范》,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农村基层组织得到加强,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三是社区规划:2010年上半年,抓住省国土资源部门对县市区农村宅基地规划修编的机遇,抓紧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新建社区占地合法。按照尊重民俗民意、彰显乡村特色、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要求,本着居住楼房化、服务设施城市化、村庄绿化美化的原则,高标准组织了社区规划和户型设计,全市社区全部实现了规划全覆盖。四是启动建设:2010年下半年,本着抓点带面、重点突破的原则,社区建设开始启动。在建设中,坚持统筹规划、全面启动、分步实施、持续推动的原则,主要采取四种模式:城中村改造采用政府组织统拆统建的模式,乡镇驻地采取沿街开发模式,近郊村采取企业和社区联建模式,偏远农村采取自拆自建、滚动发展的模式。截止目前,全市建成或在建規模以上社区459个,已有15万余户农民告别原来居住的低矮平房,搬进了阳光通照的新楼房。五是两区同建:2011年,在继续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同时,全面启动了农村产业园区建设。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全市规划了农业、工业、商贸产业园区1538个,目前已开工建设876个,其中农业园区455个,总面积76.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3%;工业园区202个,建设项目1202个,总投资368亿元,吸纳劳动力67.9万人;商贸产业园区162个,市场交易额占全市的36%。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350 元,比2008年增长47.6%,连续3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工业化率达到54%,城镇化率达到47%,城乡一体化步伐持续加快【2】。
3结论与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让农村、农民和农业走出传统的模式与形态。德州的“两区同建”,从农村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开发入手,让农民与农村、农业一起得到发展,就地实现“农村城市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是推动实现、农村生活方式、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村管理模式的变革。二是将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同步发展落到实处,开创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三是实现了农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在社区里安居,从源头上缓解了农民工进城打工造成的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无人照看、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负担沉重等社会问题。最后,通过“两区同建”,将分散的村庄集合起来,释放了农村存量土地,增加了农村耕地面积,加速了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对于农村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总结德州市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组织引导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加强组织引导,认真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规划先行、科学指导。二是必须以农民为主体,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以农民为建设主体,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农民充分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三是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分类指导。新农村建设应当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规划和措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四是多管齐下,强化产业支撑。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必须加快工业化发展,同时加快发展二、三产业。
参考文献
[1]扎实开展“两区同建” 稳步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J/OL].德州党建:中央纪委监察部干部挂职工作专刊,2012。
[2]德州市两区同建工作实现三大变革[N].德州晚报,2012。
作者简介:
邹云云(1985.3),女,汉族,山东人,山东省德州市景观市政规划设计院,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
王清俊(1985.10),男,汉族,山东人,山东省德州市建筑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