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下,对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课程考试内容进行了改革。对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改进,并采用闭卷考试、查阅文献论文、课堂讨论、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查,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型;考试改革;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叶喜葱(1981-),男,浙江台州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讲师;刘文俊(1971-),男,黑龙江绥化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湖北宜昌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三峡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201105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30-02
一、概述
我国当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2005年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1]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不少学者提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从培养服务型人才转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型的问题。那么创新型人才和服务型人才到底存在哪些区别呢?
创新型人才与服务型人才有4个区别:[2](1)获取知识形式不同。服务型人才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教来间接获取知识,而对未知的新知识缺少探索精神,而创新型人才不但善于获取间接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获取直接知识和探索未知知识的能力。(2)思维形式单一。服务型人才以正向思维为主,或者说是一种顺向思维,他们认为教师讲的、书本上写的全是对的,很少对教师讲的、书本上写的东西进行深入思考,根本不会对所学的知识提出质疑,而创新型人才在培养正向思维的同时,还注重逆向思维,或者说是批判思维的培养,勇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索、分析、质疑。(3)能力培养结构不同。服务型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新型人才富有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富有冒险精神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创新型人才不单单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4)培养过程不同。培养服务型人才主要强调的是共性,不鼓励学生当“出头鸟”,适于批量培养,而创新型人才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个性。
虽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口号已获普遍的认同,但反观教育实际却不容乐观。学者王晋堂指出,“教育问题的全部症结,就在于教育体制,更正确地说,在于教育管理体制。”[3]在教育管理体制当中,考试又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考试像是指挥棒:很多时候,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对学生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评价、激励极其重要。显然,传统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型教育目标的要求。
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传统考试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1.考试方式过于单一
在传统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考试中,闭卷、开卷、论文写作及认识性实验操作等是主要形式,而在这几种形式中,闭卷考试是经常采用的,其他形式一般很少用。同时,考试内容主要注重书本理论和知识,局限于教材,大部分教师会在考前划范围、定重点,而实际上这种考核方法无法考核出学生的真才实学,也必定会对学生平时的学习产生严重的误导,学生只要学习书本上的内容就可以了,许多学生考虑的不是如何有效地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他们只为分数而考试,考试难以将学生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自主“学”进行转变,难以起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4]
2.考试时间过于集中
在本专业中,大一、大二学生学的是基础课,基础课基本上全部安排在学期末进行考试;大三、大四学生由于需要参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内容,往往考试时间冲突。这就造成了学生在短时间内承受着极大的考试压力(有时候达到一周4科以上的考试),造成了学习上的前松后紧。不利于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也无法及时巩固学习成果,除了考试效果差外,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3.考试内容过于单一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有交叉学科特色的工科专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科的发展与机械、计算机、数学、化学及物理等学科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学生拥有扎实的材料科学专业知识,掌握机械工程理论、计算机操作技能、数学有关定律等等,[5]而在实际当中,只要涉及材料成型技术的,其他知识很难在考试中得到考查。如课程“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除了需要掌握材料成型技术中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目前普遍应用于材料成型技术中的几种软件(如Deform、Ansys、UG等)、数据库、专家系统等知识。而在传统的考试中,该课程主要注重考查学生对材料成型技术中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程度,忽略了掌握软件与其他知识和技能的考查。
三、关于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
1.转变教育理念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先进之林。”创新是引领社会进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直接因素。高等学校必须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必须认识到以前那些传统应试教育的落后教育思想及观念的弊端,提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形成为重点的教育形式,形成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并以此为依据,最终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创新教学方式
宽口径的教学模式是目前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压缩教学课时,但是在有的课程中,教学课时的缩短很难将课程内容全部讲完(如“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课程内容有十章,教学课时只有30个学时),这就会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习效果差。这就需要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把书本和要学习的内容交给学生,如果由教师把全部课程讲完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说在讲解“材料科学研究中的数学模型及分析方法”章节时,讲完全部内容需要10个学时以上,这还只是粗略地讲解,所以教师只对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进行讲解,其他的内容让学生到图书馆查找资料,自主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只是组织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将在图书馆、资料室查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如在讲计算机在材料成型技术中的应用章节时,先对其基本原理(温度场、应力场、浓度场等等)进行分析,然后就软件的基本操作进行讲解,布置若干课题让学生选,剩下的让学生自己找资料,下次课的时候进行全面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3.推进考试内容、方式的改革
考试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考试考什么,学生就会对该内容进行重点学习,因此考试内容的改革是考试改革的重点。在考试内容改革上首先应突出基础性、原理性、创新性的原则。除了基础性内容外,应减少以再现书本和笔记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在原理性和创新性部分,应加强学生对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考核,使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不再主要考学生的记忆力,而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和创新力,使学生逐步向自我学习转变,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掌握吸收新知识。通过考试内容的改革,使学生在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和融会贯通,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实验操作中尽量采用综合性设计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创新精神(不单单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形成和综合能力的提高。[4]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课程仍主要采用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的形式,成绩一般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而平时成绩主要以点名为主,这就造成部分学生为了上课点名而去上课,根本不知道讲的内容是什么。采用闭卷和开卷考试难以对学生分析问题(闭卷、开卷考查的重点主要是基础性的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查。因此必须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合理选择考试方式,根据课程的内容、性质和特点,“计算机在材料科学及工程中的应用”的考试形式改为:闭卷(30%)、查阅文献论文(30%)、课堂讨论(30%)、软件操作(10%)多种形式相结合方式,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还考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加强考试分析
从目前高校考试分析的实际情况来看,考试分析并未受到的重视。大部分教师认为考试结束就表示该门课程已经结束,其实考试分析是整个考试管理中必须重视的一部分,这对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考试分析又可分为试卷质量分析和学生成绩分析(学生成绩分析主要分析分数分布情况、知识掌握情况)两个方面,在试卷质量分析中,试卷内容和题型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是否符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只有对试卷的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确保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才能指导考试成绩的分析。在试卷分析的前提下,考试成绩分析的结果才能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程度,才能改进下一次出卷和教学内容。只有结合试卷分析和考试分析两部分内容,才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水平,才能准确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6]所以,加强考试分析是考试改革必须重视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李斌.高等教育要提高质量办出特色[N].光明日报,2006-11-28.
[2]秦钢年,廖庆敏,蒙艳玫,等.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
[3]谭亚莉.对构建高校现代学生评价体系现状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2,(7).
[4]韩建华,陈欣.论大学考试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J].南昌高专学报,2007,(6).
[5]崔红保.宽口径模式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实践教学途径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10,(6).
[6]朱庆宝.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5,(5).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关键词:创新型;考试改革;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叶喜葱(1981-),男,浙江台州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讲师;刘文俊(1971-),男,黑龙江绥化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湖北宜昌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三峡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201105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30-02
一、概述
我国当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2005年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1]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不少学者提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从培养服务型人才转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型的问题。那么创新型人才和服务型人才到底存在哪些区别呢?
创新型人才与服务型人才有4个区别:[2](1)获取知识形式不同。服务型人才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教来间接获取知识,而对未知的新知识缺少探索精神,而创新型人才不但善于获取间接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获取直接知识和探索未知知识的能力。(2)思维形式单一。服务型人才以正向思维为主,或者说是一种顺向思维,他们认为教师讲的、书本上写的全是对的,很少对教师讲的、书本上写的东西进行深入思考,根本不会对所学的知识提出质疑,而创新型人才在培养正向思维的同时,还注重逆向思维,或者说是批判思维的培养,勇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索、分析、质疑。(3)能力培养结构不同。服务型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新型人才富有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富有冒险精神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创新型人才不单单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4)培养过程不同。培养服务型人才主要强调的是共性,不鼓励学生当“出头鸟”,适于批量培养,而创新型人才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个性。
虽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口号已获普遍的认同,但反观教育实际却不容乐观。学者王晋堂指出,“教育问题的全部症结,就在于教育体制,更正确地说,在于教育管理体制。”[3]在教育管理体制当中,考试又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考试像是指挥棒:很多时候,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对学生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评价、激励极其重要。显然,传统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型教育目标的要求。
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传统考试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1.考试方式过于单一
在传统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考试中,闭卷、开卷、论文写作及认识性实验操作等是主要形式,而在这几种形式中,闭卷考试是经常采用的,其他形式一般很少用。同时,考试内容主要注重书本理论和知识,局限于教材,大部分教师会在考前划范围、定重点,而实际上这种考核方法无法考核出学生的真才实学,也必定会对学生平时的学习产生严重的误导,学生只要学习书本上的内容就可以了,许多学生考虑的不是如何有效地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他们只为分数而考试,考试难以将学生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自主“学”进行转变,难以起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4]
2.考试时间过于集中
在本专业中,大一、大二学生学的是基础课,基础课基本上全部安排在学期末进行考试;大三、大四学生由于需要参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内容,往往考试时间冲突。这就造成了学生在短时间内承受着极大的考试压力(有时候达到一周4科以上的考试),造成了学习上的前松后紧。不利于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也无法及时巩固学习成果,除了考试效果差外,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3.考试内容过于单一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有交叉学科特色的工科专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科的发展与机械、计算机、数学、化学及物理等学科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学生拥有扎实的材料科学专业知识,掌握机械工程理论、计算机操作技能、数学有关定律等等,[5]而在实际当中,只要涉及材料成型技术的,其他知识很难在考试中得到考查。如课程“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除了需要掌握材料成型技术中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目前普遍应用于材料成型技术中的几种软件(如Deform、Ansys、UG等)、数据库、专家系统等知识。而在传统的考试中,该课程主要注重考查学生对材料成型技术中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程度,忽略了掌握软件与其他知识和技能的考查。
三、关于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
1.转变教育理念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先进之林。”创新是引领社会进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直接因素。高等学校必须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必须认识到以前那些传统应试教育的落后教育思想及观念的弊端,提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形成为重点的教育形式,形成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并以此为依据,最终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创新教学方式
宽口径的教学模式是目前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压缩教学课时,但是在有的课程中,教学课时的缩短很难将课程内容全部讲完(如“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课程内容有十章,教学课时只有30个学时),这就会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习效果差。这就需要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把书本和要学习的内容交给学生,如果由教师把全部课程讲完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说在讲解“材料科学研究中的数学模型及分析方法”章节时,讲完全部内容需要10个学时以上,这还只是粗略地讲解,所以教师只对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进行讲解,其他的内容让学生到图书馆查找资料,自主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只是组织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将在图书馆、资料室查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如在讲计算机在材料成型技术中的应用章节时,先对其基本原理(温度场、应力场、浓度场等等)进行分析,然后就软件的基本操作进行讲解,布置若干课题让学生选,剩下的让学生自己找资料,下次课的时候进行全面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3.推进考试内容、方式的改革
考试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考试考什么,学生就会对该内容进行重点学习,因此考试内容的改革是考试改革的重点。在考试内容改革上首先应突出基础性、原理性、创新性的原则。除了基础性内容外,应减少以再现书本和笔记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在原理性和创新性部分,应加强学生对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考核,使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不再主要考学生的记忆力,而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和创新力,使学生逐步向自我学习转变,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掌握吸收新知识。通过考试内容的改革,使学生在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和融会贯通,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实验操作中尽量采用综合性设计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创新精神(不单单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形成和综合能力的提高。[4]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课程仍主要采用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的形式,成绩一般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而平时成绩主要以点名为主,这就造成部分学生为了上课点名而去上课,根本不知道讲的内容是什么。采用闭卷和开卷考试难以对学生分析问题(闭卷、开卷考查的重点主要是基础性的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查。因此必须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合理选择考试方式,根据课程的内容、性质和特点,“计算机在材料科学及工程中的应用”的考试形式改为:闭卷(30%)、查阅文献论文(30%)、课堂讨论(30%)、软件操作(10%)多种形式相结合方式,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还考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加强考试分析
从目前高校考试分析的实际情况来看,考试分析并未受到的重视。大部分教师认为考试结束就表示该门课程已经结束,其实考试分析是整个考试管理中必须重视的一部分,这对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考试分析又可分为试卷质量分析和学生成绩分析(学生成绩分析主要分析分数分布情况、知识掌握情况)两个方面,在试卷质量分析中,试卷内容和题型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是否符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只有对试卷的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确保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才能指导考试成绩的分析。在试卷分析的前提下,考试成绩分析的结果才能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程度,才能改进下一次出卷和教学内容。只有结合试卷分析和考试分析两部分内容,才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水平,才能准确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6]所以,加强考试分析是考试改革必须重视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李斌.高等教育要提高质量办出特色[N].光明日报,2006-11-28.
[2]秦钢年,廖庆敏,蒙艳玫,等.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
[3]谭亚莉.对构建高校现代学生评价体系现状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2,(7).
[4]韩建华,陈欣.论大学考试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J].南昌高专学报,2007,(6).
[5]崔红保.宽口径模式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实践教学途径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10,(6).
[6]朱庆宝.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5,(5).
(责任编辑:麻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