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即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周围的生活实际和解决生产劳动中的简单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去,通过数学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基本思路是:以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或有待于形成的技能,学生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去了解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有的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整体性,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用正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使其体积最大”这一问题,从学生熟悉的折纸活动开始,进而通过操作,抽象分析和交流,形成问题的代数表达;再通过收集有关数据以及对不同数据的归纳,猜测“体积变化与边长变化之间的联系”;最终,通过交流与验证等活动,获得问题的解,并对求解的过程作出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字母表示”和“制作与分析统计图表”等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应用。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数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应使学生获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时,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其次,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多样化的解题方法,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认识方法上存在着差异,他们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应当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如在认识平形四边形和梯形时,可以鼓励学生从边的特点看,也可以从角的特点看,还可发从这类图形与其他图形(长方形等)的区别来看。这样就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更深的层次上认识所学的内容。
三、指导动手操作,创造学生实践机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实际,创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多想多动中理解知识,加深印象。如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体积”内容时,提前一天就在班上布置学生准备好明天上课用的学具,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课前五分钟复习和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实践兴趣的基础上,在学习新课环节,自己亲自下去认真观察和指导学生利用手中学具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猜想的探究过程。在学生动手探究过程中,我观察到全班学生都充满兴趣,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大胆交流,最终探究出圆锥体积等于三分之一与其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这一正确结论。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实践,让每一位学生既动手,又动口,还动脑,积极主动去探求数学规律,不但能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且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生活技能
课堂练习是强化知识、形成技能、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各种实践性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数学知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积”内容时,为了使新知识尽量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突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新课程理念,有效培养学生生活的基本技能,设计了以下练习。
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它的底面直径56厘米,高87厘米,求这个水桶可以装多少水?
一个圆柱形杯子,从里面量它的底面直径8厘米,高10厘米,现在有一袋498毫升的牛奶,问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
学校建了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形花坛。花坛的底面内直径为3米,高为0.8米。如果填土的高度是0.5米,求两个花坛共需要填土多少方?
一个圆柱形粮囤,从里面量得底面半径是1.5米,高2米。如果每立方米玉米约重750千克,这个粮囤能装多少吨玉米?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可以灵活地掌握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技能。
五、重视课外实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在课堂上创造实践的条件外,课外还应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学以致用,以达到把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目的。例如,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积”内容时,临近下课3分钟布置了一道这样的课后动手操作实践题:“请同学们利用教科书的附页1,动手剪下圆柱侧面和底面,然后粘贴成一个圆柱体,并用尺子量一量相关长度,算出它的体积,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彼此展示一下自己动手做的圆柱体,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的圆柱体比较美观,看哪个同学比较心灵手巧,又看哪些同学正确地计算出它的体积?”又如,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内容时,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通过比例尺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的基础上,布置了这样的课后实践操作题:“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观察校园文化长廊上的中国地图,找到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并用直尺在地图上量出广州——香港的直线距离,再利用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计算出广州——香港实际直线距离”。每节数学课笔者都通过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操作实践的作业,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有效地培养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我们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只要转变教学思想,增强实践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始终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摆在重要位置,积极采取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和信心,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关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一定会在教师的关爱和指导下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提高。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去,通过数学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基本思路是:以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或有待于形成的技能,学生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去了解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有的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整体性,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用正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使其体积最大”这一问题,从学生熟悉的折纸活动开始,进而通过操作,抽象分析和交流,形成问题的代数表达;再通过收集有关数据以及对不同数据的归纳,猜测“体积变化与边长变化之间的联系”;最终,通过交流与验证等活动,获得问题的解,并对求解的过程作出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字母表示”和“制作与分析统计图表”等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应用。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数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应使学生获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时,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其次,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多样化的解题方法,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认识方法上存在着差异,他们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应当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如在认识平形四边形和梯形时,可以鼓励学生从边的特点看,也可以从角的特点看,还可发从这类图形与其他图形(长方形等)的区别来看。这样就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更深的层次上认识所学的内容。
三、指导动手操作,创造学生实践机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实际,创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多想多动中理解知识,加深印象。如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体积”内容时,提前一天就在班上布置学生准备好明天上课用的学具,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课前五分钟复习和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实践兴趣的基础上,在学习新课环节,自己亲自下去认真观察和指导学生利用手中学具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猜想的探究过程。在学生动手探究过程中,我观察到全班学生都充满兴趣,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大胆交流,最终探究出圆锥体积等于三分之一与其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这一正确结论。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实践,让每一位学生既动手,又动口,还动脑,积极主动去探求数学规律,不但能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且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生活技能
课堂练习是强化知识、形成技能、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各种实践性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数学知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积”内容时,为了使新知识尽量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突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新课程理念,有效培养学生生活的基本技能,设计了以下练习。
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它的底面直径56厘米,高87厘米,求这个水桶可以装多少水?
一个圆柱形杯子,从里面量它的底面直径8厘米,高10厘米,现在有一袋498毫升的牛奶,问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
学校建了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形花坛。花坛的底面内直径为3米,高为0.8米。如果填土的高度是0.5米,求两个花坛共需要填土多少方?
一个圆柱形粮囤,从里面量得底面半径是1.5米,高2米。如果每立方米玉米约重750千克,这个粮囤能装多少吨玉米?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可以灵活地掌握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技能。
五、重视课外实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在课堂上创造实践的条件外,课外还应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学以致用,以达到把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目的。例如,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积”内容时,临近下课3分钟布置了一道这样的课后动手操作实践题:“请同学们利用教科书的附页1,动手剪下圆柱侧面和底面,然后粘贴成一个圆柱体,并用尺子量一量相关长度,算出它的体积,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彼此展示一下自己动手做的圆柱体,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的圆柱体比较美观,看哪个同学比较心灵手巧,又看哪些同学正确地计算出它的体积?”又如,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内容时,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通过比例尺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的基础上,布置了这样的课后实践操作题:“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观察校园文化长廊上的中国地图,找到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并用直尺在地图上量出广州——香港的直线距离,再利用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计算出广州——香港实际直线距离”。每节数学课笔者都通过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操作实践的作业,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有效地培养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我们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只要转变教学思想,增强实践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始终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摆在重要位置,积极采取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和信心,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关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一定会在教师的关爱和指导下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