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可能曾经遭遇孩子下列的一些反应:“不要管我啦!我自己会做好啦。”“不要太担心,好像我是3岁小孩。”“你不让我试试看,怎么知道我不会做呢?”“不要那么啰唆好不好,我已经长大了耶!”许多父母看到孩子这样的响应,都有很深的忧虑感,觉得孩子翅膀硬了,要飞了,再也不听父母的话了。
这些实则是孩子们心中呐喊独立的声音,是要告诉父母,放手让我单飞,学习独立面对环境,即便是遇见困难,也要让我试试看,闯闯看。这不意味着孩子要远离父母,不理睬父母,这呐喊声是“心理独立”的号角,父母听到号角声,应当感到高兴,因为孩子要长大了。
有位女大学生,准备到国外进行将近半年的海外实习,临出发前,妈妈突然决定不让孩子出国,原因是不放心女儿在海外的安全,担心孩子出国,万一发生什么事情,回不来了怎么办呢?离家那么远,看不到孩子,内心非常担忧。女儿想出去见见世面,经历不同的学习经验,看看不同的文化与世界,心中极度的渴望,妈妈的焦虑却浇熄了她的希望。还好这孩子的态度很坚定,最后说服妈妈,终而成行。
也曾有一位眼眶泛红的女大学毕业学生,带着哭丧的神情来找我,她说:“我都找好工作,而且有两个职位在等我,可是我却被父亲强制要求返家。”她哭喊着抗议说:“我留在这里有工作,回家反而没有工作,为什么要回家?”原因是父亲不放心让女儿留在外地,回到家看得到才算安心,因为她是小女儿。事实上,这位父亲也曾强制要求这位女学生的哥哥姐姐们回家,大哥都已30多岁了。家长还不放心,孩子何时才能独立呢?
难道你希望孩子永远赖在家里?难道你不期望孩子学会独当一面?舍不得离开的其实是父母,难以放心远离的是爸妈,因为背后的担心与忧虑,牵挂着孩子,这对父母而言,也是矛盾与割舍的挑战不是吗?
大自然界其实有许多的例子,这些例子都成为我们很好的启示与借鉴。我举“雏鸟学飞”与“小水獭学游泳”为例,与你一起分享。想一想当雏鸟翅膀渐硬之后,母鸟是怎么做的?母鸟会在高高的鸟巢旁,用喙叼起雏鸟往下丢,让雏鸟练习展翅飞翔。雏鸟学飞展翅之初,要飞得顺畅是有困难的,甚至有往下掉的生命危险,这时母鸟会飞到下面,安全地接起雏鸟,再飞回到树上,再将雏鸟往下一丢,如此不断地反复练习,直到雏鸟完全能飞翔为止。
我在网络影音网站上看过一部“小水獭游泳课”的短片,深为感动,我鼓励你一定要看,相信你会得到很棒的启示。短片中你会看到母獭在小水獭出生30天后,用嘴巴叼着小水獭往水里丢,小水獭几度试图想爬回岸上,母獭会不断阻止它上岸。接着,母獭会依序从漂浮、游泳,到潜水,分次教导小水獭,直到小水獭完全能熟练为止。小水獭会逐一学习,愈游愈好,就愈有信心。
母鸟与母獭都是借由不断地尝试,让雏鸟与小水獭完成天赋的生存能力,母鸟与母獭并不担心雏鸟会摔死、小水獭会淹死,或者把它们保护得无微不至,不让雏鸟飞翔及小水獭游泳。母鸟与母獭会在安全的范围内,保护幼鸟与幼獭,让幼鸟与幼獭借由不断地练习、练习,再练习,最终学会翱翔天空或悠游水中。
“风筝理论”是我从文化的观察及实务中所体会出来的观点。它的概念是:父母都希望孩子们往高处走、往高处飞,父母好比放风筝的人,风筝好比孩子,放风筝的人看到风筝愈飞愈高,父母带着兴奋的心情说:“加油啊!孩子,飞高一点,飞往你梦想的世界。”另一方面,却又担心风筝飞走了或失控了,于是用手抓住绳子往后拉扯控制。当风筝飞得愈高愈远,快要失去控制时又赶紧说:“太高了,危险!危险!不要再飞了,万一断了线,回不来怎么办?”这是否很矛盾呢?这样孩子怎么能够独立高飞呢?
(摘自北京时代华文书局《不当父母当教练——和孩子一起度过青春期》 作者:陈恒霖)
这些实则是孩子们心中呐喊独立的声音,是要告诉父母,放手让我单飞,学习独立面对环境,即便是遇见困难,也要让我试试看,闯闯看。这不意味着孩子要远离父母,不理睬父母,这呐喊声是“心理独立”的号角,父母听到号角声,应当感到高兴,因为孩子要长大了。
有位女大学生,准备到国外进行将近半年的海外实习,临出发前,妈妈突然决定不让孩子出国,原因是不放心女儿在海外的安全,担心孩子出国,万一发生什么事情,回不来了怎么办呢?离家那么远,看不到孩子,内心非常担忧。女儿想出去见见世面,经历不同的学习经验,看看不同的文化与世界,心中极度的渴望,妈妈的焦虑却浇熄了她的希望。还好这孩子的态度很坚定,最后说服妈妈,终而成行。
也曾有一位眼眶泛红的女大学毕业学生,带着哭丧的神情来找我,她说:“我都找好工作,而且有两个职位在等我,可是我却被父亲强制要求返家。”她哭喊着抗议说:“我留在这里有工作,回家反而没有工作,为什么要回家?”原因是父亲不放心让女儿留在外地,回到家看得到才算安心,因为她是小女儿。事实上,这位父亲也曾强制要求这位女学生的哥哥姐姐们回家,大哥都已30多岁了。家长还不放心,孩子何时才能独立呢?
难道你希望孩子永远赖在家里?难道你不期望孩子学会独当一面?舍不得离开的其实是父母,难以放心远离的是爸妈,因为背后的担心与忧虑,牵挂着孩子,这对父母而言,也是矛盾与割舍的挑战不是吗?
大自然界其实有许多的例子,这些例子都成为我们很好的启示与借鉴。我举“雏鸟学飞”与“小水獭学游泳”为例,与你一起分享。想一想当雏鸟翅膀渐硬之后,母鸟是怎么做的?母鸟会在高高的鸟巢旁,用喙叼起雏鸟往下丢,让雏鸟练习展翅飞翔。雏鸟学飞展翅之初,要飞得顺畅是有困难的,甚至有往下掉的生命危险,这时母鸟会飞到下面,安全地接起雏鸟,再飞回到树上,再将雏鸟往下一丢,如此不断地反复练习,直到雏鸟完全能飞翔为止。
我在网络影音网站上看过一部“小水獭游泳课”的短片,深为感动,我鼓励你一定要看,相信你会得到很棒的启示。短片中你会看到母獭在小水獭出生30天后,用嘴巴叼着小水獭往水里丢,小水獭几度试图想爬回岸上,母獭会不断阻止它上岸。接着,母獭会依序从漂浮、游泳,到潜水,分次教导小水獭,直到小水獭完全能熟练为止。小水獭会逐一学习,愈游愈好,就愈有信心。
母鸟与母獭都是借由不断地尝试,让雏鸟与小水獭完成天赋的生存能力,母鸟与母獭并不担心雏鸟会摔死、小水獭会淹死,或者把它们保护得无微不至,不让雏鸟飞翔及小水獭游泳。母鸟与母獭会在安全的范围内,保护幼鸟与幼獭,让幼鸟与幼獭借由不断地练习、练习,再练习,最终学会翱翔天空或悠游水中。
“风筝理论”是我从文化的观察及实务中所体会出来的观点。它的概念是:父母都希望孩子们往高处走、往高处飞,父母好比放风筝的人,风筝好比孩子,放风筝的人看到风筝愈飞愈高,父母带着兴奋的心情说:“加油啊!孩子,飞高一点,飞往你梦想的世界。”另一方面,却又担心风筝飞走了或失控了,于是用手抓住绳子往后拉扯控制。当风筝飞得愈高愈远,快要失去控制时又赶紧说:“太高了,危险!危险!不要再飞了,万一断了线,回不来怎么办?”这是否很矛盾呢?这样孩子怎么能够独立高飞呢?
(摘自北京时代华文书局《不当父母当教练——和孩子一起度过青春期》 作者:陈恒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