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对于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或探索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缘于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教师应积极营造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探究、善于探究和乐于探究,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现就如何引领学生开展自主探究谈谈笔者的点滴做法。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思维开始于惊奇和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故事、谜语、生活经验、观察、实验、操作、表演、录像等已成为创设情境的有效方式,是诱发求知欲望,培养敢于质疑和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
如教学《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做了一个烧活鱼的实验:烧瓶内有一条活泼的金鱼游来游去,教师用酒精灯给烧瓶上部加热,上部的水很快沸腾了,而金鱼还在快活地游动。学生觉得很奇怪:按照平时烧水的生活经验,水沸腾了,就表示水温已经很高了,可以把金鱼烧熟,可金鱼为什么没有死呢?学生的情绪处于最兴奋状态,此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就易于集中注意力,并能产生探究的欲望,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动手实验,获取事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究科学问题要根据事实来说话,不能毫无根据地猜想,只有让学生动手做,通过他们的实践和亲身经历去获取科学知识。去体验科学、感受科学、理解科学,才能使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科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动手内容,从材料的搜集、选择到组装、操作,都要求人人动手。
如教学《造一张纸》一课,通过人人动手做一张纸的操作,既让学生感受创造的喜悦和成功的乐趣,也理解了纸回收后可以再利用。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平时学习用纸应尽量节约,为保护森林资源,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又如学习《传热比赛》一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了实验方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自主探究。学生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有的带塑料勺、有的带木勺、有的带钢勺,有的带铝勺,那么这几种勺子哪种传热快?在实验过程中各小组的学生,仔细观察,忙于记录,在组内畅所欲言,交流各自的发现:钢勺和铝勺传热快,木勺和塑料勺传热慢等。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有关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等知识,充分体验了探究的快乐。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能运用自己探究获取的知识去认识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科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展现。
在学习了《金属热胀冷缩吗》这课后,我给同学们讲了两个有趣的故事。第一个: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塔高300米,就是这座铁塔,一年之内要变化12厘米。是什么魔力使铁塔发生变化的7同学们讨论后回答:夏天温度高,铁塔要膨胀变长;冬季温度低,铁塔要收缩变短,夏天铁塔比冬天长12厘米,所以在修铁塔时,地基一定要牢固。第二个:1852年,英国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为了铁轨牢固,政府下令把一根根钢轨焊在一起,整条铁路没有缝隙,结果这种铁轨到了夏天变得七扭八歪,甚至有的地方向上拱起,到了冬季钢轨发生断裂。是什么魔力使钢轨弯曲、拱起、断裂呢?学生在解释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经过讨论,就不难解释这个问题了。接着再让学生解释烧开水时,为什么不能把水灌得太满?鸡蛋煮熟后,要把鸡蛋放人冷水浸一浸,为什么?
四、课外延伸,深入探究
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单纯的靠课堂四十分钟的探究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要结合探究活动的实际情况,把课堂的探究活动有意识地从横向、纵向、科技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方面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使探究活动不断地延续下去。
如教学《改变物体的沉浮》这课后,要求学生在课外,运用不同方法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孩子们的方法真多:有的做成船形,有的做成空的像饺子、像汤圆,有的借助其他的物体把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还有的同学把橡皮泥做得很薄,轻轻地放在水面上也能浮在水面上。并提出塑料尺子、三角板等物体也有这种现象。随后孩子们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探究,发现其中的奥秘是水表面张力的缘故,这样探究活动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总之,“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让“亲历”充实教学每一个过程,这样学生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有效做到学生的科学兴趣日有所增,学生的科学素养日有所进。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思维开始于惊奇和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故事、谜语、生活经验、观察、实验、操作、表演、录像等已成为创设情境的有效方式,是诱发求知欲望,培养敢于质疑和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
如教学《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做了一个烧活鱼的实验:烧瓶内有一条活泼的金鱼游来游去,教师用酒精灯给烧瓶上部加热,上部的水很快沸腾了,而金鱼还在快活地游动。学生觉得很奇怪:按照平时烧水的生活经验,水沸腾了,就表示水温已经很高了,可以把金鱼烧熟,可金鱼为什么没有死呢?学生的情绪处于最兴奋状态,此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就易于集中注意力,并能产生探究的欲望,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动手实验,获取事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究科学问题要根据事实来说话,不能毫无根据地猜想,只有让学生动手做,通过他们的实践和亲身经历去获取科学知识。去体验科学、感受科学、理解科学,才能使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科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动手内容,从材料的搜集、选择到组装、操作,都要求人人动手。
如教学《造一张纸》一课,通过人人动手做一张纸的操作,既让学生感受创造的喜悦和成功的乐趣,也理解了纸回收后可以再利用。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平时学习用纸应尽量节约,为保护森林资源,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又如学习《传热比赛》一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了实验方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自主探究。学生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有的带塑料勺、有的带木勺、有的带钢勺,有的带铝勺,那么这几种勺子哪种传热快?在实验过程中各小组的学生,仔细观察,忙于记录,在组内畅所欲言,交流各自的发现:钢勺和铝勺传热快,木勺和塑料勺传热慢等。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有关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等知识,充分体验了探究的快乐。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能运用自己探究获取的知识去认识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科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展现。
在学习了《金属热胀冷缩吗》这课后,我给同学们讲了两个有趣的故事。第一个: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塔高300米,就是这座铁塔,一年之内要变化12厘米。是什么魔力使铁塔发生变化的7同学们讨论后回答:夏天温度高,铁塔要膨胀变长;冬季温度低,铁塔要收缩变短,夏天铁塔比冬天长12厘米,所以在修铁塔时,地基一定要牢固。第二个:1852年,英国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为了铁轨牢固,政府下令把一根根钢轨焊在一起,整条铁路没有缝隙,结果这种铁轨到了夏天变得七扭八歪,甚至有的地方向上拱起,到了冬季钢轨发生断裂。是什么魔力使钢轨弯曲、拱起、断裂呢?学生在解释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经过讨论,就不难解释这个问题了。接着再让学生解释烧开水时,为什么不能把水灌得太满?鸡蛋煮熟后,要把鸡蛋放人冷水浸一浸,为什么?
四、课外延伸,深入探究
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单纯的靠课堂四十分钟的探究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要结合探究活动的实际情况,把课堂的探究活动有意识地从横向、纵向、科技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方面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使探究活动不断地延续下去。
如教学《改变物体的沉浮》这课后,要求学生在课外,运用不同方法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孩子们的方法真多:有的做成船形,有的做成空的像饺子、像汤圆,有的借助其他的物体把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还有的同学把橡皮泥做得很薄,轻轻地放在水面上也能浮在水面上。并提出塑料尺子、三角板等物体也有这种现象。随后孩子们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探究,发现其中的奥秘是水表面张力的缘故,这样探究活动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总之,“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让“亲历”充实教学每一个过程,这样学生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有效做到学生的科学兴趣日有所增,学生的科学素养日有所进。