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应着力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一是要落实国有文化资产监管运营的责任。建立国家所有权委托代理体制,形成一个对每一部分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都可以追溯产权责任的体制和机制,把产权责任落到实处。二是结合国家和当地文化事业产业发展需要,整合文化资产、资源,进行战略性调整,使政府从直接管理众多的国有企业群转变为控股重要的企业和运营国有资产。三是政府要设立出资人机构,这个机构要和公共管理职能分开,受政府委托,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所有权,使行使公共权力的部门不再承担出资人职责。四是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的分离。出资人机构受政府委托拥有股权,以股东的方式行使出资人权利,履行出资人职责。文化事业单位经过转制后,拥有法人财产权,在公司治理的框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出资人机构,不得越权干预,直接参与具体经营,从而形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责权利明确,各行其职的局面,以达到国有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
从经济理论和实践看,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区别在于资源配置和利用方式的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高度单一的产权制度安排,资源配置和利用更多地表现为国有资产的行政配置和国有文化企事业资产的低效利用。文化产业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在我国均属国家所有,政府兴办,国有资产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配置,成份较为单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当今,我国文化事业与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环境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我们在思想认识、观念、管理体制、工作方式上仍还存在着许多的不适应。政事、政企、政资不分,事企不分,产权模糊、责权不明,忽视市场机制作用,法规制度不健全,条块、管理分割等体制性障碍,已成为了制约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建设先进文化的一大“瓶颈”。
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模式,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因此,需要我们从提高执政党能力的高度,以改革创新精神,大胆进行探索,学习和借鉴国际国内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经验,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特性,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新路。
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国有文化资产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的物质基础、经济支撑,在发展文化事业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文化产业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一般企业有着明显不同。一般企业生产的是物质产品,而文化产业创造的是精神产品。重庆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综合试点地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按照中央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精神,着力解决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抓住“牛鼻子”,对国有文化资产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摸索了一些经验。
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破”与“立”的过程,既要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中不合理的环节,又要导入、建立和完善新的市场机制。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与外部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首先,新体制内部各组成部分要有一个培育过程。要以资产、业务为纽带,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的产权管理体系、统计评价体系、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经营者绩效考核分配体系等等制度。要根据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运用现代产权经营管理理念,在行政与市场配置的双重作用下,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资产的最优配置和最大效率。与此同时,外部要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接轨,并带动国有资产市场的发育。
其次,建立新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规律,依法进行管理。要建立国有文化资产出资人制度,明晰产权关系,落实产权主体责任,使出资人真正“到位”。以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增强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活力、竞争力,做大做强文化事业产业为出发点,逐步理顺和明晰产权关系,建立起“两个层次”的产权关系,即国有文化资产监管运营机构与各集团之间的产权委托经营关系,各集团与其所属成员单位之间的投资经营与资产使用关系。这样才能逐步形成“三级管理”的新机制,即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构一资产运营机构一实体企业经营“三级管理”机制,实现管理的“三大转变”,即对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从实物形态管理为主向以价值形态管理为主转变、从静态凝固的管理向动态流动的管理转变、从行政权和所有权合一的条条管理向分层次的专司管理转变,有效地促进国有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大大增强国有资本对社会资本的调控能力。
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需要坚持和树立国资管理的全局观、系统观和发展观,依法实施管理。应将非经营性或准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纳入管理体系内,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应努力注意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明确各自职能,各司其职。同时,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要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相结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制定发展目标,有重点、分阶段地有序推进。
从经济理论和实践看,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区别在于资源配置和利用方式的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高度单一的产权制度安排,资源配置和利用更多地表现为国有资产的行政配置和国有文化企事业资产的低效利用。文化产业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在我国均属国家所有,政府兴办,国有资产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配置,成份较为单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当今,我国文化事业与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环境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我们在思想认识、观念、管理体制、工作方式上仍还存在着许多的不适应。政事、政企、政资不分,事企不分,产权模糊、责权不明,忽视市场机制作用,法规制度不健全,条块、管理分割等体制性障碍,已成为了制约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建设先进文化的一大“瓶颈”。
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模式,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因此,需要我们从提高执政党能力的高度,以改革创新精神,大胆进行探索,学习和借鉴国际国内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经验,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特性,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新路。
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国有文化资产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的物质基础、经济支撑,在发展文化事业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文化产业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一般企业有着明显不同。一般企业生产的是物质产品,而文化产业创造的是精神产品。重庆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综合试点地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按照中央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精神,着力解决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抓住“牛鼻子”,对国有文化资产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摸索了一些经验。
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破”与“立”的过程,既要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中不合理的环节,又要导入、建立和完善新的市场机制。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与外部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首先,新体制内部各组成部分要有一个培育过程。要以资产、业务为纽带,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的产权管理体系、统计评价体系、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经营者绩效考核分配体系等等制度。要根据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运用现代产权经营管理理念,在行政与市场配置的双重作用下,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资产的最优配置和最大效率。与此同时,外部要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接轨,并带动国有资产市场的发育。
其次,建立新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规律,依法进行管理。要建立国有文化资产出资人制度,明晰产权关系,落实产权主体责任,使出资人真正“到位”。以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增强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活力、竞争力,做大做强文化事业产业为出发点,逐步理顺和明晰产权关系,建立起“两个层次”的产权关系,即国有文化资产监管运营机构与各集团之间的产权委托经营关系,各集团与其所属成员单位之间的投资经营与资产使用关系。这样才能逐步形成“三级管理”的新机制,即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构一资产运营机构一实体企业经营“三级管理”机制,实现管理的“三大转变”,即对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从实物形态管理为主向以价值形态管理为主转变、从静态凝固的管理向动态流动的管理转变、从行政权和所有权合一的条条管理向分层次的专司管理转变,有效地促进国有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大大增强国有资本对社会资本的调控能力。
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需要坚持和树立国资管理的全局观、系统观和发展观,依法实施管理。应将非经营性或准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纳入管理体系内,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应努力注意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明确各自职能,各司其职。同时,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要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相结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制定发展目标,有重点、分阶段地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